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二十二 职官四-通典
卷二十二 职官四
尚书上
○尚书省
(并总论尚书)
昔尧试舜於大麓,领录天下事,似其任也。周之司会,又其职焉。
(郑玄注周礼云:"司会,若今尚书。")
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犹主也。汉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至后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故李固云:"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
(赋,布也。)
令及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仆射及右丞,分掌廪假钱穀。
(隋志曰:"令总统之,仆射副令,又与尚书分领诸曹。")
汉初,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及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於是始见曹名,总谓之尚书台,亦谓之中台。
(吴诸葛恪既定山越,孙权使尚书仆射薛综劳军,曰:"故遣中台近官,迎致犒赐之。")
大事八座连名,而有不合,得建异议。
(自顺帝永建元年,初令三公、尚书入奏事。其八座,具历代尚书中。)
二汉皆属少府。
(蔡质汉仪曰:"凡三公、列卿、将、大夫、五营校尉行複道中,遇尚书令、仆射、左右丞郎、御史中丞、侍御史,皆辟车先相回避。卫士传不得迕台官,台官过,乃得去。"至晋宋以来,尚书官上朝及下,禁断行人,犹其制也。)
魏置中书省,有监、令,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晋以后,所掌略同,八座丞郎初拜,并集都省交礼,迁职又解交,本汉制也。至於晋、宋,唯八座解交,丞郎不复解交也。
(梁陆杲迁尚书殿中曹郎,拜日,八座丞郎并到上省交礼。而杲至晚,不及时刻,坐免官。)
宋曰尚书寺,居建礼门内,亦曰尚书省,
(令若阙,则左仆射为省主。)
亦谓之内台。每八座以下入寺,门生随入者各有差,不得杂以人士。凡尚书官,大罪则免,小罪遣出。遣出者百日无代人,听还本职。
(宋顾琛为库部郎,以顾硕头寄尚书张茂度门名,而硕头与同席坐,琛坐此遣出。又宋志曰:"今朝士诣三公,尚书丞郎诣令,仆射,尚书丞郎并门外下车履,度门阈,乃纳履也。")
其令及二仆射出行分道之制,与中丞同。令、仆各给威仪十八人。
(说在御史大夫篇。)
自晋以后,八座及郎中多不奏事。梁天监元年,诏曰:"自礼闱陵替,历兹永久,郎署备员,无取职事。糠粃文案,贵尚虚闲。空有趋墀之名,了无握兰之实。曹郎可依昔奏事。"自是始奏事矣。又诏:"尚书中有疑事,先於朝堂参议,然后启闻。"旧尚书官不以为赠,唯朱异卒,特赠右仆射,武帝宠之故也。
(故周舍问刘杳:"尚书官著紫荷橐,相传云'挈囊',竟何所出?"答曰:"张安世传云:'持橐簪笔,事武帝数十年。'注云:'橐,囊也。近臣簪笔,以待顾问。'")
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后魏天兴元年,置八部大夫於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各有属官。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令大夫主之。
(崔玄伯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
四年,又复尚书三十六曹。天赐元年,复罢尚书三十六曹,别置武归、脩勤二职,分主省务。
(武归比郎中,脩勤比令史。)
至神?元年,始置仆射、左右丞及诸曹尚书十馀人,各居别寺。
(旧例,尚书簿,诸曹须,即出借。任城王澄为尚书时,公车署以理冤事重,奏请真案。澄执奏,以为"尚书政本,特宜远慎,故凡所奏事,阁道通之,盖以秘要之切,防其宣露。宁有古制所重,今反轻之?宜尽写其事意,以付公车。"诏从之。)
北齐尚书省亦有录、令、仆射,总理六尚书事,谓之都省,亦谓之北省。后济南王以太子监国,立大都督府,与尚书省分理众事,仍开府置佐。
(显祖特崇此官,以赵郡王守侍中,摄大都督府长史。)
后周无尚书。隋及大唐皆有,其制略同,凡尚书省事无不总。龙朔二年,改尚书省为中台,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改为文昌台。垂拱元年,又改为都台,长安三年又改为中台,神龙初复为尚书省。
(亦谓之南省。)
都堂居中,左右分司。
(旧尚书令有大厅,当省之中,今谓之都堂。)
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左司统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右司统之。凡二十四司,分曹共理,而天下之事尽矣。
(故事,叔父兄弟不许同省为郎官,格令不载,亦无正饬。贞观二年十一月,韦叔谦除刑部员外郎;三年四月,韦季武除主爵郎中;其年七月,韦叔谐除库部郎中。太宗谓曰:"知卿兄弟并在尚书省,故授卿此官,欲成一家之美。无辞,稍屈阶资。"其后同省者甚多。近日非特恩除拜,即须相回避,当以准令同司曹叛及勾检之官,不得用大功以上亲。若制饬授者,即申所司,从早改拟,遂同别省亦罢也。)
左右仆射各一人,
(总统省事。)
左丞一人,
(掌辖吏部、户部、礼部十二司事。)
右丞一人,
(掌辖兵部、刑部、工部十二司事。)
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员外郎各一人,
(各掌付左右丞所管诸司事。)
尚书六人,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一人。)
侍郎九人,
(吏部、户部、兵部各二人,馀各一人。)
郎中二十八人,
(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各二人,馀各一人,并左右司,则三十人。)
员外郎二十九人,
(吏、户、兵、刑四部及司勋各二人,馀司各一人,并左右司,共三十一人。)
都事六人。
(以下各有差。)
○录尚书
汉武帝时,左右曹诸吏分平尚书奏事,知枢要者始领尚书事。张安世以车骑将军、霍光以大将军、王凤以大司马、师丹以左将军,并领尚书事。
(张安世领尚书事,职典枢机,以谨慎周密自著。每言大政,已决,辄移病出。闻有诏令,乃惊,使吏之丞相府问焉。自朝廷大臣,莫知与议也。又,孔光字子夏,领尚书事,凡典枢机十馀年,守法度,修故事,不希指苟合。问"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答以他语,其谨密如此。)
后汉章帝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尚书有录名,盖自熹、融始,亦西京领尚书之任,犹唐虞大麓之职也。和帝时,太尉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位在三公上,汉制遂以为常。每少帝立,则置太傅录尚书事,犹古冢宰总己之义,薨辄罢之。
