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化家为国的事迹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的狗腿子",有关此句俗谚的出处及传播时期,至今不是特别清楚.笔者估计是清末流行,何者,北京多油滑狡诈的官吏,天津多兴事搅水爱白乎的码头青皮,保定多出太监及看家护院的武卫(也可能后来日军大据点曾多设在保定使然).京油子,卫嘴子,京津两地人士皆一笑释然,说保定人"狗腿子",当然会在当地激起众愤.保定民间"保名"人士经过"勾沉",认为"狗腿子"乃"勾腿子"之误传,以讹传讹,把保定人武功盖世的"勾腿子"误传为"狗腿子",话虽有理,也是一厢情愿.京油子、卫嘴子皆 是贬意词,怎能把一个有武功褒义的"勾腿子"与之并列.明眼...更多
赵匡胤的青年时代
观《宋史》太祖本纪,其高祖赵朓直至其祖父赵敬等人,自唐代起都是县令、刺史等类文官,直到其父赵弘殷,才在后周年间因军功得获"敬左骁骑卫上将军"的军号.五代乱世,赵弘殷因受当时的大军阀"赵王"王镕指派,率五百铁骑驰援后唐庄宗,扬名立万,为庄宗所爱,荣升为禁卫军军官.此后,五代数姓更迭,赵弘殷依恃有马有枪,不仅没有在改朝 换代的过程中被"清洗",官还越做越大.后周显德年间,赵弘殷已"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其子赵匡胤"分典禁兵,一时荣之".老赵盛年之际暴病而死,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荣衔.可以揣见,赵弘殷以上数世祖曾为县市级文官...更多
宋太祖"一手硬、一手软"的对内统治方针
帝位没坐热乎,赵匡胤两次"亲征",干掉和他叫板的两个人:镇守泽潞的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驻地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本来先送李筠和李重进一人一顶"中书令"(名誉人大委员长)的 高帽子,就怕他们两个首先捣乱.封官的使臣一到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根本不见,马上要起兵.李筠左右切谏,这些人倒不是害怕主公"造反",五代时"皇帝"走马灯一样,一家换予另一家并不稀奇,参谋们的本意是让他缓缓神再观察一下,不要轻举妄动.李筠之子李守节泣谏父亲不要给"大宋"添乱,新君即位,最恨的就是首先出头的前朝"...更多
宋太祖的赫赫武功
后周世宗柴荣生前,采纳大臣王朴的建议,收拾天下的方针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基本上仍沿袭后周的统一计划.最根本原因,杮子先捡软的捏,消平江南和蜀地,一方面在政治上实现最低层次上的"大一统",另一方面,江浙地区以及蜀地的经济力量,是支撑中原王朝用兵北方的巨大梁柱.战争就是无限的消耗,没有经济基础, 都是纸上谈兵.当时,盘踞山西一隅的北汉乃弹丸小国,仰仗契丹人鼻息敬延残喘而已,它身后的契丹才是中原王朝最凶恶的敌人.至于南方,共有南唐、吴越、南平、南汉、后蜀这五个"小国"加上福建一隅的军阀陈洪进和湖南一带的军阀周行逢...更多
"仁者之愚"致大惑
宋太祖平定南唐后,遣吴越国王钱俶归国.兴致不错,他又摆驾去洛阳巡视一番,再返汴京,筹划攻战北汉的军事部署.当时赵匡胤年仅五十,盛壮之年,吃嘛嘛香,心情又好,武人出身的健康底子,此前也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的现象.但是,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阴历),"帝不豫",似乎一下子就不行了,"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降观设黄篆醮 .是夕,帝召晋王(赵光义)入对,夜分乃退.癸丑,帝崩于万岁殿".
史书对于宋太祖的死因,只此寥寥数笔,没有任何进一步的描述和解释.所谓"斧光烛影"之谜,乃与苏轼大约同时代的一个文学和尚文莹...更多
宋太宗攻灭北汉
宋太宗赵光义得位不正,很想建立不世之功以立根本.此情此想,与唐太宗弑兄杀弟后的境遇极其相似.南方割据诸国均已拔掉,北汉自然是宋太宗第一个下刀的目标.当然,这块肉非常不好切,北汉虽弹丸小国,其身后却是强大的契丹. 宋太宗伐北汉,经济上已经不用发愁.赵匡胤时代,"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后晋石敬塘)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这么一大笔财富,宋太宗一上台就刚好用上.他把兄皇所置的...更多
宋辽首次主力对决战
宋太宗所率宋军虽平灭北汉,但是,"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军士疲乏".灭国擒王之后,宋军上下仍旧还是五代军人习气,"人人有希赏意".宋太宗本人很想乘大胜之势,一鼓作气,攻取幽蓟之地."诸将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惟有殿前都虞侯崔翰独奏:"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时不可失."一语已中宋太宗下怀,高兴之 余,即刻命枢密使曹彬调发屯兵,准备收取"儿皇帝"石敬瑭丢失的汉人固有领土.
盛夏七月,赵光义率大队身心俱疲的宋军北征,他本人已驾发镇州(河北正定).由于军士意怠,"扈从六军有不即时至者",士气...更多
宋太宗二次伐辽的失利
宋军败走之后,辽朝得势不饶人.于同年十月派南京留守、燕王韩匡嗣率耶律沙、耶律休哥南伐,"以报围燕之役".宋朝的云州观察使刘延翰马上匆忙提师迎敌,崔彦进、李汉琼、崔翰等将随后也赶来赴援.宋太宗还想"遥控"战斗,派人送阵图,宋朝诸将依据"钦制"阵图分军为八阵. 不久,宋辽双方军队陆续到达满城,准备开战.宋将赵延进登高望远,察觉即将开打的战场地面空阔,而根据宋太祖阵图摆设的军阵,每阵相距百余步,真正打起来,各不相顾,很有被分割包围吃掉的危险.而且,辽军骑兵势猛,冲荡之下,宋军势必惊溃.于是,赵延进建议宋军合八阵为一阵,合力击敌.
...更多
聪明英悟之主——登上龙椅后的宋真宗
宋真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其母为元德李皇后,本名叫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又改名赵元侃,至道元年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赵恒.宋真宗幼年时即与一般孩子不同,姿表英特,气质不凡,与诸位同辈的小王子嬉戏时,总爱排兵布阵指挥"战斗",并常自称"元师".宋太祖赵匡胤很喜欢这位侄子,养育于自己的皇宫之中.五、六岁时,宋真宗有一次去万岁殿玩,大模大样一步一个台阶,直接就朝龙榻走上去,安然端坐.阶旁沿列布满宫廷禁卫,大家暗地好笑.宋太祖刚升朝,见小侄子坐在自己的宝座上玩,象模象样,便笑问道:"天子好当吗?"小孩子眨眨眼,回答道:"作天子全由天命"....更多
"澶渊之盟"时的宋真宗
深知辽军肯定还会反复攻扰,宋廷在定州和天雄军(今河北大名)等地屯结重兵,以防辽军对河朔地区的攻掠.同时,又在相当于今天保定至天津一带挖河决塘,使其地成为泥泞水泽,以图延缓辽国骑兵的冲驰. 辽朝数次侵袭,似乎并无真正要占据宋地或对宋朝政权以致命性打击的意图,忽来忽走,来的容易去得快,很让人换不着头脑.其实,萧太后和韩德让的本意,根本并不想与宋朝长期交战.只要有战争,契丹上层军事贵族的地位就会上升,这对于皇权并非是件好事.而且,萧太后因与韩德让一直通奸,北俗再犷野,太后的私生活总是有污点,驳下统治总感不是理直气壮.所以,仗打得越多越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