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遮断阳关路释义


【胡】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  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  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  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  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 )”(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8. 姓。

【尘】1. 飞扬的灰土:~土。~埃。~垢。~芥(尘土和小草,喻轻微的事物)。粉~。烟~。甚嚣~上。望~莫及。  2. 佛家、道家指人间:红~。~世。

【遮】1. 挡:~蔽。~挡。~拦。~阳。~没(mò)。~阴。  2. 掩盖,掩蔽:~丑。~盖。~瞒。~掩。~人耳目。  3. 古同“庶”,众多。  4. 古同“者”,这。

【断】1.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裂。~层。~面。截~。~肠。~魂。~线风筝。  2. 不继续,禁绝:~粮。~水。~炊。~奶。~档。~流。~种(zhóng )。~交。~片。~续。~子绝孙。  3. 判定,决定:判~。诊~。~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4. 一定,绝对:~乎不可。~然施行。

【阳关】1.古邑名。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偏东而南约六十里。《左传·襄公十七年》:“高厚围臧紇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2.古聚落名。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将数千兵,徼之於阳关。”李贤注:“聚名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颍水》:“潁水东南流,逕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3.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因位于玉门关以南,故称。《汉书·地理志下》:“敦煌郡……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唐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路】1.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公~。水~。陆~。~途。~程。~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相逢。  2.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生~。出~。~子。~数(shù)。  3. 方面,地区:外~货。各~人马。  4. 种类:一~货色。  5. 大,正:“厥声载~”。~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6. 车:筚~。乘~。  7. 姓。

胡尘遮断阳关路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