(邓彪录尚书事,后以老病,上还枢机职。又,李固、张禹、张防并录尚书事。)
自魏晋以后,亦公卿权重者为之,职无不总。
(蜀蒋琬字公琰,为录尚书事。时新丧诸葛亮,远近悚惧。琬出类拔萃,处群寮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情渐服。晋宗室会稽王道子及世子元显,并录尚书事,时道子为"东录",元显为"西录"。晋康帝时,何充让录表曰:"咸康中分置三录,王导录其一,荀崧、陆晔各录一条事。"晋江右有四录,则四人参录也。江右张华,江左庾亮,并经阙上书七条。)
凡重号将军刺史,皆得命曹授用,唯不得施陈及加节。宋孝武孝建中,不欲威权外假,省录。大明末复置,此后或置或省。齐世录尚书及尚书令,并总领尚书台二十曹,为内台主,行遇诸王以下皆禁驻,号为"录公"。
(齐明帝为宣成王,录尚书。废帝昭业思蒸鱼,太官以无"录公"命,不与。)
高帝崩,遗诏以褚彦回录尚书事。江左以来,无单为录者,有司拟立优策,王俭议宜有策书,乃从之。
(王俭议以为:"见居本官,别拜录,推理应有策书,而旧事不载。中朝以来,三公王侯,则优策并设,官品第二,策而不优。优者褒美,策者兼明委寄。尚书职居天官,政化之本。故尚书令品虽第三,拜必有策。录尚书品秩不见,而总任弥重,前代多与本官同拜,故不别有策。即事缘情,不容均之凡僚。宜有策书,用申重寄,既异王侯,不假优文。"从之。)
北齐录尚书一人,位在令上,掌与令同,俱不纠察。自隋而无。
○尚书令
殷、汤制官有冢宰,
(伊尹制官,以三公摄冢宰。)
君薨,则百官总己以听於冢宰。周之冢宰为天官,掌邦之理,六卿之职总属焉,於百官无所不主。至秦,置尚书令。尚,主也。汉因之,铜印青绶。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去中书谒者令官,更以士人为尚书令。
(时弘恭、石显相继为中书令,专权邪僻。前将军萧望之领尚书事,建言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
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朝会皆专席而坐,京师号曰"三独坐"。故公为令、仆射者,朝会不陛奏事。天子封禅,则尚书令奉玉牒检兼藏封之礼。
(后汉光武以侯霸为尚书令,每春常下宽大之诏,奉四时之命,皆霸所建也。郭伋迁尚书令,处职机密,数纳忠谏。陈忠为尚书令,前后所奏,悉条於南宫阁上,以为故事。郑弘为尚书令,亦著於南宫,以为故事。郭贺字乔卿,为尚书令,百姓歌之曰:"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又,左雄字伯豪,为尚书令。自雄在尚书,天下不敢谬选,十馀年间,称为得人。自雄掌纳言,多所正肃。沈勋字异徵,诣南宫,赐酒,拜尚书令,持节临辟雍,名冠百僚。荀彧字文若,为尚书令,居中持重,焚毁故案,奇策密谋,不得尽闻。又举荀攸可以代己。后攸为尚书令,亦推贤进士。魏武帝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没世不忘。")
魏晋印绶与汉同,冠进贤两梁,纳言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受拜则策命之,以在端右故也。薨,於朝堂发哀。
(陈矫字季弼,为尚书令。魏明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曰:"此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职,则请就黜。"帝惭,回车。晋乐广为尚书令,无当时称,为后人所思。又太熙元年,诏曰:"夫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塞者,端右之职也。是以自汉代以来,慎选其人。议郎王戎可为尚书令。"又,卫瓘字伯玉,拜尚书令,性严惮,以法御下,视尚书若参佐,尚书郎若掾属。又熊远启曰:"伏见吏部以太尉荀组为尚书令,复领荆州牧。自三代以来,未闻以纳言之官而出领牧伯者。"王彪之字叔虎,为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安每称曰:"朝之大事,众不能决者,谘之王公,无不得判之。")
魏晋以下,任总机衡,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宋孝建元年,诏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绩之枢机。丞郎、列曹,局司有任。自顷事无巨细,悉归令仆,非所以群能济业也。可更明体制,责厥成也。")
齐梁旧用左仆射,美迁司空。
(谢朏字敬冲,徵为司徒、尚书令。朏辞脚疾,不堪朝谒,乃角巾肩舆,诣云龙门谢。既见,乘小车就席。)
梁陈并有之。后魏、北齐掌弹纠见事,与御史中丞更相廉察。隋亦总领众务。大唐尚书令朝服鷩冕,八旒七章,三梁冠。武德初,太宗为秦王时,尝居之,其后人臣莫敢当。故自龙朔三年,制废尚书令。
(至广德中,郭子仪勋业既盛,乃特拜焉。子仪以文皇帝故,让不敢受。)
○仆射
(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 员外郎附)
仆射:秦官。汉因之,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之。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
(古者重武官,以善射者掌事,故曰仆射。仆射者,仆役於射也。一云,仆,主也。)
军屯吏、驺、宰、永巷宫人皆有,取其领事之号。
(凡此诸官,皆有仆射,随所领之事以为号也。若军屯吏则曰军屯仆射,永巷则曰永巷仆射。)
成帝建始元年,初置尚书五人,以一人为仆射,主封门,掌授廪假钱穀。
(郑崇字子游,为尚书仆射,数直谏诤。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后为人所谮,上责崇曰:"君门如市,何欲禁切主上?"崇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上怒,下狱穷治,死狱中。)
后汉尚书仆射一人,署尚书事。令不在,则奏下众事,印绶与令同。
(自汉以下,章服并与令同。)
献帝建安四年,以执金吾荣邵为左仆射,卫臻为右仆射。仆射分置左右,盖自此始。
(锺离意字子游,拜尚书仆射。尝赐胡侍子,当五十疋,尚书郎受诏,误以三十疋。上怒,召郎,欲鞭之。意入曰:"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轻,臣当先坐,然后及郎。"遂解衣当鞭。上释之曰:"非锺离尚书,几误降威於此郎。"又明帝作北宫,意谏止之,出为鲁相。及德阳殿成,百官大会。上笑曰:"锺离尚书在,朕不得成此殿。"鲍永字君长,拜仆射,将兵案河东。永好文德,虽行大将军事,常白襜,路称"白衣尚书"。)
经魏至晋,迄於江左,省置无恒。
(魏徐宣字宝坚,为左仆射,加侍中。车驾幸许昌,宣统留事。帝还,主者奏呈文书。诏曰:"吾省与仆射何异?"竟不视。又,时欲以贾诩为仆射,诩辞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属,其柰於国朝何?")
