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通典-唐·杜佑
通典目录:
通典
目錄
食貨典 第 一
食貨典 第二
食貨典 第三
食貨典 第四
食貨典 第五
食貨典 第六
食貨典 第七
食貨典 第八
食貨典 第九
食貨典 第十
食貨典 第 十 一
食貨典 第 十 二
選舉典 第 十 三
選舉典 第 十 四
選舉典 第 十 五
選舉典 第 十 六
選舉典 第 十 七
選舉典 第 十 八
職官典 第 十 九
職官典 第 二 十
職官典 第 二 十 一
職官典 第 二 十 二
職官典 第 二 十 三
職官典 第 二 十 四
職官典 第 二 十 五
職官典 第 二 十 六
職官典 第 二 十 七
職官典 第 二 十 八
職官典 第 二 十 九
職官典 第 三 十
職官典 第 三 十 一
職官典 第 三 十 二
職官典 第 三 十 三
職官典 第 三 十 四
職官典 第 三 十 五
職官典 第 三 十 六
職官典 第 三 十 七
職官典 第 三 十 八
職官典 第 三 十 九
職官典 第 四 十
禮典 第 四 十 一
禮典 第 四 十 二
禮典 第 四 十 三
禮典 第 四 十 四
禮典 第 四 十 五
禮典 第 四 十 六
禮典 第 四 十 七
禮典 第 四 十 八
禮典 第 四 十 九
禮典 第 五 十
禮典 第 五 十 一
禮典 第 五 十 二
禮典 第 五 十 三
禮典 第 五 十 四
禮典 第 五 十 五
禮典 第 五 十 六
禮典 第 五 十 七
禮典 第 五 十 八
禮典 第 五 十 九
禮典 第 六 十
禮典 第 六 十 一
禮典 第 六 十 二
禮典 第 六 十 三
禮典 第 六 十 四
禮典 第 六 十 五
禮典 第 六 十 六
禮典 第 六 十 七
禮典 第 六 十 八
禮典 第 六 十 九
禮典 第 七 十
禮典 第 七 十 一
禮典 第 七 十 二
禮典 第 七 十 三
禮典 第 七 十 四
禮典 第 七 十 五
禮典 第 七 十 六
禮典 第 七 十 七
禮典 第 七 十 八
禮典 第 七 十 九
禮典 第 八 十
禮典 第 八 十 一
禮典 第 八 十 二
禮典 第 八 十 三
禮典 第 八 十 四
禮典 第 八 十 五
禮典 第 八 十 六
禮典 第 八 十 七
禮典 第 八 十 八
禮典 第 八 十 九
禮典 第 九 十
禮典 第 九 十 一
禮典 第 九 十 二
禮典 第 九 十 三
禮典 第 九 十 四
禮典 第 九 十 五
禮典 第 九 十 六
禮典 第 九 十 七
禮典 第 九 十 八
禮典 第 九 十 九
禮典 第 一 百
禮典 第 一 百 一
禮典 第 一 百 二
禮典 第 一 百 三
禮典 第 一 百 四
禮典 第 一 百 五
禮典 第 一 百 六
禮典 第 一 百 七
禮典 第 一 百 八
禮典 第 一 百 九
禮典 第 一 百 十
禮典 第 一 百 十 一
禮典 第 一 百 十 二
禮典 第 一 百 十 三
禮典 第 一 百 十 四
禮典 第 一 百 十 五
禮典 第 一 百 十 六
禮典 第 一 百 十 七
禮典 第 一 百 十 八
禮典 第 一 百 十 九
禮典 第 一 百 二 十
禮典 第 一 百 二 十 一
禮典 第 一 百 二 十 二
禮典 第 一 百 二 十 三
禮典 第 一 百 二 十 四
禮典 第 一 百 二 十 五
禮典 第 一 百 二 十 六
禮典 第 一 百 二 十 七
禮典 第 一 百 二 十 八
禮典 第 一 百 二 十 九
禮典 第 一 百 三 十
禮典 第 一 百 三 十 一
禮典 第 一 百 三 十 二
禮典 第 一 百 三 十 三
禮典 第 一 百 三 十 四
禮典 第 一 百 三 十 五
禮典 第 一 百 三 十 六
禮典 第 一 百 三 十 七
禮典 第 一 百 三 十 八
禮典 第 一 百 三 十 九
禮典 第 一 百 四 十
樂典 第 一 百 四 十 一
樂典 第 一 百 四 十 二
樂典 第 一 百 四 十 三
樂典 第 一 百 四 十 四
樂典 第 一 百 四 十 五
樂典 第 一 百 四 十 六
樂典 第 一 百 四 十 七
兵典 第 一 百 四 十 八
兵典 第 一 百 四 十 九
兵典 第 一 百 五 十
兵典 第 一 百 五 十 一
兵典 第 一 百 五 十 二
兵典 第 一 百 五 十 三
兵典 第 一 百 五 十 四
兵典 第 一 百 五 十 五
兵典 第 一 百 五 十 六
兵典 第 一 百 五 十 七
兵典 第 一 百 五 十 八
兵典 第 一 百 五 十 九
兵典 第 一 百 六 十
兵典 第 一 百 六 十 一
兵典 第 一 百 六 十 二
刑法典 第 一 百 六 十 三
刑法典 第 一 百 六 十 四
刑法典 第 一 百 六 十 五
刑法典 第 一 百 六 十 六
刑法典 第 一 百 六 十 七
刑法典 第 一 百 六 十 八
