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河南志
河南志
河南志 (元)佚名纂修 (清)徐松辑
目录
序〔一〕
后汉东都城图
洛阳宫室图
宋西京城图
序〔二〕
卷一
京城门坊街隅古迹
河南府路罗城
定鼎街东长夏街西南至城北至洛水坊二十七
长夏街之东南与东至城北至洛水坊四十四
定鼎门街西坊十七
洛水之北东城之东坊三十二
卷二
成周城阙宫殿古迹
后汉城阙宫殿古迹
十二门
南宫
北宫
城内两宫之外
城外
魏城阙宫殿古迹
宫馆池苑
晋城阙宫殿古迹
晋城门十二
宫内
太子宫
城之内外
卷三
后魏城阙古迹
后魏城门十二
城内
城南
城东
城西
隋城阙古迹
皇城
东城
西苑
杂录
卷四
唐城阙古迹
宫城
东都苑
宋城阙古迹
皇城
跋
序〔一〕
余于嘉庆十五六年间在京师文颖馆总阅全唐文时永乐大典多移在馆有馆中供事钞得东汉东都城图一纸西晋洛阳京城图一纸后魏洛阳宫城图一纸金墉城图一纸余阅而喜之亦不能究其从何处钞出遂令照钞数纸知此图非后人所能造必唐以前人旧书中之遗迹也有此图则读汉晋魏书者皆了然于南北前后城宫殿观不必推测矣恐日久图失刻之于板以贻读书人寻绎而自得之隋文选楼主人识
后汉东都城图
(见图)
洛阳宫室图
西晋京城
(见图)
洛阳宫室图
后魏京城
(见图)
洛阳宫室图
宣武永平二年诏定诸门闼名初命中书舍人沈馨以隶书书板题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节令江式以大篆易之
清阳门 【 晋之清明门孝文改亦曰税门又曰芒门】 西明门 【 汉之广阳门孝文改】 西阳门 【 晋之西明门孝文帝改旧门在邪出孝文帝徙对东阳门】
金墉城 【 在故洛阳城西北魏筑】
洛阳宫室图
(见图)
宋西京城图
(见图)
序〔二〕
前明盛时泰着栖霞小志一书同里焦竑所刊者也时泰字仲交有文采落拓不偶故自放于山巅水涯驰骋笔墨以自淡其无聊不平之思是书尤其选也摄山擅名盖盛于齐梁闲骚人逸士栖迟咏歌及英王巨公张皇好事之所为者是书亦未尝悉具然耳目足履之所及爬罗剔抉靡幽不臻余尝至山中信宿其地寺宇兴废不尽如仲交所言其题识亦稍晦矣攀萝扪壁追昔人之践履怅然者久之则是书之存非独见古迹变迁不系乎世之远近亦以知仲交落落可奇不得自肆其意而日与缁流木客徘徊兹山中为可悲也竑刊是书板已亡阳湖孙观察星衍尝语余曰此金陵故实也盖重刊之爰书是以志其岁月云尔嘉庆己卯嘉平月江﹝寍﹞梦六居士甘福书于津逮楼
元河南志卷一
京城门坊街隅古迹
京城
以下自隋通叙至宋
隋曰罗郭城
武后号神都城曰金城唐书曰天宝二年筑神都城罗城号曰金城
周回五十二里
按韦述记曰东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十步
隋大业元年筑唐长寿二年命李昭德增筑唐末兵乱摧圮殆尽周世宗显德元年命留守武行德葺之然甚庳陋至宋景佑元年王曾判府事复奏加筑于是城雉仅完南面三门正南曰定鼎门
南通伊阙北对端门隋曰建国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
东曰长夏门
在定鼎门东五里
西曰厚载门
在定鼎门西二里隋曰白虎门唐初避庙讳改
东面三门北曰上东门
西对东城之宣仁门隋曰上春唐初改
中曰罗门
无榜当是取罗郭之义而名之
南曰建春门
建春门在府城东南一十里隋曰建阳唐初改按韦述记中曰建春南曰永通永通周广顺中犹存疑国初废塞而开罗门
北面二门东曰安喜门
隋曰喜[宁]唐初改
西曰徽安门城内纵横各十街
按韦述记定鼎门街广百步上东建春二横街七十五步长夏厚载永通徽安安喜门及当左掖门等街各广六十二步余小街各广三十一步今不复旧制
凡一百二十坊
隋曰里一百三巿三唐改曰坊今八十八坊隶河南县三十二坊隶洛阳县按韦述记每坊东西南北各广三百步开十字街四出趋门自唐末五代鞠为荆棘后依约旧地列坊云
坊久无榜皇佑二年张奎知府事命布列之洛阳志云凡一百二十坊
明教宜人[淳]化安业修文尚善乐和正平修行崇业修业旌善尚贤敦行崇政宣范恭安劝善惠詶道术归德康俗敦化道化温柔择善道德仁和正俗永丰修善思顺福善惠和安众兴教宣教陶化嘉善通利乐成安远慈惠上林游奕集贤尊贤章善贤相永泰临阖延福富教询善铜驼崇让履道履信会节绥福从善睦仁嘉猷里仁永通利仁归仁怀仁仁风静仁延庆[宁]人宽政[淳]风宣风观德积善从政大同承义明义教义广利通济怀义[淳]和南里北里承福立德清化道光道义道政永福思恭归义履顺进德温洛景行北市邻德敦厚修义时泰时邕立行殖业丰财教业毓材德懋毓德审教积德赐福教善兴艺通远
河南府路罗城隋筑
自隋至宋通叙
唐天宝二年筑神都罗城号曰金城当皇城端门之南渡天津桥至定鼎门南北大街唐曰定鼎街
亦曰天门街又曰天津街今或曰天街按韦述记自端门至定鼎门七里一百三十七步隋时种樱桃石榴榆柳中为御道通泉流渠今杂植槐柳等树两行洛阳志曰褚载定鼎门诗郏鄏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 白傅过天门街诗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 张光朝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诗仙媛来朱邸名王出紫微三周初展义百两遂言归郑国通梁苑天津接帝畿桥成乌鹊助盖转凤凰飞霜仗迎秋色星釭满夜晖从兹盘石固应为得贤妃
街东凡六坊从南第一曰明教坊
唐有龙兴观宋璟宅崔融宅凡坊内有韦述记所著隋唐旧迹存者大书之改易者附见其下堙灭者注于坊名之下韦述记后唐事及五代后事虽毁废皆大书之所以续旧志之阙
次北宜人坊
本曰宜民避唐太宗讳改俗作仁者非其半坊隋齐王(日东)宅唐为太常寺药园
西南隅
菏泽寺详见寺类
次北[淳]化坊
唐有王仁皎宅
次北安业坊
隋有薛道衡宅唐有太仆寺典厩署霍王元轨宅李怀远宅
次北修文坊
隋立国子学于此因曰修文有麦铁杖宅唐显庆二年尽并一坊之地为雍王宅王升储立为[弘]道观因改坊名[弘]道国初避庙讳复曰修文
次北尚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太史监本崇贤馆又有宗正寺内仆局岐王范宅本武三思宅有薛稷画鹤薛王业宅本太平公主宅
坊之直北
引龙桥详桥类天津桥北有就日亭桥南有朝宗亭并钱惟演建
坊之东
郭从义安审琦宅详宅类
定鼎门街东第二街
北隔洛水当皇城之左掖门
凡六坊从南第一曰乐和坊
唐有国子学本韩王元嘉宅武攸[宁]宅齐景冑宅李适宅李景让宅
次北正平坊
今或作政平者非是唐有孔子庙国子监开元初秘书监吴道师撰碑立庙前又有安国女道士观本太平公主宅平贞宅李迥秀宅路应宅
次北修行坊
唐有奉国寺本张易之宅又豆卢钦望宅李义[琰]宅
次北崇业坊
唐有福唐观申王撝宅裴度宅
次北修业坊
唐有景云女道士观鄎国公主宅本许敬宗宅代国公主宅本陆颂宅
次北旌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崇化寺[宁]王宪宅本安乐公主宅
定鼎门街东第三街
唐时北当洛水之中桥又当东城之承福门其桥隋大业初造名立德桥唐干封中韦机徙于东街按承福门今废
凡八坊从南第一曰尚贤坊
唐有张锡宅父子五人列戟时号万石张家又武攸宜宅狄仁杰宅裴谈宅崔明宅韦凑宅张知謇宅
次北敦行坊
唐有司农寺司竹园本周思茂宅裴漼宅吴兢宅
次北崇政坊
唐有府学杜景佺宅王志愔宅李伯潜宅
次北宣范坊
隋唐半坊为河南府廨西北去宫城七里古监洛城即古之甘罗城也隋置都因平之莫详置立所由有元行冲宅
次北恭安坊
隋有冯慈明宅唐有太子仆寺褚旡量宅贾曾宅魏奉古宅王怡宅
次北劝善坊
隋有李圆通宅唐有魏征宅后王方庆居之又有窦希瓘宅毕构宅
次北惠训坊
北至洛水隋有翻经馆唐有长[宁]公主宅岐王山亭院
半已西道术坊
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药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伎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唐正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复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入道训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
定鼎门街东第四街
北隔洛木当北郭之徽安门
即长夏门之西街凡七坊从南第一曰归德坊
唐有韦承庆宅刘幽求宅刘子[玄]宅长夏亭门内客亭也水南仓太祖常幸其所制度甚雄敞按今仓之南有土冢俗传蔡邕墓疑非是
水南草场次北康俗坊
唐有张说宅陆余庆宅刘知柔宅
次北敦化坊
本曰基化唐景云初避明皇名隋有永昌公主宅唐有麟趾女道士观贾敦颐宅后为郯王府突厥阿史那斛瑟罗宅源干曜宅陆象先宅嗣许王瓘宅
次北道化坊
隋有王邵宅赵才宅唐有定安公主宅皇甫无逸宅本隋萧琮居后为唐临宅又有房仁裕宅本隋郡学按道化一作遵化唐中书令崔湜宅悟寂禅院晋开运二年将军牛氏汉干佑二年沂州刺史李奉先奏赐名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冯拯园今属民家
次北温柔坊
唐有李晦宅太平公主婿豆卢光祚居焉后为秦国公主宅又有琼山县主宅阁门使薛昭简园号薛氏
奉亲园园内流杯石传自平泉徙致
次北择善坊
唐有率更寺李绩宅张仁愿宅本隋来护儿宅又有宣城公主宅娄师德宅
次北道德坊
本曰道训北至洛水隋有秦王浩宅唐永昌中析河南洛阳二县立永昌县治此坊之东南隅神龙元年省并一坊为长[宁]公主宅及鞠场景龙女道士观南北居半坊之地金仙公主处焉又有史务滋宅武成王庙后唐枢密使郭崇韬园后没入官俗名进过园园有十二斗角亭子制作甚精郭崇韬枢密使安重诲宅唐洛州刺史卢万石德政碑苏诜八分书
右定鼎街东长夏街西南至城北至洛水坊二十七
长夏街之东南与东至城北至洛水坊四十四
长夏门街之东第一街
定鼎门街东之第五街也南出长夏门唐时此当洛水之中桥乃韦机所徙者按唐李昭德传初都城洛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上元中司农卿韦机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五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洛水冲注常劳治葺昭德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唐末其桥亦废
凡八坊从南第一曰仁和坊
按坊本名民和避唐太宗讳改当作人和而韦述记白居易集与今洛城所传并作仁字未详唐有许钦明宅韦述云此坊北侧数坊去朝巿远居止稀少惟园林滋茂耳唐礼部尚书裴宽宅子孙最众盛尚书兵部侍郎裴邻宅并失处所
次北正俗坊
唐有[玄]元观李从远宅唐太子太傅分司东都李固言宅失处所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苏逢吉宅赠侍中李谷宅后鬻于张知白家
次北永丰坊
唐有杨再思宅崔泰之宅吴师道宅
次北修善坊
隋有蔡王智积宅唐有波斯胡寺韦述云坊内多车坊酒肆水南巡检使廨自章善坊徙旧有转运使廨今徙乐成坊
次北思顺坊
隋有诸葛颖宅唐有杨纂宅张嘉贞宅嘉贞子延赏延赏子[弘]靖皆为相其居第亭馆之丽甲于洛城子孙五代无所加工时号三相张家唐贾敦颐敦实二碑敦颐永徽初为洛州长史其弟敦实后为洛州长史并有惠政民立二碑号棠棣碑后唐大理卿李保殷宅晋户部尚书致仕郑韬光宅宋太子少师致仕李肃宅肃仕唐历五代至建隆初卒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晦叔宅园在宅南街宅有小书楼起居舍人尹洙宅三司副使刘元瑜宅旧有留司御史台宋徙乐成坊
旧有西双巿门
今废
次北福善坊福善坡
坡势隆起而韦述记不着疑张全义保南州时所筑垒垣其后未尝平荡因坊以得名梁刑部尚书致仕张策宅策本居敦化坊相梁太祖风恙致仕居此修篁嘉木图书琴酒自适后唐太子少傅致仕李琪宅周太子太师致仕白文珂宅自张策至文珂三宅皆失其处所料量院自水北思恭坊徙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知白宅
次北惠和坊
隋大业四年坊内道东南醴泉涌出水面阔五尺暖而甘泉上常有气如雾疾病者取饮之多效时人谓曰神泉至九年枯竭唐有安修仁宅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石守信宅今悉摧毁普明院有水硙
次北安众坊
北至洛水唐有尹思贞宅
长夏门街之东第二街凡九坊
按九坊之内比唐无南市而多安远一坊又徙上林坊以接慈惠
从南第一曰兴教坊
汉泰[宁]军节度使慕容超宅超即汉祖同母弟入周赐第于此然未尝居之在兖州被诛
次北宣教坊
本名[弘]教唐神龙初避孝敬皇帝讳改有怀音府溪园五代时官园旧有东西两溪今故基石柱仅存唐太子少师皇甫镛宅全真观后唐天成四年改崇圣宫宋大中祥符中改
次北陶化坊
隋有修行寺史祥宅唐有桓彦范宅苏颋宅卢从愿宅王光辅宅唐太子宾客高重宅失处所国子监后唐同光三年建文宣王庙于尊贤坊至宋咸平三年重修疑后徙于此旧曰府学景佑元年直集贤院谢绛论奏始正监名宝元中立绛影堂于监留守推官蔡襄为记
次北嘉善坊
隋有元文都宅韦津宅唐有菏泽寺经坊郑果宅都商税院旧曰盐铁分巡院唐嗣虢王邕宅周中书令冯道宅本后唐尚书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说宅说贬夷州宅没官明宗天成三年以赐道晋天福三年复诏以宅赐道为永业次西太子少傅致仕柴守礼宅守礼即世宗父世宗即位拜光禄卿致仕为造大第于洛阳月给优厚恭帝嗣位加太子少保国初加少傅守礼在洛十五年颇纵恣当时将相王溥王晏王彦超韩令坤等父皆在悉居洛中常与守礼游处任意所适无复拘检而守礼尤暴横洛中号为十阿父按此宅显德六年守礼为太子少保致仕方买之疑为别宅其官修大第今失其处至天禧中守礼[玄]孙元吉复鬻之为陈氏居御史中丞李及宅尚书右丞赵安仁宅太子少傅致仕赵稹宅太子少师致仕任布宅龙图阁直学士刘[烨]宅龙图阁直学士郭稹宅