置二,则为左右仆射;或不两置,但曰尚书仆射。
(荀顗字景倩,其外生陈泰,启顗代己。泰薨,代泰为仆射,领吏部,四辞而受。顗承泰后,加之淑慎,综覈名实,风俗澄一。又武帝诏曰:"中军将军羊祜,秉德清劭,经纬文武,虽处腹心之任,不处枢机之重,非垂拱无为之意也。其以祜为尚书左仆射。"又司马珪为尚书右仆射,时年四十九,众以为美。又周顗为左仆射,风德虽重,过江积年,恒饮酒,三日醒,时人谓为"三日仆射"。谢安亦为仆射。)
令阙,则左为省主。若左右并阙,则置尚书仆射以主左事,置祠部尚书以掌右事,则尚书仆射、祠部尚书不恒置矣。
(若无令,则左仆射为省主,与令同。若左右并阙,则直置仆射,在其中閒,总左右事。)
宋尚书仆射胜右减左,右居二者之间。仆射职为执法,置二则为左右执法。
(王敬弘为仆射,关署文案。初不省读,尝陪听讼,文帝问以疑狱,敬弘不对。帝变色,问左右:"何故不以讯牒副仆射?"敬弘曰:"臣乃得讯牒,正自不解。"帝不悦,后迁尚书令。)
又与尚书分领诸曹,兼掌弹举。
(王弘为仆射,奏弹康乐县公谢灵运:"力人桂兴淫其嬖妾,杀兴江涘,请免官削爵,付大理。内台旧体,不得用风声举弹。此事彰赫,暴之朝野,不敢拱默。"武帝令免官而已。)
齐左右仆射行则分道,左仆射领殿中、主客二曹,
(掌诸曹郊庙园陵、车驾行幸、朝仪台内非违、文官举补满叙疾假事。其诸吉庆、瑞应、众贺、灾异、贼发、众变、临轩策命,改号格制,莅官铨选,凡诸除署、功论、封爵、贬黜、八议、疑谳通关案,则左仆射主,右仆射次经之。)
右仆射领祠部、仪曹。
(掌诸曹库藏穀帛,文武廪给,诸军资差量人役百工,死病亡叛讨捕,考剔非违,租布税调,理船车兵器。其祠部郊庙丧赠,仪曹仪典礼学,武官除署,移井城邑,人户复除,家宅田地兴工创架运写,拘虑刑狱听讼,百工免遣,通关及案奏事,则右仆射主,左仆射次经之。)
黄案,左仆射上署,右仆射次署。凡仆射掌朝轨,尚书掌谳奏,都丞任在弹违。
(诸详谳事,应须命议相值者,皆郎先立意,应奏黄案及关事,以立意官为议主。凡辞诉有慢命者,曹掾咨如旧。若命有咨,则以立意者为议主。)
齐梁旧制,右仆射迁左仆射,左仆射美迁令,其仆射处於中。陈亦然。后魏二仆射,左居上,右居下。
(令、仆、中丞驺唱而入宫门,至於马道。及郭祚为仆射,以为非尽敬之宜,乃奏请:御在太极,驺唱至止车门;御在朝堂,止司马门。驺唱不入宫,自此始也。又尔朱仲远为行台仆射,请准朝式,在军鸣驺,废帝笑而许之,其肆情若此。)
北齐仆射,职为执法,置二则为左右仆射,皆与令同,左纠弹而右不纠弹。隋文帝开皇三年,诏左右仆射从二品,左掌判吏部、礼部、兵部三尚书,御史纠不当者,兼纠弹之。右掌判都官、度支、工部三尚书,又知用度。馀并依旧。
(杨素为右仆射,与高颎专掌朝政。后文帝渐疏忌素,诏曰:"仆射,国之宰辅,不可躬亲细务,但三五日一度向省,评论大事。"外示崇重,实夺其权也。终仁寿之末,不复通判省事。)
大唐左右二仆射因前代,本副尚书令。自尚书令废阙,二仆射则为宰相。故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
公为仆射,当洞开耳目,访求才贤,是为宰相弘益之道。今以决辞听讼不暇,岂助朕求贤之意?"乃令尚书细务悉委於两丞。其冤滥大故,当奏闻者,则关於仆射。及贞观末,除拜仆射,必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方为宰相,不然则否。然为仆射者,亦无不加焉。至开元以来,则罕有加者。
(自开元以来,始有单为仆射,不兼宰相者。)
初,龙朔二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匡政,咸亨元年复旧,官品第四。
(上元三年闰五月,制尚书省颁下诸州府,并宜用黄纸。)
武太后改二仆射为文昌左右相,进阶为从三品,寻复本阶。神龙初,复为左右仆射。
(二年九月,饬门下及都省,宜日别录制饬,每三月一进。)
开元元年,改为左右丞相,从二品,统理众务,举持纲目,总判省事。
(二年四月,饬在京有诉冤者,并於尚书省陈牒,所司为理。若稽延致有屈滞者,委左右丞及御史台访察闻奏。如未经尚书省,不得辄於三司越诉。)
御史纠不当者,兼得弹之。至天宝元年复旧。
议曰:按仆射秦官,其名则微,其职甚细。东汉以后,虽委任渐重,职司会府,而非百寮师长之职也。又按,丞相亦秦官,秦氏每群臣上表,皆云"丞相臣某"为首。汉之宗臣萧何为丞相。汉仪: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有疾,法驾至第问。得戮二千石,申屠嘉欲斩内史晁错是也。霍光受顾讬之重,当伊周之地,废昌邑王,上表太后:"丞相臣敞"为首,"大司马、大将军臣光"次之,其尊崇如此。中閒尝置左右丞相,亦尝改为相国,亦为大司徒。大抵汉之丞相,是为三公,於天下无所不统。后汉亦以三公为宰相,则司徒本西汉丞相也。后或为丞相,或为相国,或为大丞相,虽互为之名,其实一也。曹公、司马师、昭、赵王伦、王敦、王导、刘义宣、齐高帝、梁武帝、尔朱荣、侯景、陈武帝、齐献武、隋文帝皆为之。