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第1部分-汀州府志
第1部分
卷之一 星野
卷之二 建置
卷之三 山川
长汀县
宁化县
清流县
归化县
连城县
上杭县
武平县
永定县
卷之四 疆域
水路(附)
形胜(附)
卷之五 城池
街市(附)
里图(附)
桥梁(水利附)
长汀
宁化
清流
归化
连城
上杭
武平
永定
卷之六 风俗
气候(附)
岁时(附)
卷之七 古迹
汀州府(长汀县附郭)
宁化县
清流县
归化县
连城县
上杭县
武平县
永定县
宅墓(附)
〔唐〕
〔五代〕
〔宋〕
〔元〕
〔明〕
〔国朝〕
石刻(附)
卷之八 物产
谷之属
帛之属
货之属
蔬之属
果之属
药之属
木之属
竹之属
花之属
草之属
畜之属
毛之属
羽之属
鳞之属
介之属
虫之属
卷之九 户役
户役(附贡料、四差)
附载:盛世滋生户口
附载:历朝赋役
土贡
四差
卷之十 田赋
外附征
附征汀军厅原征汀州卫
附历年裁扣各款
存留
秋粮米
耗羡
榷政
杂税
税契
仓储(社仓、耤田附)
耤田
盐课
恤政(附)
长汀县
宁化县
清流县
归化县
连城县
上杭县
武平县
永定县
卷之十一 典礼
耤田坛位
祭社稷礼
祭山川礼(风云雷雨城隍附)
祀先师礼
祭崇圣祠仪注
祭至圣先师仪注
附释菜礼
祀先师乐
祭关帝礼
祭厉坛礼
祭旗纛礼
乡饮酒礼
乡约讲读圣谕
卷之十二 学校
长汀县
宁化县
清流县
归化县
连城县
上杭县
武平县
永定县
卷之十三 祠祀
汀州府(长汀县附郭)
宁化县
清流县
归化县
连城县
上杭县
武平县
永定县
卷之十四 兵制
〔明〕关隘
长汀
宁化
清流
归化
连城
上杭
武平
永定
〔国朝〕塘汛
长汀
宁化
清流
归化
连城
上杭
武平
永定
民壮(附)
卷之十五 公署
长汀县治
宁化县治
清流县治
归化县治
连城县治
上杭县治
武平县治
永定县治
卷之十六 职官一(首官制)
〔隋〕
〔唐〕
〔宋〕
〔元〕
〔明〕
〔国朝〕
〔隋〕
〔唐〕
〔五代〕
〔宋〕
〔明〕
〔明〕
长汀县
〔唐〕
〔宋〕
〔明〕
宁化县
〔唐〕
〔五代〕
〔宋〕
〔明〕
清流县
〔宋〕
〔元〕
〔明〕
归化县
〔明〕
卷之十七 职官二
连城县
〔宋〕
〔元〕
〔明〕
上杭县
〔宋〕
〔元〕
〔明〕
武平县
〔宋〕
〔元〕
〔明〕
永定县
〔明〕
卷之十八 职官三
〔国朝〕
长汀县
宁化县
清流县
归化县
连城县
上杭县
武平县
永定县
卷之十九 职官四
〔宋〕
〔明〕
〔国朝〕
卷之二十 名宦
〔隋〕
〔唐〕
〔五代〕
〔宋〕
〔元〕
〔明〕
〔国朝〕
卷之二十一 选举一
〔唐〕进士
〔宋〕进士
〔元〕进士
〔明〕进士
〔明〕举人
卷之二十二 选举二
〔明〕贡生
卷之二十三 选举三
〔国朝〕进士
〔国朝〕举人
〔国朝〕贡生
〔明〕武进士
〔国朝〕武进士
〔明〕武举人
〔国朝〕武举人
卷之二十四 选举四
〔宋〕荐辟
〔元〕荐辟
〔明〕荐辟
〔国朝〕荐辟
卷之二十五 选举五
〔唐〕武功
〔宋〕武功
〔元〕武功
〔明〕武功
〔国朝〕武功
卷之二十六 选举六
〔明〕援例
〔国朝〕援例
卷之二十七 选举七
〔明〕吏掾
〔国朝〕吏掾
卷之二十八 选举八
〔唐〕封爵
〔宋〕封爵
〔元〕封爵
〔国朝〕封爵
赠荫(附)
〔唐〕
〔宋〕
〔明〕
〔国朝〕
卷之二十九 选举九
〔明〕乡饮
〔国朝〕乡饮
卷之三十 人物
〔唐〕
〔南唐〕
〔宋〕
〔元〕
〔明〕
卷之三十一 孝义
〔唐〕
〔宋〕
〔元〕
〔明〕
〔国朝〕
卷之三十二 乡行
〔明〕
〔国朝〕
技术(附)
〔宋〕
〔明〕
〔国朝〕
卷之三十三 文苑
〔宋〕著述
〔明〕著述
〔国朝〕著述
〔宋〕
〔元〕
〔明〕
〔国朝〕
卷之三十四 隐逸
〔宋〕
〔元〕
〔明〕
卷之三十五 流寓
〔唐〕
〔宋〕
〔明〕
〔国朝〕
卷之三十六 方外
〔晋〕
〔隋〕
〔唐〕
〔宋〕
〔元〕
〔明〕
〔国朝〕
卷之三十七 列女
淑媛节孝贞烈
〔宋〕淑媛
〔明〕淑媛
〔宋〕节孝
〔宋〕贞烈
〔元〕贞烈
〔明〕贞烈
卷之三十八 列女
〔国朝〕节孝
〔国朝〕贞烈
未经立传者附后
卷之三十九 艺文一
序
《书义》序
《九龙诗刻》序
送给谏邱君使琉球序
《古厓集》序
《抗谈斋制艺》自序
《杭川乡约》序
《闽社采风录》序
赠汀州学博邱先生序
《春秋存俟》序
《叶氏家集》序
《西园稿》序
家谱后序
《理信存稿》序
《诗经》手抄序
集成案序
《礼记》手抄序
续怀帖序
《四书尊闻》序
《沈未空先生诗》序
《寒支初集》序
《宁化县志》序
重修《上杭县志》序
寒支二刻序
黎士弘《讬素斋集》序
黄竹岭修路序
《崇正书院志》序
罗青岩《周易裁述》序
《剑华合刻》敘
漫游草序
论
条鞭总论
礼仪志论
晏恭人御寇论
里老论
原
原心
原性
说
新制祭器说
读书说
卷之四十 艺文二
记
修汀州府儒学记
长汀县学记
上杭县新城记
迁上杭县学记
练塘书屋记
游滴水岩记
初建归化县记
时雨堂记
大忠祠记
笃功亭记
增修褒忠祠记
汀郡节推刘侯生祠记
修学宫记
守备行司记
邑令章侯祠记
辟永定县诸险塞记
仁爱祠记
惠烈祠记
重修宁化城记
一柱阁记
题邓公德政祠记
招捕祠记
九仙岩记
修宁化城记
聚星楼记
重建连城儒学记
愍忠祠记
学记
凉伞寨记
重修冠豸寨记
始建归化县儒学记
卷之四十一 艺文三
记
徐公北闸记
登雪峰记
乡约亭记
表忠祠记
户口记
连山庙记
东华石麟二山记
天影山记
漳南道题名记
迁杭川书院记
永定开路记
重建上杭义仓记
宁化第一泉记
新设漳南道记
修理县衙仓厫记
重修武平县记
文峰塔记
邑侯涧叟赵公岩前营堡碑记
宁化儒学记
玉华洞王郡伯书院记
小玉华洞记
何坑记
金山记
改修褒忠祠记
持社小记
左所屯粮改抵记
新修汀州府儒学记
游朝斗岩记
云骧阁记
邱赵二公报德祠记
苍玉洞记
云龙书院记
重建清流县儒学记
详定秋米记
东壇填塘记
游普陀峰记
重修武平县学宫记
汀行笔记
重修忠爱祠记
平原山广福禅院记
邱二先生书院记
汤泉记
豸山五贤书院碑记
育婴堂碑记
游冠豸山记
龙山书院记
定菴祠记
猺民纪略
汀州浚城壕记
汀郡昭忠祠记
卷之四十二 艺文四
传
疏奏
策
议
申详揭禀
碑
考
卷之四十三 艺文五
书
启
箴
颂
铭
引
题辞
书后
跋
墓志
墓表
学规
卷之四十四 艺文六
赋
玉虚洞天赋
龟山赋
灵洞石赋
九龙滩赋
五马朝天赋
蛟湖赋
豸山书院赋(和朱子白鹿洞赋原韻)
莲峰山赋(略节)
谢公楼赋
诗
五言古
题霹雳岩
渔沧亭
石砦峰
石巢(二韻)
官坊洞
登莲峰山
南堤烟雨
榕壇春翠
巽峰迎旭
紫金山
玉虚洞
通济岩
竹庄秋月
书龙山讲堂壁示同学诸子三十韻
霹雳岩
隘岭道中
登卧龙山偶吟
云骧阁写眺
朝斗岩
秋日登玉华洞十韻
题乌石村别业五十韻
龙山讲堂对月赋尘鹤峤太史
七里桥山家即事
七言古
南安岩
碧云洞
九龙行
水西渡
渔沧庙
东山寺
玉华洞
题石门岩
象洞
天影山
嘲九龙
黄杨岩
熊茂松使君读书堂
苍玉洞
朝斗岩题壁
和雷翠庭银台九龙歌
登龙山北极楼放歌即书留壁
九龙峡歌
五言律
初到汀州
侍郎岩
抵宁化县
宿紫金菴
题玉华洞
香炉峰
惠烈祠
跨鳌阁
普光岩
讯天峰
丰山岭上即事
西崖隐居
三君子堂
石巢
游冠豸山五首
梁野山
盈科桥
听松阁次韻
留别杭川诸生二首
游玉屏山
阻舟汀水呈黎愧曾(二首)
宁化访李元仲奉赠(二首)
避暑圆通寺(三首)
紫金山顶摘星台小酌
清流道中即目
上大姑滩
朝斗岩
东庄探梅
西岭听松涛作
秋日登跨鳌阁(二首)
夜过篁竹岭(二首)
题霹雳岩
鄞江邸次访上官老人文佐
霹雳岩
夏日登北极楼
七言律
送汀州元使君
汀州道中
征漳寇经永定道中
龙潭夜坐
岩前剿寇班师纪事
上杭喜雨(二首)
上杭南泉菴
秋日同宗子相游朝斗岩
题霹雳岩
题霹雳岩
题朝斗岩
题道署阅古堂
村居
和韻题南泉菴有感
吊陈平章故址
道山楼
邓于苏使君读书堂
玉虚洞
东华山
渔沧庙
松山菴
草仓遗迹
雪峰营垒
宁桥夜月
东山古渡
真武楼
金山塔
丞相祠
翠华春晓
南岭秋清
岩石砦
圣水泉
丰山化身岩
灞湧岩
秋日登雄镇楼
铜井
瑞华岩
寒知堂
圃珖岩
谢烈妇
美女峰
云台
觉林梵地
白沙夜月
夜登杭川城楼有感
相公墓
佛祖峰山寺坐月
三闾庙诗
溉本堂落成
东山亭子看月
东华翠嶂
咏笔山
梯月楼
谒五贤书院
游冠豸谒五贤书院
登雅歌楼晚眺
谢公楼怀古
游南山憇文殊古刹
望宝珠峰
霹雳岩怀古
雲骧阁怀古
苍玉洞
重过黎愧曾先生溉本堂有怀宁先太史
雅歌楼怀古
游朝斗岩(二律)
霹雳丹灶
宿朝斗岩
九里岭
汀州谒谢忠爱公祠
登高啸庵
朝斗岩
苍玉洞
苍玉洞
通济岩
登雲峰岩
游冠豸
无题
五言绝
苍玉洞
苍玉洞
送赵将军
题通济瀑泉
题苍玉洞
题云骧阁
仙泉
五老峰
大观堂
松风亭
一线天
小崆峒
小丰山
题水西楼家塾(二首)
七言绝
题南楼
苍玉洞
题宁化县显应庙
灵洞山
读书堂
莘氏夫人庙留题
鹫峰
题苍玉洞
和宗子相石牛驿闻笛见怀之作
苍玉洞
玉虚洞
朝斗岩
谒紫云台罗仲素先生祠
谢公楼
玉华洞
冠豸峰
天马山
石门岩
冠豸纪游四首
玉女盆
仙鹤岩
照天烛
一线天
灵洞山
夜宿丰稔寺留题
石泉堂观亨砦
闽酒曲
过九龙舟泊清流城下
寅湖晚眺二绝句
王嘉樵上舍招游朝斗岩五绝句
侍鹤峤师游朝斗岩即和元倡
卷之四十五 杂记
祥异
兵戎
丛谈(附)
后叙
跋
重刊乐助绅士姓名
宁化县
永定县各绅士乐助姓名
八邑乐助绅士姓名(并小序)
长汀县
清流县
归化县
连城县
上杭县
武平县
后记
卷之一 星 野
《易》曰:“在天成象”,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天地之精,无所不薄,圣人即形象而效法之,亦敬天之一事也。颛顼之命重黎,陶唐之命羲和,悉本钦若之意,而验衡轴,考枢机,特其迹耳。《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在天为分星,在地为分野,亦精气之相应者然乎。后世多言占验矣,宋子韦、晋卜偃、郑梓慎、吴史墨之徒,各以十二土所属,卜其国之灾祥,无毫髪爽。然则省气望云,虽司天者之事,而在位君子,观象纬、察宿离,恐惧修省,谨于天人相与之际,于以调玉烛而平太阶,又岂徒区区占验之迹也哉!志分野。
九州各有分域,域各有分星。汀州隶于闽,其域为扬州,其次为星纪,其辰为丑。《尔雅》云:“星纪,斗、牵牛也。”郭璞注云:“斗、牵牛者,日月五星之所始终,故谓之星纪。”《史记?天官书》、《前汉?天文志》,皆云牵牛、嫠女。《扬州正义》曰:“嫠女即须女,天少府也”;又曰:“牵牛、须女皆为星纪,越之分野”。二者或言斗、牛而不及女,或言女、牛而不及斗,唯刘向则兼三星而言之,皆未得其详也。”《春秋玄苞经》云:“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后汉志》曰:“牵牛主吴魏。”陈卓云:“会稽入牛一度。”唐僧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至朝鲜,是谓北纪,南戒自岷嶓至东瓯闽中,是谓南纪。张守节又以牛女不专属闽,盖牵牛跨浙粤闽三省,而闽距会稽不上数百里,实在周天分度一千四百六里之内。(宋《武安志》载,郑宗疆星经云,周天之数,每星一度,辖地一千四百六里有奇)。是闽咸隶会稽牛一度,又何疑于汀也?至闽越在南,而星纪属北,从其所烛,理或然欤。
卷之二 建 置
三代封建,尚矣。秦置天下为郡县,后世因之。然南荒去长安天末,梯航不至,重译不通,声教莫能讫也。迨其后,凿山开道,平险斩荒,而土宇版章,日式廓焉。汀之建,肇于晋太康,成于唐开元,历宋、元、明以来,屡有裁并分析,而所领之县益多。
国家奠定海邦,皇图巩固,画疆定界,绣错牙分。盖本体国经野之模,以臻车书一统之盛。猗欤休哉,尽善尽美矣!志建置。
汀州府 《禹贡》扬州之域。周《职方》为七闽地。春秋勾践灭吴兼闽,为闽越地。秦为闽中郡。汉高帝五年,封无诸于闽越国。元封元年,东越王余善反,武帝迁其民江淮间,虚其地,而逃亡者,复立为冶。东汉属会稽南部都尉。孙吴为建安郡。晋太康三年,析建安地置晋安郡,领县八,其一曰新罗,即今汀州及龙岩地。宋泰始四年,改晋安为晋平,废新罗等三县,寻复故。陈隶闽州。隋改闽州为丰州,寻改为泉州,皆隶焉。唐开元十三年,改泉州为福州;二十四年,开福、抚二州山峒,置汀州(福州长史唐循忠招诱逃户三千余实郡中)。领县三(长汀、黄连、龙岩)。天宝元年,改为临汀郡,改黄连为宁化。乾元元年,复为汀州。大历十二年,析龙岩属漳州,以建州之沙县来属。光启元年,王绪陷汀州,寻为王潮所执。乾宁间,以潮为观察使,隶威武军,潮殁,弟审知袭爵。晋开运元年,指挥使朱文进杀审知子延曦而自立,以许文缜来守。先是延曦弟延政据建州(伪号殷),至是遣兵攻朱氏,文缜惧,以州降。开运二年,地入南唐,割沙县归剑州。宋开宝元年,灭江南而有其地。太平兴国三年,复隶威武军。雍熙二年,隶福建路。淳化五年,析长汀地,益上杭、武平二场并升为县,领县四。元符二年,析长汀、宁化地,置清流县,领县五。绍兴三年,升长汀之莲城堡为县,领县六。景炎二年,元兵克汀州,黄弃疾以城降。至元十五年,升为汀州路,隶福建行中书省,改莲城为连城。以后,或隶江西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复隶福建。明洪武元年,擒元行省参知政事陈有定,改路为府,属福建布政使司。成化六年,以清流之明溪镇为归化县,析将乐、沙县、宁化地以益之,领县七。十四年,析上杭地置永定县,领县八。国朝因之,附郭曰长汀,外七县曰宁化、曰清流、曰归化、曰连城、曰上杭、曰武平、曰永定。
长汀县 附郭峒本晋新罗地,属晋安郡。唐开元二十四年,开山洞,置汀州于新罗故城,东置长汀县,为汀州治所,后迁东坊口(去今治北五里),大历四年,迁白石乡(去府城南二百步即今治),在宋为衣锦乡(通志以为宋又迁衣锦乡者非),元、明仍旧,国朝因之。
宁化县 在府城东北,本晋绥城地(旧志作新罗者误)。唐乾封二年,析置黄连镇,界福、抚二州间;开元十三年,因居民罗令纪请升镇为县,二十四年(县志作二十六年),开山峒置汀州,因属焉(按宁化志,十三年升黄连镇为县,则未置州时已有此县矣,省志二十四年升镇为县者误)。天宝元年改为宁化。梁同光三年,迁镇西之行篠窝(即今治)。宋、元、明仍旧,国朝因之。
清流县 在府城东北,本长汀、宁化二县地,宁化县东麻仓团里,旧有清流驿,宋元符元年,提刑王祖道请置县,绍定中废,元复置,明仍旧,国朝因之。
归化县 在府城东,本清流明溪镇地。明成化六年,同知程熙以地当将乐、沙县、宁化、清流之交,民梗难治,请于巡抚滕昭奏析四县地为归化县,国朝因之。
连城县 在府东南,本长汀地。宋元符时,置莲城堡(省志、县志俱同,惟旧府志以为唐时置,未知何据)。绍兴六年,摄汀尉虞观请置县,郡守郑强又析长汀古田乡六团里益之,元改莲为连。明仍旧,国朝因之。
