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惊岩下雪如尘释义


【已】1. 止,罢了:学不可以~。死而后~。  2. 表示过去:~经。事~至此。~往。业~。  3. 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忽不见。  4. 太,过:不为~甚。  5. 古同“以”。

【惊】1.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2.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3.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4. 出人意料的:~喜。

【岩】1. 高峻的山崖:~壁。~壑。  2. 构成地壳的石头:~石。~洞。~浆。~层。熔~。  3. 险要,险峻:~险。~邑。  4. 山洞:中空成~。~居穴处。

【下】1.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  2.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3.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  4.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  5.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  6. 使降落:~半旗。~棋。  7. 进入:~海。  8. 投送:~书。  9.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  10. 谦辞:在~。~官。  11. 颁布:~令。  

【雪】1. 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花。~山。~中送炭(喻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  2. 洗去,除去:报仇~恨。为国~耻。平反昭~。  3. 擦拭:“晏子独笑于旁,公~涕而顾晏子”。  4. 姓。 汉

【如】1.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  2.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  3.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  4. 到,往:~厕。  5. 假若,假设:~果。~若。假~。  6.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7. 与,和:“公~大夫入”。  8.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9.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  10. 表示举例:例~。  11.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  12.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1

【尘】1. 飞扬的灰土:~土。~埃。~垢。~芥(尘土和小草,喻轻微的事物)。粉~。烟~。甚嚣~上。望~莫及。  2. 佛家、道家指人间:红~。~世。

已惊岩下雪如尘的用户点评


悠闲的牛仔

2024-08-07 03:12:49

对于古诗文来说,比喻手法是很常见的修辞技巧,可以修饰主题,增强句子的艺术效果。在这首诗中,雪花如尘,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繁芜且千姿百态的,同时也显示了作者深致入微的表现能力。

SunshineBlueSky

2024-08-06 21:32:22

本句中的“如”字,用来表示比喻,从而增强了该句的生动感和形象感,让读者更容易地形成联想和感受。而“已惊岩下”则表现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和细致感受。

东方不败

2024-08-06 17:10:46

借用“尘”和“雪”两个形象的类比,作者把岩下雪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比喻不但有助于加强作品的表现力,而且也令人联想到欧阳修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激发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GoldenYears

2024-08-05 10:05:56

已惊岩下雪如尘,此诗笔者用了比喻的手法。岩下的雪像飘扬的尘土,形容雪花的繁琐与纷乱,极其卓绝。同时,雪和尘土这两者都是易于随风飘散的,这也让人想象到下雪的场景。

云重山轻

2024-08-02 09:22:06

总体来说,这句诗可以用细腻、深刻、富于想象力等词语来描述。它展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才华和生动的想象力,让人们为此感叹不已,也足以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