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坛】古代祭天之坛。在都城南郊。《礼记·祭法》:“燔柴於泰坛,祭天也。”孔颖达疏:“谓积薪於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於天也。”《孔子家语·郊问》:“既至泰坛,王脱裘矣。”明李东阳《郊祀前一日斋居候驾》诗:“石桥琼砌倚雕阑,树里行宫接泰坛。”
【朝】1. 早晨:~阳。~晖。~暮。~霞。~气。~思暮想。~令夕改。~秦暮楚(喻反复无常)。 2. 日,天:今~。明~。 | 1. 向着,对着:~向。~前。~阳。坐北~南。 2. 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的参拜:~见。~拜。~圣。~香。~仪。 3. 封建时代帝王接见官吏,发号施令的地方,与“野”相对:~廷。上~。退~。~野。~政。~臣。~议。~房。 4. 称一姓帝王世代相继的统治时代;亦称某一个皇帝统治的时期:~代。唐~。 5. 〔~鲜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省;b.
【埽地】古代郊祀的仪制,于坛下扫地设祭。《礼记·礼器》:“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埽地而祭。”孔颖达疏:“初则燔柴於大坛,燔柴讫,於坛下扫地而设祭。此周法也。”《汉书·郊祀志下》:“臣闻郊饗帝之义,埽地而祭。”后以为简易祭祀仪式。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埽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世。’”《后汉书·张酺传》:“显节陵埽地露祭,欲率天下以俭。”2.谓扫除净尽。亦喻完全丧失。《汉书·魏豹田儋韩信传赞》:“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埽地尽矣。”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一:“凡掠良家子姓,悉为贱隶,六畜资财,埽地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