上杭县 在府城南,本晋新罗地。唐为龙岩地。大历四年,刺史陈剑析龙岩胡雷下保,置上杭场。周显德元年,南唐徙上杭场于秇梓保(即今太平里)。宋淳化五年,升场为县,割长汀南境隶焉。至道二年,徙白沙(即今白沙里);咸平二年,徙语口市(即今在城里);天圣五年,徙钟寮场(即今平安里);乾道三年,县令郑稷奏迁来苏里之郭坊(即今治)。元、明仍旧,国朝因之。
武平县 在府城西南,本晋新罗地。唐置汀州后,以本州西南地为南安、武平二镇,隶长汀。五代时,伪闽并南安为武平场,南唐为沙县地,属剑州。宋淳化五年,升为县,析长汀西南境益之,属汀州。元、明仍旧,国朝因之。
永定县 在府城东南,本上杭地。明成化十四年,巡抚高明以其地险民悍,去县绝远,草寇屡发,遂奏析上杭胜运、溪南、金丰、太平、丰田等地置永定县,国朝因之。
卷之三 山 川
大块之气,凝之而山,融之而川。山川,天地之窍也。丘陵为牡,川谷为牝,则阴阳之所孕育焉。山为积德,川为积刑,则人事之所征应焉。南方称泽国,汀独在万山中,水四驰而下,幽岩纡溪,论功用则不及泰岱、黄河,而其兴云雨,毓菁英,亦闽一奥区也。夫拳石蹄涔,尚彰彰于山经水志,况其为炳灵合精之地乎哉?志山川。
长 汀 县
卧龙山 在府治后,郡之主山也,环城四面平畴中,突峙此山,偃卧如龙,故名,又名九龙山,亦名无境山。按旧志云,山脉分于赣之宁都虎头山,历石城,过瑞金界石含渡脉,由长龙温地翠峰狮岩,直渡横溪而来。
东山 在城东县学左,为卧龙山之首,又名龙首山。山麓有东山堂,宋有鄞江台、五显庙,俱废。山顶竖亭为状元峰,中祀李少师、文丞相。明崇祯间,郡守唐世涵重修。国朝邑令张其岱即祠建书院。
南山 在府治南三里。府治前山也,屹然如屏,青葱可爱。宋时建文殊院、同庆寺。左翼军驻扎,寨在其下,故下名南寨。后同庆寺迁衣锦乡,寨院俱废。又里许,秀峙者,亦曰南山,今建玄帝宫。
拜相山 一名笏山,与南山联,俯挹卧龙,宛如人拜。
圆珠山 在府治南,与南山相连,形圆如珠,俗呼宝珠峰。
马鞍山 县东五里。
展旗山 县西七里,俗呼祭旗山。
莲花山 县东十里。
笔山 县东十五里。
玉女山 县西古贵里。旧传王氏女修真处,月明籁寂,隐隐有仙乐音,下有通仙桥。
赖溪障山 县西三十里。
翠峰山 县东北四十里。壁立千仞,绀碧可爱,云烟出没,惟天霁卓午,方见其顶。
鸡笼山 县西成上里。旧经云,高十五里。《九域志》载为古迹,王中正修道于此。曹学佺《名胜志》作宋邑人王捷,字平叔,修道于此。
峰障山 县南五十里。
灵蛇山 县南百八十里。山旧多蛇,下有佛庐及蛇山庙,《九域志》载为胜迹。
七宝山 县东南二百里。传说出七宝。下有上宝场,今废。
鹫峰 在府南,山有院,见《天下舆图志》,址久废。宁邑志载,在新村十里,当是同名。
双峰 县东南三十里。峰峦双耸,高入云汉。
西峰 郡西广储门外,卧龙山右支,上有西峰、法林、罗汉三刹,今惟罗汉寺存,寺形如燕窠,林密泉清,为郡胜地。
二老峰 县东五里。双石峭立如人。
佛祖峰 县西三十里。土名九磜,转北二里许,树木阴蓊,石径崎岖,中有禅寺,虽盛夏不暑。
横岗岭 城内东北,卧龙山左支。
佛岭 县东南五里。今名通济岩,壁间有佛像,悬泉曲折,依岩壁而下。宋邓长史建庵于此。
戒愿岭 县东南三里,土中有珠,牧儿锄地得之,见风即碎,俗呼为珍珠岭。
东庄岭 县东五里,下有民田百顷,旧多种梅。
构木岭 县东二十里。
牛岭 县西二十里。
白头岭 县西二十五里,接牛岭。
白叶岭 县南二十里。
枣木岭 县南二十里。
湘溪岭 县南三十里。
流源大岭 县东西四十里。
分水岭 县南五十里。
虎忙岭 青岩里。
新路岭 县西古贵里,为汀、赣分界。宋嘉定间,郡守邹非熊修隘备寇,名罗坑隘。明知府邵有道修砌道路。
大息岭 县东北归阳里,岭顶有铺。
龟岭 县东南五十里。
蘘荷岭 县南百里,地产蘘荷。
桑溪岭 县南百五十里。
霹雳岩 县东拜相山隈。宋元祐间,白昼迅雷,岩洞划开,中有丹灶、丹井,建祐圣道院于岩前。
朝斗岩 县南南山崦,缘石扪萝而上,俯视城市,尽在目中,夙称胜概。
云谷岩 南山下,驻扎寨旁。
宣岩 县南五里。宋崇、观间,宣明隐居于此。
狮子岩 县东东青泰里,双石为门。
八仙岩 府城东南宣河一百二十里,岩内有棋盘石迹,旧传有八仙聚其上。
石燕岩 县西古贵里,昔有飞燕颉颃,值骤雨集石上,雨止化为石。
通济岩 县东南五里,即佛岭。
苍玉洞 县东南禅寺下,道旁两石奇怪万状;有数石对峙如门,中有烟屿、仙掌、鹤巢、抱云、二老、狮子、马鞍等石。郡守王廷抡创潄玉观澜亭。
龙门峡 县东北四十里,地名含前,石洞盘屈深窣,中间一峡,顶镌龙门二字,峡底汇潭,水色沉碧,峡内有溪。乡人贸竹木者俱从峡出。
湘洪峡 新桥下流,溪中最险,舟人惮之。峡上有湘洪庙。
乌鼻石 霹雳岩边。
石壁 县南二十里,下有庵。
白面石 县西五十里。
鄞江 在府东南,一名正溪,发源宁化县,历湘洪峡,至东庄潭分为二派,一自惠政桥入,一自太平桥入,至高滩角复合为一,南流至杭,达潮以入于海。宋蒋之奇有“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之句。按天下水皆东,惟汀独南。南,丁位也,郡名汀州取此。
东溪 源发翠峰,合鄞坑水,流高洋桥至张家陂,与正溪合。
梓步溪 源出大息岭左,至南田大溪合。
小湘溪 源出南原,至湘洪庙前。三溪俱在县东。
西溪 在县西,源出大原,过杉岭即七里桥,至南拔桥。宋治平五年,筑款堑濠,官砌石陂于桥下,引水注濠,至崇善坊兴云桥与正溪合,一派入西山,过高阜坊与正溪合后,西流奔冲。万历壬子,推官吴明昌沿河筑堤,引水抱城至马屋墈下,出合大溪,形家以为截破官星,郡守王廷抡开浚故道,引溪水会于游绳云。
南溪 县南二十五里,其源不一,侧桥合流,经普济桥至南口,与正溪合。
北溪 在县北,源出横坑,过攀桂桥而下,与正溪合。
龙潭 在县东云骧阁下,东岸建龙王庙,遇旱,筑坛而雩,则雨。今潭塞庙废。
东庄潭 在县东,旧在东庄岭下,今水仍复故道。
麻潭 县南十里,众流所会,山势蟠互,过此流折为九曲。
白步潭 县东十里。
曲潭 县南十五里。
大潭 县南六十四里。
寅湖 县东北二里许,周围百步居郡寅位,湖中一小阜,虽水溢不没,春满冬涸。
子地湖 县东十三里,其地入东禅寺,今垦为田。
辛湖 县西一里许,周围七十步。三湖俱以方位名。
青草湖 县东归阳五十里象牙林,深不盈尺,广不逾丈,其中草四时长青。
磜角 古贵里,高岩怒滩,溉田甚广。
磜头 归阳里,峭壁数十仞,瀑声如雷。
鱼梁滩 县东二十里。
鸬鹚滩 县东一里许,滩边居民多养鸬鹚。
蛇王滩 县南三十里,滩边有蛇王石炉。
九曲滩 蛇王滩下,河水湍急,曲屈九折。
纱帽滩 王屋滩上一里许,滩边有石如纱帽。
王屋滩 县南三十五里,有王姓者居此。
磜滩 县南一百里,其上甚险。知府陈洪范辟平。
放生池 因龙潭为之,勒大字于石。
金乳泉 府宅堂东。嘉靖间,知府邵有道辟为池,今塞。
法林袈裟泉 县西法林院有泉出于石缝,缝裂如袈裟状。郡守陈轩、倅郭祥正烹茗泉上,联韵,命名新泉。
汤泉 县南青太里河田市,周围四十丈,能熟生物。邑人李兆蕡有记。又一在县南安仁保,由石窦涌出,溉田甚多。
玉泉 县东八十里,流为瀑布。旧有佛庵,前后植茶,号为玉泉茶。
魁星井 在府署前。
弼星井 府兵房后,今废。
禄星井 在推官署。
文曲井 廉星井 武曲井 俱府治东南。
开星井 在府治东北塔院前。旧传,白鹤仙人于迁郡初,谓地形如斗,掘地为七井,以应七星。
老古井 在府城内东北。
邓长史井 在福寿楼南街城下。郡人邓正己开凿至丈馀,遇盘石,闻其下有泉声,以铁杆撞穿,泉涌出,四时不竭。
开元井 在县学左原开元寺,井阔丈许,深十三丈。旧传,与云骧阁下河通,昔年井水忽涌高数丈,众传有龙穴其中。嘉靖三年,井随寺属学,取名八卦龙泉。
南泉亭井 在富文坊,阔丈许,引手可掬。
鄞江井 在县东金花坊,深三尺许,溉田甚多。
万户井 在青岩里,井泉甘美,四时不竭。
方伯井 在登俊坊十字街口,俗呼大井头。
宁 化 县
翠华山 在县北二里许,邑主山也。四时山色苍翠,故名。
南山 在县南兴善里,一邑之望山。中耸一峰,旁峰低小如笔架,下有流水环绕如带。
东山 在县东五里。
牛头山 在县西北兴善里。
五灵山 在县南,旧名五家山,有普惠王祠。昔尝产灵芝五茎,闻于朝,勅改今名。
宝山 在县北四十里。旧传山有五色石,璀灿如宝。
凤凰山 在县北五十里,崇岗邃岭,蜿蜒起伏,其形如凤。乡人张震读书于此。
陶峰山 在县北八十里,峦峰峻耸。旧有陶姓者结茅其上。
牙梳山 在县北招得里,险峻阨塞,为啸聚地。
龙须山 在县东招得一百二十里,高峰繁阴,草生岩石间如龙须。
罗平山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山明水秀。处士罗平隐居于此。
伍家笔山 在县北招得里,山尖耸如笔,山下居者皆姓伍。
紫云山 在县北,通邵武界,立隘。
凌云峰 在泉下里,峰高拂云霄。
登高岭 在县北门内。
狐棲岭 在县西龙上上里,其状如屏,相传有白狐栖此。
金船岭 在县东永丰里。旧传山有金船,其光夜现。
狮子岭 在县南三十里。岭有石形如狮。
罗汉岭 在县南新村。
苦竹岭 在县北永丰里,产苦竹。其岭甚高,四时常有云气。
神王岭 在县北七十里。上有神王庙,乡人有旱潦疾疫祷此。
南桥岭 在县北九十里,岭势高拱,跨山如桥。
赖畬岭 在县西南赖畬铺之西。迤逦二三里,峻处有利济亭,上立隘。
竹篙岭 在县西南,险峻斗绝,小路通长汀,上建有亭。
黄柏岭 在县南新村里,上设铺。
城门障山 在县东北泉上里。山势壁立如障。元末寇乱,乡人避兵于此。
瑞花岭 在灵隐洞东北十里,旁有僧舍谓之下岩,其地生奇花,则岁多丰,因名。
龙池岩 在县南四十里。旧经云:“昔有龙蟠于此。”宋运使蒋之奇诗:“苍龙蜕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开。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昼生风雷。”
西岩 在县东北五十里。登石梯而上,石笋屹立如门,上有石乳涓涓下垂,又有石如龙蟠门上,其中空洞如砥,可坐千人。有数石室,一曰宝陀,状若龙屋,内供大士像;一曰乳穴,爇炬始可入,旁有泉,遇旱祷之,取水出岩即雨,谓之圣水;一曰丹室,有小穴,匍匐而入,其中宽朗,丹灶俨然;一曰方丈,初入颇暗,坐久忽明,又其一如堂奥,寒气逼人,不容久立,旁有龙井,深不可测。
东岩 在西岩侧,其中亦有数石室,洞旁有石莲数朵,大如车轮。左有石龛藏经;谓之经龛;又有石如壶,高可二丈,寒泉涌出壶口,皆成钟乳;下有芝田数区,上有响石,撞之如钟;西有石柱,峻削如青瑯玕;南有泉潺湲迅急,自石罅流出;又南最高处,有石鹤若奋飞状,亦有丹室。
弥勒岩 在县招得里。高峻玲珑,窟中多巢鸟雀。
朝光岩 在温泉侧。玲珑曲折,天光射入,竹筏沿溯,其中难穷。曹学佺有诗。
连城洞 县东五里。地名黄莲,唐置县封,治于此。
灵隐洞 在县北五十里。旧号洞源岩,宋僧祖庆结庵于此。重冈叠巘,小涧横绝,岩石奇怪,如窗如龛,如几席,如钟磬,如虎斗鸟翔;又一石拔起,上有洼樽,乳泉滴沥,能愈病,乡人祷雨亦应。
狂波石 在县东七里赤冈潭中。旧传见二龙蟠石上,忽水涨波涌,故名。
狮子石 在县北登云乡。
危石 在县北六十里。一峰突然,四壁斗绝,人迹不到。宋绍兴间,僧祖月结庵其下。
宝池石 在县北七十里,旧宝池寺侧。
石龙 在县北灵隐洞下。
大溪 在县南。溪源有六,正西自赣之石城堑头发源,九十里至县,与大溪合;西南自长汀狐棲岭发源,一百二十里至小吴,与大溪合;又四十里至县西北亦抵石城界,自长坊一百里至李田与大溪合;又二十里至县东北自台田岭发源,一百四十里会大溪;正北自苦竹岭发源六十里,至马家渡会大溪;又三十里至县正东热水窑头发源,一百里至侧潭会大溪;又四十里至县东渡溪上二里许,与上流三派合而为一,东至清流,又东会剑江水,抵福州以入于海。
龙潭 在县东一里。旧有龙神庙,今废。
龙门潭 在县南二里,其深莫测。自龙门桥出大溪后,大水涌沙堙塞。
院子坑潭 县西二里。
神头潭 在县南五里神头岭下,水极清澈。
斑竹潭 在县南七里。潭侧多斑竹。
赤岗潭 在县东北七里。
蛟湖 在县北。龙上下六十里,深不可测。昔有僧结庵于上,尝见白龙卧湖面。乡人遇旱以败铁投湖,辄作暴雨怒涛,涌出其铁而后已。
石湖 一名拓湖,近蛟湖,水四时不涸,溉田甚多。
羊鸦湖 在县北拓湖侧。旧传鸦噪于木,羊跪于地,忽成此湖。
雷鸣磜 在县南五里,声如雷轰。
潭飞磜 在县南乡。重岗复岭,其中宽坦,山环水合,草茂林深,易于啸聚。宋绍定间,有寇作乱于此,后陈、刘纯讨平之,因置南平寨。
龙潭磜 在县北泉下里。旧传:有龟浮水面溪水即涨。岁旱,乡人取其水祷雨多应。
乌路峡 在县南十五里。两岸壁立,水势潆回,深不可测。
七孤龙 在县南新村乌路峡下十五里。石峻路险,怒涛奔湍,反折七曲,舟师惮之。
蓝布池 在县北二十里,旧名永丰。
放生池 在县南。
洁溪泉 在县北四里,清澈甘冽,一名滴龙泉。
甘泉 在县南鹫峰院前,味甘而冽。
万斛泉 在县北五十里。石洞中喷出流为小涧,溉田数十亩。
温泉 俗名热水,上有朝光岩。
光严井 在县治后严寺前。
周家井 在县东百步。
太平井 在县东太平巷口。三井水极清冽,虽旱不竭。
古井 在县西五里,清澈甘冽,病者饮之多愈。
龙家井 在县南五里。
大成井 在儒学戟门东。
清 流 县
龙山 在县南坊郭里。自长汀平原山分脉,群峰高耸,起伏如龙。
南极山 在县南五里。
屏山 在县北坊郭里。屹然屏立,环拥县治。元陈有定屯兵于此,名北寨,又名纱帽山,上有七星石。宋邑令刘叙建亭其上,曰清高,今废。
东华山 在县东三里许。千仞峭壁,前有斗台,高耸入云。邑胜景也。
国母 在县东北三里。宋杨太后过此,故名。
马家山 在县左。昔姓马者居其下。山顶有万寿亭。
西灵山 县右山也,临溪,岩洞玲珑,古木苍翠。
塔山 在县东南,即龙山之枝。旧建塔于岭,故名。
拜相山 在县西南四里。与南极龙山相对,状若人拜。又名拜龙山。
铜锣山 在县四里龙山左腋。上有诸葛行祠。其顶平圆如铜锣。
方山 在大溪西五里,形如诰轴。
笔山 在县东七里。层峦环绕二十里,中耸三峰,高入云际。
莲叶山 在县东仓盈里。山耸拔如莲叶,又名斗笠。
莲花山 在仓盈里。中有池,夏则莲花盛开。
象形山 在县北永德里。山形如象。
香炉山 案棹山 俱县东仓盈里。
贵人山 在县南梦溪里。
铁石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山石坚黑如铁,山旧产铁,因名。有矶、有洞皆名铁石。洞口有庙,曰安济,曰九龙。
五雷丰山 虎头山 俱县东南梦溪里。
鱼沧隔山 在县西南罗村。其峰峭绝。
枫隔山 在县西南四保里,多枫木,秋来如丹。
龟山 鸡笼山 俱县北永得里。
丰山 在县南罗村百二十里。山极峭,常有云覆,秋霁方露全体。宋淳熙间,有刘道士诛棘扪萝而上,六日乃至其顶,平坦如砥,可坐数千人,有田地、棋局、丹灶,础石散乱地上,如故居废址,疑为神仙窟宅。
马迹山 在县北四十里。陈有定屯兵处,墙垣营址咸在。
石龙山 在县北二十里。四周石砌如城,元陈有定屯兵处。
盈山 即老人山,在北团里。峰巘峭峻,林木葱青,亦胜境也。
高风岭 在县东八里,岭险峻。明宣德间,知县李庠创亭其上,改名高善。