历代多非寻常人臣之职,亦多为赠官。然自秦以降,实居百寮之长。今尚书令总领众务,举持纲目,仆射贰之,诚为崇重,且非统国政,宰天下之任,宜侍中、中书令,如直以尊崇则太师,不然上公、太尉始可师长命百寮也。龙朔中,天宝初,尝改侍中、中书令为左右相,远协伊尹、仲虺为左右相,周公、召公相成王为左右之义,斯诚允当。或谓尚书令、仆射、录尚书之职,是官之师长。按前代录尚书霍光、张安世、王凤、赵熹、牟融、邓彪、张禹、李固、王导、褚彦回、齐明帝之徒,或是丞相,或是三公,或是大将军、大司马兼之,皆秉朝政,犹古冢宰,百官总己,实宰辅也,其时别自有令仆。今仆射虽尝改为丞相,名同而职异,品秩又未崇极,上有三师、三公、尚书令七人,岂得比前代丞相受任也?其袭旧名无实者,若今刺史皆云使持节,按前代使持节,得戮二千石;其王公以下封国,皆南面臣人,分茅建社;其开府仪同三司,则礼数班秩皆如三公,置府辟吏:今并岂有其实乎?此例甚众,不能遍举。安有仆射因改丞相之名,都无丞相之实,而为百寮师长也?又与丞郎绝礼,若不隔品致敬,则诸司长官与隔品寮属,其可绝礼乎?斯不然矣。
左右丞:秦置尚书丞二人,属少府。汉因之。至成帝建始四年,置丞四人。及后汉光武,始减其二,唯置左、右丞,佐令、仆之事,台中纪纲,无所不总。左丞主吏民章报及驺伯史,
(黄香字文彊,拜左丞,功满当迁,和帝留,增秩。后拜尚书,迁仆射。)
右丞与仆射皆掌授廪假钱穀,又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
(杨乔为右丞,行值太常辛柔,柔不避车,乔奏柔不敬,下廷尉。)
左、右丞阙,以次夕郎补之,三岁为刺史。汉御史中丞、侍御史行複道中,遇尚书及丞、郎,避车执版揖,丞、郎坐车,举手礼之,车过远,乃去。尚书言左、右丞,敢告知如诏书律令。郎见左、右丞,对揖无敬,称曰左、右君。丞、郎见尚书,执版揖,称曰"明时"。郎见令、仆,执版拜,朝贺对揖。魏晋左、右丞铜印,青黑绶,进贤一梁冠,介帻,绛朝服。左丞主台内禁令,寝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急假兼纠弹之事;
(傅咸答辛旷诗序曰:"尚书左丞,弹八座以下,居万机之会,乃皇朝之司直,天台之管辖。"又郤诜为左丞,奏推吏部尚书崔洪。洪曰:"我举郤丞,而还奏我,此挽弓自射之谓也。")
右丞掌台内库藏庐舍,凡诸器用之物及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事。宋因之,而右丞亦主钱穀。
(虞玩之字茂瑶,宋元徽中为右丞。齐高帝参政,与玩之书曰:"今漕藏有阙,吾贤居右丞,已觉金粟可积矣。")
皆铜印黄绶。齐左丞掌寝庙郊祠、吉庆瑞应、灾异、立作格制、诸案弹、选用除置、吏补满除遣注职。
(任遐为左丞,奏御史中丞陆澄不纠事,请免澄官。又建康令与秣陵令同乘行车,前导四卒。左丞沈昭略奏,凡有卤簿官共乘,不得兼列驺道,请免其官。)
视中书郎迁黄门郎。右丞掌兵士百工补役死叛考代、年老疾病解遣,其内外诸库藏穀帛,刑罪创业诤讼,田地船乘,禀拘兵工死叛,考剔讨捕,差分百役,兵器诸营署人领,州郡租布,民户移徙,州郡县并帖,城邑人户割属,刺史二千石令长丞尉被收及免赠,文武诸犯削官事。白案则右丞上署,左丞次署。黄案则左丞上署,右丞次署。诸立格制及详谳大事,郊庙朝廷仪体,亦左丞上署,右丞次署。梁皆铜印黄绶,一梁冠。左丞掌台内分职仪、禁令、报人章,督录近道文书章表奏事,纠诸不法。凡诸尚书文书诣中书省者,密事皆以契刀囊盛之,封以丞相印。
(刘洽字义瓘,为左丞,准绳不避贵戚,尚书省贿赂莫敢通。)
右丞掌台内藏及庐舍,凡诸器用之物,督录远道文书章表之事。陈因之。后魏、北齐左丞为上阶,右丞为下阶。北齐左丞掌吏部等十七曹,
(吏部、考功、主爵、殿中、仪曹、三公、祠部、主客、左右中兵、左右外兵、都官、二千石、度支、左右户。)
并纠弹见事,又主管辖台中违失,并纠驳之。
(崔昂除左丞,兼度支尚书。左丞兼尚书,近代未有,唯昂为冠首,朝野荣之。又酷吏宋游道为左丞,始依故事,於尚书省立门名,以记出入早晚,令仆以下皆侧目。)
右丞掌驾部等十一曹,
(驾部、虞曹、屯田、起部、兵部、比部、水部、膳部、仓部、金部、库部。)
亦管辖台中,唯不弹纠,馀悉与左同。隋左右丞掌分尚书诸司纠驳。
(元寿字长寿,为尚书左丞。萧摩诃妻患将死,奏令其子向江南收家产。寿奏劾之曰:"摩诃远念资财,近忘匹好,令其子舍危惙之母,为聚敛之行。御史韩微之等见而不弹,请付大理。臣忝居左辖,无容寝默。")
大唐因隋制。龙朔二年,改为左、右肃机,
(其年有宇文化及子孙论资荫,所司理之,至於勾当,右肃机杨昉未详案状,诉者自以道理已成,无复疑滞,〈孛夂〉而逼昉。昉谓曰:"適退朝,未食,食毕详之。"诉者曰:"公云未食,亦知天下有累年羁旅者乎?"昉遽命案,立判之曰:"父弑隋主,子诉隋资,生者犹配远方,死者无宜更叙。")
咸亨元年复旧。
(仪凤四年,韦仁约除尚书左丞。约奏曰:"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之深矣,微臣尽命之日矣。"仁约遂振举纲目,略无留事,群曹肃然。)