刑法典 第 一 百 六 十 九
刑法典 第 一 百 七 十
州郡典 第 一 百 七 十 一
州郡典 第 一 百 七 十 二
州郡典 第 一 百 七 十 三
州郡典 第 一 百 七 十 四
州郡典 第 一 百 七 十 五
州郡典 第 一 百 七 十 六
州郡典 第 一 百 七 十 七
州郡典 第 一 百 七 十 八
州郡典 第 一 百 七 十 九
州郡典 第 一 百 八 十
州郡典 第 一 百 八 十 一
州郡典 第 一 百 八 十 二
州郡典 第 一 百 八 十 三
州郡典 第 一 百 八 十 四
邊防典 第 一 百 八 十 五
邊防典 第 一 百 八 十 六
邊防典 第 一 百 八 十 七
邊防典 第 一 百 八 十 八
邊防典 第 一 百 八 十 九
邊防典 第 一 百 九 十
邊防典 第 一 百 九 十 一
邊防典 第 一 百 九 十 二
邊防典 第 一 百 九 十 三
邊防典 第 一 百 九 十 四
邊防典 第 一 百 九 十 五
邊防典 第 一 百 九 十 六
邊防典 第 一 百 九 十 七
邊防典 第 一 百 九 十 八
邊防典 第 一 百 九 十 九
邊防典 第 二 百
附錄 附 錄 一
附錄 附 錄 二
附錄 附 錄 三
附錄 附 錄 四
附錄 附 錄 五
通典
《通典》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末年止(肃宗、代宗以后的变革,有时也附载于注中),分为九类,以食货居首,次以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类又各分子目。对于历代典章制度,都详细地叙述了它们的源流,有时不但列入前人有关的议论,而且用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典》的作者是杜佑。《通典》的体例仿效纪传体正史中的志书,将断代体改为通史体,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经济等制度沿革变迁的典志体史书。《通典》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下讫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
...更多
目錄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第一版
食貨典凡十二卷
卷一 食貨一
目錄
田制上
唐
周
秦
漢
後漢
晉
宋
後魏
卷二 食貨二
田制下
北齊
後周
隋
大唐
水利田
周
秦
漢
後漢
晉
東晉
...更多
食貨典 第 一
京兆杜佑字君卿纂佑少嘗讀書,而性且蒙固,不達術數之藝,不好章句之學。所纂通典,實采群言,徵諸人事,將施有政。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易稱聚人曰財。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管子曰:「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謂矣。夫行教化在乎設職官,設職官在乎審官才,審官才在乎精選舉,制禮以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職官設然後興禮樂焉,教化隳然後用刑罰焉,列州郡俾分領焉,置邊防遏戎敵焉。是以食貨為之首,十二卷。選舉次之,六卷。職官又次之,二十二卷。禮又次之,百卷。樂又次之,七卷。
...更多
食貨典 第二
食貨二田制下水利田屯田田制下北齊後周隋大唐北齊給授田令,仍依魏朝。每年十月普令轉授成丁而授,丁老而退,不聽賣易。文宣帝天保八年,議徙冀、定、瀛無田之人,謂之樂遷,於幽州寬鄉以處之。秦漢州郡則大,魏晉年代又遠,改移分析,或未易知,以此要有解釋。近代制置,今多因習,則不假繁敘,他皆類此。
武成帝河清三年詔:每歲春月,各依鄉土早晚,課人農桑。自春及秋,男子十五以上,皆布田畝。蠶桑之月,婦女十五以上,皆營蠶桑。孟冬,刺史聽審邦教之優劣,定殿最之科品。人有人力無牛,或有牛無人力者,須令相便,皆得納種。使地無遺利,人
...更多
食貨典 第三
食貨三鄉黨土斷版籍並附○上古周東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隋大唐昔黃帝始經土設井以塞諍端,立步制畝以防不足,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於中。一則不洩地氣,二則無費一家,三則同風俗,四則齊巧拙,五則通財貨,六則存亡更守,七則出入相司,八則嫁娶相媒,九則無有相貸,十則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親,生產可得而均,均則欺陵之路塞,親則鬥訟之心弭。既牧之於邑,故井一為鄰,鄰三為朋,朋三為里,里五為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師十為州。夫始分之於井則地著,計之於州則數詳。迄乎夏殷,不易其制。