百步岭 在县南十五里。
长空岭 在县东坊郭里。
玉华岭 在县北永得里。
浮竹岭 在县北永得里。
高阳岭 在县北仓盈里。
高地岭 在县北永得里。高峻百仞,故名。
灵龟岩 在县东北永得里,岩洞清幽。旧传岩下忽出大龟,僧创庵祀之。
七峰岩 在永得里。峭起如翠螺。
白云岩 在梦溪里,形如屋。明漳州江姓者修炼于此,趺化,乡人即其躯像祀。
马儿岩 在梦溪里。以形名,一名马子,俗传有马生驹化为石。
清溪岩 在县北。中有一水清莹不竭。
蒋公岩 在县北五里。丛石崖峨,外险中宽。宋绍兴初,有蒋道士居此。
狮子岩 在县西北。
涌岩 在县东北坊郭里。飞泉怪石,茂林修竹,为一方胜境。唐武德三年,僧云谷来曹溪游,隐居此山。初无水,有圣僧定光至,飞锡凌空,七日复还,合竹引之,始有泉涌。是夜,风雷大作,雨水滂沱,山僧惊避,迟明视之,庵推出于谷口,其下飞瀑数丈如珠帘,至今莫寻其源。
玉华洞 在玉华岭上,亦名小玉华。奇峰矗立,洞石嵌空玲珑,可容数百人,有石窗、石龛、石观音、莲花、狮子之类,宋乾道间始建佛庐,洞西有三穴,名石燕洞。旧传,一道士行一日余,出洞口,乃宁化境。洞东有巨石如龟,名灵龟洞。
金乌石 在县东龙津桥畔,与玉兔石相对,今没于水。
玉兔石 在县西凤翔桥下,形圆色白,春夏或变青红。明成化间忽坠,见底大有光莹。
狮子石 在县西灵庵门首,卧伏如狮。
廪石 在县仓盈里。
黄石 在县东南十五里。色黄尖大,为邑水口,水涨石没,则舟难行。
正溪 发源宁化,潆回五十里至县境。澄清如练,合众流渡九龙,会延建诸水至福州,入于海。
半溪 在县东北五里。源自高地至白石桥,溪西有白石成堆,远望如雪未消。
三港溪 在县西南五里。连有三小港,皆自宁化会合正溪。
郑家坑溪 在县北。各山坑水合流至古基头及南岐入正溪。
芹溪 在梦溪里。源自归上,至芹口入正溪。
严坊溪 在县治南,流至横口入正溪。
清溪 在县北。源自宁化,出高地清口合正溪。
罗口溪 在县西北罗村里。发源连城,过北团至罗口合正溪。
李坊溪 在县西四保里。发源长汀界,至白石溪入罗口合正溪。
梦溪 在县南。梦溪百里,源出本里山涧,流至九龙滩口合正溪。
杨梅溪 在县东南。上有七里滩,曲折多乱石。
门溪 在县东南铁石矶前清镜里许,舟行如入剡溪。水中有石如门,故名。
七里滩 在县东南七里。溪多乱石,曲折浅急。
旗角滩 在县东南八里。
牛角滩 在县西南十里。
长空滩 在县东十五里。怪石纵横,中有大黄石怒卷波涛,险次九龙。
九龙滩 在县东南一百里。上六龙最险,属本县;下三龙稍平,属延平永安县。上、下共二十余里,舟子欲下者,辄雇土著篙师拦头,仍编竹箬箱裹船头,以蔽怒浪。矶头有山径,行人至此,多遵径行,至滩尽再登舟。旧传,宋、元时,舟楫不通,元末,陈有定始凿,以运汀粮。按张籍送元汀州诗有“全家远过九龙滩”之句,则唐时已行舟矣。又有十八滩,明成化间,县令凌寀募工凿去恶石,滩势少杀。岸上有九龙王庙,一名安济庙。宋蔡襄守泉州时,有布衣投谒,自称宁化九龙道士,顷忽不见,刺上有诗一首。明年,襄过谒庙,亦答以诗。宋时,清流尚属宁化,故谓宁化九龙。邑人赖世隆有九龙行。
黄柏洋 在县东五十里。宋文天祥行兵至此,遇大风雨,入农家以避,题有联句。
渔沧潭 在县龙津桥南。其上有亭,三潭相连,深不可测。
杨梅潭 在县东南七里滩下。
长空潭 在长空滩下。
门潭 在铁石矶巡司前,长一里许。
秋口潭 在梦溪里。
县前井 在县东首。成化庚子,知县凌寀浚。
圣堂井 在县南祐圣祠左岩下。泉四时不竭,后人累石为二井。知县吴中结亭复之,改名寒泉。
仓前井 在县南米仓岭下。深三丈,色清而冽。
东岳庙井 在县东南。
圣水庵泉 在县北屏山下。水出洞中,味甲寒泉。
角树泉 在县晏公庙下。
温泉 一在池溪,一在嵩口,一在邱源。源皆出山下,汤可熟物。
东峰泉 在渔沧坑,泉流飞瀑。有伍姓者,凿岩为池,接竹引之,度龙津桥,以便人汲。
归 化 县
楼台鼓角山 在县南归上里,邑主山也。数峰连属,中一峰耸突似楼台,其余诸峰圆者似鼓,峭者似角。
印诰山 在县后。高耸平正,形如印诰。
蛾眉山 在县治前。群峰联络,中有一峰,宛若蛾眉。
飞凤山 在县东北归上五里。下临平田,望若凤飞。
小三台山 一名君子峰。在县学前。三峰秀丽,联属如台星然。
象山 即南山。县东二里,状如巨象。
屏风山 在东坑,山形若屏风。
银瓶浪盏山 在县南归上里。峰峦联属,中二峰圆尖形如银瓶,余三峰圆小似盏。
龟山 在县东五里晏坊,又一在石珩村溪旁,如龟,下有甘潭。
响石山 在县西寺坑里。其山皆石,人语则响。
鹤迁山 在县东翰溪里,昔有鹤飞聚。
灵台山 省志、县志俱作“云台山”,在石珩里,高峻直耸云霄。
龙西山 在县北柳杨里。奇峭千丈,中有圣水岩。
紫云台山 在县东归下里。高冠诸山,顶上有田塘水碓,居民三百余户,又有均山,三峰联络,虽盛夏可衣絮。日出,岚雾空蒙,望之如紫云。
文笔山 顶有棋盘石,旧传,晏北海看奕遇仙处。
五顶嶂山 在县西二十里。高峰插云,旁有五雷石,下为响石。
莲花山 在县东三十里。层峦叠翠,形如莲瓣。
覆船岗 县志作“覆盘冈”。在县东晏坊,状如覆船。
天上岗 在县东三十里。顶高峻,人行其上如在半空,夕岚晓雾,咫尺莫辨。
考岭 在城南半里。
大黄岭 一在县东二十五里,一在县北三十里,土色黄莹。旧志作“归上里”。
铁岭 在县东兴善里。高峻厄险,顶有公馆、铺隘、禅堂,接将乐县界。
黄牛山 在县西柳杨里。宋绍定间,曾寡妇晏氏结寨御寇处。
五雷峰 在县四十里,旁有石如雷。
仁寿峰 在县四十里,峰最高,云起即雨,人以为候。
笔架峰 在县东翰溪里,三山森列如笔架。
腾云嶂 在县西南归下里,高大磅礴,周回百里,山顶常带云气。
狮子岩 在县东晏坊,与象山相持为邑水口,顶有塔。
滴水岩 在县北五里。上有泉水下滴,亢旱不竭;西有洞阔数丈,其石扣之有声;下有隐流约数十里,世传仙人堂喷水坑即此水所出,一名玉虚洞,详见宗臣记。
北斗岩 在城西北五里。石山环抱,中平坦,有庵,有池,岩畔有观音阁。俗传星坠成窝,又名星窟。
凤凰岩 在县东龙湖市。有石如飞凤。宋杨时读书处。
圣水岩 在县北柳杨里。三济祖师结庵其上,有小石泉深尺许,不盈不竭,涴即雷鸣。
黄杨岩 一名灵峰山,即万寿岩,在县东八十里。岩居归化、永安二县界,多产黄杨木。上有洞三,一在半山,一在第一洞下,一在淳化寺,洞口有古碑,字画不可辨。
圣隐岩 平洋突起小阜,宋杨时诞生于此。
侍郎岩 在黄杨岩北五里,旧名翠云。宋熙、丰间,侍郎张驾、祭酒杨时、司谏陈瓘读书于此。
翠云岩 在黄杨岩后。
碧云洞 在黄杨岩后。
观音洞 在翠云岩旁。石悬立如观音、罗汉像,中有石室,前数十峰状如笔,下有石鼓、试剑石,岩顶怪石若兽蹲踞状。
狮子洞 在县西北永安铺。怪石蹲踞,宛若怒猊,中有数石室,虚明深邃,一柱矻立如镂。
玉岩洞 在县西北永安铺。洞内明爽,石色光莹。
儒冠石 在县东南石珩村,有石俨若儒冠,里人名为秀才石。
金盘石 在县东岩前溪中,形圆色黄。
试剑石 在县东淳化寺观音洞。
八卦石 在县东翰溪柱下涧。中有大石,状如龟文,有八小石如龟,四围绕如八卦。
门槛石 在县东珩溪。沿渚夹峙里许,水从中流,状如门槛。
印石 在县西北二十里罗汉寺溪口,石叠两层,上小下大,如印。
棋盘石 在县东黄陂。
明溪 在县东南五里。山下带水达福林庵侧而去,岩有大小阜,相对如“明”字,故名。
翰溪 在县东兴善里。发源龙湖涧,流至沙溪始大。
珩溪 在县东石珩村。上接明溪,下达沙溪。
雷霆溪 在县东兴善磜头。其水接翰溪,沿渚十里,乱石巑岏,激如雷霆。
布溪 在县东归下里。源接吉溪,沙溪之水流至岩前,汇众水而来。
沙溪 在县东归下里。源接珩、翰二水,至是可通小舟,下岩前合众流出。
龙坑潭 在县东兴善里山间,深不可测,龙穴于中,旱祷即雨。
甘潭 在县东石珩村龟山下,水极甘冽。
白水磜 在县西新兴铺,山顶流下,宛如瓶泻。
百丈磜 在县东邝坊里,自山巅泻下,如雪花飞坠。
黄金井泉 在城西四里。
甘泉 在城北叶舍坑,可灌千亩。
汤泉 在县东一百里,四时涌沸如汤。
东泉井 在县东东泉阁下。
西泉井 在县西学后。二井旱不竭。
仙人井 在县东石珩村。
揭家井 明嘉靖间,邑人揭赵真开。
连 城 县
蟠龙山 在县北,旧名后龙山。自清流丰山东南逶迤而来,至县境为奇石峰,复突耸而上为西宝山,又盘伏而南为三军山,下抵县历六十里,屹然拔起县后,为县治主山。
莲峰山 在县东北。高峻险绝,石壁巑岏,盘亘数十里,其上平旷,可容万人,宋彭孙常居之。有石梯、石巷仅容一人,官置三寨于此,遇寇警,则移民以避之。又有定光道场,号曰白云洞天。元马周卿标为十三景,隶书岩壁间,曰苍玉峡、曰豸冠、曰云栈、曰天梯、曰桃源、曰清如许、曰芙蓉波、曰金字泉、曰白云深处、曰天光咫尺、曰苍谷、曰凌虚、曰小崆峒,又有香炉石、九老亭、迎春石,立春日人皆诣石祷祝。刘玉成诗序云:“汀郡诸胜,紫金弘而敞,朝斗窈而清,滴水奇而秀,语大观则不若莲峰也。”
赤岭山 在县西在城里。
高冻山 在县北在城里。群峰深峻,盛暑亦寒。
彭屋山 在县西在城里。旧有彭姓者居此。
马坑山 在县西北在城里。山下有涧,曰马坑,民居环聚。
小张坑山 在县北黄公桥侧。
白云山 在县南表席里。高插云汉,时有白云覆顶。
天马山 在县东揭坊北安里。怪石昂藏如天马,旧传遇风雨则嘶,嘶则乡里不靖。元末雷陨其首,石尚存。
金鸡岭 在县南表席里。旧传,有人至山中,见一庵有金鸡飞鸣,因寄宿,及觉,失庵所在。
狮子山 在县东揭坊北安里。怪石蹲踞如狮。岩下有文珠庵。
三仙山 在县东北安里。旧传,有三人山中谈笑竟日,倏乘鹤去。
银屏山 在县南南顺里。山磅礴屹立,天霁若银屏。
笔架山 在县东南顺里。山联属如笔架。
西宝山 在县南南顺里。山常有夜光。
西山 在县南表席里。有杜山隐是山,功成蜕化,乡人建庵祀之。
金柜山 在县东北安里莲峰旁。山巅有巨石圆整,横截一缝若柜然。
凉伞山 在县南河源里。山顶团圆如伞。
大岭山 在县南隔头。山岭高峻,有路沿山而上,西抵长汀界。
堆禾山 在县北北安里。突起平陆,状若堆禾。黄氏世居其下,今名黄屋山。
三将军山 在县西南顺里。三峰并峙,状若人立。
云山 在县南河源里。高接层霄,云出其顶。
将军山 在表席里。端耸特立,雄据县南。
罗婆山 在县东北南顺里。昔有罗婆居山下,因名。
上峡山 在县东北安里。两山峡立。
高贵人山 在县南河源里。有显士姓高者过此徘徊,爱其秀美,因名。
刘地山 在县南河源里刘地村。
大坪山 在县南南顺里。山阜广阔,岩石平坦。
髻头山 在县东姑田里。群峰盘结如髻。
萧坑山 在县北。明万历中,邑令徐大化筑北闸,凿石其上,石线中有“徐钦徐昌”四字。
丰山 世传宋时侍郎沈勇营葬于此,后吕纯阳令土神送出骸殖,沈觉仍瘗,吕化作道人曰:“易汝鼓架山穴,是处阳真人道场也。”后清流县有欧阳姓者寓此得仙。
龙子岗 在县西南顺里。
七星岗 在县南南顺里。岗列如七星。
七里岗 在县西南顺里。
塔背岭 在县东在城里。
鹧鸪岭 在县西。
分水岭 在县北北安里。一水沿岭分注长汀、连城二县。岭上有铺。
乌石岭 在县东北安里。
赤竹岭 在县南表席里。多产赤竹。
陡岭 在县东南顺里。有大小二岭,路沿山峻绝,绵连五七里。
猫儿岭 在县东姑田里。与永安接界。
横山岭 在县东姑田里。
野狐岭 在县西南顺里。
垂珠岭 在县南河源里。旧传,宋文天祥兵过此,回顾垂涕,居民痛而表之。
牛路岭 在县南表席里。
远水岭 在县南表席里。接上杭界,行人以重滩患涉,避水登此。
牛枙岭 在县东南顺里。
磨石岭 在县北姑田里。石可砺锋。
彭地岭 在县北北安里。宋彭孙驻兵于此。
石门岩 在县东五里。两石相峙,中空成门。宋绍兴间,云峰僧倚岩结庵,名宿云。邑令黄荦创总宜亭,赵汝樵创悠然阁,后亭、阁俱废。明洪武间,邑人沈彦和重建。
滴水岩 在县北七里。有泉自石窦出,深不盈尺,不溢不竭。相传定光佛住锡于此。
石钟岩 在县东北安里。半岩有古佛道场。
鹫峰岩 在县东七里。势如鸑鹫。旁有瀑布、石仓。
西宝岩 在县西十五里。
南峰岩 在县南一百里。
白石岩 在县南表席里。岩皆白石。
朝天岩 在县南表席里。峻陡凌云,下有庵。
白仙岩 在县南表席里。峰峦俱白,洞穴甚宽,下俯小溪。
龙兴岩 在县北北安里。明邑人许浩志与长汀马驯读书处。
宝珠岩 在县北北安里。上圆石如珠。
石室岩 在县北北安里。岩畔有石室。
广灵岩 在县南南顺里。岩有洞穴。祀定光佛,又名童子岩。
白云洞 龙爪石 在西南。山下有大石,下瞰溪流如龙爪。
马鞍石 在县东南顺里。中偃外昂,形肖马鞍。
禾廪石 在县东北安里。
饭箩石 在县东北安里。
双髻石 在县东北安里。两石相绾如髻。
迎春石 在县东东田石上。立春日人皆诣祷。
香炉石 在莲峰山元真堂前,圆仰宛似香炉。
峭山 在莲峰灵芝庵后,其石如削,高插云霄,勒有“壁立千仞”四字。
文溪 在县治前,旧名清溪。一发于长汀磜,由新林寺前过;一发于金鸡山,由法界庵前过,合流至县,九折而东入清流界。因曲折如文字,故名。上有文川桥。
莒溪 在县南河源里。源出龙岩山中,下接杨家渡头,西流入长汀界。
萧坊溪 源出上杭苎园溪,下抵江头渡,入上杭界。
新泉溪 源自罗地,下流抵汤泉溪,合流上杭县。
里岗溪 源出文笔山,下流抵冯坊渡,合流至上杭界。
隔口溪 出俞溪源,下流抵冯坊渡,合流至上杭界。四溪俱县南表席里。
杨花潭 县东在城里。由文溪下,夹岸多杨木,春暮花飞,故名。
莲花潭 杨花潭下。旧传渔人入水,见潭底有石如莲花。
龙潭 莲花潭下,其深莫测,云有龙居。岁久浅塞。
石固潭 两岸峭石,水深莫测,众鱼聚焉。传云,潭底有石岩,中有大鱼,众鱼附之。渔人误犯,其喷涎如胶,几不获出。
石门潭 省志作“峡”,在乌石岭下。两石夹流如门,中深莫测,沿北出林公桥,并入大溪。
石城潭 在石航陂下,其石险陡,环回如城。三潭俱县北北安里。
铁珠潭 在县南表席里。潭侧有路,石壁峭立,内多细黑石如铁珠然。
麻潭 在北安里。
杨梅滩 在北安里。源出长汀虎忙岭,接青太众流而下。滩流险隘,舟楫罕通,岩下旧多杨梅树。
长滩 在县南河源里,出岩背流注上杭。曲折多险,舟楫罕至。
放生池 在县西一里。水冬夏不竭。旧为放生处,今种莲,又名莲塘。
沙水池 在县南南顺里。春夏泉水涌溢,灌溉姚坊田。
三龙井 在县南表席里。井中有云雾起,雨即至。旧传有龙居其间。
福仙井 在县西福仙观右,有泉甘冽。
古佛井 县西南,在城里。
瑞泉 县东,在城里五显祠右,甘冽不竭。
温泉 一在表席里新泉,一在南顺里汤头,一在姑田里丰头。四时常温,可供浣濯。
上 杭 县
紫金山 在县北平安里,邑主山也。山势巑岏,丹碧如画。宋康定间,常产金,因名。上有三池,名曰胆水。上、下二池,有泉涌出,中一池蓄上池之流。宋时,县治密迩其地,池水色赤味苦,取浸生铁,可炼成铜。
七峰山 在县北,为邑后镇。七峰绵亘,翠丽可爱,形家谓上应北斗,又名七星山。
挂袍山 在县南五里,为邑前镇。相传,未立县时,有术者过之,曰:“袍山苍苍,朱紫盈坊”,乃迁县于此。
展旗山 在县西五里,为邑右镇。数峰相连,形若展旗。
横琴山 县南在城里。横亘溪前,平衍如琴。亦名横琴岗。
冷洋山 在县东。高出群山,俯瞰县治,有一水迸石而出,夏月极冷。
覆箩山 在县东北。高耸特立,山顶端圆如覆箩。