左丞掌管辖诸司,纠正省内,勾吏部、户部、礼部等十二司,通判都省事。右丞掌管兵部、刑部、工部等十二司,馀与左丞同。
左、右司郎中:隋炀帝三年,於尚书都省初置左、右司郎二人,品同诸曹郎,从五品,掌都省之职。大唐贞观二年,改为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左、右丞务,咸亨元年复旧。令掌副左右丞所管诸司事,省署钞目,勘稽失,知省内宿直,判都省事。若右司不在,则左并行之;左司不在,右亦如之。
员外郎:武太后永昌元年置,与郎中分掌曹务。神龙元年省,二年复置。
○历代尚书
(八座附)
秦尚书四人。
(不分曹名。)
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
(尚书曹名,自此而有。)
常侍曹,
(主公卿。)
二千石曹,
(主郡国二千石。)
民曹,
(主凡吏民上书。以人字改焉。自后历代曹部皆同。)
客曹。
(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
(主断狱。)
是为五曹。后汉尚书五曹,六人,其三公曹尚书二人。
(掌天下岁尽集课州郡。)
吏曹、
(掌选举、齐祠。后汉志谓之常侍曹,亦谓之选部。)
二千石曹、
(掌中都官、水火、盗贼、辞讼、罪法,亦谓之贼曹。)
民曹、
(掌缮理、功作、盐池、苑囿。)
客曹,
(掌羌胡朝贺。法驾出,则护驾。后汉光武分二千石曹及客曹为南主客、北主客二曹。)
两梁冠,纳言帻。或说有六曹。
(按后志云"分客曹为二",是六天曹也。又晋志云:"以前汉五曹,更加中都官曹,为六曹也。"按应劭汉官云:"二千石曹,主中都官事。"则不应更有中都官曹也。今依劭说,为五曹,六人。魏朗字少英,入为尚书,再升紫微,謇谔禁省,为百僚所服。又张陵字处冲,为尚书。岁朝,梁冀带剑入省,陵叱令夺剑,劾冀,诏以岁俸赎罪。又郑均字仲虞,为尚书,淡泊无为,以病罢还第,赐尚书禄,号为"白衣尚书"。)
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尚书。晋初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
(无五兵。)
太康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六曹尚书。
(无驾部、三公、客曹。)
及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
(皆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纳言帻,绛朝服,佩水苍玉。乘轺车,皂轮,执笏负荷。加侍官者,武官左貂金蝉。)
宋有吏部、祠部、度支、左民、
(左民尚书统左民及驾部二曹。)
都官、五兵六尚书。
(尚书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齐梁与宋同,
(侯景改梁五兵为七兵尚书。又职官录曰:"齐尚书品服悉与令同。")
亦别有起部,而不常置也。
(梁何胤字子季,为左民尚书。后辞官,隐於若耶山云门寺,饬给白衣尚书禄,胤固辞。又到洽为御史中丞,兄溉为左民尚书。旧中丞不得入尚书下舍。洽引服亲不应有碍,刺省详决。乃许入溉省,亦以其兄弟素笃,不能相别。)
陈与梁同。后魏初有殿中、
(掌殿内兵马仓库。)
乐部、
(掌伎乐及角使伍伯。)
驾部、
(掌牛马驴骡。)
南部、
(掌南边州郡。)
北部
(掌北边州郡。)
五尚书。其后亦有吏部、
(初曰选部。)
兵部、都官、度支、七兵、祠部、民曹等尚书。又有金部、库部、虞曹、仪曹、右民、宰官、
(元禔为宰官尚书。)
都牧、
(元祯为都牧尚书。)
牧曹、右曹、太仓、太官、祈曹、神都、仪同曹等尚书。
(自金部以下,但有尚书之名,而不详职事。)
北齐有吏部、殿中、
(殿中统殿中曹,主驾行百官留守名帐、宫殿禁卫,及仪曹、三公、驾部四曹。)
祠部、五兵、都官、度支六尚书。后周无尚书。隋有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尚书。大唐尚书与隋同。
(龙朔二年,改尚书为太常伯。咸亨初复旧。)
历代吏部尚书及侍郎,品秩悉高於诸曹。
八座:后汉以六曹尚书并令、仆二人,谓之八座。魏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宋齐八座与魏同。
(晋梁陈不言八座之数。)
隋以六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大唐与隋同。
(凡历代尚书,有五曹则兼以二仆射、一令为八座;有六曹则以左右仆射为一座,兼令共为八座;若有六曹而左右仆射并阙,则以尚书仆射及令为八座;若尚书唯有五曹,又无左右仆射,则不备矣。)
○历代郎官