次北唐之南巿
隋曰丰都巿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唐贞观九年促半坊其下通利坊居半坊今不分市通利直接嘉善疑以次皆徙近南所以容增安远一坊
今通利坊
即南巿通利坊张全义筑垒以居今号旧门下金莎岭或参沙字转写妙法尼院汉干佑二年检校太师安叔干为女登广以宅建之
次北乐成坊
即唐南市与通利坊之地旧有榷货务本唐李绩宅今废今礼部侍郎吴育宅本驸马都尉王承衍宅转运使廨庆[历]中诏遣京西转运一员居洛寻以非便复许留司御史台玉沙滩在坊之北亦曰玉沙碛
次北安远坊
续增之坊即唐乐成坊之地有李道谦宅魏王符彦卿水磨
次北慈惠坊
唐有姚崇宅按韦述记此坊半已北即洛水之横堤今乃其北更益上林一坊未详银沙滩亦曰银沙碛
次北上林坊
按此坊自洛水之北徙洛河竹木务自宽政坊徙清洛馆景佑中留守张士逊建为客馆济川亭在洛河中潬西偏张士逊建
长夏门街之东第三街
北隔洛水当北郭之安喜门
凡十一坊
按十一坊之内比唐增贤相一坊又徙铜驼以接询艺
从南第一曰游奕坊
唐曰嘉庆坊内有李树其实甘鲜号嘉庆李其坊改易岁月未获
次北集贤坊
唐有杨元[琰]宅泉献诚宅唐中书舍人逊逖宅中书令裴度宅园池尚存今号湖园属民家太师致仕卢钧宅失处所太子太师致仕吕蒙正园
次北尊贤坊
唐有杨元[琰]宅泉献诚宅崔[玄]童宅唐东都留守郑叔明宅宋开府善羯鼓叔明祖母即开府之女尊贤第中有小楼宋夫人习羯鼓之所唐成德军节度使兼侍中田[弘]正宅酉阳杂俎云宅中门外有紫牡丹成树发花千余朵今失其处尊贤园官园观文殿学士张观园龙图阁直学士郭稹园提点刑狱廨庆[历]中徙邓州其廨舍常空闲
旧有南双市门
今废
次北章善坊
唐太子少傅豳国公窦希瑊宅昭成太后之弟赐第
其东贤相坊
晋少帝开运二年改中书令桑维翰本贯河南县章善坊为贤相坊按今乃析章善之东会节之西增一坊焉尚书刑部郎中王济宅
次北永泰坊
唐贞观九年析南市置尚书工部侍郎致仕张去华宅去华致政园中作中隐亭以见志故相张齐贤居会节坊号南张去华号北张皆子孙昌炽洛中冠冕二族最盛左军巡院本吴越国进奏院直史馆乐□宅直集贤院李建中宅有书堂号净居观文殿学士张观宅本太子太师致仕吕蒙正宅真宗两临幸之
次北临阛坊
河南府廨唐末张全义为尹徙府廨于此至宋皇佑初夏竦张奎重葺之府东西皆有门其榜钱惟演飞白书张全义德政碑在府南门之西紫嵩馆景佑中判府事张士逊建为客馆通判府事郭稹为记右军巡院盐曲院临阛馆旧监院之地张士逊建
次北延福坊
唐有福先寺水硙四轮齐转莱国公寇准宅本洛民左氏居有紫牡丹花者准谪官始创之专句司太子太保吕端宅
旧有双市门
今废
次北富教坊
尚书礼部侍郎吴育园
次北询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郭广敬宅后为姚崇山池院崇薨为金仙公主所市
次北铜驼坊
按此坊自洛水之北徙
坊之西北
会通桥
长夏门街之东第四街凡八坊从南第一曰崇让坊
唐有苏颋竹园韦述记云此坊出大竹及桃诸坊即细小唐兵部尚书顾少连宅与其下皆失处所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宅李商隐即茂元婿有崇让宅诗数篇太仆卿分司东都韦瓘宅瓘自州观察使除分司大中二年十二月七日过浯溪题云公司优闲诚为忝幸宦涂蹇薄分亦可知因吟作官不了却归来还是杜陵一男子余洛川敝庐在崇让里有竹千竿有池一亩罢郡之日携猿一只越鸟一双迭石数片将归洛中方与猿鸟为伍得丧之际岂足介怀
次北履道坊
隋有乐平长公主宅即文帝长女周宣帝后也又有宇文恺宅唐有源□赞宅高力牧宅长寿寺果园唐吏部尚书崔群宅失处所端明殿学士李淑宅
次北履信坊
本恭俭坊避武太后曾祖名改唐有邠王守礼宅本
霍王元祥宅又有馆陶公主宅唐太子少保韦夏卿宅宅有大隐洞其下皆失处所武昌军节度使元稹宅太子宾客李仍淑宅宅有樱桃池仍淑尝与白居易刘禹锡会其上
次北会节坊
唐有祆祠后唐齐王张全义入梁名宗奭梁太祖干化元年七月辛丑幸宗奭私第宰臣视事于归仁亭至甲辰归内今失所在尚书右仆射魏仁浦园太祖幸洛仁浦献其园牡丹有魏紫盖出于此园侧有宅位今并荒废太子太师王溥宅溥居丧留守向拱为营园宅相传其地本唐徐坚宅而韦述记不载林木丰蔚甲于洛城以尝监修国史洛人名王史馆园司空致仕张齐贤宅园在宅之南吏部尚书温仲舒园旧有治院今废
旧有东双市门
今废
次北绥福坊
唐有道冲女道士观河南县廨张全义祠堂全义为尹时民为立生祠后设木主祭之皇佑初族孙奎知府事重葺之命从事吴师孟为记
净宝尼院
晋天福三年后唐明宗王淑妃兄万荣以宅建礼部尚书范雍宅雍再知府事葺园亭甚佳
次北从善坊
唐长寿中以蕃胡慕义请立天枢武太后析洛阳永昌二县置来庭县廨于此坊以领四方蕃客后蕃客隶鸿胪寺神龙元年省孝敬皇帝庙礼阁新仪曰开元七年建庙于东都从善里天宝之后祠飨遂绝唐左散骑常侍刘子[玄]宅子[玄]开元中史官而韦述记载宅在归德坊其曾孙敦儒有孝行正元末旌表门闾洛中人谓之刘孝子其宅乃在从善坊疑曾徙居今失其所在太师赵普宅普为留守官为葺之凡数位后有园池其宏壮甲于洛城迄今完固不坏普以太师归其第百日而薨子孙皆家上都尝空阒之尚有乐器壶酒簿书之类扃锁甚多周司空苏禹珪宅在赵普宅东相邻太子太保致仕杨凝式宅宅纔三十余闲其地南北长园林称是而景趣萧洒人号锦缠襻自后凡更数主凝式为太子少师最久又历左右仆射致仕改太子太保卒而世人但呼杨少师今保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彦博家庙并宅庆[历]元年郊祀赦许三品以上立家庙而未有奉其诏者皇佑三年公为宰相奏于河南府建私庙可之其制四室自宋大臣有家庙此为始焉其地本梁宋州宣武军节度使袁象先宅[宁]福观晋天福二年建靖安观俗曰土星观至宋嘉佑四年判河南府文潞公奏改潞公亲题其额
次北睦仁坊
按仁字避唐太宗讳改当作人而韦述记与今洛城所传皆作仁唐时坊内出柿实俗偁睦仁之柿嘉庆之李甘露院汉干佑三年建周广顺三年赐名有雕木经藏其制甚巧丽官水硙号睦仁(石靡)太子太傅致仕李迪园本袁象先园园有松岛太子少傅致仕赵稹水硙
次北嘉猷坊
北至洛水嘉猷园俗传后唐明宗置有池号嘉猷潭旧为都人游泛之所
长夏门街之东第五街凡八坊从南第一曰里仁坊
次北永通坊
本曰依仁按韦述记此坊东出外城之永通门其后门塞又改坊名唐虢州刺史崔元亮宅失其处所
次北利仁坊
唐有慕容询宅
次北归仁坊
泰山庙唐干[宁]元年建香林禅院晋天福五年故相卢文纪买园地建汉干佑二年赐名殿壁道士焦知雄画罗汉世称奇笔归仁亭见会节坊张全义宅注中观文殿学士丁度园本唐相牛僧孺归仁园池石仅存此纔得其半进过园后唐明宗时民杨行己献之俗以进过为名
次北怀仁坊
南街东出外城之建春门唐有徐彦伯宅张嘉福宅
次北仁风坊
俗作仁丰非是唐有魏元忠宅坊南运渠太师赵普园有水硙
次北静仁坊
唐有官药园
次北延庆坊
北至洛水
右长夏街之东南与东至城北至洛水坊四十四
定鼎门街西坊十七
定鼎门街之西第一街□□□□□凡六坊从南第一曰[宁]人坊
本曰[宁]民避唐太宗讳改其后多曰[宁]仁唐有龙兴寺崔日用宅唐工部尚书东都留守韦虚心宅
次北宽政坊
隋有于仲文宅隋唐河南县治于此坊又有舒王元名宅后为驸马都尉裴巽宅郑万钧别宅崔日知宅榆柳园俗传隋炀帝置垣墙内外多植榆柳亦曰西御园与狮子园隔街相对兴禅师碑唐中书侍郎严挺之撰胡霈然书
次北[淳]风坊
隋有圆行寺唐有杨宏武宅驸马都尉王守一宅本武嗣宗宅
次北宣风坊
隋有卫文升宅唐有李峤宅苏味道宅有三十六柱亭子时称巧绝安国寺旧在水南宣风坊本隋杨文思宅后赐樊子盖唐为宗楚客宅楚客流岭南为节愍太子宅太子升储神龙三年建为崇因尼寺复改卫国寺景云元年改安国寺会昌中废后复葺之改为僧居诸院牡丹特盛今徙东城承福门内为祝厘之所内有八思巴帝师殿
次北观德坊
隋于此坊置百官射堋取射以观德之义因以名坊又有国子监唐初唯内臣所居长寿中敕不许它人居止景福寺本唐千金公主宅垂拱中自教业坊徙景福尼寺于此会昌中废晋时为宣徽院军将朱崇□宅因穿地得石佛遂奏建为寺天福二年赐以旧额而僧居之宝华院后唐长兴二年建晋天福三年赐名
次北积善坊
北至洛水隋有周法尚宅唐有明皇旧宅本高士廉宅亦号五王子宅分院而居明皇八分书院额右金吾卫韦机宅后为邱神绩宅神绩诛以赐张易之易之诛为将作监又有崔神庆宅后为崔日用宅太微宫天宝元年正月置[玄]元皇帝庙于东都积善坊九月改庙为太上[玄]元皇帝宫二年改太微宫
坊之北月陂
河南图经曰洛水自苑内上阳宫南弥漫东注隋宇文恺版筑之时因筑斜堤束令东北流当水冲捺堰作九折形如偃月谓之月陂其西有上阳积翠月陂三堤记唐明皇开元末作三堤命李适之撰记永王璘书其记云及泉而下巨木飞轮而出伏水然后积石增卑而培薄方下而锐上余皆残缺不可辨按月陂已见上上阳积翠疑取二宫之名以名堤今堤石皆摧庆[历]中造会通桥亦多徙置之记之背列明皇诸子及当时公卿名位世传安禄山陷洛阳观之云此多有贤士之名蕃音伪为盐豉遂号盐豉碑福严院晋天福八年建开运元年赐名院多植牡丹
定鼎门街之西第二街
北隔洛水当皇城之右掖门
凡六坊
按六坊之内比唐多广利一坊自第三街徙
从南第一曰从政坊
唐有李杰宅
次北大同坊
本曰植业隋大业六年徙大同市于此凡周四里开四门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因乱废唐显庆中因旧市以名坊唐有洛汭府
次北承义坊
唐有申王撝宅后为王毛仲宅唐刑部尚书韦抗宅
次北明义坊
本曰显义避唐中宗讳改隋有蜀王秀宅唐有韦安石宅
次北教义坊
唐有武后母荣国夫人宅后立太原寺武后登上阳宫遥见之辄凄感乃徙于积德坊此坊唐与禁苑连接
次北广利坊
北至洛水即唐洛滨坊之地垂拱中筑入苑按广利坊本在厚载门街之西西市之北其后徙于此地
定鼎门街之西第三街即厚载门街凡五坊
按五坊内比唐增怀义一坊
从南第一曰通济坊
按韦述记厚载门第一街街西本固本坊又改西市次北广利坊其北抵苑第二街街西从南第一曰通济坊今乃与西巿相通其西南即京城西南隅也坊内隋有姚辨宅甲弩坊天经宫乃文帝寝庙唐有望仙桥南对厚载门北对右掖门今废
次北怀义坊
按韦述记唐通济坊即隋怀义坊今通济外更增怀义盖唐广利坊之地广利即隋富义坊隋有陈叔宝宅
次北[淳]和坊
次北南里坊
按韦述记南里北里在[淳]和之西今皆居其北
次北北里坊
右定鼎门街西坊十七
洛水之北东城之东坊三十二
洛水之北东城之东第一南北街北当徽安门西街凡六坊街
按六坊之内比唐多道义一坊
从南第一曰承福坊
按韦述记东城之南永福门外有承福坊次东玉鸡坊次东铜驼坊次东上林坊次东温洛坊旁通凡五坊皆在洛北漕南二水之间然后叙东城之东第一南北街立德而下凡四坊今洛城承福依旧外玉鸡易名铜驼却在上林之东二坊徙河之南温洛徙近西皆不能详究且从之为定又承福在立德之南故并以书之
次北立德坊
在宣仁门外街南唐有王本立宅后为都水监吏部选院胡祆祠庆福尼院后唐明宗孙女公主为尼号[弘]愿大师永洛长兴三年建院赐名长兴积庆尼院命翰林学士李怿为之记晋天福三年改广福院至宋昭宪太后侄女出俗居此院太平兴国三年赐今名洛人但名公主院今院内有明宗及晋高祖画像盘桌器用尚有旧物立德禅院后唐同光二年庄宗为僧无学大师契澄建三年赐名契澄姓史云州人骁勇善斗战号史银枪从庄宗入洛自请度为僧寿安禅院梁开平二年龙虎军统军袁象先建正明二年赐名院有罗汉阁净众禅院梁正明元年建后唐天成二年赐名普济尼院后唐同光二年建赐名四年兵火焚荡后重葺之
次北清化坊
隋有邹王杨庆宅许道进宅唐有左金吾卫都亭驿又按河洛记越王侗即位李密遣李俭送降款以清化里纪洪政宅为宾馆以处俭梁泰[宁]军节度使刘鄩宅[以下至刘涛宅皆失处所]后唐昭懿夏皇后庙
明帝后泰王闵帝之母晋革命徙后唐神主于此天福四年又迁入至德宫后唐废帝宅天成二年赐帝为河中节度使失守命归私第后唐端明殿学士吕琦宅与废帝宅相近秘书监致仕刘涛宅太祖时人太微宫唐之[弘]道观有老君像明皇肃宗二像侍立天佑二年柳璨奏改曰太清宫寻改为太微宫又云璨于清化坊旧昭成寺基建太微宫按寺在其北道光坊而此通入清化未详梁开平元年改太微后唐同光元年复为宫天禧三年王钦若奏重葺之加西位廊庑及真武殿天圣元年始成
旧有北双市门
今废
次北道光坊
隋有元寿寺唐有昭成寺旧洛阳县廨
次北道义坊
续添长兴应圣禅院梁正明四年建后唐长兴二年赐名
次北道政坊
本曰元吉唐永徽中改隋有杨义臣宅千金堨法会禅院后唐清泰元年建晋开运三年兼侍中景延广奏赐名长兴保寿禅院梁正明三年建后唐长兴三年赐名周时废至宋开宝五年重修集福禅院后唐长兴四年兼中书令李从敏建汉干佑元年赐名有(麦肙)(麦戈)场
东城之东第二南北街北当徽安门东街凡五坊
按五坊之内比唐多永福一坊
从南第一曰永福坊
其南唐之中桥南当长夏门此坊续添奉慈禅院晋开运二年兼中书令景延广为母建三年赐名
其东思恭坊
唐有张大安宅李多祚宅驸马都尉王守一山亭院按韦述记思恭在归义之北乃反之未详其南即旧玉鸡坊之地瀍水自北来东南合洛河镇国桥跨之冯起知府时尝修之后钱惟演重建用石脚锐其前桥南猗亭从事欧阳修为名尔雅石杠谓之猗亭南金沙滩亦曰金沙碛普庆禅院梁正明六年建后唐长兴二年赐名天福资庆尼院后唐长兴二年前金州防御使苌从简建晋天福二年赐名都亭西驿本粮料院庆[历]中西夏款附岁时遣使经途遂建驿以处
次北归义坊
唐秘书监致仕穆[宁]宅今失处所福胜禅院本唐大中中福建观察使李贻孙宅后唐清泰中曹太后为明宗追福建院殿东有经藏经秩纯缘皆用太后宫中衣服裁制今尚鲜明板廊周匝东临瀍水西有罗汉殿洛人因此但名罗汉院太平禅院在福胜院后唐垂拱二年太平公主建号太平寺后废复建为太平禅院庆[历]五年并入福胜院今舍宇皆摧圮广顺智度禅院汉干佑元年建周广顺元年赐名隆庆尼院周广顺二年符彦卿女为尼以宅建院显德元年赐名魏王符彦卿宅今废慧云尼院晋天福五年建
次北履顺坊
隋有牛[弘]宅唐有沙苑监杜康祠天庆尼院周显德二年太祖妃李氏为尼皇城内建院端拱二年诏徙于旧宅因赐名按实录广顺二年以洛京潜龙宅为天胜禅院今洛城更无有疑便是此今院内有周太祖世宗二画像俗号太后院安化禅院后唐长兴二年建晋天福三年赐名
次北进德坊
北抵城隋有辛公义宅唐有郏鄏府长兴应福禅院后唐长兴二年僧惠(王巳)建四年赐名惠(王巳)仕庄宗为将军后为僧俗号将军院天福宝地禅院后唐天成二年建晋天福七年赐名有慈氏阁
东城之东第三南北街北当安喜门西街凡六坊
按六坊之内比唐多北巿邻德二坊
从南第一曰温洛坊
按韦述记温洛坊当在积德坊之南今非旧所其南即铜驼坊之地
其东景行坊
唐有华严寺郑善果宅其南即拜洛坛太府寺赐坊之地都亭驿前临瀍水后对应天禅院旧驿舍庳陋皇佑初知府事张奎葺之始为宏敞什器皆具唐制驾在京有马九十匹在岸之北