笔架山 在县西。三峰屹立若笔架。
南宝山 在县北平安里金山之阳,如笔插空。旧传有童子牧牛其上,得白璧一双,因名。
灵蛇山 在县北平安里。峭拔凌空。旧传山有巨蟒,过者必祷焉。
乱石隔山 在县北古田里。
石狮山 在县西来苏里。山石巉岩,状若狮子。
铁障山 石壁若障,山之西产铁。
茫荡洋山 俱在县东胜运里。上接漳、潮界,绵亘数百里,蒙密崭绝,人迹罕至,宜立隘以防据险者。
高唐山 在县西南来苏里。旧传有高唐二姓年皆九十余,入此山修道不返,因名。
王寿山 在来苏里。危峰怪石千态万状,形如楼阁,有王者执圭象。旧志误为羊厨山。
铜鼓山 在县东太平里,山有泉井。相传有铜鼓从空坠至山腰,击石裂泉成井,鼓声闻则岁大稔。又石壁倒书“千年”二字径尺,唐李阳冰篆。
美女峰 在县南。其峰有四,佳丽婉媚如美女,故名。
双髻峰 在县东,为邑左镇。二峰插汉,宛若双髻。
五子峰 在紫金山之巅,又名五龙,高峭如削。
普陀峰 在县东白叶场,峰下有普陀寺遗址。
文笔峰 在县东白砂里。
炉背岭 在县东十里。
石冷洋岭 在县东十五里。
大磜岭 在县西十里。
三层岭 在县南十五里。成化间,李时英沿路植松五百株,行者便之。
双溪岭 在县东五十里。
罗括岭 在县东平安里。
石牌岭 在县东胜运里。有巨石方正如牌。
香岭 在白砂里。旧传有檀木香数百本,因名。
灯笼岭 在胜运里。上有石若灯笼。
蜈蚣岭 在胜运里。岭路蜿蜒若蜈蚣。正统间,乡民吴广植松以荫。俗名鹅公岭。
棉岭 在县西胜运里棉村。景泰间,邑人唐常夹道植松檺以便行人。
黎公岩 在县二里,旧传黎道人修真于此。
仙女岩 在县东白砂里。负岗瞰溪,中广三丈,有穴上透天光。旧传有仙女居此。
宝兴岩 在平安里场西北。
石钟岩 在平安里。中流石乳,旁有巨石,击之有声如钟。
半坐岩 在紫金山。石如龛,容坐一人。
管公岩 在平安里。中有石鼓,击之辄鸣。旧传管姓者修行于此。
东安岩 在县东五十里。旧传定光佛棲息于此。
石燕岩 在县东胜运里。
黄杨岩 在铜鼓山下。
青峰岩 在县南来苏里,岩有秀峰。
九仙岩 在县南十里。中有曲流、古洞、双桥、履云亭诸胜。
古石岩 在县东北二十里。
赤面石 在县北三十里。石上圆下方,峭直而赤。
石龙 在县北平安里,横亘溪中,背有鳞文。遇旱,乡人积沙石于背,即雨,水涨,去之乃止。
仙榜石 在金山,石皆霞文,横竖数十丈,光不受藓。
观音石 在县北平安里大溪中,石似观音者三,前有观音潭。
乌虎石 在县东十五里大溪中。
狮子岩 在县东二十里梅溪寨西水口。
马迹石 在胜运里山涧中。
香炉石 在白砂里九曲水口。
莲花石 在溪南里大溪中,即鱼矶石壁。波涛涌急,舟过稍失手则覆。其石丛生如莲花。
大溪 在县南。发源长汀界,合众溪入县境,会旧州语口水,至县治南山下过美女峰,萦回三折西流五百步,南经潭口直抵潮海。
濑溪 在县西三里。萦纡至展旗山下合大溪。
金山下溪 在县北。清泚声泠泠,东流数里渗入沙石中,号乾坑,数百步外,复涌出长流。
苦竹溪 在县东北五里。源出白沙里山间,中合众流,至水西渡入大溪。
水埔溪 在县西北十里。源出武平界,经岩头铺至水布滩合大溪。县志作严迳溪。
九曲溪 在县东北白沙里。源出新坊口,萦纡九折至语口会大溪。
南宝溪 源出南宝山下,流数里纳矾水会金山下溪,至中寮场与南桥小涧水合流而东。
矾溪 出中寮场之东,与南宝溪合流。
新田溪 在中寮场西,合南宝溪过灵蛇山语口溪,南流至旧州会大溪。
黄潭溪 在胜运里。源出龙岩门小涧,至小拔汤过上南湖,经三坝漠磜崆会大溪。
安乡溪 在胜运里。源出东安岩小涧,合流大溪。
跳鱼溪 在胜运里。源自梌山嶂,至丰稔寺前合黄潭溪。
回龙滩 崎险,有石似龙。
白石滩 在回龙下。
栖禾滩 近蓝屋驿。
目忌滩 水湍急,舟人畏视之。
镬风滩 二水衡纵,浪滚如镬。五滩俱县北平安里。
高车滩 旁置高车转水溉田。
马尾滩 水散流若马尾。二滩俱在城里。
逃船滩 势甚险,舟避溪旁,齐力备器而过,俗呼丁滩。
操蓬滩 乱石森列,舟过此必操蓬以济。
上徐滩 下徐滩 大笼钩滩 五滩俱县东胜运里。
大孤滩 在县南来苏里。众石槎牙,船难上下,行者必易载而渡。
草履潭 在县北长汀界,延袤数里。
相公潭 在县南三里。
潭头潭 在县东一里。
石壁潭 在县西二里壁寨下。
信丰潭 在胜运里丰稔寺西,其深莫测。
鬼湖 在县北平安里,广丈余,深不可测。
铜鼓湖 在铜鼓山下,有二湖。
咸水湖 一在来苏里三层岭背,一在胜运里大陂下,其水味咸,不涸。
天井湖 一在县南胜运里。一在北门外,有二湖,亦名天井。
百丈磜 在平安里金山侧。高百丈,一溜如线,传名黄金坑,险不容足。
白水磜 在胜运里。去县三十里。
御天池 在县南塔院,蓄水备旱,溉田甚广。
放生池 在县西驷马桥下。
金船塘 在胜运里,延数十丈,形如巨船。
佛岭泉 在县东十五里,自石孔中出,其清如镜,饮之不竭。
瀑布泉 在胜运里卢丰滩上。
小拔汤 在胜运里。
里田汤 观音井 在县南横琴岗,澄清不竭,旁流一派,溉田数顷。上结庵奉观音。疾者取其水洗之,有验。
普济井 在县西二百步。
石固井 在县西石固庙前。
灵源井 在县西一里,不涸不溢。
井泉井 在县西进士坊北巷内。
应星井 在县东北小街巷内。
岗背井 在县西北小巷。
所前井 在所东畔。
射圃井 在射圃前西,天顺间开。
新开井 在县西南小街。
东门井 在昭阳门内。
龙泉井 在胜运里,石隙间流出,四时澄澈,夏冷冬温。
漳南道井 在道署。
龙井 在金山顶。渟泓澄澈,清爽如镜,久立,肤肌俱寒。
武 平 县
灵洞山 在县西十里,为洞天之一。有仙人跨马石、蛟池、汤泉、石龟诸胜,大洞二十六,小洞二十八。下有灵洞院、洞元观,俱废。又有三石井,旧传为葛洪炼丹处。
双豸山 在县西十里。双峰并立,高插云汉。
交椅山 在县北十里。山形如交椅。
鹅头山 在县北十五里。上有石似鹅。
天马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高耸如马朝天。
梁野山 即梁野仙山,在县东三十五里。险峻叠出,绝顶有白莲池。昔乡民采茗,误至一岩,见门垂龙须草,蒙披而入,内有佛像、经帙、钟磬、幢盖如新,再往迷路。顶有古母石,大数丈,远见百里。
石狮岭、石径岭 在县北十五里,高峻多石。
当峰岭 在县北三十里。凿石为路,长五里,接永平寨。上有双井泉。
黄公岭 在县北一百五十里,上有圣公泉。
伏牛岭 在县南六十里,有黑石高广百丈,形如伏牛。
白鹤岭 在县西十里,形势轩昂。江、广往来要路。
御屏岭 在县北五十里。
观音岭 在所城南一里。
檀岭 在县东六十里。
南安岩 在县南八十五里。形如狮子,旧为蛟龙窟宅,俗呼龙穿洞。定光大师卓锡于此。中有二岩:南岩窈窕幽广,石室天成;东岩差隘,而石龛尤缜密。
龙济岩 在所城南三里。林木嘉茂,石径窈深,洞前有龙牙石、珠帘泉。
十二峰 在南安岩前。秀峰列峙。
神仙峰 在所城南十里。
象洞 在县南一百里,接潮州界。环抱纡回,有九十九洞。宋政和间,置寨于此。《海录碎事》:洞未开拓时,群象止其中。其地膏腴,有美稼可酿酝,邑人重之,名象洞酒。
化龙溪 一名南安溪,在县治南百步。源出清平乡,合流归顺乡,入潮州界。
千秋溪 在县东信顺团里。源出梁山,经谷孝里合流入化龙。
濠坑溪 在县西邱留东里。源出安远界。
武溪 在县西三十里,水接化龙。
渔溪 在县北丰顺平里。源出当丰岭,下会禾丰。
黄沙溪 在县东南十五里。萦纡数里入化龙。
禾丰溪 在县东北。源出当峰岭,下入渔溪,合径口水入化龙。
露溪 在县东北。一溪七湾,俗呼露溪七渡。
大顺岭小溪 在县东信顺团里。自露溪保北入长汀界七里河。
顺明溪 在县西顺明里大岭下,西流出会昌界,合大溪。
龙溪潭 在县西六十里,怪石嵌崆。旧传龙穴,旱祷辄应。今里人疫亦祷之。
黄坭潭 在县西南二百步。
蛟腾潭 在所北文峰塔前。
蛟潭 在县南八十里,水深无际。昔有蛟为民患,南安祖师建院岩下,其毒遂弭。
绿水湖 在南安岩数十里。
云磜 在县东二十里,瀑流如练。又名白水磜。
剪刀交滩 在县西归郡里。
白鹭滩 在县南丰顺平里。
七里滩 在县北大湘亭里。
大顶滩 牙滩 钩丁峰滩 小笼钩滩 俱在县北归郡里。
放生池 在县西门外。
温泉 在县南五里。
圣公泉 在黄公岭巅。相传,定光佛卓锡,泉涌,水仅杯勺,千人饮之,不竭。
龙泉井 在县南禅果院,相传定光佛所凿。宋庆元间,常有龙见。
官陂泉 在县北七里。源泉汹涌,灌田数顷。
双井泉 在当峰岭,有泉两股,自石罅涌出。
铜井 在所城内西偏。泉极寒冽,汲之声如铜响,色黄。
永 定 县
龙冈山 在县治北,邑主山也。一名卧龙山。连蜷蜿蜒,形如龙卧。
挂榜山 在县南,邑屏山也。形如挂榜,与学宫对峙。
龙门山 在县东,邑左镇也。盘旋秀耸,树碧云深。
印匣山 在县西,邑右镇也。旧为乡民避兵处。
铜鼓山 在太平里,跨上、永二县界,详见上杭。
笔架山 在太平里。峰如卓笔,高出群山。
虎岗山 在太平里。两山萦回数里。旧志云,烟雨晦冥,有巨虎咆哮于岗。又名斧光山。
杨梅山 在金丰里。高峻盘亘数十里,山多杨梅树。
茫荡洋山 在胜运里,上、永交界。详见上杭。
莲花山 在太平里。叠翠若莲花。
黎袍山 在胜运里。苍翠如画。
东华山 在县南丰田里。巨石嶙峋,旧为虎穴,有黄华道人者呪而治之,结庵其中,患遂息。
眠象山 在县南。
石麟山 在太平里。石洞深窅,燃炬乃可入。中横石案,旁有泉流、乳穴、丹室诸胜。
白云山 在县东二十里。周围皆竹。又名竹城山。
梌山嶂 在县北。绵亘百里。跨大平、丰田、胜运、溪南四里。上有石如马,谣云:“石马鸣,则有兵。”明成化十四年寇乱,太监卢胜使人击毁。
松柏嶂 在县南三十里。形势磅礴,绵亘永定、大埔二县间。昔乡人避寇于此。
桃坑嶂 在溪南里。山高林茂,有铁可冶。
满山红 在县西南四十里锦丰窑边,为县水口。山高耸雄丽,半属潮州。
三峰 在县北三十里。
贵人峰 与龙门山对峙。
双髻峰 在县北,二峰高耸,状若双髻。
水珠峰 在县南,上有飞瀑,两山相向。一名双飞蝴蝶。
雪竹峰 在县南,峰秀峻。
凉伞峰 在胜运里丰稔寺南,上圆下锐如伞。
双岐峰 在县南,二峰竞秀,状如珏玉。
新村岭 在溪南里梌山嶂下,长袤十余里。
绿岭 在丰田里。
三层岭 在金丰里。层岗复岭,屈曲三折,路通大埔。今设巡检司。
分水岭 在金丰里。山路狭峻。上设巡检司。
寒水凹 在城西北,巉岩巇崄。明成化间,知县王环凿石开道。
伯公凹 在溪南里锦丰窑。
龙显岩 在太平里黄田山麓,石如龙。
吴坑岩 在丰田里,空洞深邃。
狮子岩 在太平里。
阳岩 阴岩 俱在丰田里,潘道人修真处。
鳌石 在县西田中,杭陂水绕其下。
五石 在县北后龙山,一狮子石,一犀牛石,一砚池石,一幞头石,一朝拜石。
横龙石 在太平里。
莲花石 在溪南里大溪中,群石丛生,状若莲花。
马迹石 见杭志。二石俱当上、永二县界。
九蹬石 在溪南里。大石联缀,若登九级。
巾石 在太平里。
蓝盘石 在溪南里。
蜡石 在溪南里,石色如蜡。
怀响石 在溪南里,过之者辄闻澎湃声。
大洲溪 在溪南里。发自龙岩大池,经高陂、丰田至县,合成溪。
丰稔溪 在胜运里。源自龙岩,经上杭黄潭,至汉磜崆,合大溪。
跳鱼溪 见上杭。
汤湖溪 发源黎袍山,经长窖,至牛鼻崆,合跳鱼溪,出丰朗。
武溪 在太平里。发源寒袍绿岭下,经龙潭、深渡,合大溪。
文溪 源自孔夫,经流合武溪,通大洲溪。
金沙溪 在县北金沙村,发源猪槽凹南,分流经金谷寺,与古溪桥合。
箭滩 在溪南里,水急如箭。
罗滩 在溪南里,急流奔湍。
磨石滩 在太平里江公隔,水石澎湃。
憔滩 在县西,湍急沸浪。
龙潭 在溪南里杉子塘。旧传龙潜于内。
信丰潭 在胜运里丰稔寺西,其深莫测。
齐头潭 在胜运里,澄深不测。
鸬鹚潭 在县西。深碧清澈,尝有鸬鹚群聚捕鱼。
龙潭 一在箭滩上,祷雨辄应;一在溪南杉子塘;一在丰田王守仁题诗处。
鱼跳峡 在溪南里。
晏湖 在儒学前。周围约百丈,陂水流潴为湖,春夏洩以种稻,秋冬壅以蓄鱼。
涵水湖 在县西,今名龙安寨。湖水澄湛,中起一阜,旁有温泉。
铜鼓湖 见上杭志。
双井 在溪南里吴坑。澄澈不涸。
大洲汤泉 在县东。
下洋汤 在金丰里,石壁流出,四时不竭。
里田汤 在胜运里。
箭滩汤 在溪南里,源出小涧,不涸。
仪门井 在县治。
南街井 在锦衣坊左。
北街井 在横直左角。
万寿井 在寺前街下左边小巷。
新井 一在城东门右,一在西城旧窝铺。
卷之四 疆 域
地有分土,犹天有分星。星之晷度不齐,主守各异。土亦有广轮远近之别,职司大小之分,载之职方,掌之司徒。采甸要荒其地也,掌疆司险其人也。汀州唇齿剑漳,襟带江广。而道路嵚崄,无舟车鳞辏之形,则易于诘奸;山川阻深,无戎马直驱之患,则易于守险。守土者,正其畿疆,察其沟封,平其政而修其教,如农之有畔焉。固不徒申画郊圻之区区已也。志疆域。
汀州府在福建布政司西南一千六十里,距京师五千五百九十里。东抵延平府七百里,西抵江西赣州府四百一十里,南抵广东潮州府六百六十五里,北抵江西建昌府五百四十里,东南至漳州府六百三十五里,东北至邵武府六百三十里,东南至龙岩州三百三十里,西南至广东嘉应州四百九十里。东西广七百余里,南北袤三百余里。附郭为长汀县,东北一百七十里为宁化县,东北二百里为清流县,东北三百里为归化县,东南一百四十里为连城县,南二百四十里为上杭县,西南二百一十里为武平县,南三百四十里为永定县。
长汀县(附郭) 东至宁化县一百七十里,以杉木堠八十里为界;西至江西瑞金县八十里,以新路岭六十里为界;南至上杭县二百四十里,以张屋铺一百四十里石牌为界。北至瑞金县八十里,以皇祝岭五十里为界;东南至连城县一百四十里,以野狐岭一百三十里为界;西南至武平县二百五十五里,以黄公岭一百五里为界;东北至宁化县一百五十里,以黄土岭八十里为界;西北至瑞金县八十里,以石脑岭六十里为界;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
宁化县 东至清流县四十五里,以百步岭二十五里为界;西至江西石城县一百五十五里,以张坑七十五里为界;南至长汀县一百七十里,以杉木堠九十里为界;北至邵武府建宁县一百八十里,以孟家坪一百一十里为界;东南至清流县一百二十里,以大船岭六十里为界;西南至长汀县一百五十里,以黄土岭七十里为界;东北至邵武府泰宁县二百九十里,以龙坑一百二十里为界;西北至江西广昌县三百五十里,以车桥岭一百二十里为界。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二百里。
清流县 东至延平府永安县二百里,以龙安一百一十里为界;西至宁化县四十五里,以百步岭二十五里为界;南至连城县一百六十里,以柯坊魏张坑一百一十五里为界;北至宁化县六十里,以草鞋岭三十里为界;东南至连城县一百三十五里,以上琴坪一百里为界;西南至宁化县四十里,以枪旗隔二十里为界;东北至归化县一百里,以五通凹七十五里为界;西北至宁化县界三十里。东西广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四十五里。