尚书郎,汉置四人,分掌尚书事,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户口垦田,一人主财帛委输。后汉尚书侍郎三十六人,
(后汉志曰:"尚书六曹,侍郎三十六人,一曹六人也。"又,汉官仪"尚书侍郎三十五人"。又晋志曰:"光武分尚书为六曹之后,合置三十四人。"并未详孰是。)
主作文书起草,取孝廉年未五十,先试笺奏,选有吏能者为之。更直五日於建礼门内。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岁称侍郎,五岁迁大县。其迁为县令,县令秩满自占县,诏书赐钱三万,与三台租钱,馀官则否。吏部典剧,多超迁者。郑弘为仆射,奏以台职任尊而赏薄,人无乐者,请使郎补二千石,自此始也。八座受成事,决於郎,下笔为诏策,出言为诏命。
(后汉尚书陈忠上疏曰:"尚书出纳帝命,为王喉舌之官。臣等既愚闇,诸郎多文俗吏,鲜有雅才,每为诏文,宣示内外,转相求请。")
其入直,官供青缣白绫被,或以锦緤为之。
(緤,私列反。緤,系也。)
给帐帷、茵褥、通中枕。太官供食物,汤官供饼饵及五熟果实之属,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给尚书郎伯史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妖丽,执香炉,护衣服。奏事明光殿,因得侍省中,省中皆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朱漆地,故谓之丹墀。尚书郎口含鸡舌香,以其奏事答对,欲使气息芬芳也。奏事则与黄门侍郎对揖。黄门侍郎称已闻,乃出。丞、郎月赐赤管大笔一双,隃麋墨一丸。
(后汉王译为尚书侍郎,台阁议奏,常依义据法,为三台之表。又冯豹字仲文,为尚书郎。每奏事未报,常俯伏省阁下,或从昏至明。天子默使持被覆之,不惊也。日暮,诸郎下,豹每独在后,帝嘉之。又三辅决录曰:"陈重与其友雷义俱拜尚书郎,义以左黜,重见义去官,亦以病免。又徐防为尚书郎,职典枢机,周密畏慎。隃麋,今汧阳县,出墨。)
魏自黄初,改秘书为中书,置通事郎,掌诏草。
(即今中书舍人之任。)
而尚书郎有二十三人,
(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
非复汉时职任。青龙二年,尚书令陈矫奏置都官、骑兵,合凡二十五郎。每一郎缺,白试诸孝廉能结文案者五人,谨封奏其姓名以补之。
(魏韩宣为尚书郎,尝以职事当受罚,已缚,束杖未行,文帝辇过,闻而解之。)
晋尚书郎选极清美,号为大臣之副。武帝时,有三十四曹。
(加魏直事、屯田、起部、左士、右士。其民曹、中兵、外兵分为左右,主客又分为左右南北。无农部、定课、考功。凡三十四曹。)
后又置运曹,为三十五曹。置郎中二十三人,更相统摄。
(晋魏舒字阳元,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寮无清论者,咸有媿色。又解参兄弟少连、叔连、稚连,俱历太子洗马、舍人、尚书郎,州里荣之。又贾充改定律令,以裴楷为定科郎。)
或为三十六曹。
(晋裴秀以尚书三十六曹统事,准例不明,宜使诸卿任职,未及奏而薨。)
当五王之难,其都官、中骑、三曹郎昼出督战,夜还理事。
(嵇含言於长沙王乂曰:"昔魏武每有军事,增置掾属。尚书令陈矫以有军事,亦奏增郎。况今都官、中骑、三曹,昼出督战,夜还理事,一人两役,内外废乏。含谓各有主帅,委之大将军,不宜复令台寮杂与其閒。"乂从之,乃增郎及令史。)
东晋有十五曹,
(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仓部、库部、中兵、外兵。)
自过江之后,官资小减。
(王坦之字文度,选曹将拟为尚书郎,坦之闻曰:"自过江,尚书郎正用第二人,何得以此见拟?"其子国宝好倾侧,妇父谢安恶之,除尚书郎。国宝以为中兴膏腴之族,唯作吏部,不作馀曹郎,怨之,辞不拜。又宋江智渊改尚书库部郎。时高流官序,不为台郎,智渊门孤援寡,独有此选,意甚不悦,固辞不拜。梁王筠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忻然就职。)
桓玄僣位,改都官郎为贼曹。宋高祖时,有十九曹。元嘉以后,有二十曹郎。三公、比部主法制,度支主算,都官主军事、刑狱。其馀曹所掌各如其名。
(宋武帝初,加置骑兵、主客、起部、水部四曹,并东晋旧十五曹,合为十九曹。元嘉十八年,增删定曹郎,即魏世之定科郎也。三十年,又置功论郎,后又省骑兵,故为二十曹。)
齐依元嘉制,其拜吏部郎,亦有表让之礼。
(齐谢朓迁尚书吏部郎,上表三让。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沈约。约曰:"宋元嘉中,范晔让吏部,朱循之让黄门,蔡兴宗让中书,并三表诏答,其事宛然。近代小官不让,遂成常俗,恐此有乖让意。王蓝田、刘安西并贵重,初自不让,今岂可慕此不让耶?孙兴公、孔顗并让记室,今岂可三署皆让耶?谢吏部今授超阶,让别有意,岂关官之大小?")
