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灵枢-未知
灵枢目录: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
本输第二法地
小针解第三法人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
根结第五法音
寿天刚柔第六法律
官针第七法星
本神第八法民
终站第九法野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病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涛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结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瑞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跑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入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隔第六十八
忧患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书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经脉第十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纲①,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人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肺手太阳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德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八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措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端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苦
...更多
经别第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人奈何?妨伯稽首再拜日: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足太阳之正,别人于胭中,其一道下届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眈,散之肾,循管当心人散;直者,从管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阳之正,至胭中,别走太阳而合,上
...更多
经水第十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
...更多
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施,起于足小指,上给予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庭,上循跟,结于胭;其别者,结于端外,上胭中内廉,与胭中共上结于臀,上摔脊上项;其支者,别人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颀;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规兵支者,人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颀。其病小指支,跟肿瘤,胭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插针劫制,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给外踝,上循脏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群,
...更多
骨度第十四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复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骼骷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水踢骷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
...更多
五十营第十五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子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子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O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
...更多
营气第十六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人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阳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路上,注大指间,与太阳合,上行抵碑,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硕内,注目内毗,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届,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人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跑上,复从附注大指间,会足厥阴,上行至肝
...更多
脉度第十七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日: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文八尺,五六三尺,合二立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文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跌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立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文。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易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
...更多
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脑,五成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明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放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放日: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阻陇为重阴。故太阳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142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回合
...更多
四时气第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一本作。),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②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门绝皮肤;秋取经喻,邪在府,取之合;冬取并荣,必深以留之。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情。风济肤胀,为五十七清,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①景瞑:你乙经排"夜席"。②刺:原作"剁',据统本、金陵本、藏本、日抄本改,与呷乙》、《众素》合。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张鉴瀛
(晋)顾微
清·陈性
李廷机
清·刘起凡
清·董诰
清·周士祢
宋·刘蒙
明·通容
(宋)朱辅
清·冒广生
唐·王玄览
清·张杰鑫
(南朝宋)范烨 编(唐)李贤 等注
刘义庆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