次北北市坊
本临德坊唐显庆中立为北市后废市因以名坊
次北邻德坊
亦北市之地后增此坊天福延庆禅院后唐长兴中义州刺史刘再金以宅建晋天福六年赐名资圣禅院后唐同光二年建天福二年赐名普安禅院梁正明五年建尼院至宋皇佑四年始为应天院廨院
次北敦厚坊
隋有观王杨雄宅
次北修义坊
北抵城晋司空裴楷墓
从南第一曰时泰坊
隋有通远桥跨漕渠桥南通远市周六里市南临洛水有临寰桥唐有放生池其南即上林坊之地续添此坊水北仓本梁太祖宅开平元年号大昌宫敬翔兴创编遗录云竟不施行乃以为太仓兴福尼院太子太师致仕宋彦筠以宅建汉干佑三年赐名
其东时邕坊
隋有苏威宅唐有郯王府本郑贵妃宅其南即上林官园之地唐户部尚书致仕崔俊宅严因院晋天福七年公主建尼院九年赐名至宋[淳]化三年改为僧院广顺洪福尼院晋天福七年建周广顺元年赐名[弘]福至宋避庙讳改
次北立行坊
隋有宇文述宅唐有大圣真观水北巡检使廨上东门草场其东北有土台俗传云晋石崇宠姬绿珠墓而韦述记不载疑非是
次北殖业坊
晋司空王戎墓封演见闻录曰王戎墓隋代酿家穿傍作窖得铭曰晋司徒尚书令安丰元君王公之铭铭有数百字然则古人葬者已有石记其铭今尚存数十字俗传为朱买臣墓非是卫国寺唐神龙二年节愍太子建以本封为名会昌中废光化中复建有小院十一广顺洪寿禅院梁干化二年建周广顺二年赐名
次北丰财坊
北抵城唐有薛元超宅
东城之东第五南北街凡五坊
按五坊之内比唐多教业一坊然教业亦旧坊名
从南第一曰教业坊
按其地乃唐毓材坊其南即教弩场之地长兴保庆尼院本泰山庙地梁正明五年建后唐长兴二年赐名中有慈氏阁俗曰阁子寺
次北毓材坊
其地乃广德懋坊之南半坊之地隋洛阳县廨居此西去宫城八里又有李雄宅大云寺后魏建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唐正观三年复徙于此长寿二年改大云会昌中废后唐同光二年重建今小院七
次北德懋坊
次北毓德坊
唐有洛阳县廨斗富台今洛人相传云石崇王恺筑会之所而韦述记不着疑妄
次北审教坊
北抵城唐有王晙宅
东城之东第六南北街凡五坊
按五坊之内比唐多赐福教善二坊而易教业之名
从南第一曰积德坊
隋曰游艺坊尽一坊为杨素宅宅有沈香堂按其南即温洛之地唐有司农寺输场长松营太平公主园
次北赐福坊一
续添本教业坊之南半坊之地隋有长孙炽宅天女尼寺唐正观九年建景福寺武后改天女会昌中废后唐同光二年重建今有小院二十九
次北教善坊
续添亦教业坊之地
次北兴艺坊
唐有麟趾尼寺金谷府
次北通远坊
北抵城按明皇杂录曰开元中乐工李龟年能歌特承顾遇于东都通远坊大起第宅僭侈踰于公侯中堂制度甲于都下其后裴晋公度购得之移于定鼎门别庐号绿野堂
右洛水之北东城之东坊三十二
按萧颖士集兴敬里有秘书少监赵骅宅骅字云卿子宗儒相德宗而韦述记无兴敬坊疑后改之
元河南志卷二
成周城阙宫殿古迹
河南府古城特众书谓周公召公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者所筑乃周王城即武王谓为天室定鼎于郏鄏之所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者所筑乃成周下都周处殷民两城东西相去四十里而王城西近涧水南临洛水平王东迁宅是灵王时谷洛斗将毁王宫是已盖谷水即涧水也至隋炀听苏威言南当伊阙东去王城五里为宫大业十三年遂平毁王城而皇城处城西偏外筑宫城宫城东复为东城又南跨洛水北踞邙岭大为罗城而洛贯其中以象天津号紫微城唐五代宋因之其留守分司御史台漕运使司河南府河南县皆在水南金于正大初筑城东临瀍水南仍承福门迤东西据东城之西故皇城北缩于东城之郛仅一里为中京金昌府置留守司凡官署公廨悉自水南徙入实今府城也周下都至敬王避子朝之乱迁居之以其狭小晋魏舒会诸侯毁狄泉而大之有南北宫汉高祖欲都此听娄敬张良之言遂都长安至光武竟都之历魏晋元魏皆以为都唐日尚佳今为邱墟矣大抵周召营卜之城今皆夷荡或半存兹辑洛阳志至城阙宫殿乃为详着之庶几后人易喻云又云王城即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言毋远天室者周公成王成其志召公实先经理之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为朝会之地周公留后治之至平王东迁都此
周书曰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制博物记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望洛水北至郏山春秋左氏传襄二十四年齐人城郏杜预曰郏王城也按周书云成周盖误当为王城也
面有三门凡十二门南城门曰圉门东城门曰鼎门
帝王世纪曰东南门名鼎门盖九鼎所从入
北城门曰干祭
春秋左氏传昭二十四年晋侯使士景伯莅问周故士伯立于干祭而问于介众杜预曰干祭王城北门介大也郦元水经注曰子朝之乱晋所开也
余名不传每门三涂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从中央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涂阔二十步王宫当中涂之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王宫有五门曰路门应门雉门库门皋门宫有六寝前曰路寝余五寝居后总曰燕寝
东北一寝春居之东南一寝夏居之西北二寝秋冬居之中央一寝季夏居之
其内有后之六寝九嫔以下分居之近郊三十里之地为明堂以祀文王事上帝
高三丈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九堂十二室每堂四户八牖其宫方一百步
左巷
杜预曰近东城
又志云成周之城周之下都也即周公成王患四方之远监三监之叛又卜瀍水东惟洛食作此以处商民欲徙周而居之至敬王避子朝之乱迁于是及敬王徙都晋侯合诸侯于狄泉始大其城帝王世纪曰敬王避子朝之乱东居成周故春秋称率诸侯之徒修缮其城以成周小不受王都故坏狄泉而广焉又曰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晋元康地道记曰王城去洛城四十里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三十二步陆机洛阳记曰洛阳城周公所制东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百步有一楼橹外有沟渠华延俊洛阳记曰洛阳盖周敬王所都之地所谓东周也后汉魏晋隋并都于此城东西七里南北九里按成周即汉洛阳县陆机所谓洛阳城盖成周也今故洛阳城即成周之城旧址尚存俗传东西六里南北九里亦曰九六城与帝王世纪元康地道记不异
宣榭
讲武屋也
襄宫
襄王庙也
吕温古东周城铭并序鲁昭公三十二年周苌[弘]合诸侯之大夫城成周晋女叔宽曰天之所坏不可支也苌[弘]违天必受其咎异岁周人杀苌[弘]左氏明征以为世规俾持颠之臣沮其胜气非所以厉尊王垂大顺也予经其地而作是铭
文王受命肇兴西土周公作洛始会风雨居中正本拓统开祚盛则骏奔衰则夹辅平王东迁九鼎已轻二伯之后时无义声大夫苌[弘]言抗其倾坐召诸侯廓崇王城虽微远猷实被令名宜福而祸何伤于明立臣之本委质定分为仁不卜临义不问无天无神唯道是信国危必危国灭不振求而不获乃以死徇兴亡理乱在德非运罪之违天不可以训升墟览古慨焉遐愤勒铭颓隅以劝大顺
后汉城阙宫殿古迹
后汉都城即周敬王会诸侯毁狄泉大筑成周为都之城有南北宫光武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又云后汉都城有南宫北宫光武因周敬王都而广大之今白马寺东遗址仅存门十二
十二门
南面四门正南曰平门
一作平城门古今注曰建武十三年开蔡邕曰平城门正阳之门也与宫连郊祀法驾所从出门之最尊者汉官秩曰平城门为宫门不置候按灵帝纪曰南宫平城门当是宫在门之内所以连言也李尤铭曰平门督司午位处中外临僚侍内达帝宫正阳南面炎暑赫融
东曰开阳门
应劭汉官仪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夜有一柱来止楼上后琅邪开阳县上言南门一柱忽然飞去莫知所在光武使视之则此是也因以名门李尤铭曰开阳在孟位月惟已清明冠节太阳进起
西曰宣阳门
按汉志十二门名有小苑门而独无铭莫知其方所而十道志列在平城之西董卓传孙坚军太谷进宣阳城门注曰洛阳记南面有四门从东第三门也是则小苑亦名宣阳
次西曰津门
当洛水浮桥下一作津城门又作津阳门李尤铭曰名自定位惟月在未温风郁暑鹰鸟习鸷
东面三门南曰旄门
一作宣平门又曰望门李尤铭曰旄门值季月位在辰顺阳布惠贫乏是振
中曰中东门
李尤铭曰东处仲月厥位当卯鸧鹒有声鹰隼匿爪除去桎梏狱讼勿考
北曰上东门
按贾谊疏曰择良日立诸子雒阳上东门之外是则西汉时已有上东门矣汉旧仪曰册皇太子诸侯王皆于上东门李尤铭曰上东少阳厥位在寅条风动物月正孟春
西面三门南曰广阳门
李尤铭曰广阳位孟厥月在申凉风时至白露已分
中曰雍门
一曰雍城门李尤铭曰雍门处中位月在酉盲风寒浊鹰归山阜 【 鹰一作燕】
北曰上西门
应劭汉官仪曰上西所以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戌故以丹饰之门上有铜璇玑玉衡李尤铭曰上西在季位月惟戍菊黄豺祭号令严悉
北面二门东曰谷门
一作谷城门李尤铭曰谷门北中位当于子太阴主刑杀伐为始 【 子或作丑始作首】
西曰夏门
一作夏城门李尤铭曰夏门值孟位月在亥不周用事[玄]冥幽晦阴阳不通螮蝀匿彩迎冬北坛顺阴所在
南宫
南宫南临洛水去北宫七里
在平城门内高祖居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偶语南宫之名见于西汉之初水经注曰汉世洛阳宫殿门题多是大篆或云蔡邕书
朱雀苍龙白虎元武阙北阙
洛阳故宫名曰北阙南宫阙曰武阙
司马门
史记注曰凡言司马门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主武事总言之外门为司马门也贾谊书曰天子宫门曰司马门
掖门
汉制内至禁者为殿门外出大道为掖门应劭曰掖者言在司马门之旁掖也
南端门
薛综曰南方正门也
却非门 九龙门
薛综曰九龙本周时殿名门上有三铜柱柱有三龙相乱绕故曰九龙
章台门
崇德殿前
乐成门
南宫中门
敬法门 含章门 嘉德门 盛德门 会福门 威兴门 宜秋门 承明门 金马门
东门京所造武帝令东方朔等待诏于内
鸿都门
灵帝命蔡邕书五经刻石立此
登贤门 青琐门
黄门郎旦暮拜处
春兴门 崇德殿
宫之正殿
却非殿
光武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
章德殿
前殿
玉堂殿
前有后殿中平三年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
嘉德殿
在九龙门内孝仁董皇后常居之称永乐宫
宣德殿
建武二十年诏置名马式于前殿前
乐成殿 承福殿 宣室殿 明光殿
尚书郎奏事此殿
显亲殿 建始殿
东有太仓武库
含章殿
山谦之丹阳记曰含章名起后汉
敬法殿
明德马皇后以疾坐殿之东厢
铜马殿 清凉殿 凤凰殿 黄龙殿 寿安殿 竹殿
自敬法已下见洛阳宫殿名在南宫中
中德殿 平朔殿
见洛阳故宫名
千秋万岁殿 温德殿 灵台殿
灵帝中平二年南宫火续汉志曰时烧灵台殿乐成殿延道西烧嘉德和驩殿
杨安殿
献帝自长安还张杨嘻修洛宫以为己功因以杨名殿
云台内有广室殿洛阳地记曰云台高阁四闲
兰台
兰台石室宣名鸿都皆藏典策之所
阿阁
马严祭蚩尤明帝御阿阁士众
长秋宫
内有和驩殿
东西宫
卫宏汉旧仪曰帝为东宫皇后为西宫
东观 承风观
陆机洛阳记曰在南宫高阁十二闲
承善闼 仁寿闼
班固定建武注记于此
承明堂 万金堂 嘉德署 南署 武库 侍中庐
洛阳故宫名曰在南宫中
太仓西园
灵帝造万金堂于园中有少华山
北宫
蔡质汉官典职曰南宫至北宫中央作大屋复道三行天子案行中道从官夹左右十步一卫两宫相去七里古诗云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止车门
有南门东西门汉官典职曰朱雀门在止车门内
朱雀苍龙白虎元武阙
汉官典职曰偃师去宫三十五里望朱雀五阙德阳殿其上郁律与天连
司马门 掖门
又有南掖北掖东掖西掖左掖虎贲掖门
端门
马融对策于北宫端门
广义门 云龙门
宫东门
神虎门
宫西门
朔平门 东明门 德阳门 崇贤门
在云龙门内
金商门
在神虎门内
铁柱门
李松奉引更始马惊奔触北宫铁柱门
盛馔门 建礼门
在崇贤门内尚书郎更直门外
含德门 章台门 德阳殿
东观汉记曰明帝欲起北宫尚书仆射锺离意上书谏出为鲁相后起德阳殿殿成百官大会上谓公卿曰锺离尚书若在不得成此殿殿前有东阁汉官典职曰德阳殿画屋朱梁柱皆金镂一柱三带韬以赤缇周旋容万人激洛水于殿下洛阳宫殿簿曰殿南北行七丈东西行三十七丈四尺应劭汉官仪曰在崇贤门内李尤铭曰皇考垂象以示帝王紫微之侧[弘]诞弥光大汉体天承以德阳崇高[弘]丽包受万方内综朝贡外示遐荒盖北宫殿之最尊者
崇德殿
亦明帝造薛综曰崇德在东德阳在西相去五十步
龢驩殿 安福殿
薛综曰龢驩安福二殿在德阳殿南
宣明殿
在德阳殿后
温明殿 章德殿 寿安殿
或作德阳宫内殿名
含德殿 章台殿 天禄殿 温饰殿 迎春殿 永[宁]殿 崇政殿
在金商门内
永乐宫
续汉志曰德阳前殿西北入门内永乐太后宫即桓帝母也
增喜观
和喜邓后即此阁门宫人
白虎观
白虎门名于门立观因名之内有殿章帝会群儒讲五经同异
九子坊
汉宫阁名曰洛阳故北宫有九子坊
东西掖庭 崇德署
在金商门内
钩楯署 掖庭署 朔平署
右北宫
城内两宫之外
城内街二十四
汉官典职曰雒阳二十四街街一亭
长寿街
光武见陈留吏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
万岁街 土马街
已上见应劭风俗通义
铜驼街
华延俊洛阳记曰汉有两铜驼在宫之南街四会道头夹路东西相对高九尺汉时所谓铜驼街又曰洛阳又有香街陆机洛阳记曰俗语曰金马门外聚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风土记曰石季龙后取铜驼向邺