归化县 东至延平府将乐县一百二十里,以铁岭铺三十里为界;西至清流县一百里,以五通凹二十五里为界;南至延平府永安县二百九十里,以莲花寺八十里为界;北至宁化县一百二十二里,以下觉七十里为界(邑志作至坑口泰宁县界九十里);东南至延平府沙县三百八十里,以永隆寺一百二十里为界(邑志作至安居沙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清流县一百九十里,以灵龟岩四十里为界;东北至将乐县一百二十里,以东岳庙三十里为界(邑志作常坪将乐界五十里);西北至宁化县一百三十里,以山溪寨七十里为界(邑志作下坊涧建宁县界一百四十里)。东西广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连城县 东至延平府永安县二百二十里,以溪流口一百一十里为界;西至长汀县一百四十里,以野狐狸岭十里为界;南至龙岩州二百三十五里,以梅村凹九十里为界;北至清流县一百六十里,以柯坊魏张坑四十五里为界;东南至宁洋县二百四十里,以廖天山老隘一百三十里为界;西南至上杭县一百八十里,以矶头一百里为界;东北至清流县一百三十五里,以上琴坪三十五里为界;西北至长汀县一百七十里,以四保六十里为界。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
上杭县 东至龙岩州一百五十里,以大池一百里为界;西至武平县八十五里,以石田二十五里为界;南至广东大埔县一百五十里,以石上一百三十里界亭为界;北至长汀县二百四十里,以张屋铺一百里石碑为界;东南至龙岩州二百四十里,以绿岭一百九十里为界;西南至广东嘉应州三百一里,以狗闷岭一百九十里为界;东北至连城县一百八十里,以矶头八十里为界;西北至武平县一百九十里,以檀岭八十里为界。东西广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
武平县 东至上杭县八十五里,以石田二十五里为界;西至江西安远县二百四十里,以大中山一百四十五里为界;南至广东嘉应州二百二十五里,以南岩九十里为界;北至长汀县二百六十里,以黄公岭一百五十里为界;东南至广东海阳县四百里,以卢岭一百五十里为界;西南至嘉应州二百二十五里,以于口一百里为界;东北至上杭县一百九十里,以檀岭一百一十里为界;西北至江西会昌县一百八十里,以南瀼口北岭为界。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
永定县 东至漳州府南靖县四百一十里,以隘头二百里为界;西至上杭县一百五十里,以三坝七十里为界;南至广东饶平县二百一十里,以牛市亭一百里为界(邑志作至大埔县焦叶坪界四十里);北至龙岩州二百二十里,以水槽隘一百二十里为界;东南至平和县二百二十里,以清漳一百二十里为界;西南至嘉应州一百五十里,以河背五十里为界;东北至南靖县三百二十里,以博平岭一百二十里为界;西北至上杭县一百三十里,以咸水湖八十里为界。东西广二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
水路(附)
长汀县 三百里至上杭县。滩势湍急。
宁化县 六十里至清流。中有七孤龙,逶迤七曲,舟师惮之。
清流县 八十里至九龙。上六龙属清流,下三龙属永安。滩势甚险。
归化县 四十里至沙溪。始通小舟,自沙溪至黄沙口三十里会永安大河。
连城县 自姑田秋家岚五十里至小桃,一百二十里至永安。
上杭县 十里至大孤头。以下滩势愈峻,舟师必易舟以行。
武平县 一百里至羊角,下会昌,抵江西。
永定县 八十里至锦丰窑,与上杭溪合,达潮州。
形胜(附)
汀州府 崇山复岭(本志),南通交、广,北达淮右(宋?郑强《移创州学记》)。瓯、闽、粤壤(宋?张文潜《修学记》),在山谷斗绝之地(《文献通考》)。西邻赣、吉,南接潮、梅(《鄞江志》)。山重水迅(图志)。“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宋陈轩诗)。
长汀县(附郭)。
宁化县 翠华、凤凰在其北,五台、笔架在其东,城门嶂南峙如屏,牛头山西立若扆。
清流县 诸山合作屏风立,一水环成几字流。
归化县 临汀孔道,闽、广通衢,仁寿西矗,狮岩东峙。
连城县 复叠万山之中,舟车四塞之地。
上杭县 襟三折之清漪,几七峰之苍翠。
武平县 灵洞诸峰,吐奇献秀,化龙诸水,环抱合流。
永定县 龙冈后峙,榜山前列,二水交流,一湖澄澈。
卷之五 城 池
古称城池,曰金汤矣。夫重关不能拒揭竿之夫,长江适足来投鞭之主,险果足恃乎?然《易》载城隍,《诗》言墉壑,增高浚深,守土者之责也。若夫市虎无惊,村犬不吠,殷裒以渠纪迹,王恭以桥垂名,则德政之所得及者亦附焉。志城池。
汀州府城 唐大历四年,刺史陈剑迁筑。西北负山,东濒河,南据山麓。大中初,刺史刘岐创敌楼一百七十九间。宋治平三年,守刘均拓而广之,周五里二百五十四步、高一丈八尺;浚三濠,深一丈五尺,西引南拔溪水,流东以绕之;辟门六:东曰济川,西曰秋成,南曰颁条,北曰鄞江,东南曰通远,东北曰兴贤。绍兴间,赣卒叛,守黄武增修。隆兴元年,守吴南老又增修敌楼五百一十五间。明洪武四年,卫指挥同知王珪,塞颁条门,改济川为丽春、秋成为通津、通远为镇南、鄞江为广储、兴贤为朝天;周城包以砖石,城北卧龙山巅创总铺一,窝铺八十一,女墙一千一百九十五,箭眼八百一十四。弘治己未,卫指挥张韬建广储门楼;庚申,又建丽春门楼。初,知府吴文度,以郡城内大半皆山,县治民居环列城外,议自通津门西去数百丈,逶迤而南,东讫济川一带,立城围之。以秩满去。嘉靖间,知府杨世芳始因前议,筑土为县城,列七门,曰会川(后改挹清)、曰五通(后改环雁)、曰惠吉(今改正笏)、曰富有、曰常丰(后改宝珠)、曰西瑞、曰通金(今塞),周六百一十九丈九尺,堞二千一百八十有奇。隆庆间,知县陈金,陶砖包砌,然垣甚卑薄,郡城镇南、广储二门,横赘在县城中。崇祯四年,增修县城,自挹清门至通津门,俱加崇阔,撤镇南、广储二门,盖合郡县为一矣。八年,增修东西北三面。十年,筑宝珠门月城,增扩惠吉门。国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府王廷抡重浚旧濠。
宁化县 旧城周二百八十步,门四,东曰连冈、西曰通赣、南曰道爱、北曰朝宗。宋端平间,令赵时錧累石砌之,改连冈为迎春、道爱为端平、通赣为通圣、朝宗为朝天。宝祐二年,圮于水。开庆元年,令林公玉以砖砌北门,架木其上,使民得避水焉。明正统间,两遭沙寇,垣墉刬平。正德五年,知县周楹请筑土城。九年,邑民雷文琳等,状言甓砖已久,知县何鉴以闻,得请郡丞唐淳与鉴共成之,城周八百一十二丈七尺五寸,水门四、楼五、窝铺六十。北负山,三面临溪,常冲于洪水,其后筑修不一。国朝顺治七年重修。
清流县 宋时,止有子城,周二百丈,外为门四,东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陂、北曰拱宸。绍兴间,县令郑思诚始兴版筑,岁久湮圮。明正德四年,知县林湜运石筑造,沿河城四百四十丈,寨上城四百二十余丈,每丈筑垛子三,为门五,南二、东西北各一。七年,广寇窃发,署令戴旦,疏通马道,甃砌垛眼,以便守御。又增设窝铺十有二、敌楼一。万历间,知县蒋育馨增筑。崇祯间,知县邓应韬重修。后邑人光禄丞荚华先捐修马道,龙川县令伍仪捐铁裹五门。国朝因之。
归化县 设于明成化六年,无城池,公署民居夹于溪涧。正德九年,知县杨缙创建,城周七百六十余丈,高一丈三尺、厚七尺,为门四,东曰东乐、西曰西清、南曰南安、北曰北泰,南北水关二、敌楼三、窝铺二十有四、垛眼一千六百有奇。嘉靖三十七年,增高五尺。三十九年,山寇攻围数旬,知县章宗实筑四门月城,浚月池以捍之。万历间,知县陈文辉、陈宪章相继修葺。崇祯间,增高二尺,建东西敌楼。国朝康熙二十年,知县王国脉重修。
连城县 宋绍兴间,县令邱钦若创筑土城,周一里一百四十步,外有濠池。乾道中,令杨立中作三门,东曰朝京、西曰腾骧、南曰龙川,岁久颓圮。端平间,寇乱,令米巨宏复筑。淳祐间,令罗应奇重修,并作瓮城,改朝宗为通京、腾骧为秋成,龙川为熏风,后复废。明正德四年,流寇窃发,知县蒋玑筑土城七百余丈,广围以栅,上覆以楼。九年,佥事胡琏劝富民购砖瓦,分城之。先是,邑人知府童玺为部郎,疏请筑城,至是遂捐资为倡。十四年,佥事周期雍命县丞黄钟岳垒石为址,甃砖为垣,高一丈七尺;为门四,东曰寅宾、西曰秩西、南曰安阜、北曰拱北;水门二,曰福汲、曰清泰。嘉靖间,建城楼六、窝铺三十。崇祯间,知府唐世涵增高三尺。国朝因之。
上杭县 宋端平元年,令赵时钺创筑,周一百六十步,覆以茅竹,转车激水,注为濠池,寻毁。淳祐间,令赵希绳更筑,缩其址而小之,复圮于水。宝祐二年,令潘景丑乃址以石,甃以砖,覆以瓦。元至正间,颓圮殆尽,摄尹郑从吉拓旧址复筑之,周五百一十五丈、高一丈,为门七,各建楼其上,后复圮。明洪武十八年,邑人钟子仁作乱,知县邓致中修筑甫毕而贼至,民赖以全,久复圮。景泰三年,知县黄希礼复拓旧址更筑。天顺六年,溪南阙永华乱,乃调汀州卫右千户所官军捍御其地。成化二年,巡按朱贤以城狭不足以居军,檄知县胡钺,斥而大之,凡八年工成,周一千四百二十四丈六尺,基广二丈;南临大溪,砌以石,高三丈有奇;东西北并甃以砖,高减于南三之一;濠广二丈,深半之;为门七,东曰昭阳、西曰通驷、南曰通济、北曰迎恩、上南曰兴文、中南曰阳明、下南曰太平,各建敌楼其上;窝铺三十有三。万历间,知县李自华修葺。崇祯间,知县卢跃龙增城垛五尺;东西北三门筑郭护之。国朝康熙初,知县宁维邦、蒋廷铨先后重修抚民馆,城在上杭县溪南三图中坪。明嘉靖间,知府徐中行创筑,周一百七十二丈、高一丈六尺,北门一。万历间,于溪南四图河头坪,筑抚民公馆,城周四百三十七丈、高一丈八尺,开东西南三门,北为水门。
武平县 宋绍兴间,使相张浚遣官创筑。端平间,令赵汝重修,城周二百八十步,为门三,东曰永平、南曰南安、西曰人和,寻圮。元至正间,令魏侃夫仍故址修筑,留二门。明弘治间,邑人兵部主事王琼,奏拓旧址更筑,砌以砖,周七百六十二丈六尺、高二丈有奇,垛一千五百三十;辟门四,东曰迎春,西曰秋成、南曰南坪、北曰北高,窝铺十有六,又开水门于东西,以泄洪潦。崇祯戊辰,知县巢之梁加高三尺。国朝顺治间,知县朱之焜、康熙初,知县刘昈、署令赵良生,先后重葺千户所城,在县治西南二十五里武溪源。明洪武间,山寇窃发,汀州卫指挥黄敏提军剿捕,因驻焉。二十四年始筑城,周围二里百八步一尺。二十八年,本卫指挥李虎甃砌以砖。嘉靖十九年,漳南道侯廷训增筑新城,修四百二十五丈、高二丈三尺、广二丈,通新旧城,为楼五,为铺四十有六,为门八,曰迎恩、曰永安、曰平定、曰常乐、曰通济、曰朝阳、曰水门、曰文明。崇祯元年,寇破新城,兵备道董象恒、曾樱檄知县巢之梁修葺。岩前城在武平南六十里,明崇祯间,广寇摽掠,巡道顾元镜创筑,周四百二十丈、高一丈六尺、阔八尺九寸,设四门,东曰近禧、西曰靖远、南曰阜安、北曰宝艮,城楼四、窝铺二十有四。九年,知府唐世涵命典史王赐爵分画街衢,平治坑堑,度其地以分给乡民。
永定县 城自弘治五年知府吴文度创筑,至十年功成,周七百七十六丈六尺五寸,基阔二丈有奇,面广三之一;南临田,高一丈九尺有奇;北倚山,高减南十之一;内外马道广一丈五尺,濠二丈余,深半之;为门四,东曰太平、西曰迎恩、南曰兴化、北曰得胜,各建敌楼其上;窝铺十有六。十七年,知县陈济以北门岑旷可虞,塞之。嘉靖间,知县许文献增窝铺十有一。隆庆、崇祯间,知县陈翡、徐承烈相继修建。国朝因之。
街市(附)
长汀县 福善坊;登贤坊(旧名进贤);永康坊(在太平桥南);词学坊(在县前,宋崇宁间,谢潜所居地);富文坊(分上、中、下,在县前西南,初名富民,后改雷云);崇雅坊(在县西);清泉坊(在通济门外);兴福坊(在杉岭市);兴仁坊(在通津门外、社稷坛前);福寿坊(旧名崇福);崇善坊(旧镇南门外,今在县前后及县左,分上、中、下三坊);登俊坊(在济川桥东);鄞河坊(在县东南,宋分上、中、下,今俗呼营背);郎星坊(在济川桥南,宋咸平间,吴简言所居,俗呼朗星坊);青紫坊(在广储门外,今名朱紫坊);金花坊(在县东北,宋分上、中、下,今俗呼东街);攀桂坊(在朝天门外);仁寿坊(在县南,俗呼南寨);新丰坊(在惠政桥左,俗名官店背);高福坊(在县南下坝);府前街(在府治前);十字街(在朝天门内);上东门街(在朝天门内);县前街(在县治前,今名小教场);射圃前街(在旧广储门外);朱紫坊街(在射圃前街右);店头街(在镇南门外);五通庙街(在丽春门右);水东街(在济川桥东);半边街(在济川桥沿河南下);桥头街(在济川桥东);营背街(在南廨寺边);官店背街(在惠政桥西);东关营街(在太平桥头);河田街(在青泰里);馆前街(在归阳里馆前驿);新街巷(在城隍庙左);米仓巷(在卫左);城隍巷(在庙前);马巷(在县学前右);豆腐井巷(在朝天门内);仓坪巷(在朝天门内);站背巷(在临汀驿后);朱衣巷(在站背巷左,一名朱氏巷);火草巷(在县前街西南);井头巷(在水东方伯坊下);龙岩巷(在仙隐观左);陈麻哩巷(在常丰桥右);粉巷(在朝天门内);店头市(在旧镇南门外);五通庙前市(在丽春门外);河边市(在五通庙前);水东街市(在济川桥左);河田市(在青泰里);杉岭市(在县西,今废);城功墟(在县西南百里);谬屋墟(在县西南八十五里);归仁墟(在县东七十里);南温墟(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三洲墟(在县南六十五里);单溪墟(在县南一百二十里);蘘荷墟(在县南一百四十里。七墟今废);羊角墟(在县东南五十里);河田墟(在县东南四十里)。
宁化县 永福坊(在县西);仁和坊(在县东);兴贤坊(在县东);文星坊(在县北);上进贤坊(在县西南);下进贤坊(在县南);县前坊(在鼓楼前大溪北浒);十字街(在县东);东街、花心街(在县学前);角头街(一名永福坊);塔下街(一名下进贤坊);太平巷(一名擢桂坊);卖鸡巷;张家巷(又名赖家巷);黄家巷;城隍巷;宦家巷;举子巷;县市(旧在水南溪边,今迁寿宁桥头);中沙墟(在永丰里);乌村墟(在泉上里);济村墟(在龙下里);胡窟墟(在泉下里);岩前墟(在泉上里);禾口墟(在县西四十里);安乐墟(在县西南九十里);滑石墟(在县西南七十里。三墟今废);怀土墟(在龙上下里);水茜墟(在招贤里);黄锁墟;杨家墟;曹坊墟。
清流县 龙门坊(在县东);进贤坊(在县治西。按志,宋九坊止存二坊,馀拱宸、登俊、攀桂、凤池、朝天、仁智、朝真七坊俱废);明伦坊(在县治儒学前);清德坊(在县南);福寿坊(在县北);棋盘街;十字街(在县前);前街(在福寿坊);法海坊(在县北);寺前街;后街(在进贤坊);南街(在清德坊);北门街(在拱宸坊);太平街(在县东);渡背街(在县北门外);水东街(在龙津坊);大参街(在县西,参政俞俊开居此);王家巷(在县东);取水巷(在县南);塔背巷(在龙潭坊);十字街市(在县前);太平店市(在县东,即龙潭坊);长校市(在县西四保里);余朋市(在梦溪里);白云墟(在县东北五里,今废);吴地墟(在县东北四十里);廖源墟(在县东南五十里);清口墟(在县北四十里);浮竹墟(在县东北八十里,今废);长仞墟(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坪背墟(在归上里三冈,今废);嵩溪墟(在县东四十里);林地墟(在县东北一百里);赖家墟(在四保里);林畬墟(在县东北七十里);韦铺墟(在仓盈里);嵩口营墟、梓材坑墟(俱在仓盈里)。
