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海阔天空——宋辽"澶州之盟"后的双赢局面
"澶渊之盟"的签订,后人以及当时的一些汉族士大夫"愤青"、"愤中"们,每逢讲起此事皆愤愤不平,认为宋朝在战场上的形势主动,竟然关键时刻软弱,反向辽朝支付岁币,以金钱换和平,太不划算.其实,历史不能假设,即使宋辽双方真正继续打下去,结果还真殊难预料.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先前虽死了个辽将萧挞凛,没准日后大仗一打,宋真宗 又在御营,万一有个闪失,估计宋朝最好的结局就提前北宋变南宋了.仔细分析,澶渊之盟很类似日后康熙同老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事后双方都认为自己吃亏,其实最多是互相没沾得大便宜而已,最终还是有利于交战双方....更多
寇准的结局
人活一口气.无论古人还是今人,自我感觉最重要.澶渊之盟后,辽人高兴,宋真宗感觉也不错,至于真宗亲征的背后策划人寇准,"颇自矜澶渊之功",平时上朝的脑袋上仰角度都比往常要高8度."(寇)准在相位,用人不以次,同列颇不悦",这位寇爷专爱选拔资历低的人越级当官,自然引起同僚不满.同僚不满归不满,谁也不能拿寇相怎么样,连真宗 皇帝都另眼高看,大家当然只能背后叫骂撒气而已.但是,王钦若就不一样.
对于寇准,王钦若恨得要死,嫉妒得要命.一次朝会,众人议事完后,寇准先退,真宗皇帝"目送之",一脸敬容.王钦若走近御榻前,...更多
泰山封禅
宋真宗在位二十五年,人不是坏人,但确实讲,他除了"澶渊之盟"之外也没做过太多好事.后人一想到他,只有两件事情让人"惦记",一是澶渊之盟,一是"天书封祀".
"澶渊之盟"虽是"城下之盟",仔细推之,利大于弊,对于特别爱面子的中原汉族统 治者,也不是特别过不去或者丢脸的事情,偏偏王钦若小人,为了排挤陷害寇准,硬把"澶渊之盟"说成是件耻辱不堪的事情,不仅让宋真宗为此郁郁寡欢,吃不香,睡不着,天天与自己较劲,越想越闷,总觉要再办成一件漂亮事冲淡"澶渊之盟"带来的心中阴影.
从性格上讲,宋...更多
鄂尔多斯大草原的主人——党项羌早期的"奋斗史"
党项,据考是羌族的一个支系,《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其种有岩昌,白狼,皆自称猕猴种",估计是体健爱跑喜欢爬树什么的.西晋时期,羌族被整治得厉害,"或臣(于)中国(中原王朝),或窜于山野",跑得远一点的就归附了吐谷浑.唐朝太宗时期,由于吐谷浑为吐蕃所灭,缺怙少依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大唐徙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安置.渐渐地,这些党项羌人形成数个最大的部落族种,有拓跋氏,野利氏,米擒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细封氏等等,其中的"盟主",就首推拓跋氏,他们的地盘,大概占有今天的青海以北、甘肃以南地区.
...更多
从李继迁到李德明
李继捧当上节度使才一年多,竟然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六月率一大家子入朝."自上世以来,未尝(有)亲觐者",看见西北边地这位小诸候能束身归朝,宋太宗也大感意外.李继捧的祖母独孤氏又向太宗皇帝呈献玉盘等宝物.大喜之下,宋太宗赐赏李氏一家金银无算.坐下细聊,方知李继捧袭位后,"诸父、昆弟多相怨",其叔父辈以及兄弟辈不 少人虎视眈眈,认为他不该有资格承继其兄李继筠的节度使,大概读过一些书,李继捧知道唐末的藩镇往往为保自己一家活命,偷偷跑到京城向皇帝效忠,肯定能有大官好宅多金银,于是他也表示自己"愿留京师".