周制: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
...更多
食貨典 第四
食貨四賦稅上唐殷周秦漢魏晉宋古之有天下者,未嘗直取之於人。其所以制賦稅者,謂公田什之一及工商衡虞之入,稅以供郊廟社稷、天子奉養、百官祿食也,賦以給車馬甲兵士徒賜予也。言人君唯於田及山澤可以制財賄耳。其工商雖有技巧之作,行販之利,是皆浮食不敦其本,蓋欲抑損之義也。古者,宅不毛有里布,地不耕有屋粟,人無職事出夫家之征。言宅不毛者出一里二十五家之泉,田不耕者出三家之稅粟,人雖有閒無職事,猶出夫稅家稅。夫稅者謂田畝之稅,家稅者謂出士徒車輦給徭役也。蓋皆罰其惰,務令歸農。是故歷代至今,猶計田取租稅。古者人君上歲役不過三日,是故歷代至今,雖加
...更多
食貨典 第五
食貨五賦稅中齊梁後魏北齊後周隋齊高帝初,竟陵王子良上表曰:「宋文帝元嘉中,皆責成郡縣,孝武徵求急速,以郡縣遲緩,始遣臺使,自此公役勞擾。凡此輩使人,既非詳慎,貪險崎嶇,以求此役。朝辭禁門,情態即異,暮宿村縣,威福便行,驅迫郵傳,侮折守宰。瞻郭睹境,飛下嚴符,但稱行臺,未明所督,攝總曹署,震驚郡邑。深村遠里,俄刻十催。或尺布之逋,曲以當匹;百錢餘稅,且增為千。誑云質作尚方,寄繫東冶。百姓駭迫,不堪其命。恣意贓賄,無人敢言。貧薄禮輕,即生謗讟。愚謂凡諸檢課,宜停遣使,明下符旨,審定期限,如有違越,隨事糾坐,則政有恆典,人無怨咨。」子良
...更多
食貨典 第六
食貨六賦稅下大唐大唐武德元年,詔曰:「宗緒之情,義越常品,宜加惠澤,以明等級。諸宗姓有官者,宜在同列之上;未有職任者,不在徭役之限。」二年制:每一丁租二石。若嶺南諸州則稅米:上戶一石二斗,次戶八斗,下戶六斗;若夷獠之戶,皆從半輸。蕃人內附者,上戶丁稅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之;附經二年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戶三戶共一口,凡水旱蟲霜為災,十分損四分以上免租,損六以上免租調,損七以上課役俱免。六年三月令:天下戶量其資產,定為三等。至九年三月,詔:天下戶立三等,未盡升降,宜為九等。
貞觀二年四月,戶部
...更多
食貨典 第七
食貨七歷代盛衰戶口丁中歷代盛衰戶口周秦漢後漢魏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後周隋大唐三皇以前尚矣,靡可得而詳也。孔子稱堯曰大哉,舜曰盡善,禹曰無閒。以三聖之德,地方不過數千里,故君臣歌德,含氣之類,各得其宜。禹平水土,為九州,人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者萬國。男女耕織,不奪其時,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積,私家有九年之儲。及其衰也,棄稷不務,續有有窮、孔甲之亂,遭桀行暴,諸侯相兼,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方於塗山,十損其七。其後紂作淫虐,厚賦以實鹿臺,大斂以積巨橋,人庶苦而無憀,天下去之。
...更多
食貨典 第八
食貨八錢幣上周秦漢後漢晉貨幣之興遠矣,夏商以前,幣為三品。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白金為下幣。白金為銀。太公立九府圜法。周景以母子相權。秦用黃金銅錢為上下二等。漢興為八銖,或為莢錢,或作白金,或作赤仄,八銖五分,迭廢迭用。王莽又設錯刀金銀龜貝凡數十品。公孫述始作鐵錢。魏文帝穀帛相貿。劉備以一當百。孫權以一當千。理道陵夷,則有鵝眼、線環之別;王綱解紐,又有風飄、水浮之異。名目繁雜,不能遍舉,緬徵損益,可略而言。原夫立錢之意,誠深誠遠。凡萬物不可以無其數,既有數,乃須設一物而主之。其金銀則滯於為器為飾,穀帛又苦於荷擔斷裂,唯錢但可貿易
...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林纾
五代·佚名
唐·孙思邈
元·娄元礼
清·朱彝尊
后汉·支娄迦谶
宋·王庆升
(清)邹福保
杨班侯
清·方大湜
清·李毓秀
宋·滕元发
唐·独孤滔
宋·朱熹
清·聂鈫
汉·阴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