归化县 阜民坊(在县西);司牧坊(在县前南安街);广济街(在县南);新安街(在县北);前街(在县前);后街(在县后);兴贤街(在儒学门东);梯云街(在儒学门西);东乐街(在县东);衙门岭巷(在县南);马鞍巷;新街巷;古井巷;水岭巷;龙湖市;黄土市(俱在县东兴贤里,今废);六月市(在县前,今废);岩前市(在县东归下八十里);陈村市(在县南归下四十里);明溪墟(在县东济川桥至五舍岭);夏阳墟(在县东中和八十里);吉口墟(在县东归下四十里);常坪墟(在县东北柳杨四十里将乐界);黄陂墟(在县东归上五里);界阳墟(在县西北柳阳五十里);住畬墟(在县西下觉里);沙溪墟(在县东归下里);大陂墟(在县西四十五里);胡坊墟(在县西归下里);鳌坑墟(在县西下觉里)。
连城县 崇儒坊;富寿坊(在县东);迎恩坊(在县西街右畔);擢桂坊(在县南灵显祠前);凌云坊(在县南十字街左);十字街(在谯楼前);小街;水南街(俱在县南文川桥前);吴屋巷(在县东儒学前);闸口巷;县市(在县南正街);莒溪墟(在县南河源里);北团墟(在县北北安里);红门墟;御史墟;贺公墟。
上杭县 朝宸坊(在县西大街);文明坊(在县南);十字街(在县前);小街(一在县西,一在县北);新街(在所前);北门街;镇东街(一名昭阳市,在昭阳门外);塘头巷(在县西天王祠左);肥株巷(在县西南);新巷(在东竹寺内);岗背巷(在县后);郭坊巷(即官店巷,在县东);县市(在县南);浊石墟(在县北八十里,今废)。
武平县 兴贤坊(在县东);人和坊、和义坊(俱在县西);文明坊、魁星坊(俱在县南);集贤坊(在县北);迎恩坊;十字街(在文明坊);小街(在县南);中街;福庆巷(在县东预备仓);人和巷(在县西);通济巷;成俗巷;和义巷(在县南);魁星巷;县市(在县南);东坑墟(在县东三十五里);大洋墟(在县西四十五里);南洲墟(俱废);岩前墟;中保清济墟。
永定县 澄清坊(在布政司右);肃政坊(在漳南道左);儒林坊(在儒学西);迎恩坊(在县西);大街(在县前),新街(一通教场,一通城隍庙前,一通西门)。
里图(附)
汀州府八县,厢二,里六十三,图三百有四。
长汀
宋附郭六坊,外分三乡:衣锦乡、统归仁、仙桂、古城、青泰、营阳,共五里;永宁乡统成功、宣德、四保、平原,共四里;古田乡统河源、岩头二团。明改六坊为二厢,并团为十里,统图五十有一。嘉靖三十一年,并青岩四图为二图。四十一年,又并宣成八图为三图。今统图四十六。
左厢 统图六
归阳里 统图三
青泰里 统图五
成上里 统图一
四保里 统图五
宣河里 统图六
右厢 统图三
古贵里 统图一
宣成里 统图四
成下里 统图六
平原里 统图三
青岩里 统图二
宁化
宋分二乡。桂枝乡统迁善、新城二团,永丰、攀龙、会同三里;登龙乡统柳杨、下觉、温泉三团,招贤、招得二里。明拆桂枝乡为在城里,改团称里,分攀龙里为三。成化七年,分柳杨、下觉二里隶归化县。今辖一十二里,统图五十。
在城里 统图十二
龙上上里 统图三
龙上下里 统图三
龙下里 统图三
兴善里 统图三
永丰里 统图三
招贤里 统图三
泉上里 统图四
新村里 统图三
会同里 统图六
招得里 统图五
泉下里 统图二
清流
宋分二乡。县东曰折桂,统郭下团、仓盈团、永得团、梦溪团、罗村团、北团、四保团;县南曰龙山,统归仁团、凡团,保八。明改为九里,统图七十九。成化七年,分归上、归下二里,隶归化。今辖七里,统图五十六。
坊郭里 统图九
四保里 统图六
北团里 统图六
罗村里 统图四
仓盈里 统图十一
永得里 统图十
梦溪里 统图十
归化
旧属清流、宁化、将乐、沙县地。今分七里,统图四十三。
归上里 统图十二
柳杨里 统图七
兴贤里 统图二
沙阳里 统图五
归下里 统图十二
下觉里 统图三
中和里 统图二
连城
宋一乡,统二里四团。明改为六里,统图三十二。今减一。
在城里 统图四
南顺里 统图八
北安里 统图四
姑田里 统图六
河源里 统图五
表席里 统图四
上杭
宋分四乡:曰胜运、兴化、太平、金丰;二团:曰平原、来苏;五里:曰平元、安丰、来苏、古田、鳖沙。明洪武十四年,改为十里,统九十二图,后渐省为五十九图。成化十五年,分胜运、溪南、金丰、丰田、太平五里隶永定县。今辖八里,统图四十。
在城里 统图十三
溪南里 统图一
古田里 统图五
太平里 统图一
胜运里 统图十
来苏里 统图四
平安里 统图二
白沙里 统图四
武平
宋分七乡,统十七里十三保。县东曰顺义乡,统永丰、千秋、大顺三里;县西曰和顺乡,统东流、留田、邱田、顺明四里;县南曰禾平乡,统归平、招仁、安乐、石塘四里;县北曰永宁乡,统湘坑、七里、露溪、亭头、象村、大禾、招信七保;县东南曰安丰乡,统新恩、竹鉴、丰田、高吴、睦郡上下六保;县西南曰清平乡,统长太、留村、河头三里。明洪武十四年,改为七里,统图十九。正德十年,增岩前里一图,共八里,统图二十。
在城高泰里 统图四
信顺团里 统图三
归郡里 统图三
邱留东里 统图三
丰顺平里 统图三
大湘亭里 统图二
盈塘里 统图一
岩前里 统图一
永定
旧属上杭县地。明成化十五年,分五里,统图十九。
溪南里 统图五
太平里 统图四
金丰里 统图四
丰田里 统图四
胜运里 统图二
桥梁(水利附)
长 汀
济川桥 在丽春门外,一名水东桥。
惠政桥 在济川桥东。五代时名建州桥,宋改为惠民桥。后知府张昌重建,郡人因呼为张公桥。
太平桥 在永康坊。宋绍兴间建,名有年。乾道间,郡守谢知几造浮桥,改为今名。
通济桥 在黄田背。
山川桥 在宝珠门外,通山川壇路,故名。
兴云桥 在崇善坊。
常丰桥 在朱紫坊。
观音桥 在城东五里。
七里神石桥 在城西。
牛岭桥 在城西十里。
下马桥 在金花坊。
画眉桥 在画眉铺边。
万安桥 在古贵里古城寨,旧名镇安桥。郡守唐世亟重修,改今名。
盛春桥 在攀桂坊。
南阜桥 在鄞河坊。
遥远桥 在崇善坊。
金沙桥 在登俊坊。
南拔桥 在县西官陂上。
镇南桥 在罗坊,俗名上波桥。
南安桥 在县南。
占紫桥 在城东十里,旧名捲虹桥,寻改今名。
黄蜂桥 在宣城里。
南山桥 在河田。
普济桥 在县南三十里。
老河桥 在古贵里。
严坊桥 在归阳里。
新桥 在归阳里。
鸳鸯桥 在铺前。
慈渡桥 在牙林。
广渡桥 在青泰里。
普通桥 在古贵里,旧名石璧。
合水桥 清光桥 俱在县东青岩里胡岭。
永丰桥 在县东七十八里。
引龙桥 在县东八十三里。
永安桥 在县东八十五里。
通京桥 在东庄潭上。
花桥 在九里岭铺。
池坊桥 在大潭铺,今废。
南柴铺桥 在县东馆前驿。
峡水桥 在宣河里。
南津渡 在县南二里。
游绳渡 在宝珠峰背。
张家陂渡 在县东十里百步铺前。
新桥渡 在县东三十里。
广渡 在县南五十里。三渡今建桥。
官陂 在县东北十里。
张家陂 在县东十里。
郑家陂 在县东五里。
中陂 在县东北十五里。
雷陂 在归阳里。
南拔桥陂 在县城西。
郑公陂 在河田。邑人郑从吉开筑,李楷重修。
东堤 在鄞江上流。
西堤 在宝珠门外罗坊。
王公堤 在常丰桥。郡守王廷抡浚河立。
教场堤 在东郊外苍玉洞前,先被水冲。国朝乾隆十五年,知府曾曰瑛修筑。
鲜水塘 在青岩里,源从岩出,其水澄清,灌数十亩。
萧屋塘 在县治前,久塞。邑令李藩重开。
宁 化
双虹桥 在县西。
寿宁桥 在县南,邑人众建。
安宁桥 在县东,邑人伍奏旋建。
广济桥 在县东。
万寿桥 在县南,旧名阜通。
龙门桥 在县东,旧名龙津。
马尾桥 在县南丁坑口。
九龙桥 在新桥村里。
谢坊桥 在安乐铺。
三层岭桥 在县北五里,邑人王大宁建。
东山桥 在县东。
景福桥 在县西十里。
罗溪桥 在县西九十里。
滑石桥 在县一百三十里。
峡口桥 在县南百四十里。
东山渡 在县东兴善里。
留口渡 在县西三十里。
禾口渡 在县西三十五里。俱龙上下里。
马家渡 在县北兴善里。
石马渡 在县北龙下里。
程步冈渡 在县西北龙下里。
陈坑渡 在县东五十里,今改桥。
大陂 在县东百二十里。先是,田亩燥瘠,早即荒莱,居民协力障溪以成。自宋迄今为利。
官山陂 在县西北五里。
石节陂 在县南会同七十里曹坊。
黄沙陂 在县北招贤里。
青山陂 在龙下里武层北。
吴陂 在县西四十里,居民吴氏筑。
千金湜 在东溪口。
东山陂 在县北龙下里。
清 流
龙津桥 在县东。
凤翔桥 在县西,旧名魁星桥。
南门下浮桥 在县南雄镇门外。
南门上浮桥
归来桥 在坊郭里,旧名三港桥,俗名马栏桥。
遇仙桥 在城东坑口吴真人遇仙处。
北门浮桥 在拱宸门外。
白石桥 在坊郭里。
广济桥 在永得里,旧名青口桥。
横口桥 在县东十里。
清风桥 在县东小嵩铺。
陈家桥 在嵩口,邑人罗廷抡捐资重修。
龙济桥 在县北三十里。
溪口桥 在县西北。
陈峰桥 在仓盈里。
马公桥 在永得里。
馀庆桥 在永得里。
嵩溪桥 在永得里。
余朋桥 在县东。
通仙桥 在四保里。
合溪桥 在余朋水尾。
武陵桥 在梦溪里。
邓公桥 在铁石司前。
香坪桥 在北团里。
深渡桥 在四保里。
门潭桥 在县东。
兄弟桥 在青山溪口,曾子弘、子约同建。
神通桥 在玉华洞驿青溪口。
玉华桥 邑人雷之霖捐资六百金倡修。
观音桥 在林坊。
深渡 在四保里,路通连城、长汀。
白石渡 在仓盈里,通连城、长汀。
铁石矶渡 在梦溪里。
成陂 在龚坊。
雷公陂 在吴家铺。
新陂 在白石桥。
枫陂 在坊郭里。
胡榯陂 在黄地岩。
阳陂 在嵩溪铺上。
黄陂 在清水塘。
桥下陂 在潭口。
牛屎陂 在完地。
伍陂 在大陂坑门首。
嵩溪陂 在馆前。
大段陂 在汤坊。
池陂 在池溪。俱永得里。
牛河陂 在风夹。
石璧陂 在西坑。
桥下陂 在在田里。
新桥陂 在罗坑。
尚陂 在李田。
罗溪陂 在下冯。
石璧陂 黄陂 在下谢。
朱家陂 在必渊坑。俱四保里。
大陂 一在源坑,一在细坑。
磜合陂 在东地水口。
门首陂 在塘下。
雷公陂 在塘源坑。
牛陂 在横坑。
石梯陂 在羊蹄坑。俱仓盈里。
牛家磜陂 石峡陂 黄陂 小坑陂 俱在三都。
余朋陂 在干地夹。
陈家陂 在罗坊。
白沙陂 在四都。
西坑陂 在石拔。
品地陂 在一都。
洞口陂 在矶头。俱梦溪里。
上湖陂 在急龙。
马山陂 在张家营。
姚坊陂 在船湖。
游坊陂 在班竹。俱北团里。
石子下陂 段上陂 岩堂下陂 陈家岭下陂 岭下陂 新田上陂 石佛陂 黄家沙陂 俱在罗村里。
归 化
济川桥 在县东。
白沙桥 在城东二百步。
惠利桥 在县左衙门前下。
太平桥 在石珩村。
大陂桥 在柳杨里。
清平桥 龙湖桥 俱在兴贤里。
万椿桥 在县东三十里平,俗名旱桥。
芦隔桥 在城东五里。
晏公桥 在县西十里新兴铺。
夏阳桥 在县东北中和八十里。
南阳桥 在归上里叶舍坑。
继述桥 在兴贤里,揭文斌子应祯建。
揭家桥 在兴贤里,揭赵真建。
弘济桥 在归下里。
青云桥 在夏阳。
马栏桥 在莫布。
梁家桥 在石珩。
水尾桥 在后阳。
岩前渡 在县东八十里,通沙县、永安。
水口渡 在县西八十里。
鱼潭渡 在县西七十里。
八字陂 在县西二十五里,自五通凹引水灌田,可千余顷。
杨嫲陂 在县东北十里黄窠,杨氏所筑。
连 城
文川桥 在县南门外,旧名清溪,一名擢桂。
画锦桥 在县西一百二十步。
赤岭桥 在县北二里。
定安桥 在县东。
龙凤桥 在县东南在城里。
通济桥 在县南在城里。
黄公桥 在县北在城里。
龙坑桥 溪边桥 俱在县东姑田里。
永丰桥 在姚坊。
常丰桥 在县南南顺里。
惠政桥 在县北南顺里。
还珠桥 在揭坊。
永隆桥 在河源里。
林公桥 李公桥 徐公桥 俱在北安里。
项公桥 在河源里温坊。
上庄渡 在河源里。
杨家渡 在表席里。
大田陂 一在北安里,一在南顺里。
彭坊陂 在城里。
吴公陂 在官坊。
牛陂 在郭坑口。
店前陂 在后洋。
吴地陂 在峰头。
隔畬陂 在龙坑。俱姑田里。
官陂 在县南里班竹。
黄城陂 在官陂下。
大安陂 在下隔畬。
丘坊陂 在中田尾。
大分陂 在赤岭尾。
新陂 在璧洲溪。
余坊陂 在余坊尾。
过路陂 在魏坊尾。
岭背陂 在李坊村。俱河源里。
官田陂 在家车。
陈张陂 在阗溪。
大洋陂 在蓆湖营。俱表席里。
石陂 在城里。
苏坑陂 在北山庵下。
岩陂 在上江坊。
夹口陂 在徐坊。
石船陂 在黄屋山下。
中陂 在溪头。俱北安里。
龙爪陂 在县东南在城里。
冯口渡 俗呼朋口。
上 杭
浮桥 旧在县东。成化间,佥事余谅创,后圮。正德间,都御史王守仁移建于县南。
驷马桥 在县西一里,旧名通驷。
东街桥 在县城东。
将军桥 郑坑桥 俱县北东北白沙里。
丰济桥 安乡桥 就安桥 便民桥 青龙石桥 俱在潭渡社口。
水浦渡 涧头渡 俱县北在城里。
张滩渡 在县南三里有渡田。
蓝屋渡 迴龙渡 俱县北平安里。渡有义田三百六十秤。
梅溪渡 在县北梅溪寨。
南塔渡 在县南南塔寺边。永乐间,曾始良、龚济浦捐买安乡田税二百一十一秤,为造船掌渡资。
水南渡 在县南在城里。
语口渡 在县东在城里。
潭头渡 在县东门外。
水西渡 在县东北在城里。
黄狖渡 在县东胜运里。
蓝家渡 在胜运里安仁寺前。
南蛇渡 在来苏里。
丰稔渡 在胜运里丰稔寺前。各渡俱有官船一只、渡夫二名。
梁陂 在县西二里。
高陂 在县南太平乡。
官陂 在县东白沙里。
赖溪堤
武 平
东安桥 在县东二十里。
太平桥 在县东丰顺平里。
青云桥 在县南五里,旧名迎恩。
三岭桥 在县南五里。
万方桥 在县北五里。今圮。
万福桥 即青湖桥,在县南五里。
通济桥 在县西三十里。
西安桥 在县东十里,今圮。
登龙桥 在县南一里。
化龙桥 在县南三十里。
金鸡桥 二所各去县二十余里。
赖坊桥 在县南五十里。
双湖桥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九龙桥 在县南一里。
望仙桥 在县治五里。
阴隲桥 在所城西。
连陂桥 在归郡里。
南安桥 在县南八十里均庆院,今毁。
济川桥 在县南十五里。
仁济桥 在水仙公馆。
九龙渡 麻姑墩渡 黄田陂 在县西丰顺平里。
永 定
古溪桥 在县南溪南里。
深渡桥 在县东北太平里。
卧龙桥 在城东。
迎恩桥 在城西。
箭滩桥 在溪南里箭滩村。
湖雷桥 在丰田里湖雷村。
白沙桥 在胜运里。
古田渡 在县东通明门外,后造卧龙桥。
锦丰渡 在县西。
丰稔渡 在胜运里。
司前渡 在县南门外旧兴化巡司前,今改南山堂渡。
罗滩渡 在县东北罗滩村。
葛传渡 在长远隔口。
清江渡 在武义坪。俱溪南里。
新罗渡 在太平里。
高陂 在县东太平里,上、永界。
大陂 在胜运里乾田。
蔡家陂 在溪南里龙漈,昔蔡姓者募筑。
杭陂 在县西北胜运里。
石陂
卷之六 风 俗
风导于上,俗成于下。风俗之淳漓,庶政之治忽系焉。汀邻江、广,壤僻而多山,地灵之所融结,地气之所熏蒸,人多刚果朴直,惟在上之君子,有以率作而整齐之。将见輶轩所采,与“兔罝”、“江沱”诸诗比盛焉。若夫气候之殊,岁时之异,则在乎和阴阳而齐习尚者之转移之已尔。志风俗。
