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如取水陶承旨释义


【争】1. 力求获得,互不相让:~夺。竞~。~长论短。  2. 力求实现:~取。~气。~胜。  3. 方言,差,欠:总数还~多少?  4. 怎么,如何(多见于诗、词、曲):~不。~知。~奈。

【如】1.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  2.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  3.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  4. 到,往:~厕。  5. 假若,假设:~果。~若。假~。  6.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7. 与,和:“公~大夫入”。  8.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9.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  10. 表示举例:例~。  11.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  12.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1

【取】1. 拿:索~。~书。~款。窃~。  2. 选择:选~。~材。~景。~道。~样。  3. 采用:采~。听~。吸~。可~。~精用弘。  4. 得到,招致:获~。~经。~偿。~悦。  5. 消去:~消。~缔。

【水】1.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稻。~滴石穿。~泄不通。  2. 河流:汉~。湘~。  3. 江河湖海的通称。~库。~利。~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可载舟。跋山涉~。依山傍~。  4. 液汁:~笔。墨~。  5.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外~。肥~。  6. 指洗的次数:这衣服洗过两~了。  7. 姓。

【陶】1.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俑。~粒。~瓷。~管。~器。  2. 制造陶器:~冶。~铸。  3. 喻教育、培养:~化。~育。~染。熏~。  4.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然。~醉。~~。  5. 古同“淘”,洗。  6. 姓。

【承旨】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詔狱,免为庶人。”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王莽时,郡国多称瑞应,岁岁相寻,皆由顺时之欲,承旨求媚,多无实验。”2.接受圣旨。《新唐书·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甫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復闻机务矣。”3.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

争如取水陶承旨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