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灵枢-未知
灵枢目录: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
本输第二法地
小针解第三法人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
根结第五法音
寿天刚柔第六法律
官针第七法星
本神第八法民
终站第九法野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病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涛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结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瑞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跑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入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隔第六十八
忧患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书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五邪第二十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偷,背三节五藏(一本作。谁又。节)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助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仅有余,若惧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①束之:原脱,据(太开杂刺)、拥乙经》九③盲;原作"盲",据《脉经)、(千余)改。③以。(太素)作'目"。144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
...更多
寒热病第二十一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后槁腊,不得汗。取三阳干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阳以出其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木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己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一本作。阳)之经补之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传不收,名日体情。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颈测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
...更多
病狂第二十二
目眺外决于面者,为锐毗;在内近鼻者为内毗;上为外毗,下为内毗也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观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阳,血变而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咳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在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在,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治癫疾者,常与之后,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部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能骨也。骨癫疾者,颇齿诸脑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挽。呕多沃②沫,气下地,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③大,
...更多
热病第二十三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睡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痒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一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端而短(一本作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波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
...更多
厥病第二十四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大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一本。有动脉),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头痛不可取于跑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末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世。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
...更多
病本第二十五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清而后生热者,治其本民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⑤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①宿:明刊在押乙经排"青"。②腹:原作"肠",据(太素)、(甲乙
...更多
杂病第二十六
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日破既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胭中血络;厥,胸满面肿,唇漂漂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朋;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我我。便按难,取足太阳。隘于二日中热如胶,取足少阴。膝中痛,取犊界,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贸,刺膝无疑。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砌而不止,好血流,取足太阳;好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呼已,刺
...更多
周痹第二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150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精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后更起,以右应在,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
...更多
口问第二十八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目传。吹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夫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土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席
...更多
师传第二十九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黄帝日:顺之奈何?岐伯日:入国间俗,入家问讳,上堂门礼,临病人间所便。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疼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县①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知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凌德
唐·长孙滋元
宋·韩拙
唐·慧立
宋·余洞真
(明)陳子龍等 選輯
姚秦·佛陀耶舍
北魏·崔鸿
孙光祖
明·僧一然
唐·施肩吾
清·朱克柔
唐·复礼
宋·沈义父
元·杜本
元·王志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