长汀县 明志云:人安朴素,士乐诗书,乡甲半于郡封,闾阎全无机巧。天、崇以来,科名星落,城社烟墟,酒食竞为奢华,谷屋归于佌蔌,讼狱繁兴,奸宄迭见。国朝气运初回,人心返朴,民趋勤俭。仕习诗书,登显士者,赫有闻人;隐林泉者,恒多端士。衣税食租之子,不出户庭;力田治山之民,常安本分。虽习尚间涉虚华,而人心终还朴素,当亦省风者所色喜也。
宁化县 旧志云:男力稼穑,不为商贾;女业麻苧,少事蚕桑。《闽书》云:田畴鳞次,草木绵蔚,男耕女织,人物富庶,而气刚愎。国朝,民竞守财,亦隆气节。士多好古,尤喜文词,他如泼墨染笺,互相效仿;模山范水,别有师传。谱奕调丝,治病相宅,初无口授,各俱心灵。他如喜斗健讼,拒捕抗租,亦称强悍难治云。
清流县 明志云:山水独秀,人物颇清,士励诗书,而科甲有人。民务耕种,而言动知谨。俗稍存乎信义,心尚惑于鬼神。《闽书》云:因山高峻,接竹引水以代汲;即湍驶急,使水转轴以代舂。人家编竹蔽,阖市少游女。民矫健者,刺船建、剑、汀郡间,穿滩出峡,雷轰电转,最称能手。国朝,俗尚俭约,不事浮华,冠婚丧祭,亦颇近古。居乡以刺船为业,陆而樵、水而渔者,仅足衣食,此外别无土产。外货不至,城鲜贸易,盖由地瘠民贫之故。
归化县 明志云:质直好俭,不务浮靡。男力耕种而重迁移,女勤织纫而资交易。子女不忍轻鬻,贫馁不敢非为。县志云:民质直无华,男力耕作,女勤织纺。舟楫不通,无大商巨贾,率多市贩以治生业。故咸习艰难,重犯法,官司易治也。国朝,地褊俗陋,善保身,重犯法,市井鲜嚣凌之习,公庭少敲朴之声。惟丧葬夸奢,不循乎礼。在司土者所宜风俭也。
连城县 明旧志云:土壤瘠硗,人民贫啬,士知读书尚礼,俗重登科取名。男务勤劳,女安俭朴。漳南志云:士知向学,民多末作。县志云:闽中僻邑,习尚朴素,士慕诗书,民安稼穑。富者仅足于供输,贫者间免于饥冻。途无行货之妇,市乏赌博之风。不通舟楫,而财货甚少;各务生理,而商贾为多。阃范最严,妇耻再嫁。但土不宜蚕,女职纺织;田不宜麦,农种稻粱。豪右好争而少让,乡落习武而少文。国朝,土瘠民贫,男耕女织,户多贾贩,利尽锱铢。士尚文,人习武,族重家规,鲜乱宗之子,室严阃范,少再醮之妻。穷民甘于负戴,世家耻为衙役。固山水之刚气所钟,抑习俗之洗除颇力也。
上杭县 明志云:士勤学问,女守贞烈;衣冠文物,颇类大邦;礼乐诗书,实多济美。漳南志云:尚文近侈。邑志云:士则崇儒重道,民则尚义奉公。男耕女织,各安其业。婚姻丧葬,邻保相助。国朝,文物类于大邦,科名甲于诸邑,家家建追远之庙,户户置时祭之资,其渐摩于熙朝之德化者,良深也。
武平县 明志云:山峻地僻,俗梗民强,尚武勇足以御敌,力本业足以营生。邑旧志云:勤劳稼穑,不事商贾,病不服药而崇鬼,人颇知学而习武。俗尚淳直,人知礼义;力本者多,末业者少;贸迁有无,类非土著。邑新志云:疆圉硗瘠,物产稀有,士知务学而敦诗书,民力农事而急赋税。省志云:专事师巫,不任医药,尚武少文。国朝,任侠轻财,习文重武;男尚意气,女守贞操。但俗信师巫,服食颇事奢华耳。
永定县 明志云:山高水驶,土爽地腴,民性质直,气习劲毅。男勤生业,市无赌博之风;女务织絍,乡服耘馌之劳。取仕登科者不乏,读书传业者恒多。《闽书》云:山峻水驶,其人朴愿少文,崇尚廉耻。其俗吊死问疾,有相关之谊,然颇悍勇,轻生喜斗。邑志云:艺不求工,商不远贩,子弟充衙役者不齿,闺门有礼,孀居完节者恒多。省志云:贫者栽山种畬而鲜行乞于市。国朝,家弦户诵,朴陋少文。勤力作,妇女亦同劳苦;喜任恤,戚邻不惜匡扶。睹淳沕之风,欣然庆矣。然聚族而矜逞斗,藐法而好讦讼,是亦瑜瑾之疵也。惟司牧者,宽以养其卞急,明以烛其诪张,则庶几称纯俗焉。
气候(附)
郡距江、广,复岭重岗,旧传为山都所居(《舆地纪胜》云:造治初,砍大树千余,其树皆山都所居。有三种:下曰猪都,中曰人都,其高者为鸟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妇自为配偶。猪都皆身如猪;鸟都人首能言,闻其声不见其形;人都或时见形。当伐木时,有术者周元大,能禹步为厉术,以左合赤索围木而砍之。树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执而煮之于镬内)。率多岚瘴,故燥湿杂揉,寒燠靡常,大都恒燠鲜寒,冰雪罕见,禾稼再熟,民度腊少衣絮者。或一日暄凉顿别,所云“日中常有四时天”是也,二、八月为甚。每岁正月即多阴雨。春、夏之交,霉雨蒸郁,琴书衣珮,湿润易斑。时复大雨,溪河暴涨,为田园陂坝害;时或终风不雨,或苦雨弥旬,或日中骤雨骤止。七、八月亦多阴雨,重阳以后,各以其风雨占冬及来岁所宜。其风有应时发者,春曰花信,夏曰吹荷花,秋曰冻木犀,冬曰黑风冻。若风雨不叶候,多损禾稼;而种山畬者,不嫌雨多。此通郡之气候也。然闽地最下,古称炎方。汀居闽上游,远溯九龙,至郡城最高,地气稍寒。至三月始蒸溽,可服葛。上、永二县,居郡下流,地近潮、漳,气益暖,故多产青果、柑桔之类。若郡邑各在万山之中,秋后岚气尤盛,虽朝食时,犹霏烟蔽空,草树尽溟濛色。或有微霜,朝凉昼燠,候多不正,行旅患之。此气候之大凡也。
岁时(附)
元旦 早起礼神毕,诣所亲贺岁,主人出辛盘款接,至五日乃止。
春祈 各坊社以金珠锦绣妆扮故事,鼓乐迎神,晚设经坛以祈岁稔。
上元 街市燃灯。
社日 农家烹豕,就场祭神会食。
清明 折柳悬于户外,仍以插鬓。是日,人家往展墓,壶浆络绎郊原。祭毕,就祠飨馂余,或就丰树下,藉草啣杯,递为酬劝。
四月八日 僧徒于朔日起,舁佛像沿门作歌,索布施,谓之洗佛,共龙华会。
端午 泛蒲觞,悬艾虎,以角黍相馈遗。午时,采百草煎汤沐浴,云祛百病。
七夕 女儿罗瓜果中庭,为乞巧会。社学生彩画葫芦,清晨往郊外,或并燃所习课纸。
中元 人家各祀其先,以楮作五色绮绣之状,并金银楮锭焚之,所在为盂兰盆会。
中秋 绅士作月饼相遗,夜置酒酣宴。乡人作社事,妇女于月下设果饼,拜请月姑,置筐于几,神降则筐自举,为剥啄声,视其数,以卜灾祥。
重阳 士大夫载酒为登高会。
冬至 人家作米圆,家众团栾而食,谓之添岁。
腊月二十四日 每家拂尘。俗传百神以是日上阊阖谒帝,人家俱备物供养,焚楮而送之。
除夕 前数日,亲友各以牲馐相饷,谓之馈岁。是日,各祀先礼神。黄昏,门外爆竹,其焰薰天,谓之辞岁。焚香张灯,老幼团席据炉,坐以待曙,谓之守岁。
卷之七 古 迹
汉家宫殿,魏国山河,当夫势异时迁,亦付之夕阳芳草,又何有于废台颓榭、残碑断碣之戋戋乎哉?然而人随事去,地以人传。汀虽僻荒,而信国之营,尚悲猿鹤;平章之垒,犹壮风云。或词人名士之所眺游,或缁衣羽客之所栖息。或一抔藏骨,谁叹白杨;或片石埋烟,孰知黄绢!此惟农夫厮养,不尽指画而道之,荐绅士大夫,固不可任其泯没矣。古人有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不能不以之兴怀,其此志也夫。志古迹。
汀州府(长汀县 附郭)
子城 在府治,旧有双门,架谯楼于上。今废址存。
旧府城 在长汀县左里,名东坊口大坵头。郡守陈轩诗:“五百年前兴废事,至今仍号旧州城。草铺昔日笙歌地,云满当年剑戟营。”
新罗城 在府境,晋置,唐改汀州。
古城 在县西五十里。旧传,王延政据建州,称闽王,筑城于此,以备江南兵。今为古城里。
凌波营 在府东门鄞河坊。按江南野史:南唐时,许诸郡竞渡,每端午,官给彩牌校殿、最,胜者标赏,皆籍其名。后主因蒐为水军,号凌波军,此其故营也。
驻札寨 宋绍兴间存,有翟皋统摧锋军于此。今废。
西天寨 在平原里。
贡院 旧有贡院在县东。宋绍熙二年,郡守赵充夫创于兴贤门内,东、西庑计一百三十楹。旧就试者,自纳竹案,试则争撼喧哄。淳祐间,郡守郭正己更置木案,士以为便。绍兴间,令三岁大比,贡一十二人,以《易》、《诗》、《周礼》、《春秋》各一人、《书》二人、“赋”六人充选。院久废。
谢公楼 在府南。
悠然楼 在府东通判厅。又有寸碧堂、君子轩、横舟、岁寒、鄞江风月等亭。
环翠楼 在卧龙山。
雅歌楼 在府治,出皇舆考。今废。
近天楼 在府北。
天一楼 在府大门。
道山楼 在府治后。
南楼 一名慈济阁,宋时建。
玄武楼 即旧北门城楼。
宝珠楼 在郡城宝珠门。
丽春楼 在丽春城上。
浥清楼 旧为会川城楼,后改今名。
正笏楼 旧为惠吉门楼,后改今名。
环雁楼 在普通门。
天香阁 在府南颁条门外。
蓬莱阁 在府治,宋时建,出皇舆考。今废。
文昌阁 在府学左,今废。
天仙阁 在定光寺前。
观音阁 在霹雳岩左坑。
三元阁 即卫前旧广储门。
文昌阁 一在龙山书院,一在霹雳岩。
听松阁 旧为西阁,迫近北楼,后移建于云梯岭,与东阁分峙。
仁威阁 在朱紫坊。
舒啸阁 旧为东阁。后改今名。
乌石阁 在云骧阁下。
云骧阁 在府城上东南隅。
三台亭 明远亭 金乳亭 俱在郡治龙山顶。
横翠亭 在东禅寺左,后改振衣亭。今废。
洗月亭 在府署,今废。
碧云洞亭 在碧云洞口。为石柱四,陈尧典辟洞,勒记其处。
清晖亭 在漳南道公署内。
三桥纪绩亭 在东堤岭上,裴应章有记。
苍玉亭 在苍玉洞。
驭风亭 在朝斗岩,今改来胜亭。
击竹亭 在朝斗岩水云庵。
白沤亭 一名白鸥亭。
金泉院 在金花坊。
保安院 在府西。
新罗书院 在城南霹雳岩内。今废。
法林院 初名三教荐院,更名十方院。
西方院 宋郭祥正诗:“欲出西方更少留,云泉都占一岩幽。劝僧洗净阁前竹,要看南山十里秋。”
玄帝宫 在南山下。
天妃宫 在朝天门外攀桂坊。
望春宫 在县东攀桂坊。
镇龙宫 在河田。
如是庵 即斗母阁,在龙山下。
伏虎庵 在左厢五里。
叶花庵 在县东白云山。
麻潭岭庵 在古贵里。宋端平间建。崇祯十年,邑人募建。今改为玄坛庙。
靖远庵 在郡南八十里长桥迳内。
白鹤庵 在郡城东南。
朱紫庵 在郡颁条门外。
云霄山庵 在县东八十五里,后山有巨岩,流出清泉如玉。旧名玉泉。
丰和庵 在县治七十八里。
无垢庵 在青泰里河田。
善福庵 在县治九十里。
黄仙人庵 在府东。宋时有黄姓者得道于此。
翠峰庵 在县东北二十里。
三圣庵 在归阳里。
莲花庵 在四保里。
宝灵庵 在归阳里。元至正间,洪水涌出三白石如珠,董仁寿即石斫佛像以祀。
东苍庵 在鄞河坊。后湮于水,邑人吴希春移建屏山下。李坚读书处。
定应庵 在青泰里,俗呼百口庵。
邝岭庵 在城上圭田,高峻如梯,乡人依以避寇。
贡士庄 长汀有兴贤庄,郡倅黄大全创;万桂庄,郡守傅康创;清流贡士庄,县令林应龙创;连城万桂庄,郡守戴挺创;上杭兰省庄,县令谢观国创。每岁收其所入,以赡举人赴省。今庄虽废,古额犹存。
均济仓 在开元寺东庑,郡守李华捐钱六千缗,得米五千余石以均济贫民;后郡守胡太初又拨田八百顷以益之,每于夏秋之交计口给粜。官需既捐,市价自平。后废。
举子仓 宋绍兴五年,以延、建、汀、邵四州民生子多不举,因令州、县置仓,遇生子者给米。
议政轩 凝翠轩 俱在府署,久废。
天庆观 在兴贤门内。旧名开元观,宋至道间,改至道宫,大中祥符间改今名。
金华观 在金花坊,五代梁贞明间建。
仙隐观 在登俊坊,唐时建。中有放生池、鱼乐亭、龙王庙、白鸥亭诸胜。下有洞,洞有两石相夹成门,刻“仙隐洞”三字。
朝真观 在城南河田。
归性林 在南寨。
临高台 在云骧阁前。
映溪台 在苍玉洞,一名翠微亭。
东山堂 在卧龙山麓。宋宝祐间,郡守赵太初既辟旧郡圃,因摭前守陈晔东山堂诗“堂留绿野春常在”之句,扁其门曰“常春堂”。
寿山堂 在县东三十五里。
北山堂 在县东二十里。
佑圣堂 在太平桥。
麟符堂 在青岩里。
华严堂 在县南一里。
澄心堂 在朝斗岩。嘉靖间,推官万廷言建,有记。
使君读书堂 在碧云洞,即华阳别馆。嘉靖间,知府徐中行建。
皆山堂 在县东百步铺。
西峰寺 旧在郡治后西北角上。
文殊寺 在南寨,旧与同庆寺相近。
开元寺 在县学左,明嘉靖三年改为学。
报恩光孝禅寺 在朝天门内,五代梁贞明间建。
罗汉寺 在府城西,五代晋天福间建。
定光寺 在府治左,宋大中祥符间建,今为祝圣所。
南廨寺 在鄞河坊,成化间建。
东禅寺 在南教场。
东林寺 在青泰里蔡坊。
丰饶寺 在四保里。
蛇腾寺 在平原里。
同庆寺 在宝珠门外。
稠田寺 连章寺 在青岩里,宋乾道间建。
金鸡寺 在河田,宋建隆间建。
南禅寺 旧为同庆寺,宋乾道间毁于兵,明万历重建,后改今名。
戒愿寺 在界院岭。
西山寺 在城南四十里河田。
永乐寺 在青泰里,五代梁贞明间建。
华严寺 在城上里,五代梁贞明间建。
禅宫寺 在城下里,宋乾道间建。
普惠寺 在城东。
莎离寺 在濯田里。
法源寺 在桑园,康熙间建。
万魁塔 在城南霹雳岩山顶。
联元塔 在河田南山顶。
护国塔 在府东,旧有院,今为定光寺。
金花坊 五代时,有居民赖小大郎,夜见一牛有光,就其槽饮,因以麻为记,牛带绳入海螺墩潭中,遂募人泅潭,得金牛一只。报郡,闻于朝,旨还赖氏。赖捐所得,创金泉院,因名其坊曰金花坊。
袈裟泉 在通津门外西峰上。旧传,有法林院老僧诵经,见窗外有白龙,以袈裟覆之。及旦,袈裟入石,裂为泉,如袈裟形。今院毁,其泉清冽尚存。
县基岭 在府城福寿坊。旧传,置州东坊口时,于此置县。今为民居,岭仍旧。
宁 化 县
旧城 在县前,基存。
升仙台 在县西四十里,亦名香炉石。旧传,隋义宁间,有刘、熊二道士修炼其间,居人为创台,肖像以祀。台废像存。
旧县基 在县东五里,旧名黄连县治,今为民田。
宁阳驿 在县圃西。
南平寨 在龙上里。
北京寨 在县北招贤里。
蓬莱仙观 在上攀龙乡,为刘氏女升仙所,乡人为立祠。郡以状闻,赐名蓬莱。宋郡守陈轩诗:“白鹤乘去人何在,青鸟飞来信已遥。若使何郎有仙骨,也须同引凤凰箫。”
仙隐观 在县东北泉上里。
大元真观 举子仓 一在黄土寨,一在新村里鹫峰院内,一在招贤里宝池寺内,一在柳杨里三溪寨(今隶归化)。
龙山院 在城东三里,旧名地藏院。
鹫峰院 在新村里。
福林院 在县南二十五里。
愿丰楼 在县治内,又有勤政堂,书林、龟阴、如农三亭。
镇武楼 在县北门城上,明嘉靖间,知县陈添祥建。
翠华楼 在察院左,明洪武间,知县张思诚建。
镇宁楼 在县南,明嘉靖间,知县张洵建。
崇化楼 在县西,明嘉靖间,知县钱滔建。
聚星楼 在察院前,明万历间,知县唐世济建。
悠然亭 在县南街左,据城瞰溪。
义塾亭 在宜生桥头,知县潘时宜建。
魁星亭 在学内,宋宝祐间创,今废。
利济亭 在赖畬公馆上二里。
白云禅关 在县北兴善里。
观音堂 在县南。
凝真堂 在县治南,旧名上林。
崇真堂 在县南二里,唐天宝中创,后毁。明罗钦丝重建。
崇善堂 在县东泉上里。
祐圣堂 在县北百步。明嘉靖间改为社学。
升仙堂 在县西四十里。相传,隋义宁,刘、熊二道士飞升处。
三官堂 在县南二里。
慈恩塔 在县南一里。
金山塔 在县东南龙门。
金山庵 在永丰里。
中华庵 在兴善里。
保林庵 在招贤里。
玉龙庵 在县东郭背。
西山庵 在县西门外。
梅山庵 在招贤里。
苦井庵 在县西。旧有泉,病者饮之,多愈。
龙门庵 在县东。邑人阴维标有记。
两提庵 在县西。
圣水庵 在县东。
瓦庄庵 碧云峰庵 在兴善里,即金南山。