梁加三曹,为二十三曹。
(加殿中、虞曹、屯田。)
其郎中旧用员外郎、正主簿、正佐有才地者为之,迁通直郎。天监三年,复置侍郎,视通直郎,郎中迁为之。
(梁到洽为尚书殿中郎。洽兄弟群从,递居此职,时人荣之。又殿中郎阙,武帝曰:"此曹旧用文学,且居雁行之首,宜详择其人。"乃以张缅为之。)
陈有二十一曹。
(省梁二曹,不知何曹。)
后魏三十六曹。
(史阙其文。)
至西魏十二年,改为十二部。
(后周既改为部,遂以柳庆为计部郎中。又柳靖为尚书度支郎,迁正员郎。今人或谓前代正员郎即今尚书郎中。按历代所称正员郎者,即散骑侍郎耳,谓非员外通直者,故谓之正员郎,则非尚书之职。自魏晋以后,尚书省自有郎中官,不应更置正员郎。)
北齐有二十八曹。
(吏部、考功、主爵、殿中、仪曹、三公、驾部、祠部、主客、虞曹、屯田、起部、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都官、二千石、比部、水部、膳部、度支、仓部、左民、右民、金部、库部。)
其吏部、三公各二人,馀并一人,凡三十郎中。
(后魏、北齐唯置郎中。)
隋初尚书有六曹、二十四司,凡领三十六侍郎,
(吏部、司勋、主客、膳部、兵部、职方、都官、司门、度支、户部、比部、刑部等侍郎各二人,主爵、考功、礼部、祠部、驾部、库部、金部、仓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侍郎各一人。)
分司官曹务,直禁省,如汉之制。至开皇六年,二十四司又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帐,侍郎阙,则釐其曹事。
(今尚书员外郎,其置自此始。以前历代皆谓之尚书郎,各以曹名为称首,或谓之侍郎,皆无员外之号。前代史传及职官要录或有言员外郎者,盖谓员外散骑侍郎耳,非尚书之职,说在散骑篇。前代所言郎官,上应列宿,盖谓三署郎,非谓今尚书郎中也,具三署郎叙篇中。)
炀帝即位,以尚书六曹各置侍郎一人,以贰尚书之职。
(今之侍郎,其置自此始也。或有曹加二人者。夫侍郎之名旧矣。汉凡诸郎皆掌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以侍卫之故,通谓之侍郎。故武帝时拜东方朔为郎,当时谓之"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是也。历代尚书,亦有侍郎。隋初,尚书诸曹二十四司,诸郎皆谓之侍郎,通若今之郎官耳,非今六部侍郎之任。自汉以来,尚书侍郎悉然。)
改诸司侍郎但曰郎,
(则今郎中之职。)
又改吏部为选部郎,礼部为仪曹郎,兵部为兵曹郎,刑部为宪曹郎,工部为起曹郎,以异六侍郎之名。废诸司员外郎,而每司增置一曹郎,各为二员。都司置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品同诸曹郎,掌都省之职。寻又每减一郎,置承务郎一人,同开皇员外郎之职。大唐改隋诸司郎为郎中,每曹又复置员外郎。武德六年,废六司侍郎,贞观二年复旧。今尚书省有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员外郎各一人,分管尚书六曹事。其诸曹诸司郎中总三十人,员外郎总三十一人,通谓之郎官,尤重其选。
(凡郎中章服,皆玄冕五旒,衣无章,裳刺黻一章,两梁冠;凡员外郎章服,并爵弁玄缨簪,尊者衣纁裳,一梁冠。)
其职任名数,各列在六曹之后。
○历代都事主事令史
都事:晋有尚书都令史八人,秩二百石,与左右丞总知都台事。宋、齐八人,梁五人,谓之五都令史,职与晋同。旧用人常轻,武帝诏曰:"尚书五都,职参政要,非但总领众局,亦乃方轨二丞。顷虽求才,未臻妙简。可革用士流,以尽时彦。"乃以都令史视奉朝请。
(其时,以太学博士刘讷兼殿中都,司空法曹参军刘显兼吏部都,太学博士孔虔孙兼金部都,司空法曹参军萧轨兼左民都,宣毅墨曹参军王颙兼中兵都。五人并以才地兼美,历兹选矣。)
隋开皇初,改都令史为都事,置八人。炀帝分隶六尚书,置六人,领六曹事。大唐因之。
主事:二汉有之。
(汉光禄勋有南北庭主事、三署主事,於诸郎之中察茂才高第者为之。后汉范滂字孟博,自光禄四行迁光禄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亦不止,滂怀恨,投板弃官而去。郭泰闻之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蕃乃谢。又胡伯蕃、公沙穆并为之。)
后魏於尚书诸司置主事令史。隋於诸省又各置主事令史员。炀帝三年,并去令史之名,但曰主事,随曹闲剧,而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满十者亦一人,杂用士人。
(颜慜楚者,文学名流,为内史主事。)
大唐并用流外。
令史:汉官也。后汉尚书令史十八人,曹有三人主书,后增剧曹三人,合二十一人,皆选於兰台符节简练有吏能者为之。
(汉官仪云:"能通苍颉史籀篇,补兰台令史,满岁,补尚书令史;满岁,为尚书郎。"后汉韦彪字孟达,上疏曰:"往时楚狱大起,故置令史以助郎职,而类多小人,好名奸利。今者务简,可皆停省。")
其尚书郎初与令史皆主文簿,其职一也。郎缺,以令史久次者补之。光武始革用孝廉,孝廉耻焉。
(时故事,尚书郎缺,以令史久次补之。光武始改用孝廉为郎,而孝廉丁邯称病不就。诏问:"实病,羞为郎乎?"对曰:"臣实不病,耻以孝廉为令史职耳。"帝怒,杖之数十。诏问:"欲为郎否?"邯曰:"能杀臣者陛下,不能为郎者臣也。"中诏遣出,竟不能为郎。又郎中袁著诣阙上书,讼梁冀骄暴,冀阴杀之。学生刘常,当代名儒,素善於著,冀召常补令史,以此辱之。)
旧制,尚书郎限满补县长,令史补丞尉。尚书令郑弘奏曰:"职尊赏薄,多无乐者,请郎补千石,令史为长。"帝从之。
(蜀志:董厥为府令史,诸葛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后迁至尚书令,平台事。)
西晋令史朝晡诣都座朝,江左唯早朝而已。又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事吏四人。尚书置省事,自此始也。其品职与诸曹令史同。
(姚苌围苻坚,遣仆射尹纬诣坚问事。坚见其瑰杰,问曰:"卿於朕代为何官?"纬答曰:"尚书令史。"坚曰:"卿宰相才,王景略之俦也,而朕失之。今日之亡,不亦宜乎!")