香街
见上按二十四街所见惟五
三市
华延俊洛阳记曰大市名金市在城中南市在城之南马市在大城之东
都亭二十四
见上又华延俊洛阳记曰城内都亭二十四
芳林亭 奉常亭 广世亭 昌益亭 广莫亭 定阳亭 遮要亭 暴室亭 广阳亭 西明亭 万岁亭
按亭在故嵩阳县西北已载登封事中此云城内都亭恐非足
文阳亭 东明亭 视中亭 东因亭 建春亭 止奸亭 德宫亭 东阳亭 千秋亭 安众亭 孝敬亭 清明亭
已上惟奉常一亭见汉书余见延俊记而失一名
里 【 城内】
按城之内外皆有里名今但录所见者又吕静韵集大(上□下车)里名在洛阳不知时代今附见之 【 (上□下车)音轘】
步广里
在上东门内有翟泉
永和里
有董卓宅
永安宫
洛阳宫殿名曰周回六百九十八丈洛阳宫殿簿曰宫内有景福殿安昌殿延休殿有园东京赋曰永安离宫修竹冬青又永安有候台李尤铭曰合欢黄堂中和是遵旧庐怀本新果畅春候台集道俾司星辰丰业广德以协天人万福来即嘉娱永欣
高安馆
李尤铭曰巍巍高安明圣是修嶕峣丽馆窗闼列周增台显敞禁室静幽长除临起棂槛相承圣朝明察同保休征
太尉府
建武二十七年改大司马为太尉蔡质汉官典职田府开阙王莽初起大司马后盗神器遂贬去其阙汉官仪曰张衡说明帝以为司徒司空府已荣欲更治太尉府府公赵熹也西曹椽安众郑均素好名节以为朝廷新造北宫整饬官寺旱魃为虐民不堪命曾无殷汤六事周宣云汉之辞今府本馆陶公主第舍员职既少自足相受熹表陈之即见听许其冬帝幸辟雍历二府见皆壮丽而太尉府独卑陋显宗东顾叹息曰椎牛纵酒勿令乞儿为宰时熹子世为侍中骖乘归具白之熹以为恨频谴责均均自劾去
司徒府
汉官典职曰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号府应劭曰此不然丞相旧位在长安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明帝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殿西王侯以下更衣并存周礼有外朝干宝注曰礼司徒府中有百官朝会殿天子与丞相决大事是外朝之存者建安十三年罢三公官置相国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丞相府门无阑不设铃不警鼓言其深大阔远无节限也周礼王之会同军旅甸役之祷祠肄仪为位郑元注肄习也若今时肄司徒府也
司空府
古今注曰永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开阳城门内与上文不同
承华厩
顺帝汉安元年置
騄骥厩
东观汉记曰灵帝光和四年初置騄骥厩领郡国调马调谓征发
中藏府 承禄署 圃囿署 謻门
在小苑门内冰室门也东京赋曰謻门曲榭薛综曰冰室门及榭皆屈曲邪行依城池为道水经注曰謻门即宣阳门也门内有宣阳冰室汉书曰幽平之后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服虔曰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迫主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刘德曰洛阳南宫謻台是也謻音移又直移反帝王世纪曰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故洛阳南宫謻台是也
濯龙园
司马彪续汉书曰在洛阳西北角续汉志曰近北宫明德马后置织室于园中又按桓帝祠黄老于濯龙宫薛综注东京赋引洛阳图经曰濯龙池名故歌曰濯龙望如海河桥渡似雷疑皆在园中因以名又有濯龙池
芳林园
在步广里明帝诏先帝时灵芝生芳林园自吾建承露盘已来甘露复降有崇光华光二殿
修明苑
内有华阳殿兴嘉殿
九龙池 御龙池 白石池 天泉池 梁冀宅
张璠汉记曰梁冀于洛阳城内起甲第作阴阳殿连阁洞房
右城内两宫之外
城外
城外门亭十二
汉官典职曰洛阳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门门一亭今所见惟九亭
津门亭
东海王疆薨显宗出幸津门亭发哀
皋门亭 宣德亭 长寿亭 宣阳亭
宣阳门外
凡阳亭
城西
夕阳亭
城西又按晋贾充出镇长安百寮饯送于此自旦及暮故曰夕阳亭疑因其旧名
万寿亭
夏门外
临平亭
疑在城北
里
录所见者
上商里
赐鲍永洛阳商里宅东观记曰上商里也陆机洛阳记曰在洛阳东北本殷顽人所居故以名
明堂灵台辟雍
光武中元元年建汉官仪曰明堂去平城门二里所天子出从平城门先历明堂乃至郊祀又曰辟雍去明堂三百步四门外有水以节观者门外皆有桥车驾临辟雍从北门入汉宫阁疏曰灵台高三丈十二门水经注曰高六丈方二十步张衡东京赋曰左制辟雍右立灵台薛综注曰德阳殿东西非也
太学
光武建武五年起陆机洛阳记曰在开阳门外去宫八里讲堂长十丈广三丈灵帝召诸儒正定五经刊石于是熹平四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张训韩说太史令单扬等奏定六经刊于碑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千余人填塞街陌其碑为古文篆隶三体立太学门外
雩场
在明堂南
承光宫 胡桃宫
在广阳门外
平乐观
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取飞廉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观一作馆灵帝设秘戏以视远人东京赋曰平乐都场示远之馆
长乐观
疑在北门外
宣阳观 四百尺观
灵帝光和五年起在阿亭道
千秋观 鸿池观 泉城观 扬威观 石楼观
五观见陆机洛阳记云在洛阳城外
鼎中观
舆地志曰在洛阳西南洛水北是成王定鼎处
西苑
顺帝阳嘉元年起又有西园续汉书曰中平二年造万金堂于西园
鸿德苑
桓帝延熹元年置在津城门外
显阳苑
延熹二年造
罼罜苑
灵帝光和三年作二苑东苑周一千五步中有渔梁台西苑周三千三百步并在宣平门外
灵琨苑
亦灵帝光和三年作
平乐苑 上林苑
洛阳宫殿名有平乐苑上林苑
右城外
按汉宫殿名曰洛阳有泰夏门阊阖门西华门万春门长秋门景福门永巷门丙舍门鸿都门金牙门不老门定鼎门又洛阳故宫名曰有飞兔门广怀门明礼门千秋门金门笙镛门神仙门又有照园九谷池八溪池皆莫知所在今附见
魏城阙宫殿古迹
宫馆池苑
魏城门十二
皆循汉名明帝造三层楼于夏门去地十丈故陆机与弟书云大夏门有三层楼高百尺
宫室
按魏略曰董卓烧南北二宫魏武帝更于夏门内立北宫魏世宫殿名所见独少疑承汉之旧故也其宫榜多梁鹄八分体南宫既建明帝令侍中韦诞以古篆书之
司马门
明帝景初二年铸铜人二号翁仲列坐于门外水经注曰王有五门皋库雉应路门也明帝改雉门为阊阖门又曰明帝始筑阙崩压杀数百人遂不复筑故无阙门
承明门
陆机洛阳记曰承明门后宫出入之门吾常怪曹子建诗谒帝承明庐问张公公云魏明帝作建始殿朝会皆由承明门
云龙门
明帝造
肃城门
魏书曰文帝初在东宫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太极殿
明帝青龙三年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华延俊洛阳记曰殿有四金铜柱戴延之西征记曰太极殿上有金井阑金博山鹿卢蛟龙负山于井上又有金狮子按此殿水经注曰是汉南宫崇德之基历代正殿皆以太极名之自此始也
九龙殿
青龙二年崇华殿灾改名九龙引谷水过其前高堂
隆传曰时郡国有龙九见故曰九龙鱼豢魏略曰殿前有玉井绮阑
建始殿
见上
昭阳殿
见上在太极之北明帝所治铸黄龙高四丈凤凰二丈置殿前又魏志曰明帝建昭阳殿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握土以率之
式干殿 显阳殿
明帝景初闲造皇后正殿也按晋文帝讳昭遂改曰显阳而此与昭阳两出未详
嘉福殿
文帝明帝并崩于嘉福殿
崇华殿
文帝疾笃司马懿曹真陈群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仁寿殿
魏志曰明帝与东阿王诏曰昔先帝时甘露屡降于仁寿殿灵芝生芳林园中自吾建承露盘已来甘露复降芳林园仁寿殿前
文昌殿
文帝黄龙元年冬至日黄雀集于文昌殿前见曹植表
含章殿
显阳之东
徽音殿
显阳之西
云气殿
杨龙骧洛阳记曰显阳殿之北有云气殿
芙蓉殿 九华殿 承光殿
三殿见洛阳宫殿簿
干元殿 避雷室
杨龙骧洛阳记曰显阳殿北有避雷室西有御龙室
御龙室
见上
总章观
见上又有百叶钞曰魏筑总章观建翔凤于其上使八方才人六宫女尚书居之李善注文选总章观明帝立
听讼观
明帝太和元年改平望观为听讼观其西北即华林园隶簿
凌霄观
明帝作凌霄观始构有鹄巢其上侍中高堂隆曰起阙而鹄巢不得居之象
崇文观
明帝青龙二年造集善属文者充之
宣武观
明帝于宣武场上为栏苞虎爪牙使力士袒裼迭与之搏纵百姓观之
元武馆东堂西堂
山谦之丹阳记曰东西堂亦魏制于周小寝也
翦吴堂
见魏名臣奏
陵云台
文帝黄初二年筑在宣阳门内韦诞题名榜经曰发白为辘轳绞上杨龙骧洛阳记曰高二十丈登之见孟津世说曰陵云台楼观极精巧先称平众材轻重当宜然后造构乃无锱铢递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崩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便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永始台
魏略曰黄初五年文帝东征留郭后于永始台
三层楼
魏略曰武帝立北宫明帝造三层楼高十丈陆机与弟书曰大夏门魏明帝造有三层楼高百尺
百尺楼
洛阳记曰洛阳城内西北隅有百尺楼文帝造
鞠室
明帝青龙元年鞠室灾
永[宁]宫
齐王时曹爽用何晏之谈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
华林园
即汉芳林园文帝黄初五年穿天渊池六年又于池中筑九华台明帝取白石英及五色文石于太行谷池之山起景阳山于园中帝躬自握土以率群臣景阳山北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前建蓬莱山景阳山东有九江中作员坛三破之侠水得相通故曰濯龙芳林九谷八溪避齐王名改华林有疏圃天渊池中有殿悉是洛中故碑累之南有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洛阳图经曰华林园在城内东北隅水经注曰华林园疏圃中有古井悉玟玉为之以缁石为口工作精密独不变古璨焉如新
桐园 灵芝池
黄初三年穿
幽泉池 阴流池 鸣鹤池 流杯池
郭缘生述征记曰广阳门北明帝流杯池犹有处所池西平原懿公主第有皇女台
蒙汜池
明帝于宫西凿池以通御沟义取日入蒙汜为名至晋张载作赋曰幽渎傍集潜流独注澹淡滂沛更来迭去仰承河汉吐纳云雾
灵台辟雍
陆机洛阳记曰灵台在洛阳南去城三里又曰辟雍在灵台东相去一里俱魏所徙
太学
正始中立篆隶古文三字石经又刊文帝典论六碑附其次
渭阳馆
明帝为外祖母甄氏筑馆侍中缪袭曰此馆之兴情锺舅氏宜以渭阳为名
渭阳里
又名其里
西桥
魏略曰洛阳城西桥中桥洛水浮桥三柱三柱三公象也
十里一亭
魏略曰从长安至大秦人民连属十里一亭
右宫馆池苑内外兼录
按丹阳记曰汉魏殿观多以复道相通故洛宫之间七百余闲华延俊洛阳记曰堂皇宫殿皆石玉珰龙桷藻梲
晋城阙宫殿古迹
晋城门十二
晋都城亦在成周门十二
陆机洛阳记曰洛阳十二门门有阁闭中开左右出入城内大道三中央御道两边筑土墙高四尺公卿尚书章服从中道凡人行左右道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夹道种槐柳树晋书曰洛阳御道筑墙高丈余百郡邸舍皆在城内又曰洛阳十二门皆有双阙有桥桥跨阳渠水按舆地志曰洛阳城四面有阳渠水即周公所制也土源出幽谷东流注城西北角分流绕城至建春门外合又折而东流注于洛朱超石与兄书曰洛下道路本好行种青槐荫映可爱华延俊洛阳记曰城内宫殿台观府藏寺舍凡有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九门自刘曜入洛元帝渡江官寺里阁鞠为茂草
南面四门曰平昌门
汉之平门
开阳门 宣阳门 津阳门
汉之津门按永嘉二年王弥至洛阳屯于津阳门弥兵败烧建春门而东疑此用汉名为津阳门
东面三门曰清明门
汉之宣平门
东阳门
汉之中东门
建春门
汉之上东门一曰上升门按永嘉二年王弥烧建春门已见上三年刘曜以兵屯于上东门而一门二名未详
西面三门曰广阳门 西明门
汉之雍门
阊阖门
汉之上西门
北面二门曰广莫门
汉之谷门
大夏门
汉之夏门魏曰大夏
长春门 朱明门 青阳门 承明门 崇礼门
已上见晋宫阁名
云龙门
杨骏被讨主簿请烧云龙门以示威骏曰魏明帝造此大功奈何烧之
风虎门 神兽门
东对云龙门
宫内
万春门 太极殿
洛阳宫殿簿曰太极殿十二闲殿前南行仰阁三百二十八闲南上总章观阁十三闲东上凌云台阁十一闲殿前有两株万年树
建始殿 明阳殿
本昭阳殿避文帝讳改
式干殿 晖章殿 显阳殿 含章殿
又有含章鞠室
徽音殿 崇贤殿 仁寿殿
殿前有大方铜镜向之写人形体
百福殿 章华殿 嘉福殿 宣光殿 修明殿 嘉乐殿 芙蓉殿 章阳殿 百儿殿
又有百子殿
芳德殿 清暑殿 灵圃殿 承光殿 永[宁]殿 景福殿 延休殿 虞渊殿 洞冥殿 安昌殿 明光殿 万年殿
已上见晋宫阁名及洛阳宫殿簿
东堂 西堂 宣猷堂 尧母堂 长寿堂 则百堂螽斯堂 休征堂 延禄堂 承庆堂 仁寿堂绥福堂 含芳堂 乐昌堂 椒华堂 芳香堂 显成堂 承光堂 五福堂 嘉[宁]堂 桃闲堂皇
洛阳记曰洛阳宫有桃闲堂皇杏闲堂皇(木奈)闲堂皇竹闲堂皇李闲堂皇鱼梁堂皇醴泉堂皇百戏堂皇水碓堂皇择果堂皇
金光阁 清阳阁 朱明阁 承休阁 安乐阁 白藏阁 显仁阁 崇明阁 章德阁 飞云阁 安世阁 长安阁 文成阁 明庆阁 崇阳闼 延明闼通明闼 修云闼 通福闼 徽音闼 承休闼元明闼 元晖闼 崇礼闼 白藏闼 羲和温房显昌坊 修成坊 绥福坊 延禄坊 休征坊 承庆坊 桂芬坊 椒房坊 舒兰坊 艺文坊 凤凰楼 伺星楼