...更多
元昊的十数年战争
元昊(又名曩霄),小名嵬理(西夏语为"惜富贵",似汉语小名"来福"之意),其母为卫慕氏.由于当年率党项骑兵袭取回鹘甘州城成功,拓土夺城,元昊凯旋后即被其父李德明立为太子."性雄毅,多大略,能创制物始",可以讲此人生下来就是个人上人的料子.元昊"圆而高准,身高五尺余",个子不高,面相很似藏画上的人物,而且自年青时就爱 奇装异服,"衣长袖绯衣,冠黑冠",让人望之森然.从智力方面讲,元昊是个通才,"晓浮图学(佛教意理),通蕃汉文字,案上置法律,常携《野战歌》、《太乙金鉴》",智勇双全,是个罕有的冷静、冷酷的逻辑型思维的政治人才.
...更多
元昊的下场
元昊大败宋朝数次,获取无数"赐物".接着,他又大败辽兴宗本人亲征劲军,赢取边境安宁.元昊虽然"臣服"宋朝,在国中仍旧称皇称帝,惬意得不行.另外,他的谋主汉人张元病死后,替他出"远谋"大主意的人不多,加之西夏疆土已经不小,同北宋、辽朝完全可以鼎足而立.昔日雄才大略的元昊,便开始追逐人生的享乐.不顾国内民力凋弊,元昊大 兴土木,四处修营奢侈的宫殿,往往边游猎边玩乐,反正到处是行宫.
元昊有五个妻子,第一个是辽朝的兴平公主,第二个是没藏氏,第三个是野利氏,第四个是没(左口右移)氏,第五个是索氏.本来,元昊已经立...更多
真宗皇后刘氏的十一年之政
宋真宗晚年,得了半身不遂的毛病,凡事多决于刘皇后.
说起这位刘皇后,那真是历史一大传奇式人物,典型的中国版灰姑娘遇王子,是好梦成真大美满真人剧.不知为何,后世评书艺人和劳动人民不买帐,又有戏剧《狸猫换太子》对 她大肆"诬蔑",把她刻划成阴险妇人,真是匪夷所思.
"章献明肃(谥号)刘皇后,其先家太原,后徙益州,为华阳人.祖(刘)延庆,在(后)晋、(后)汉为右骁卫大将军;(其)父(刘)通,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从征太原,道卒."《宋史》虽是官修正史,但上述内容,除了"益州"两字,没...更多
从宋仁宗到宋英宗
宋仁宗在刘太后死后,终于真正当上了皇帝,开始亲政.没过几年,西夏的元昊称帝,宋夏战争轰轰烈烈展开,最终双方都大伤元气,特别是宋朝,除向辽朝给"岁币"外,又要每年向西夏"赐"岁币,凭添了经济负担.不仅边事吃紧,宋朝国内又爆发大小不一的"起义",沂州的王伦和商州的张海等人揭竿而起,很让北宋君臣伤脑筋.内忧外患之下,范仲 淹上呈《答手诏条陈十事》,宋仁宗开始了"庆历新政"的改革,中心点在于整顿吏治.但折腾了不到一年,范仲淹、韩琦等人悉被罢出朝廷,最后以"朋党之争"的定论结局.
无论如何,宋仁宗统治时代,北宋名臣...更多
吊起来卖的青年王安石
"安石不出,奈苍生何!"这句话,本来是讲东晋宰相谢安的,谢安,字安石.当时这位谢公也是吊起来卖,就是不出来做官祸害老百姓,于是当时人士都叹惋.王安石年青时,也是如此,可叹的是,"安石一出,苍生奈何!" 王安石,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好读书,善属文",是个学问大家,这一点今人古人皆无异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阅读他的文章后很佩服,拿给大文学家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可见,曾巩、欧阳修两位大家,对王安石皆有荐拔之恩.依宋朝官制,王安石干满判官的一届,就可以上呈文表"求试馆职",但王安石一反常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