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灵枢-未知
灵枢目录: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
本输第二法地
小针解第三法人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
根结第五法音
寿天刚柔第六法律
官针第七法星
本神第八法民
终站第九法野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病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涛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结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瑞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跑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入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隔第六十八
忧患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书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灵枢
《灵枢》,又称《针经》、《九针》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其在针灸上的绝对权威地位为历代针家所公认。
自《灵枢》问世以来,著名注经家前有杨尚善、王冰后有张介宾、马莳、张志聪。近代尤其是近几年出版了许多《灵枢》注本。这些著述为研究《灵枢》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灵枢》文义深奥,诸家批注不一,以致初学者无从着手,望“书”兴叹。临床上更不知如何应用。两千年来对《灵枢》的研究一直徘徊在纯理论的范围,针灸临床上几乎看不到《灵枢》针灸理论的真正实行。
《灵枢针灸》首次从临床
...更多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歌勿使被毒药,无用随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②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送,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
...更多
本输第二法地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干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荣;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偷;行于经络,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人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营,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荣;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脑;行手间使,间使之道,两
...更多
小针解第三法人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著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考。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刺之做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外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春,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控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②不知补泻之意也
...更多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县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放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股理开,而中于耶。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俯拾。夫臂与防,其阴皮薄,
...更多
根结第五法音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附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藏六府,折关败枢,开阀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直,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成绝。太阳根子至明,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历兑,结于领大,领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宪明,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阎,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读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读者皮
...更多
寿天刚柔第六法律
黄帝问于少师回: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明有阳,愿闻其方。少师答曰:明中有阴,阳中有限,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藏六府,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日病在阴之阴者,刺明之弟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明之阳者,刺络脉。故日病在阳者命日风,病在阴者命回痹,阴①阳俱病命回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限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
...更多
官针第七法星
凡利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直,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操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病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提针于井荣分输;病为大脓者,取以镇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以锋
...更多
本神第八法民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利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建铁,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米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请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
...更多
终站第九法野
凡刺之道,毕于终站,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D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地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恨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
...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秦觀
(唐)赵蕤
晋·陶潜
清·许梿
(民国)李涵秋 著
清·况周颐
清·沈起凤
(五代)刘崇远
(宋)吕本中
(明)徐祯卿
(宋)阮阅 撰
宋·黄公度
元·王好古
清·文伯子
(唐)孙过庭
梁·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