已上并见晋宫阁名
[弘]训宫
怀帝立惠帝羊皇后居之
临商观
陆机洛阳记曰宫中有临商陵云宣曲广望阆风万世修龄总章听讼凡九观皆高十六丈以云母着窗里日曜之炜炜有光辉又曰八观在宫之西惟听讼一观在东华延俊洛阳记曰洛阳城十八观皆施元槛铁笼疏云母幌而不载十八观名盖兼宫外而言也
陵云观 宣曲观 广望观 阆风观 万世观 修龄观 总章观
观内有仪凤楼观之南别有翔凤楼又有庆云楼
听讼观
陆机与弟书曰听讼观东作百丈许廊屋
元览观
洛阳宫殿簿曰观南行至临商观高阁五十五闲
东汜观 清览观 高平观
洛阳宫殿簿曰观南行至清览观高阁六十四闲
见亲观
洛阳宫殿簿曰阁九闲
高乐观 万年观
已上建康宫阙簿引洛宫中所有
射雉观
在广阳门之西北
弗鸡台
同上
崇文台 陵云台
述征记曰台有明光殿西高八丈累砖作道通至台上登台迥眺究观洛邑暨南望少室亦山岳之秀极也
冰室
陆机洛阳记曰冰室在宣阳门内常有冰天子用赐王公众官戴延之西征记曰凌云台有冰井延之以六月持去经日犹坚述征记曰冰井在陵云台北古旧藏冰处
春王园
陆士衡诗曰逍遥春王圃李善曰晋宫阁名洛阳宫
有春王园
琼圃园 云芝园 石祠园
并见晋宫阁名在洛阳宫
右宫内
太子宫
陆机洛阳记曰太子宫在大宫东簿室门外中有承华门
承华门
见上
崇政殿
晋太子宫有崇政殿
右太子宫
城之内外
千秋门
齐王冏臣五人大治第舍开千秋门南墉以通西阁
平君门
华延俊洛阳记曰平君门汉小苑南门也
宣武观
晋宫阁簿曰在大夏门内东北故云南望天渊池北瞻宣武场
玺观
河南十二县境簿曰在广阳门北
斗鸡台
述征记曰广阳门西南有刘曜垒垒西曜试弩棚西北有斗鸡射雉台
射雉台
见上
永[宁]宫
洛阳宫殿簿曰有连阁二百八十六
琁华宫
有玉井
华林园
内有崇光华光疏圃华延九华五殿繁昌建康显昌延祚寿安千禄六馆园内更有百果园果别作一林林各有一堂如桃闲堂杏闲堂之类有古玉井悉以玟玉为之园内有方壶蓬莱山曲池
平乐苑 鹿子苑
在河南县
桑梓苑
城西
元圃园
杨佺期洛阳记曰东宫之北曰元圃园内有宣猷堂
舍利池 都亭池 灵芝池 潜灵池 绿池 灵台明堂 辟雍 国学 太学
述征记曰国学在辟雍东北五里太学在国学东二百步
前后左右将军府
陆机洛阳记曰五营校尉前后左右将军府皆在城中潘岳宅之西
三市
闲居赋曰陪京泝伊面郊后市陆机洛阳记曰洛阳凡三市大市名曰金市在临商观之西马市在大城之东洛阳县市在大城南然此市洛阳县也一说三市谓平乐市金市马市也金市在凌云台西北对洛阳垒马市在大城东前有石桥悉用大石下员以通水可过大舫洛阳故宫名曰马市在城东吴蜀二主馆与相连水经注曰马市即嵇康为司马昭所害处晋志曰五部三市东西七里南北九里
百郡邸
陆机洛阳记曰百郡邸在城中东城下步广里
铜井
洛阳记曰宫墙西有两铜井连御沟名曰蒙汜
太仓
在建春门内杜预曰翟泉在太仓西南
常满仓
建春门外
永安里
宣帝宅
汶阳里
赵王伦宅
延嘉里
夏侯湛宅 【 嘉一作喜】
德宫里
潘岳宅
宜春里
左思所居
白社里
董京字威辇初至洛阳被发而行逍遥吟咏常宿白社中时乞于市残碎缯絮结以自覆金帛佳绵则不肯留其里在建春门东
步广里
在翟泉侧晋起居注曰永嘉元年里内地陷有二鹅出一苍一白苍者冲天白者在地陈留孝廉董养曰步广里即周之狄泉旧盟会之地也苍者胡象白者晋象今胡色盛晋色弱其可言乎
诸里
晋宫阁名曰洛阳城中诸里年和里宜寿里永年里宜都里太学里富弼里大雅里孝敬瑞安城里左池里东台瑞安民里延寿里日中里西国里东牛里谷阳里北恢瑞安武里孝西里太始里光林里石市里宜秋里葛西里西河里宣赐里南孝里中恢里宜年里渭阳里利民里西乐里北溪里西义里中统里宣都里石羊里中安里右池里
诸坊
晋宫阁名曰洛阳宫有显昌坊绥福坊延禄坊休征坊承庆坊福昌坊寿成坊宣光坊安乐坊舍利坊益寿坊永寿坊城祚坊阳遂坊桂芬坊椒房坊舒兰坊艺文坊恭职坊繁昌坊吉阳坊肃成坊按唐坊名通谓之里如白乐天居履道坊亦曰履道里今有坊又有里未详
城内都亭
华延俊洛阳记曰城内都亭华林奉常广世昌益广莫定阳遮要暴室广阳西明万岁文阳东明视中东因建春止奸德宫东阳千秋安众孝敬清明二十四亭
金沟
王济移第即北邙山下时洛京地贵济买地为马埒编钱满之时人谓之金沟
贾充宅
宣武场西
石崇宅
在翟泉侧有绿珠楼
水衡署
谷水东右出为方湖东西一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水衡署在其所
阮曲
谷水又东南转屈东注谓之阮曲盖阮嗣宗所居之地
南浮桥
河南郡县境界簿曰城南五里洛水浮桥晋书夏统字仲御会稽永兴人母病乃诣洛阳市药会三月上已洛中王公以下并至南浮桥士女骈填车服烛路统时在船中曝所市药物贵人车乘来者如云统并不之顾太尉贾充怪而问之统初不应重问乃徐答曰会稽夏仲御也
七里涧
在马市东与鹿苑相接涧有石梁即旅人桥也洛阳记曰城东有石桥以跨七里涧
右城之内外
按洛阳宫殿簿及古宫名有飞兔门广德门明理门望锺门神仙门万春门昌福堂徽音堂嘉德堂鱼梁堂皇醴泉堂皇百戏堂皇九华堂皇虚德堂修成堂望舒凉室清暑凉室含章鞠室灵芝鞠室又戴延之西征记有郁金屋皆不分魏晋之闲今附见之
元河南志卷三
后魏城阙古迹
后魏京城亦在成周门十二
按后赵石虎建武十一年司豫荆兖二十六万人城洛阳宫至后魏门有三道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幸洛阳周巡故宫基迹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乃定迁都诏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又命青州刺史刘芳中书舍人常景造洛阳宫殿门闼之名经途正其号十九年九月新都始立于是六官文武尽迁洛阳宣武永平二年又诏定诸门闼名初命中书舍人沈馨以隶书书板题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节令江式以大篆易之
南有四门东曰开阳门次西平昌门次西宣阳门次西津阳门东有三门南曰青阳门
晋之青明门孝文改亦曰税门又曰芒门
中曰东阳门北曰建春门西有四门南曰西明门
汉之广阳门孝文改
次北西阳门
晋之西明门孝文改旧门在东南邪出孝文徙对东阳门
次北阊阖门
北旧徙门稍南
次北承明门
迁京之始宫阙未就孝文帝徙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数临幸焉因开此门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而未有名时人谓之新门群臣常逆帝于新门帝谓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此门当以承明为称
北有二门东曰广莫门
自广莫至大夏宫观相连
西有大夏门
宣武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唯大夏门甍栋峻丽
城内
宫室
按宫殿多仍魏晋旧名或云依洛阳图修缮某所某居疑总名阊阖宫然又与上门名相犯
阊阖门阙
阊阖门外挟
大司马门 端门 止车门 朱华门 干明门 云龙门
宫东门
神虎门
宫西门
千秋门
宫西门西对阊阖门
东掖门 西掖门 大极殿
宣武景明三年成
式干殿 徽音殿 显阳殿
安道武以来宗室于此殿
宣光殿
刘腾废灵太后于此殿
明光殿
庄帝诛尔朱荣之所
理诉殿
宣武延昌元年立理诉殿申讼匦以尽冤穷之理
清暑殿 观德殿
宴射之所
光极堂 宣极堂 清徽堂 西柏堂 凝闲堂
胡太后置钟于此堂
茅茨堂
后魏书任城王澄从高祖于观德殿高祖曰躬以观德次之凝闲堂高祖曰名要有其义此堂天子闲居之义不可纵奢以忘俭自安以忘危故此堂后作茅茨堂谓李冲曰此东曰步元庑西曰游凯庑此坐虽非唐尧之君卿等当无愧于元凯
东堂 含温堂 听讼观
宣武永平元年诏依洛阳旧图修
流化池
取干道曲成万物无滞之意
洗烦池 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
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总二百二十里按城之大小见上文而阳衒之增广而言者盖兼城之外也又按宣武景明二年发畿内夫五万五千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罢盖广阳王嘉所请云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
太尉府
在阊阖门南永[宁]寺东西对永康里即旧铜驼街其左是魏晋故庙地水经注曰自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往来之禁一同两汉凡官寺里名居第惟举载于书者
昭元曹
太尉府南
御史台
太尉府北
左卫府
在阊阖门前御道东
司徒府
左卫府南
大将军高肇宅
司徒府东
国子学
司徒府南
宗正寺
国子学南
太庙
宗正寺南
护军府
太庙南
衣冠里
护军府南
右卫府
御道西
太府寺
右卫府南
将作曹
太府寺南
太社
将作曹南
司州
太社南
凌阴里
司州南四朝藏冰处
尚书省 延年里
在西阳门内御道北即晋时金市北有蒙汜池夏则有水冬则竭
司空刘腾宅 太仆寺
刘腾宅东
乘黄署
太仆寺东
武库署
即魏相国司马文王府库也在乘黄署东东至宫门
永康里
在西阳门内御道南
领军将军元又宅
穿故井得石铭是汉太尉荀彧宅
义井里
在永康里东里北门外丛树下有甘井石槽铁鑵以给行人
司空府
在太仓南
太仓署
在东阳门内道北
导官署
太仓署西
治粟里
导官署南里内仓司官属居之
宜寿里
治粟里西
中书侍郎王翃宅
晋有中书监荀勖宅又有侍中石崇宅宅有园池
永和里
在清阳门内御道北
里内有太傅录尚书长孙稚右仆射郭祚吏部尚书邢鸾廷尉卿元洪超卫尉卿许伯桃凉州刺史尉成兴宅
皆朱门华屋当时名为贵里乃汉董卓宅地里南北皆有池卓之所造魏时犹有水冬夏不竭掘地者辄得金宝邢鸾家尝掘得丹砂及钱数十万铭曰董太师之物后梦卓索之鸾不与经年鸾卒
句盾典农籍田三署
建春门内御道南
司农寺
籍田署南
御道北有空地拟作东宫
即晋之太仓
步广里 苍龙海
太仓西南即翟泉也其周三里水犹澄清洞底明静鱼鳖鳞甲皆可辨孝文以翟泉在华林园东因名为苍龙海
河南尹廨
翟泉之北
永安里
不知其所
齐王萧宝寅宅
右城内
城南
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曰利民里
里内有灵台旧基汉光武建者东有辟雍魏武建者
明堂
宣武八年诏建孝明正光中始成在辟雍之西南上圆下方八窗四闼
开阳门外三里御道东曰劝学里有太学
里内有汉太学学堂前石经春秋尚书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存十八碑复有四十八碑隶书周易尚书公羊礼记四部又赞学碑一魏文典论碑六至太和十七年犹有四碑孝文题为劝学里太学宣武时方成至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迁石经于邺
延贤里
在劝学里东有尚书令王肃宅肃为南齐秘书丞奔魏时孝文新营洛邑凡所造制肃博识旧事大有裨益孝文重之因名其里曰延贤
宣阳门外四里至洛水浮桥
号永桥神龟中常景为铭南北两岸有四华表举高二丈上作金凤凰
永桥以南员邱以北
按后魏书宣武景明二年筑圆邱于伊水之阳
伊洛之闲夹御道东有四夷馆
一曰金陵二曰燕然三曰扶桑四曰崦嵫
西有四夷里
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
金陵馆归正里
吴人投魏者处金陵馆三年以后赐宅归正里宣武景明初齐建安王萧宝寅奔魏封会稽公筑宅归正里后晋爵齐王尚南阳长公主宝寅耻与夷人同列令公主启帝求入城乃赐宅永安里又张景仁者与宝寅同至拜羽林监亦赐宅此里民闲号吴人坊里
近伊洛二水三十余家自立巷市所卖多水族时人谓之鱼鳖市景仁亦耻之遂徙居孝义里孝明正光四年梁武帝子西丰侯萧正德来奔处金陵馆为筑宅归正里后正德以宅建归正寺
燕然馆归德里
北夷来附者处燕然馆三年以后赐宅归德里正光中北夷郁久闾阿那肱来朝处之燕然馆赐宅归德里北夷入侍者常秋来春去避中国之热时人谓之雁臣
扶桑馆慕化里
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赐宅慕化里
崦嵫馆慕义里
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
四通市
四夷慕化之民万余家别立市于洛水南号四通市民闲谓为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鱼味甚美京师语曰伊洛鲤鲂贵于牛羊
永桥南道东有白象师子二坊
宣武永平二年干陀罗国献白象背设五采屏风七宝坐床容数人诏养象于乘黄曹象坏屋毁墙走出百姓惊怖胡太后遂徙象于此坊又(口厌)哒国献师子亦畜此坊庄帝谓侍中李彧曰朕闻虎见师子驯伏可觅试之乃诏近山州县捕虎巩县山阳并送二虎一豹见师子皆瞑目不敢仰视园中有一盲罴取试之闻其气惊怖曳锁而走普泰元年节闵并令放还山林
津阳门外御道西高阳王雍宅宅北中甘里
右城南
城东
建春门外有租场
即旧常满仓孝文令为租场聚蓄贡赋
谷水周围遶城至此东入阳渠桥有四石柱
在道南铭云汉阳嘉四年将作大匠马宪造孝明孝昌三年大雨道南柱埋没刘澄之山川古今记戴延之西征记并云晋大康元年造非也
御道北曰建阳里
里内有土台高三丈上作二精舍中朝时旗亭也上有二层楼悬鼓击之以罢市有钟一撞之闻五十里胡太后徙置宫内其地即白社董威辇居处
东石桥即市南也
在建春门外一里余晋太康元年造南有晋时牛马市刑嵇康之所
桥北大道东曰绥民里有洛阳县廨
临渠水县门外有洛阳令杨机清德碑
里东曰崇义里东有七里桥
以石为之
三门
七里桥东一里郭门开三道时人号为三门离别者多云相送三门外
东阳门外一里御道北曰东安里内有驸马都尉司马悦济州刺史刁宣幽州刺史李直奴豫州刺史公孙让四宅门外二里御道北曰晖文里
即晋之马道里
里内有太保崔光宅太傅李延实宅
即蜀主刘禅宅延实庄帝之舅其宅东有吴主孙皓宅
又有冀州刺史李韶宅即晋司空张华宅
秘书监郑道昭宅御道西曰敬义里有典虞曹里南曰昭德里有尚书仆射游肇御史中尉李彪七兵尚书崔休幽州刺史常景司农张伦五宅
