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端午释义


【去】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2. 距离,差别:相~不远。  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减掉:~掉。~皮。~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8.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年】1.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一~。三~五载。  2. 每年的:~会。~鉴。~利。~薪。  3. 一年的开始:~节。新~。  4. 有关年节的(用品):~画。~礼。~货。  5. 时期,时代:近~。~华。~号(a.帝王用的纪年名称;b.公元纪年名称)。~限。~深日久。  6. 收成:~成。~景。~谨。荒~。  7. 岁数:~纪。~事(岁数)。~高。~轮。  8. 人一生所经年岁的分期:幼~。童~。青~。壮~。中~。老~。  9. 科举时代同年考中者的互称:~兄。~谊(同年登科的关系)。  10. 姓。

【端午】1.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日自沉汩罗江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初学记》卷四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五花丝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清赵翼《陔馀丛考·端午》:“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后汉书·郎顗传》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论衡

去年端午的用户点评


梦里花落知多少

2024-08-05 02:50:12

本句诗以自然风光为主题,墨绿鲜荷和身在其间的美妙景象,让人想起民间的端午元素,颇有情调。用词上,作者用“鲜荷”来形容端午节的美景,表现出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细腻感受。意境上,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清凉夏日的喜爱,通过比喻,表现了生活的冷暖和抗争。 糟粕散去,云生积雨,蝉啼森森

浅语倾城

2024-08-03 01:29:18

本句诗写出了端午节期间糕点的香气和春光的美景。整句诗营造出一种悠闲舒适的氛围,让人心情愉悦。用词上,作者描写“脆黄”一词,恰如其分地形容了糕点的外观和口感,突出了端午节里的美好食物。意境上,则反映了作者在美好的节日与美好的食物间,享受着人生的无忧无虑。 五花肉暗香,爆米花偷生

断桥残月

2024-08-02 18:46:24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的屠猪习惯的厌弃和抵制。韵律上,诗句虽不完全符合严格的平仄,但仍能营造出一种较为凄凉的氛围,加强了作者的不满情绪。用词方面,选用了“割肉气沮”这样形象生动的词汇,突出了作者对于作为传统节日一部分的屠猪习惯的反感。意境上,则通过“香肠徒留”一词,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助,又进一步呼应了作者反对传统、追求自由的主题。 一片脆黄,隔窗春色,懒起愁人无

临风听雨

2024-08-01 17:29:41

诗句以食材为主题,描绘了美好的食物带来的香气和愉悦,韵律流畅和谐,这种情感被诗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用词上,作者人性化的描写“爆米花偷生”让人更能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热情。意境上,则进一步渲染出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美食文化,引人入胜。 清水沟边,摆卖鲜荷,黑蝴蝶愁燕无

SilverSoul

2024-08-01 00:17:31

诗句以端午节后的天气为主题,如诗人所说的“糟粕散去”,暖阳春光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去平淡时间与疫情的重压。用词方面,蝉鸣在人们心里是夏日的代表,此时蝉鸣配合下,更加生动地表现着端午节后复苏的美好景象。意境上,整句诗突显了端午节后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