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1.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以金作兵器,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但古籍所载,说法不一:(1)炎帝臣。见《逸周书·尝麦》、《太平御览·兵部一》引《世本》宋衷注、《庄子·盗跖》陆德明释文。(2)黄帝臣。见《管子·五行》、《越绝书·计倪内经》。(3)古庶人。见《周礼·春官·肆师》贾公彦疏引《五经音义》。(4)九黎之君。见《书·吕刑》陆德明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策》高诱注。(5)古天子。见《山海经·大荒北经》、《史记·高祖本纪》裴駰集解引《汉书》应劭注。2.恶人的代称。明王錂《春芜记·说剑》:“
【尤】1. 特异的,突出的:~为(wéi )。~异。无耻之~。 2. 更加,格外:~其。 3. 过失:效~(学着别人做坏事)。 4. 怨恨,归咎:怨天~人。 5. 姓。
【不】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左】1. 面向南时,东的一边,与“右”相对:~手。~方。~右。~膀右臂。 2. 地理上指东方:山~。江~。 3. 指政治思想上进步或超过现实条件许可的过头思想和行动:~派。~翼。~倾。 4. 斜,偏,差错:~脾气。~嗓子。 5. 降低官职:~迁。 6. 古同“佐”,佐证。 7. 姓。
【佥】1. 众人,大家。 2. 全,都。 3. 古同“签”。 方言集汇
【去】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2. 距离,差别:相~不远。 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减掉:~掉。~皮。~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8.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旗】1. 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子。~帜。~号。~舰。~手。 2. 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人(满族人)。~籍。~袍。 3.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
【方张】谓正当扩展、强大之际。宋岳珂《金陀粹编·绍兴五年》:“万骑鼓行,震天声於不测;千里转战,夺勇气於方张。”明沉鲸《双珠记·剿虏同功》:“以彼久疲之兵,临我方张之鋭,不劳血刃,敌可擒矣。”清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顾其间反对共和之説者,要以就程度立言者为最坚,貌为持重,善於附会,而怠乎方张鋭进之人心,其最不可不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