彪景出自儒生居室俭素伦性豪侈斋宇服玩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造景阳山重岩复岭嵚崟相属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天水人姜质志性疏诞麻衣葛巾有逸民之操见伦山爱之造庭山赋行于世
清阳门外有太庙门外二里御道北曰孝敬里门外三里御道南曰景[宁]里御道北曰孝义里
里西北隅有苏秦冢
骠骑大将军魏子建宅
收之父
里东洛阳小市北有车骑将军张景仁宅
自归正里徙
又有照义里
右城东
城西
后魏西明门外一里有太社御道北太尉清河王怿宅
怿宣武之弟被遗诏辅孝明时帝始六岁胡太后临朝事皆谘之熙平神龟闲势倾人主第宅踰于高阳西北有高楼俯临朝市楼下有儒林馆延宾堂形制如清暑殿园中有土山钓池怿爱宾客府僚臣佐皆一时俊选正光初元乂刘腾害怿太后复政为怿追福以宅建冲觉寺
西阳门外一里御道南司州牧城阳王徽宅
永安中北海王入洛徽独从庄帝至长子城徽愿入洛阳舍宅为寺及北海败遂建为宣忠寺
御道北侍中尚书令临淮王彧宅宅有园池林木或引宾客赋诗荆州人张斐诗曰异林花共色别树鸟同声彧以蛟龙锦赐之次有得绯紬紫绫者河东裴子明诗不工罚酒一石子明饮八斗而醉眠
门外四里御道南洛阳大市
周八里市东南有皇女台或云汉时皇殇女埋于台侧故以名又有汉梁冀宅西有河阳县台市西北有土山鱼池亦冀所造汉书所谓采土筑山十里九阪以象二崤者
侍中侯刚宅
在河阳县台东
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
里民尽工巧以屠贩为业有刘宝者最富州郡都会之处皆立一宅宅各养马十疋宅宇踰制服饰拟于侯王
市南有调音乐肆二里
里内丝竹讴歌天下妙妓出焉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为壮士歌项羽吟征西将军崔延伯爱之正光末万俟丑奴寇泾岐诏延伯总步骑五万讨之延伯出师于洛阳城西张方桥公卿祖道延伯危冠长剑曜武于前僧超吹壮士曲于后闻者勇奋延伯每临阵常令僧超为壮士声甲冑之士莫不踊跃丑奴募善射者僧超死焉
市西有延酤治(酉□)二里
里民酝酒为业河东人刘白堕善酿酒季夏盛暑以罂贮酒暴日中经一旬酒味不动饮之醉而不醒京师朝贵出郡登藩远相饷馈踰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名骑驴酒永熙中南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赴州路逢盗饮之即醉皆被禽获因此复名获奸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
市北孝慈奉忠二里
里民以卖棺椁赁輀车为业
又有准财金肆二里
富商货殖之民处之尚书左仆射元顺闻准财里内频有怪异遂改为齐谐里
自延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闲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邱里皆宗室所居
民闲号王子坊皆崇门丰室洞户连房有河闲王琛宅最为豪首妓女三百人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琛为秦州刺史诸羌外叛屡讨之不降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吹篪而乞丐诸羌闻之悉皆流涕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即相率归降秦民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琛在秦州无政遣使向西域求名马远至波斯国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次有七百里者十余疋皆有名号以银为槽金为镮锁诸王服其豪富琛常语人云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耶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置玉井金罐以五色缋为绳又造迎风馆于后园窗户之上列钱青璅琛尝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他物称是酒器有水晶钵马瑙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又陈女乐名马引诸王案行府库谓章武王融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经河阴之役诸王歼尽其宅多以为寺寿邱里闲列剎相望四月八日京都士女多至河闲寺观其堂庑焉又有侍中尚书令东平王略之宅后为追先寺
里西曰宜年里有陈留王景皓宅侍中安定公胡元吉宅出阊阖门外七里有长分桥
晋时以谷水浚急注于城下多坏民舍立石桥以限之长则分流入洛故名曰长分桥或云晋河闲王在长安遣张方征长沙王营军于此因名为张方桥后民闲语讹号为张夫人桥
桥西有千金堰
右城西
隋城阙古迹
皇城
隋都城即今河南府路东去汉魏所都之成周四十里西去王城五里炀帝始迁焉
以下自隋通叙至宋
罗郭城
唐武后号神都城亦曰金城天宝二年筑神都罗城按韦述记曰东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十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一十步
大业元年筑唐长寿二年命李昭德增筑唐末兵乱摧圯殆尽周世宗显德元年命留守武行德葺之然甚卑陋至宋景佑元年王曾判府事复奏加筑于是城雉仅完南面三门正南曰定鼎门
南通伊阙北对端门隋建国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
东曰长夏门
在定鼎门东五里
西曰厚载门
在定鼎门西二里隋曰白虎门唐初避庙讳改
东面三门北曰上东门
西对东城之宣仁门隋曰上春唐初改
中曰罗门
无榜当取罗郭之义名
南曰建春门
隋曰建阳唐初改按韦述记中曰建春南曰永通周广顺中犹存疑宋初废塞而开罗门
北面二门东曰接喜门
隋曰喜[宁]唐初改
西曰徽安门宫城曰紫微城
其城象紫微宫因以名
在都城之西北隅
卫尉卿刘权秘书丞韦万顷监筑宫城兵夫七十万人城周匝两重延袤三十余里高三十七尺六十日成其内诸殿及墙院又役十余万人直东都土工监当役八十余万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十余万人
南面四门正门曰则天门
门有两重观上曰紫微观左右连阙阙高一百二十尺南去端门五百步王世充僭位改顺天门
东曰兴教门
去则天门二百步留守居于门外东城屈向北有门东启曰永康门
又东曰泰和门
去兴教门二百步并重观门内左右藏库左藏屋六重重二十五闲总一百五十闲右藏屋两重总四十闲
西曰光政门
去则天门二百步门西城屈向北有门西启曰隆庆门
东面一门曰重光门
内即东宫
西面一门曰宝城门
门上曰飞云观
北面一门曰[玄]武门
南对则天门
[玄]武门北曰曜仪门
号曜仪城
其北曰圆壁门
号圆壁城
门之西曰方诸门
在宝城门西街之北三里
则天门北曰永泰门
相去四十五步王世充改曰建明门
东西横门曰东华门曰西华门永泰门北曰干阳门
相去四十步并重楼东西轩廊周匝
正殿曰干阳殿
去干阳门一百二十步殿三十闲二十九架阔九丈从地至鸱尾二百七十尺有三阶轩其柱大二十四围南轩垂以朱丝网络王世充改曰福光殿庭东西有钟鼓重楼漏刻在楼下左右各有大井井面阔二十文
隋炀帝冬至干阳殿受朝诗北陆隆冬盛南至晷漏长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至德惭日用治道愧时康新邑建嵩岳双阙临洛阳圭景正八表道路均四方碧空霜华净朱庭皎日光缨佩既齐齐钟鼓何煌煌文戟翊高殿采旌分修廊元首乏明哲股肱资贤良舟楫伫有寄庶此王化昌 牛[弘]奉和冬至日干阳殿受朝应诏恭己临万寓宸居驭八埏作贡菁茅集来朝圭币连司仪三揖盛掌礼九宾虔重栏映如壁复殿远非烟
东西上阁
在干阳殿北各十二步
大业门
在干阳门北三十步
门内大业殿
相去四十步其规制类干阳而小
兴教门北曰会昌门
去会昌门二百步入内尚食进食尚药进药内上进物皆由此门
会昌门道左
有内殿内省少府内监内尚光禄尚尉
道右
有门下内省左六卫内府左监门内府
重润门
在章善门内横街东一百二十步
光政门北曰景运门
相去二十步在永泰门西二百步与会昌门并步廊连匝坐宿卫兵
次北曰显福门
去景运门二百步入内命妇入朝学士进书皆由此门入
景运门道左
有内史内省秘书内省学士馆右监门内府右六卫内府鹰房内甲库
道右有命妇朝堂□□□日法云二道场通真玉真两坛接西马坊
志静殿
在显福门北三十步周以轩廊即宫内共事佛像之所
修文殿
在志静门横街东四十步殿内藏正御本书
西有阊阖门
相去百步门南北有仰观台高百步门西一百三十步即宝城门
出东华门东有文成门
相去四十步道北
内有文成殿
周以轩廊
左延福门
在东华门南四十步出门东百步至章善门街
出西华门西有武安门
相去三十步道北
内有武安殿
大业文成武安三殿御座见朝臣则宿卫随入殿庭并植枇杷海棠石榴青梧桐树
右延福门
在西华门南四十步出门西百步至明福门街
宝城门内有仪鸾殿
大业□年有二鸾鸟降宝城内因造殿及仪鸾双表高尺余殿南有(韫去韦改木)桲林栗林蒲桃架四行长百余步架南有射堂对阊阖门
观文殿
殿前两厢为书堂各二十闲堂前通为阁道承殿每一门有十二宝幮高广六尺皆饰以杂宝幮中皆江南晋宋齐梁古书幮前后方五香床装以金玉春夏铺九尺象簟秋设凤纹绫花褥冬则加锦装须绣毡其闲内南北通为(月炎)霓窗棂每三闲门一方户户垂锦幰
流杯殿
殿上作漆渠九曲炀帝与宫人为曲水之饮
安福殿
寝殿
千福门 德阳门 千步阁 九洲池
其地屈曲象东海之九洲居地十顷水深丈余中有瑶光殿
琉璃亭
在九洲池南
一柱观
在琉璃亭南
□房八院
朝采含香兰若春风滋兰南风和声□□
文绮花光等十六堂
又有迎风亭回廊亭珠露斋流风斋回雪斋月轮亭琼林观朝日楼明月楼
隋皇城在府治城西二里尚有阙门旧基定鼎门在府城南一十里皇城曰太微殿
形制曲折上应太微宫星之度因以名亦号南城
南面三门正南曰端门
北当则天门南当建国门门上重楼曰太微观门外有黄道渠渠阔二十步有黄道桥
东曰左掖门
去端门一里门上曰崇安观门南道左有侯卫府
西曰右掖门
去端门一里门上曰宣平观门南过黄道桥南道西有右侯卫府渠西南有石泻口东西长三百步阔五十余尺深八尺用大铁为细腰[玄]钩牵之
东面一门曰东太阳门
出则天门横街直东七百步
西面二门南曰丽景门
西入苑
北曰西太阳门
出则天门横街直西七百步
□□当则天门外第一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东面曰东朝堂次东门下省次东殿内省次东左翊卫府
次东左掖门街东钱坊
第三街从西左骁卫府次东左武卫备身府次东左武卫府次东左屯卫府次东左御卫府
次东左掖门街街东少府监东抵城
第四街从西司隶台次东光禄寺次东左监门卫府
又有甲弩坊
次东太府寺
次东左掖门街街东少府监东抵城
则天门外第一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西面曰西朝堂
次西内史省次西谒者台次西左翊卫府
次西右掖门街街西有轝辇库次西西马坊西抵城
第三街从东右骁卫府次西右武卫备身府次西右屯卫府次西右御卫府
次西右掖门街街西有子罗仓盐仓西抵城
出西太阳门道西第一院
隋王宅
第二院
燕王倓宅
第三院
陈王宅
第四院
代王侑宅皆轩廊坐宿卫
右皇城
东城
大业九年筑
东面一门曰宣仁门
直东对外郭之上春门
南面一门曰承福门
在左掖门东二里南临洛水有翊津桥通翻经道场
北面一门曰含嘉门
南对承福门其北即含嘉仓仓有城号含嘉城
其北曰德猷门
出外郭
城内四街第一街鸿胪寺次东司农寺次东太常寺
东抵城
第二街
即宣仁门之大道
尚书省
在道北
第三街将作监次东太仆寺
东抵城
第四街卫尉寺次东都水监次东宗正寺次东大理寺
东抵城
右东城
西苑
上林苑
初曰会通苑又改上林而曰西苑
周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东曰嘉豫门
上有翔凤观
望春门南面曰清夏门兴安门昭仁门西面曰迎秋门游义门笼烟门灵溪门风和门北面曰朝阳门灵圃门御冬门膺福门苑内设十六院延光院
第一
明彩院
第二
含香院
第三
承华院
第四
凝晖院
第五
丽景院
第六
飞英院
第七
流芳院
第八
曜仪院
第九阙第十
百福院
第十一
万善院
第十二
长春院
第十三
永乐院
第十四
清暑院
第十五
□德院
第十六每院备有堂皇之丽阶庭并植名花奇树院□西南开三门门并临龙鳞渠渠面阔二十步上跨飞桥院置一屯用院名名之屯内养羊豕池鱼园蔬瓜果悉具
逍遥亭
在苑内
造山为海周十余里
水深数丈中有方丈蓬莱瀛洲诸山相去各三百步山高水出百余尺上有通真观集灵台总仙宫分在诸山别有浮桥水殿泛滥往来
龙鳞渠
在海北屈曲水周遶十六院入海
曲水池
在海东中有曲池水殿上已日禊除之所
冷泉宫
有泉极冷因名之
积翠宫
有山池森翠苑中之胜所
显仁宫
南逼南山北临洛水
青城宫
北齐天保五年常山王演所筑以拒周师使其将严□守之亦号严城炀帝因其城造宫至宝城门七里韦述云古谷城也
凌波宫
在□□门西□□二里宫内有含景殿及射堂楼观池隍十数里
阜涧宫
别名甘泉宫迁都未成命内史舍人封德彝于此营造周十余里宫北通西苑其内多山阜有阆风亭丽日亭栖霞观行雨台清暑殿南有通仙飞桥百尺涧青莲峰峰上有翠微亭后王世充建为甘州
又有朝阳宫栖云宫
成务殿大顺殿文华殿春林殿和春殿华渚堂翠阜堂流芳堂清风堂光风堂崇兰堂丽景堂鲜云堂回流亭流风亭露华亭飞香亭芝田亭长塘亭芳州亭翠阜亭芳林亭流芳亭飞花亭留春亭澄秋亭洛浦亭
右西苑
杂录
亭子宫
在上春门东十二里南临漕渠北临积润池池东二十里有华林园备有池榭
龙川宫平洛园
在上春门东
甘泉渠
自建国门南二里疏洛入伊渠上有通仙桥五道时人亦谓之五桥其渠又过长夏门外
漕渠