晋、宋兰台寺正书令史虽行文书,皆有品秩,朱衣执板,给书僮。孔顗为御史中丞,坐鞭令史,为有司所纠。
(孔顗性素俭,兰台令史皆三吴富人,轻顗故也。)
梁、陈与晋、宋同。后魏令史亦朱衣执笏,然谓之流外勋品。北齐尚书郎判事,正令史侧坐,书令史过事,令史皆平揖郎,无拜。自隋以来,令史之任,文案烦屑,渐为卑冗,不参官品。
(开皇十五年诏:"州县佐史,三年一代,不得重任。")
炀帝以四省、三台皆曰令史,九寺、五监、诸卫府则皆曰府史,於时令史得官者甚少,年限亦赊。
(隋牛弘尝问於骑尉刘炫曰:"按周礼士多而府史少。今令史百倍於前,制官减则不济,其故何也?"炫曰:"古人委任责成,岁终考其殿最,案不重校,文不繁悉,府史之任,掌要目而已。今之文簿,恒虑覆理,鍜炼苦辛甚密,万里追证百年旧案。故谚曰'老吏抱案死'。今古不同,若此之相悬也。"弘又曰:"后魏、北齐之时,令史从容而已,今则不遑宁舍,其事何也?"炫曰:"齐氏立州不过数十,三府行台,递相统领,文书行下,不过十条。今州二百,其繁一也。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寮,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其繁二也。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欲从容,其可得乎!"弘甚善其言而不能用。)
大唐武德中,天下初定,京师穀籴贵,远人不相愿仕流外,始於诸州调佐史及朝集典充选,不获已而为之,遂促年限,优以叙次,六七年有至本司主事及上县尉者。自此之后,遂为官途。总章中,诏诸司令史考满合选者,限试一经,时人嗟异,著於谣颂。
(时阎立本为右相,姜恪为左相。立本无他才识,时以善画称之。恪尝累为将军,立功塞外。是岁京师饥旱,弘文、崇贤、司成三馆学生并放归本贯。当时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令史明经。")
○行台省
行台省,魏晋有之。昔魏末晋文帝讨诸葛诞,散骑常侍裴秀、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锺会等以行台从。至晋永嘉四年,东海王越帅众许昌,以行台自随,是也。
(越请讨石勒,表以行台随军。)
及后魏,谓之尚书大行台,别置官属。
(后魏道武帝置中山行台,以秦王仪为尚书令以镇之。孝武永熙三年,以宇文泰为大行台,以苏绰为行台度支尚书。)
北齐行台兼统民事,自辛术始焉。
(武定八年,辛术为东南道行台。东徐州刺史郭志杀郡守。文宣闻之,饬术曰:"江淮初附,百姓难向京师,留卿为行台,亦欲理边民冤枉,监理牧守。自今以后,所统十馀州地诸有犯法者,刺史先启听报,以下先理后表。"齐代行台兼总民事,自术始也。)
其官置令、仆射,其尚书丞郎皆随时权制。
(江左无行台,唯梁末以侯景为河南王大行台,承制如邓禹故事。)
隋谓之行台省,有尚书令、仆射
(左右任置)
各一人,主事四人。有考功、
(兼吏部、主爵、司勋。)
礼部、
(兼祠部、主客。)
膳部、兵部、
(兼职方。)
驾部、库部、刑部、
(兼都官、司门。)
度支、
(兼仓部。)
金部、工部、屯田
(兼水部、虞部。)
侍郎各一人。每行台置食货、农圃、武器、百工监、副监,各置丞、
(食货四人,农圃一人,武器二人,百工四人。)
录事等员。
(食货、农圃、百工各二人,武器一人。)
盖随其所管之道,置於外州,以行尚书事。大唐初,亦置行台,贞观以后废。其后诸道各置采访等使,每使有判官二人,兼判尚书六行事,亦行台之遗制。
《通典》 唐·杜佑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赵师秀
五代·施肩吾
(明)欧大任
苏曼殊
清·惠栋
宋·陈公亮
魏·刘邵
明·李承勋
(唐)長孫無忌 等編修
(宋)刘敞
宋·朱长文
(清)顾炎武
五代·冯道
明·袁袠
梁巘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