大业二年土工监丞任洪则开名通远渠自宫城南承福门外分洛水东至偃师入洛又迮洛水湍浅之处名千步陂渚两碛东至洛口通大船入通远市
永济渠
□□北□□至永济渠
大通城
王世充与李密战败奔大通城畏罪不还洛后世充改为大通县
右杂录
元河南志卷四
唐城阙古迹
宫城
因隋名曰紫微城
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
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
城中隔城四重
最北曰圆璧次曰曜仪次曰[玄]武最南曰洛城
正观六年号为洛阳宫
武后光宅元年名太初宫
南面六门正南曰应天门
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武德四年以其太奢命行台仆射屈突通焚之显庆初司农少卿田仁汪随事修葺后又命司农少卿韦机更加营造因隋之名曰则天门神龙元年避武后尊号改应天门又避中宗尊号改神龙门寻复为应天天佑二年改五凤楼
次东曰明德门
初名兴教后改明德天佑二年复名兴教门 东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门东启曰宣政门即隋之永康门
次东曰重光门
即东宫正门东西各有小门东曰宾善西曰延义
次东曰大和门
门内即左藏库
次西曰长乐门
初名光政后改长乐天佑二年复名光政门 西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门西启曰隆庆避明皇讳改崇庆
次西曰洛城南门
干封中门
东面一门曰重光北门
隋名门内即东宫
西面二门北曰嘉豫门
隋曰宝城门
南曰洛城西门北面二门东曰安[宁]门西曰[玄]武门
隋名南当应天门
[玄]武门北曰曜仪城城有三门北面一门曰圆璧南门
隋曰曜仪门显庆中改
东曰曜仪东门西曰曜仪西门
并显庆中改
曜仪城北曰圆璧城城有二门北面曰龙光门东曰圆璧门
门北即外郭之外
应天门内曰干元门
隋曰永泰门武后改通天门开元五年改干元门
东曰万春门西曰千秋门干元门外东西横门曰日华门月华门
隋曰东华西华唐初改左右延福后改日华月华天佑三年复改左右延福
明德门内会昌门
隋名
次曰章善门
门内有门下省宏文馆
长乐门内曰广运门
隋名其后留守府在广运门内
次曰明福门
本名显福避中宗名改内有中书省省西史馆省北
命妇院院北修书院本太平公主内宅史馆南内医局北尚食厨
东曰光范门
宣政殿之南初名敷政后改光范天佑二年改应天
干元门内正殿曰含元殿
隋之干阳殿武德四年平王世充遂焚之麟德二年命司农少卿田仁汪因旧址造干元殿成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武后长寿三年改造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高三丈号万象神宫薛怀义充使检校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其北造天堂以贮佛像证圣元年大明堂天堂同焚又敕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制宝凤后以金珠代之号通天宫其中号端扆殿不复造天堂其所为佛光寺明皇开元五年幸东都改为干元殿十年复为明堂二十七年毁明堂之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二十八年佛光寺火延烧廊舍改新殿为含元殿殿下有九州岛鼎武后所铸
含元殿西有乘明门其内曰宣政殿
常听朝内殿本名武成后改宣政天佑二年改贞观殿殿南有武成门又南千福门南当敷政门按敷政见上千福后改干化天佑二年改干元武成后改宣政天佑二年改敷政
宫内有贞观殿
在含元殿北隋炀帝造自此以下并永[淳]年制名
徽猷殿
在贞观殿北殿前有石池东西五十步南北四十步池中有金花草紫茎碧叶丹花绿实味酸可食
文思殿
在旧东华门之东北
庄敬殿
在文思殿北殿东有鹿宫院次宫东即隔城城东接左藏库
飞香院
在庄敬殿之北
袭芳院
在飞香院之北
大仪殿
在庄敬殿之西
丽春台
在大仪殿之北
流杯殿
在丽春台北殿上漆渠九曲从陶光园引水注庄敬院隋炀帝与宫人为曲水之饮
宏徽殿
在流杯殿之北
陶光园
在徽猷宏徽之北东西数里南面有长廊即宫殿之北面也园中有东西渠西通于苑
观文殿
在武成殿之北
同心阁
在观文殿之北
丽日台
在同心阁之北
集仙殿
在武成殿西北武太后造前有迎仙门
临波阁
在丽日台北阁北有池池有两洲东洲有登春阁西洲有飞骑阁
澄华殿
在登春阁之下
凝华殿
在飞骑阁之下
安福殿
在临波阁北池之北此院雕饰最□炀帝寝御焉
仙居院
在安福殿之西
山斋院 花光院
并在仙居院北
翔龙院
在花光院之北
神居院
在翔龙院之北
仁智院
在仙居院西殿西有千步阁隋炀帝造南有归义门
九洲池
在仁智殿之南归义门之西其地屈曲象东海之九洲居地十顷水深丈余鸟鱼翔泳花卉罗植
瑶光殿
在池中洲上隋造
琉璃亭
在瑶光殿南隋造
望景台
在九洲池北高四十尺方二十五步大帝造
一柱观
在琉璃亭南隋造
映日台
在九洲池之西东有隔城南有三堂北有三堂旧皆皇子公主所居
阊阖门
在映日台东北隔城之上阁南北皆有观象台女使仰观之所下有荫殿东西二百五十尺南北二百尺壁前后三丈
五殿
在隔城之西映日台之南下有五殿上合为一亦荫殿也壁厚五尺高九十尺东西房廊皆五十闲西院有厨东院有教场内库大帝常御此殿殿南即洛城南门
仪鸾殿
在五殿北有射堋殿东即雒城西门外有给使坊及内教坊御马坊
百戏堂
在仪鸾殿北
又有五明殿
以上并出六典
上清观干元殿之左曰春晖门右曰秋景门北曰烛龙门明福之西曰崇贤门其内曰集贤殿武城之北曰长寿殿集贤之北曰仙居殿其东曰亿岁殿又东曰同明殿
其内又有观礼归义收成光庆等门延祥延寿六合等殿宜春迎祥六合等院
其西北出曰洛城西门其内曰德昌殿德昌南出曰延庆门又南曰韶晖门西南曰洛城南门其内曰洛城殿□□□□殿
洛城南门之西有丽景门夹城自此潜通于上阳焉
右宫城
按刘宏基从太守经略东都战于璎珞门外武太后宴于此殿又诛张易之于迎仙院中宗居武太后忧制听政于同明殿避孝敬皇帝讳改宏福殿为崇福殿开元二十四年明皇在东都千秋节御广达楼宴群臣武宗时雷震广达楼又有左右银台门含章殿金銮门广运门而韦述记皆不载莫能知所在次第
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
南临洛水西距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上元中司农卿韦机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宫听政初大帝登洛水高岸有临眺之美诏机于其所营宫宫成移御之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曰古之陂池台榭皆在深宫重城之内不欲外人见之恐伤百姓之心也机之所造列岸修廊在于堙堞之外万方朝谒无不睹之此岂致君尧舜之意哉
东西二门南曰提象门
即正衙门司农少卿樊则造
北曰星躔门
门外有政事院宫南□□□内
提象门内曰观风门南曰浴日楼
东临洛水
北曰七宝阁正殿东向曰观风殿
武后还政后居此殿其内有曜掌亭
北曰化城院次仙居殿
武后崩于此
西南曰甘露殿殿东曰双曜亭又西曰麟趾殿东曰神和亭西曰洞元堂观风殿西曰本枝院又曰丽春殿
一作丽春台
殿东曰含莲亭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亭北曰芬芳门其内曰芬芳殿
又有露菊亭宜春妃嫔仙妤冰井等院
又有九洲亭
在丽春台北亭院内竹木森翠
宫之南面曰仙雒门又西曰通仙门
并在苑内
其内曰甘汤院次北东上曰玉京门门内金阙门南曰泰初门玉京之西曰客省院荫殿翰林院又西曰西上阳宫
两宫夹谷水虹桥回驾以通往来
宫西曰含露门玉京门西北出曰仙桃门又西曰寿昌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飞龙厩上清观
在宫西北内女道士所处
金华门
干□□□□□仪于□□□□金华门外仗下获信宝武后居之东北抵宫城南临洛水西洛水西即罗城
皇城
隋曰太微城亦号南城
东西五里一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高三丈七尺周一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南面三门正南曰端门
北当应天门南当定鼎门
东曰左掖门西曰右掖门东面一门曰宾耀门
隋曰东太阳门武德中改东明门显庆五年又改宾耀
西面二门南曰丽景门
西入苑
北曰宣耀门
隋曰西太阳门武德中改西明门显庆五年改宣耀次北旧有宝城门门外苑又有二门南曰由仪门北曰咸安门
城中南北四街
旧五街东西四街应天门外第一横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东朝堂次东门下外省次东殿中省
隋曰殿内省
次东左监门卫
开元初分左卫地造内省
次东左卫
隋曰左翊卫
次东左卫率府
开元初分左卫地造
次东尚辇局
与左卫率府隔左掖门街隋少府监作坊地
东朝堂之南第三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右春坊
分左骁卫地造
次东左骁卫次东左千牛卫
隋曰左备身府贞观中为左领左右府
次东家令寺
分左千牛卫造初东都百司不备武后时犹权寓他所开元初明皇幸洛阳分地营建乃备矣
次东左武卫次东左威卫次东左监门卫
分左威卫地造
次东领军卫
隋曰左御卫府
东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从西第一曰鸿胪寺
隋司隶台及光禄寺之地
次东太府寺次东太庙
在左掖门街之东隋少府监之地武后造初以置武氏七庙中宗因而正焉
次北中宗庙
隋东宫率府之地
应天门外第一横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西曰西朝堂次西中书外省
隋曰内史省
次西四方馆
隋曰谒者台
次西右卫率府
分右卫地造
次西右卫
次西旧有仓院院西抵城之南北街后并入太社
西朝堂之南第三横街之北后东第一曰右司御率府
分右骁卫地造
次西右骁卫次西右千牛卫次西右武卫次西右监门率府
分右武卫地造
次西知匦使
分右威卫地造
次西右威卫次西内侍省
本右威卫地武后移造于此便以园地充卫
次西右领军卫次西内坊
分右领军地造
西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从东第一御史台次西秘书省
省内有蔡邕石经数十段后魏末自洛阳徙长安周武帝时徙置邺隋炀帝为太子掇残缺者徙至东宫又移将作内坊正观四年秘书监魏征奏于京秘书内省置武后复徙于此
次西尚舍局次西太仆寺
隋长秋监之地武德初改名内侍省武后曰司宫台寻徙于此街于此置右肃政御史台景云中台废开元八年王毛仲为太仆卿奏自安业坊移寺于此殿寺西即右掖门门内道西旧有良酝署后为泻口硙坊
宾耀门内道北有詹事府
大帝末营于此
东城
隋筑
东面四里一百九十七步南面一里二百三十步西属宫城北面一里二百三十步又南屈一百九十八步属宫城之东北隅高三丈五尺
南面屈曲逐洛水之势北即含嘉仓城
东面一门曰宣仁门
直东与外郭之上东门相值
南面一门曰承福门
南隔洛水当河南府之西街
北面一门曰含嘉门
南当承福门含嘉门北即含嘉仓仓北曰德猷门门出外郭
城中南北街二东西街三
旧四街后并曹司废街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一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司农寺
旧鸿胪寺之地干封中徙
次东光禄寺
旧司农寺之地干封中徙
次东太常寺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二横街之北东当宣仁门街北尚书省
长寿中左丞李昭德奏加修缮甚为壮丽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三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少府监次东军器监
本修甲弩坊开元初立为监
次西大理寺
隋代此街之北从东第一卫尉寺第二都水监第三大理寺更北又开东西一街街北从东第一宗正寺第二太仆寺第三将作监干封之后修缮东都始移并焉
东都苑
隋曰会通苑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华苑武后曰神都苑东抵宫城西临九曲北背邙阜南拒非山
周一百二十六里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
隋旧苑方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太宗嫌其广毁之以赐居人
垣高一丈九尺东面四门从北第一曰嘉豫门
门上有观隋曰翔凤观
次南曰上阳门次南曰新开门最南曰望春门南面三门从东第一曰兴善门
隋曰清夏门
次西曰兴安门次西曰灵光门
隋曰昭仁门
西面五门从南第一曰迎秋门次北曰游义门次北曰笼烟门次北曰灵溪门次北曰风和门北面五门从西第一曰朝阳门次东曰灵圃门次东曰元圃门次东曰御冬门最东曰膺福门
显庆二年修建东都始废洛阳宫总监改青城宫监为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为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为东都苑东面监食货监为东都苑西面监凡四监知苑中杂事
苑内有合璧宫
显庆五年命田仁汪徐感造八关凉亭改名合璧宫在苑之最西当中殿曰连璧殿又有齐圣殿北据山阜甚为宏壮孝敬皇帝薨此宫之绮云殿
冷泉宫
隋造有泉极冷因以为名
高山宫
在苑西北司农卿韦机造
龙鳞宫
大帝所造
积翠宫
隋造六典作翠微宫
宿羽宫
韦机造在苑东北南临大池池流水盘屈
明德宫
在合璧宫东南隋曰显仁宫南逼南山北临洛水宫北有射堂官马坊
望春宫
在苑东南
青城宫
在宿羽宫西
黄女宫
在合璧宫东三面临洛水水深潭处号黄女湾因以为名
芳树亭
在黄女宫南大帝造
金谷亭
大帝造
凌波宫
隋造隋及唐初苑内又有朝阳宫栖云宫景华宫成务殿大顺殿文华殿春林殿和春殿华渚堂 【 一作华渚殿】 翠阜堂流芳堂清风堂光风堂崇兰堂丽景堂鲜云堂又有回流亭流风亭露华亭飞香亭芝田亭长塘亭 【 一作草塘】 芳洲亭翠阜亭流芳亭飞华亭留春亭澄秋亭洛浦亭皆隋炀帝所造武德贞观之后多渐移毁显庆后田仁汪韦机等改拆营造或取旧名或因余所规制与此异矣
凝碧池
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六典有凝碧亭
右东都苑
按朱梁□□□□□□废明宗长兴□□□□
□新园名永芳园新殿名和庆殿今在宫苑界又有士和亭冷泉宫
洛漕诸渠而洛水西自苑内上阳宫之南流入外郭城东流经积善坊之北分三道当端门之南立桥三
南枝曰星津桥中枝曰天津桥北枝曰黄道桥
过桥又合而东流经尚善旌善二坊之北南溢为魏王池
与洛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余水停成此池下与洛水潜通深处至数顷水鸟翔泳荷芰翻复为都城之胜地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号为魏王池泰黜后赐东宫属家令寺
又东北流经惠训坊之西分为漕渠
分流处置斗门上有桥桥上有屋水势峻急激湍百余步
斗门之西旧中桥
隋名立德桥北当徽安门因水溢坏显庆中建都后置干封中司农卿韦机移入东街
过斗门又东流经新中桥
南当长夏门北通西漕桥南北三百步武德初置浮桥寻废韦机乃徙中桥于此后漕水复坏永昌中敕将作监少匠刘仁景修缮李昭德统其事殊为坚壮号永昌桥寻废其名
又东经安众慈惠二坊之北有浮桥
隋造名利涉桥北抵通远市南壁之西偏门王世充平桥市俱废显庆中复置南当南市之北壁东偏门北当北郭之安喜门干封中又废后乃私造以舟为梁
又东流经询善嘉猷延庆三坊之北出郭城
漕渠本名通远渠
隋开
自斗门下枝分洛水
当洛水中流立堰令水北流入此渠有余水然始东下时令官奴捺此堰亦号蜀子堰亦隋炀帝以为水滩泄多石碛不通舟航乃开此渠下六十余里至偃师之西复与洛合
东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为新潭
长安中司农卿宗晋卿开以通诸州租船四面植柳中有租场积石其下于上布土潭立石柱马吉甫为其文锺绍京书后潭中水浅租船不能至
又东流至归义坊之西南有西漕桥
南当中桥干封中造
又东流至景仁坊之东南有漕渠
大业初造初曰通济桥南抵通远市之北西偏门□自此桥之东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
又东流经时邕毓财积德三坊之南出郭城之西南
洛水之北有分谷渠
自苑内分谷水东流至城之西南隅入洛水渠南隋有石泻后入上阳宫
仁风坊有南运渠
自城东流至外郭之东南隅屈而北流经永通建春门外又屈而西流入城经此坊之南又经从善坊南分为二流屈曲至临阛坊南而合至南市北有福先寺水硙又北流经延福富教训善坊之西入洛
通济坊南有分渠
自苑内支分洛水经此坊之南东北流经西市东折而东流至河南县之西又北流至宽政坊之西北隅东流过天门街经宜仁正平坊北流至崇政坊西过河南府宣范恭安坊西北又东北抵择善坊西北东流经道德惠和乐成富教睦仁静仁六坊之南屈而北流过官药园延庆坊之东入于洛其渠至天宝中壅蔽不通遂乃涸绝
立德坊北街有泄城坊
自含嘉仓城出循城南流至宣仁门南屈而东流经此坊之北至东北隅遶此坊屈而南流入漕渠
又坊西街写□渠
从宣仁门南歧分泄城渠南流与皇城中渠合循城南流至此坊之西南隅遶出此坊屈而东流入漕渠西有司农官硙
道政坊□千金堨
事具河南县中
归义坊中瀍水南流
瀍水自修义坊西南流入外郭城南流经进德履顺二坊之东又东南流穿思恭坊至南门南流经此坊入漕渠
分洛堰在厚载门外十八里令每葺堰分洛水以入都城
宋城阙古迹
宋
按宋以河南为别都宫室皆因□□□或增葺而非创造今先序五代而以宋统之
宫城
旧名紫微城
周九里三百步
疑西与北经损灭
南面三门正中曰五凤楼
因唐天佑之名
东曰兴教门西曰光政门
二门因唐旧名
东面一门曰苍龙门
隋之重光门门内道北即东宫
西面一门曰金虎门
隋之宝城门唐之嘉豫门
北面一门曰拱宸门
隋唐之[玄]武门大中祥符中改南当五凤楼
五凤楼内正内曰太极殿门
隋之永泰唐之通天干元后隋殿名改易太平兴国三年名太极门景德四年改曰太极殿门
门东西各有门
唐初曰万春千秋今无榜
太极殿门外东西横门曰左右永泰门
隋之东西华□□□左右延福□□□□
殿曰太极殿
隋之干阳唐之干元明堂□□□□□□□三年改朔元殿后唐同光□年□□□□□□福七年避高祖讳改宣德殿后复为明堂宋太平兴国三年改太极按殿中藻井有盘木黄龙势如飞动太祖尝弹落其目睛
殿前有左右龙尾道日楼月楼东西横门曰日华月华
门殿后有柱廊次天兴殿
大礼宿斋于此旧曰太极后殿太平兴国三年改
后有殿阁
其地即隋之大业唐之天堂
后门
北对建礼门
太极殿门之西面南曰应天门
唐之敷政光范又改应天
次北曰干元门
唐之千福干化又改干元
次北曰敷政门
唐之武成宣政又改敷政
次北文明殿
正衙殿也唐之武成宣政又改贞观梁开平三年改文明
殿东南隅有鼓楼西南隅有钟楼东西横门曰左右延福门殿两挟曰东上西上阁门
殿后有柱廊
次曰垂拱殿
按唐天佑□后□□□□□□传是此殿太平兴国□□□□垂拱
殿后通天门
后有柱廊
兴教门内曰左安礼门□□□门东偏左藏库其西北
銮和门
太平兴国三年改车辂院门曰銮和
其内车辂库
今库内贮唐及五代车辂甚多太祖开宝九年雩祀用之
左安礼门北曰左兴善门
唐左银台门梁开平三年改
东偏杂纳库
今库后尽空地植花木甚盛
其北左银台门
唐曰左章善门梁开平三年改
东偏斑院
在杂纳库北
□偏□坊□光政门内北中书
在应天门东
中书西右安礼门
□库之景运门然稍在西不对光政门
次西横门曰永福门
按后唐同光建左右永福门在□□□南疑兴善门是
门西北三司次西斑院右安礼门北曰右兴善门
唐右银台门梁开平三年改
门内东偏枢密院院北装戏院
与宴殿相近后唐庄宗好俳优疑同光中置
西偏崇文院其北右银台门
唐曰右章善门梁开平三年改
右兴善门内东有横门过宣徽院 其南待漏院北学士院 苍龙门之正西有东隔门□□□□膺福门
唐曰含章门天佑二年改
次西接通天门之柱□□□□□□东有西隔门次东曰千秋门
唐曰金銮门天佑二年改
次东接通天门之柱廊 建礼门在天兴殿后
南对五凤殿
北有隔门 次北拱宸门 建礼门之西曰广寿殿门
门内广寿殿
本名嘉庆殿后唐庄宗末刘皇后焚其殿而遁往太原明宗天成四年重修殿成有司请丹漆金碧以莹之明宗曰此殿经焚不可不修但务宏壮不劳华侈乃改为广寿殿
殿后隔舍即内东门道其北明德殿
太平兴国三年改广寿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四殿曰崇徽
其次天和殿其次崇徽殿广寿殿门之西曰明福门其柱廊接通天门
南对文明殿
明福门内曰天福殿门门内天福殿
唐天佑之崇勋殿后唐同光二年改中兴□□□□□□寝殿并门名晋天福二年又改今名□□□□□□也即后唐之绛霄殿太平兴国三年改寝殿曰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
其次思政殿其次延春殿其次面北武德殿
后唐同光二年以解卸殿为端明殿太平兴国三年改
明福门之西曰金銮殿门门内金銮殿
唐天佑中号太极殿又名思政梁开平三年改曰金銮用敬翔为金銮殿大学士即此殿也后唐庄宗复改太极长兴中改二仪殿后复改金銮今殿内有佛像经藏金箓道场什器局之□
其次寿昌殿
□殿□梁之□□□太平兴国三年改金銮第二殿曰寿昌第三殿曰玉华第四殿曰长寿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干阳第七殿曰嘉兴
其次玉华殿 其次甘露殿 其次长寿殿
今宫内次第如此
其次干阳殿 其次嘉兴殿
已上洛人名为七殿
金銮殿门之西曰含光殿门
在千秋门之西对右银台门
门内含光殿
宴殿也其南廊有装戏院
殿东廊后有紫云楼
宫中观宴之所
楼前射弓小院 含光殿后洗泽宫一位建礼门北之东廊曰御厨相对即内东门
门外有石师子二制作精巧太祖常以弹弹之其迹见存真宗着弹丸记刻石
北赐食厅其外即北隔门
北对拱宸门已见上
门南□□□□□□门门西有隔门门内面南有讲武殿
与武□殿相对按唐天佑中□文思球场梁开平三年以行从殿为兴安殿球场为兴安球场疑是此殿后改名讲武
殿后有柱廊有后殿
无名
隔门相对西隔门门西淑景亭位又有隔门以西入后院内有长春殿
后唐同光二年建
殿有柱廊后殿以西即十字池亭其南砌台冰井娑罗亭
贮奇石处世传是李德裕醒酒石按五代通录德裕孙敬义本名延古居平泉旧墅唐光化初洛中监军取其石置之家园敬义泣谓张全义请石于监军监军忿然曰黄巢贼后谁家园池完复岂独平泉有石哉全义尝被巢命以为诟己即奏毙之得石徙置于此其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状今谓之娑罗石盖以树名之亭宇覆焉
前有九江池
一名九曲池梁太祖沈杀九王之处□□□□□□倾侧堕于池中宫女侍官持扶登岸□□□□□□□也
其南有内园门
在含光殿门之西
东宫在苍龙门
□□□□银□□□门相对后门在东池门之内按后唐庄宗子继岌为北都留守兴圣宫使及平定河南而使名不改明宗初入大内居兴圣宫疑当时以东宫为之
宫后东池门内有飞龙院其西军器库门内有散甲殿
梁开平三年改弓箭库殿为宣威殿疑是此殿
殿后柱廊有后殿其北相对有夹道门
在拱宸殿内
今宫室□□九百九十余区云
按唐留守府在大内广运门内□□□□殿天佑三年改延喜门为宣化门万寿门为万春门积庆门为兴善门含清门为延义门延和门为章善门保[宁]殿为文思殿天佑中又有积善宫安福□□唐同光二年改应顺门为永曜门太平门为万春门通政门为广政门凤鸣门为韶和门万春门为□□门庄宗母贞简曹太后居长寿宫应顺时有广顺殿天兴殿清泰时有敷政殿[玄]武楼梁有保[宁]鞠场以上皆无考
皇城
隋曰太微城亦号南城
宫城之外夹城也周八十里二百五十八步四面中央共开九门南面三门中曰端门
北对五凤楼南对定鼎门
东曰左掖门西曰右掖门东面二门南曰宾耀门
隋之东太阳门武德之东明门太帝改宾耀
北曰启明门
西对宫城之苍龙门
□□□□□□金耀门
东对宾耀门疑即隋之西太阳门
北曰干通门
东对宫城之金虎门
西面外夹城又二门南曰丽景门
东对金耀门五代实录皆云上阳门疑曾更易
北曰开化门
东对干通门
北面一门曰应福门
门西向其城至微缺一角按其门五代以来曰甲马门盖诸班直宿其内
城内东偏有太庙尚书省次北左军二门
在兴教门之东门内皆班院
西偏郊社御史台
台中有开元中御史刻石题名及五代文簿数库
次西右军一门
在光政门之西门内皆班院及御园
西夹城内有内侍班
按唐百司署舍皆列皇城内今悉摧圯失其处但举所在者云梁及后唐有师子门盖城西门之俗名也
[玄]武神祠
景德三年知河南府边□言宫苑有[玄]武神京邑人人崇祀已久灵异之迹着于传闻臣已葺皇城北门欲移像于彼从之
右皇城
按□□□□□□园□□□□□□四年朝陵入洛因临幸而谒上清宫
东城
宫东之外城也隋筑唐与宋皆仍旧
东面一门曰宣仁门□□□□□□□□□福门
今为阳监前门
北面一门曰含嘉门
今不复□门构但城墙缺□□在□
城内有洛阳监
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筑城东据涧水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仅一里先于正隆初迁府治自水南入城宣仁门里天眷闲迁 宣圣庙学于东城东二百余步大内塞南面左右二门
元朝皆如旧制但故皇城内暨水南种□民田城内止十四坊东城
春融坊崇圣坊思贤坊进贤坊
西城
宣□□□□□□通□□□□□□思政坊铜驼坊
乐丰坊
西关
富教坊洛宾坊津阳坊
然居人稀少□□□旧 【 下阙】
跋
光绪壬申袁漱六前辈卧雪庐藏书辇来厂肆火神庙名钞旧校触目琳琅而值极昂荃孙境又极窘无计得之又不能自己心跃跃然目炯炯然逐日蹒跚书城之侧寝食俱废见友人中能得者则谨志之为他日借阅地一日见河南志钞本一巨帙无卷数用全唐文格子封面题河南志识是徐星伯先生手笔城池宫阙自周至唐悉具知是宋次道河南志之首册而星伯先生修全唐文时所录者议价不成次日即为人购去懊恼欲绝后探知归常熟师所因乞归录副而细校之开卷即云河南府路罗城方知大典所录为元河南志而仍是宋志原文至述元时寥寥数语必是星伯先生止录宋志元代事则置之耳唐朝最详东京城坊考全取于此北魏朝校以伽蓝记颇有益处周汉魏晋只能以正史寰宇记校之私心喜甚秘之箧中廿年甲辰交梓人丁德洲刻于金陵三年始毕今春门人陈横山征君忽觅得阮文达公所刻魏晋四朝洛阳宫殿图云出自大典亟假读之文达公跋云余于嘉庆十五六年闲在京师文颖馆总阅全唐文时永乐大典多移在馆有馆中供事钞得东汉东都城图一纸西晋洛阳京城图一纸后魏洛阳宫城图一纸金墉城图一纸余阅而喜之亦不能究其从何处钞出遂令照钞数纸知此图非后人所能造必唐以前旧书中之遗迹也有此图则读汉晋魏书者皆了然于南北前后城宫殿观不必推测矣恐日久图失刻之于板以贻读书人寻绎而自得之隋文选楼主人识实则摹从此志阮仅以汉晋洛阳宫城图标题而宋西京图亦附存焉入之此志丰城剑合矣吾辈抱残守缺竟有吻合无迹出于意料之外者若唐宫城图见东京城坊考不必转摹惟宋次道河南志二十卷李氏得月楼书目尚有其书傥一旦复出世闲此数卷书留覆酱瓿亦所愿矣光绪戊申中秋前四日缪荃孙跋
阮图订误
汉都城 罼罣苑罜误罣 上商里上误止
西晋京城 雍门雍误(玄隹) 陵云台陵云误凌灵 听讼观讼误松 显阳殿阳误扬 式干殿式误武 阴流池阴误除
应有魏京城图阙 金墉城魏明帝筑非后魏
后魏京城 大夏门门误殿 李直奴李误季崔休休误林 邢峦峦误为 城阳王徽宅城误成 延酤里酤误酷 觞治里治误冶
宋西京城图 夹道门夹误央 娑罗亭娑误挲 内园门园误□
共三万九千七百七十八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陆云龙
彩云曲(近人)恩施樊增祥云门
(宋)范致明
战国魏·李悝
明·周履靖
明·徐纮
宋·王谠
清·高士奇
(宋)曾布
杜甫
明·董遹
(元)李志常
宋·戴昺
(清)和邦额
宋·黄庭坚
(近人)金毓黻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