东山庵 在县东渡。
兴福庵 在会同里。
圆照庵 在城东。
翠峰庵 在永丰里。
普觉庵 在县东北泉上里。
南泉庵 在兴善里,明陈子实建。
光严寺 旧在县北,明正德间,改寺建学,旧学址为寺。
慈恩塔寺 在县治南,旧为宝塔院。
西隐寺 在永丰里。
宝池寺 在县北六十里。
清 流 县
旧子城 在县治中,周围二百丈外无城。宋绍兴间寇扰,郑思诚鸠工筑之。元末,陈有定广其故址,累石筑城高丈余。今址存。
皇华驿 在县东北,宋建炎间,移建儒学。
旧社稷壇 宋时在县南三百余步,今壇徙他所,址存。
举子仓 一在县市,一在石洞寨,一在罗村围。
石洞寨 在县北,一名石龙寨,山险峻,其上可容数千人。宋乾道间,县令黄藻始开,为民避寇。元末寇作,伍元保增修四门,与众拒之。今石门、鸟道犹存。
顺真道院 在丰山上,峻拔夐出尘表。始行三十里,乱峰如削,绝涧奔雷;又十里,茶泉绕涧,掬饮生香;又十里,至道院,前有山门、东西二楼,中建正殿。外远巘插天,名马山。侵晨登望,延、汀二郡之胜,宛然在目。
南顾楼 在县南寨,一名来薰。
山河雄镇楼 在县南门外,一名容保。
毘卢阁 在县下东华。
慈云阁 在玉华洞前。
凤凰阁 在县凤翔桥西,即古观音阁。
观澜亭 在县东樊公庙右,明永乐间,邑令李庠建。
渔沧遗迹亭 在县东。
赋诗亭 在遗迹亭右。
拜石亭 在玉华岭。明崇祯九年,郡守唐世涵建。
龙津碑亭 在龙津桥。
高善亭 在县北八里,旧名高瞻。
寒泉亭 在县南,亭下有泉。知县吴中建。明弘治间,雷凤娘砌石为池。
界亭 在县南五十里,清、宁分界。
东岳行宫 在县东。
登真观 在县西二里。
观音堂 在龙津桥东,今废。
隐仙堂 在县东,一名东山堂。
佑圣堂 在县治南五十步。
法海堂 在县迎春坊。
书庄 在县北,编修赖世隆读书处。大学士杨士奇诗:“清流城北读书庄,旧隐诗书岁月长。玉署归来春昼永,松门流水落花香”。“天上蓬仙暂赐归,书庄重理旧茅茨。锦衣光映梅花雪,具庆堂前奉寿巵。”
万寿塔 在龙津桥。
东华庵 在县东三里,宋元符间建庵。绝顶松竹交翠,如立画屏前,有石台足供登眺。
福智庵 在仓盈里。
灞涌金莲庵 在县东七里,即灞涌岩庵,一迳萦回,泉石林竹,清致可爱。
上阳庵 在永得里,居山绝顶,每旦先得日光,故名。
西峰庵 在县西。
灵龟庵 在永得里。
西灵庵 旧名西林,在县西。
南极庵 在县南极山阳。
闽山庵 在梦溪里。
高城庵 在永得里。
罗村庵 盈山庵 在北团里,旧有罗姓者修真于此。
白云岩庵 在梦溪里,地名洞口。明洪武中,有江姓者坐化于此,邑人即其遗蜕祀之。
万寿寺 在坊郭里,旧名塔院。
福寿寺 在仓盈里。
永乐寺 在县西四保里。
灵山寺 在梦溪里。
福潭寺 在县南永得里。
崆峡岭 在县东十五里,山势临水,崒嵂巉岩,中通一道。元平章陈有定累石为关,以御寇,址存。
归 化 县
子城 在县西南。元陈有定筑砌,址存。
平安寨 在县治后。元平章陈有定立栅屯戍。基存。
万安寨 在县西柳杨里。宋曾氏妇于此结五寨,以御寇,事平,赐名万安。址存。
东泉阁 在县东。明洪武间,谢尚德建。
魁星阁 在城东白沙桥。
接官亭 在县西一里。
望亲亭 在瀚溪,邑人揭应禛建。
醒心亭 在县西学后,明成化间,知县郭润建。
百便亭 在兴善里。
山泉亭 在晏坊。
东山塔 一名灵英,在县东狮子岩。
三龙观 在县东。
鹤仙观 在县东兴善里。
东岳宫 一在县东南明溪里,一在县东龙湖,一在县东南吉口。
遇仙堂 在县东遥社里。
仙人堂 在城东陈坊,祀仙人晏北海。
南极堂 在城南二里。
四贤堂 在兴善里。明成化元年,邑人揭文俊建,祀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
三官堂 在旧白沙桥头。
无边堂 在县东柳杨里。
隐耕堂 在县学前。
观山堂 在西陂上。
龟山堂 在县东金坑,有田供祭。
雪峰庵 在县南后龙山左,有陈有定屯军旧垒。
云台庵 在县东石珩里。
星窟庵 在北斗岩。
宝庆庵 在县西陈村。
滴水岩庵 在归上里。
均山庵 在紫云台均山。
胜兴庵 在归上里。
宝山庵 在归下里。
福林寺 在县东二里。
圆觉寺 在兴善里。
觉林寺 在县东北五里。
西岩寺 在县东归上十五里。
荐福寺 在县北柳杨里。
罗汉寺 在县南二十里。旧传,宋元祐间,僧舁定光佛像募化,暂憩此,将行,舁弗动,卜,欲驻锡,遂寺焉。
淳化寺 在县东黄杨岩。
兴国寺 在县东瀚溪里。
中兴寺 在县北下觉里。
永隆寺 在县东归下里。
丰稔寺 在县东中和御帘里。旧传,宋端宗避元过此,因遗一帘,遂名其地。邑人陈甡诗:“翠华南幸避胡尘,走马间关度七闽。当日珠帘遗马上,西湖歌舞属何人?”“胡马纵横正戒严,闽中半壁且龙潜。金牌不到黄龙府,坐使南来卸御帘。”
连 城 县
王城 在表席里。文天祥扶帝昺起义兵屯此。
旧县 在县治中,址存。
皆山楼 在县治内,又有遗爱堂、三异堂、立翠亭、月林亭、爱莲轩、不欺室。俱废。
雄镇楼 在县后山。
悠然阁 在石门岩。
清溪阁 在擢桂桥畔。
文昌阁 在启圣祠后。
水云阁 在河源里。
龙骨坑 在县北安里。
星汶沸 即放生池,相传星陨此地,因成池。
举子仓 一在县市,一在河源莒溪。
石仓 在石门岩。
出米仓 一在水西岭,一在旗石寨,有穴溜米,随人多寡足食。今塞。
石钟 在姑田里石燕岩。
南岳行宫 在县南。
东岳行宫 在县东定安桥。
水莲精舍 在莲峰山。
文塔 在县南李坊庵。
联龙书院 在县西门外。
宝寿院 旧名东山九峰禅院,今废。
福仙观 在县西,今废。
总宜亭 在石门岩。
迎恩亭 乡约亭 在县治西金山庙址,知县方进改为乡约亭,东、西立为二社学。童玺有记。
广福堂 在南顺里。
元真堂 在北安里。
宿云庵 西城庵 在姑田里。
南兴庵 泗州庵 清泉庵 在县西。
法界庵 在县南。
圆应庵 在席湖营。
兰若庵 福兴庵 俱在河源里。
龙华庵 在白坑。
资福庵 灵芝庵 在冠豸山。
东塔寺 在县东郭外,旧名报恩塔院。宋乾道间建,庆元间塔寺俱废。明洪武间重建。
潼关寺 在姑田里。
丰稳寺 在表席里。
招福寺 隆寿寺 定光寺 在县西北,今废。
新林寺 在南顺里。
上 杭 县
旧州 在县北十五里长汀村。昔郡治自新罗徙于此,后又徙东坊口。
常平仓 在县东。
黄仙师神影 在钟寮场故治南石峡。
文昌宫 在西城外,久废。
劝农别署 在县西倪公祠前。
文峰塔 在县治横岗。
三元岭塔 高第塔 盘水院 在县南五十里。
灵瑞院 在县西二里。
上宝林院 在太平里。
下宝林院 在在城里。
禅林院 在县北。
弘明院 在白沙里。
卢公书院 在东竺寺右。
澄远楼 在漳南道右。
滴露楼 在金山五龙寺内。
玄真观 在县东。
盟鸥阁 在县东。
藏金阁 在金山。
水清宫 在来苏里。
绥息亭 在县北十五里。
泗洲亭 在真君庙前。
桂香亭 在儒学棂星门前。
水安亭 在胜运里。
丰济亭 在螺坯隔,有泉。在胜运里。
迎春亭 在县东门。
接官亭 在潭头渡。
息肩亭 在潭头渡。
风吹伞亭 在平安里。
时雨堂 在大察院后。王守仁平漳寇回,驻军于此,适旱得雨,守仁为文勒石,因以名堂。
普应堂 在县南钟寮场。
石麟堂 在紫金山。
南泉庵 在琴冈。
德庆庵 在县西,旧名弥陀庵。
安仁庵 崇福庵 在溪南里。
东安庵 在棉村。
禅林庵 石泉庵 大士庵 在石钟岩,因建庵,改名大士岩,一名吊钟岩。多怪石,内一洞,延袤数丈,中结一宝盖,旁悬一钟,皆出天然。更有金瓜、天萝、石丝、石藤诸石。詹弥高有记。
天王寺 在县西大街。
普陀寺 在罗峤山。
东竺寺 在县东。
南塔寺 丰稔寺 在胜运里。
西峰寺 在平安里。
义合寺 南华寺 俱在来苏里。
中峰寺 在紫金山。
延福寺 旧迎妖神,乾隆六年,奉制府宗室德公碑禁。
吴公井 旧传龙见。
武 平 县
葛仙翁炼丹井 在灵洞山。
炼丹灶 在丰山下。
仙人床 在归郡里乌石栋,上下路侧,大石如床,有仙人迹。
溪西寨 在汀、赣、梅三州界首,后梅州奏罢,止隶汀、赣。
文峰塔 在所东北红岭上。
明远楼 在县后岭。
平寇台 在均庆寺前。
崇真观 在县北。
真人观 在所西门外。
洞元观 在县西灵洞山下。
古佛道场 在县东门外。
东岳行宫 在县西。
南山绵洋院 在县南二里。
灵洞天福院 在县西五里。
太平兴国禅院 在县东。
安福廨院 在县东北。
罗汉阁 三圣阁 俱在南山院。
读书堂 在县西。宋李纲诗:“灵洞山清仙可访,南岩古木佛同居,公余问佛寻仙了,赢得工夫剩读书。”
屯营庵 在县东五里何屯冈下。五代时,有统使何姓者常屯军于此,筑外城,周二里许。故址犹存。
定光伏虎庵 在南岩寺旁,庵废址存。
兴福庵 在邱留东里。
西湖庵 在县北归郡里。
云磜庵 在梁野山麓。
伏虎庵 在岩前里,定光佛书偈毙虎处。
圣水庵 在盈塘里。
龙济岩庵 在所东。
清凉山庵 在丰顺平里。
回澜亭 在县南。
清风亭 在金鸡里。
驻节亭 在县东马鞍桥。
拱宸亭 在县东信顺里。
登云亭 在县北五里石径岭。
清泉亭 一在所南五里,一在县北十里。
白鹤亭 在所北七里。
迎恩亭 在南平门外。
演武亭 在县南坝洲。
平明社亭 在龙济岩左。王守仁诗:“四十年来欲解簮,萦人王事益相寻。伏波欲兆南征梦,梁父空期归去吟。深耻有年劳甲马,每惭无德沛甘霖。武平未必遵吾化,也识寻盟契此心。”
平寇碑亭 在较场左。龚用卿有记。
平寇亭 在所城,为署县黄色中剿寇立。
圣果寺 在县东,后为祝圣所。
绵洋寺 在县南。
延寿寺 在广铺乡。
分水寺 在县南分水乡。
西湖寺 在黎畬乡。
南山寺 在所南,后为祝圣所。
福林寺 在县东南盈塘里。
白莲寺 资福寺 俱在归郡里。
宝林寺 太平寺 福田寺 俱在大湘亭里。
招福寺 在高吴。
古山寺 在县东五里。
宝峰寺 田心寺 禅龙寺 兴福寺 思福寺 俱在信顺团里。
瑜珈寺 在大岭隘。
通林寺 禅福寺 伏虎寺 俱在邱留东里。
均庆寺 在岩前里,定光佛道场。宋祥符四年,敕赐均庆护国禅师。转运使王贽行部过岩,以雪请,果大雪,乃奏福州开元寺所得太宗皇帝御书百二十幅奉安岩中。诏可,仍命郡守胡咸秩躬护至寺。
梁山寺 在县北五十里,多古石仙岩,有铜鼓。
永 定 县
龙潭崆 在龙磜村。内有石床、石几,传有仙人寓此。
仙师宫 在溪南里。
通济宫 在胜运里汤湖乡。
仙马宫 在太平里洪源村。
镇龙宫 在太平里大塘凹。
神宫 在丰田里湖雷村。
大悲阁 在县治西山。
鸣岐亭 在县西北凳子岐顶。
分水亭 在分水凹。
文山亭 在绿岭。宋文丞相故垒。
吴公亭 在溪南杨梅凹。
去思亭 在迎恩桥北。
访孝亭 在大埠岭,孝子郑懋官庐墓处。
石潭庵 在县东石圳潭上。
大埠庵 在溪南里大埠村。
梅仙庵 在太平里。
将军庵 在溪南长远隔。祀赵将军。
万寿寺 在县东。
北山寺 在太平里。
金谷寺 在金砂村。
大院寺 在溪南里。
庆清寺 在丰田里。
丰稔寺 在胜运里。
龙归寺 在太平里。
圣教石 在胜运里,其石一阴一阳,旧传仙人驱至,有掌迹。
玉玺石 在大埠虎坑。其石四方,浮于水面,有纹纵横如隶书。
宅墓(附)
〔唐〕
鲁国侯邹应龙墓 在长汀县四保里。
黄连镇将巫罗俊墓 在永得里。
御史中丞伍正巳墓 在鱼龙铺。俱宁化县。
〔五代〕
莘氏圣七娘墓 在归化县明溪驿前。
〔宋〕
知府吴诚务墓 在长汀县银坑里。
评事伍诜墓 在小建。
博士吴祐墓 在仓盈里。
县令吴择之墓 在禾口。
郡马伍泾墓 在程步冈。
郡主赵氏墓 在禾江头。
侍郎郑文宝墓 在郑家坊。
教授阴道元墓 以上俱宁化县。
进士吴叔辉墓 在郭坊里。
郡马伍迁乙墓 在东华山。以上俱清流县。
彭夫人墓 在连城龙爪陂上。夫人,宋陇西郡开国侯彭孙母。
徐长者墓 在连城三坑山。
佥判赖绂墓 在归化县大焦。
知县许颜墓 在钟寮场。
郑唐彦墓 在安龙寨。
知县卢锡墓 在丰田里寨。以上俱永定县。
〔元〕
孝子赖禄孙墓 在宁化县龙下里。
总管伍龙光墓 在白石桥。
伍宗尧墓 在田背山。以上俱清流县。
许景辉墓 在安北里许坊。
林茂轻墓 在北安里。
总管李文庆墓 在横坑。以上俱连城县。
枢密谢英辅墓 在归化县下觉里。
知县吴吉甫墓 在永定县莲塘。
〔明〕
赠都御史马时中墓 在四保里。
马任敏墓 在四保里酒浆坑。
都御史马驯墓 在百步铺。
恭人黄氏墓 在东较场右。
参议张澜墓 在右厢。
知县胡璟墓 在禾生坑。
赠给事周冕墓 在高坑。
给事周璇墓 在高坑。
赠员外钟正墓 在中磜。
参政钟文俊墓 在桐睦乡,知府胥文相建祠墓前。
知府钟文杰墓 在子弟湖上。
郎中李坚墓 在西山原。
指挥杨汉墓 在龙陂。
封寺副郝永懋墓 在袁口坑。
知府郝凤升墓 在乌坭坪。
知府梁珍墓 在古贵虾蟆湖。
知县沈铨墓 在河田洪畬。
知县杨昱墓 在郑坊。
知县沈明经墓 在金斗山。
佥事康宪墓 在金斗山。
主事罗尚宾墓 在朝斗岩。
苑马陈鸣春墓 在城西。
孝子胡汝桥墓 在东较场。
赠主事吴弘仁墓 在岸湖。
布政王瑛墓 在梁屋头。
副使吴廷云墓 在燕子凹。
推官林向阳墓 在百步铺。
通判李梦鲤墓 在东阁下。
知州曾应泰墓 在乌坭坪。
同知康诰墓 知县张履祥墓 知府赵钺墓 知州邓向荣墓 知州马河图墓 在四保里。
沈太妃墓 大学士傅冠墓 忠诚伯周之蕃墓 俱在西门罗汉寺前。
主事唐夔墓 在牧牛湖冈。以上俱长汀县。
祭酒张显宗墓 在张家坪。
知州曾志刚墓 在城东小溪边。
赠御史伍行助墓 在伍家山。
参议伍宗源墓 在雷洏。
赠郎中伍仕明墓 在王家巢。
郎中伍志亨墓 在曹家芜。
给事中伍志厚墓 在黄家陂。
知县阴积墓 在新田排。
赠推官黄正惠墓 在石迳铺。
推官黄槐开墓 知府李世辅墓 在泉上里赤土冈。以上俱宁化县。
知县余瑶墓 在永得里。
长史赖添贵墓 在仓盈里。
行人赖世传墓 在横口。
编修赖世隆墓 在西山。
纪善张永隆墓 在南山下。
给事中谢朝锡墓 在东华山。
郎中张荣墓 在仓盈里。
赠员外刘希文墓 在梦溪里。
知县王溥墓 在竹子港。
赠尚书裴荣宽墓 在坪背。
尚书裴应章墓 在安乐铺。
参议伍可受墓 在湖坑。
长史伍思召墓 在东山堂。
推官邹国卿墓 在田背山。
赠户部员外裴应珊墓 在秋口。
知府叶元玉墓 封员外郎叶永清墓 在雷公铺。
佥事陈定应墓 在梦溪里。
封都御史赠尚书裴镒墓 在浙溪。
封佥事伍廷宰墓 在铁石矶。
知县邹时泰墓 在白石桥。
郎中裴汝宁墓 在西峰下。
知县伍可爱墓 在暖水村。
赠参政李孟春墓 在铁石矶尾。
同知雷衡墓 在坪背。
知县叶甘瓠墓 在归来桥。
知州伍可庆墓 在桑坑。
赠工部营缮司主事伍寿高墓 在钟地。
中书荚华先墓 在梦溪里雾露坑。
教授余湟墓 在坊郭里峰头。
知县邓邦宰墓 在分水坳。
御史裴养清墓 在上坪背西峰庵前。
工部主事伍仪墓 在暖水塘张公坑。
雷州知府伍堣墓 在大基头。
提学参政李于坚墓 在坊郭里。以上俱清流县。
知县揭乔嵩墓 在城东松树堂。
通判陈仁墓 在平佈山下。以上俱归化县。
知府沈仲继墓 在在城里。
长史林华墓 在在城里。
赠员外童应凤墓 在公德桥。
教谕谢文宝墓 在南顺里。
教谕谢必恭墓 在连安铺。
知府童玺墓 在县治后。
教谕谢魁墓 在黄坊山坑。
通判李榆墓 在对山心坑。
御史黄万里墓 在吕屋。
知县童志德墓 在姚家坪。
教谕吴文旭墓 在席湖营。
教谕许浩志墓 在许坊杨梅平。
知县李焘墓 知县童大猷墓 黄表墓 在溪源。以上俱连城县。
御史周弘墓 在演武亭边。
给事邱弘墓 在安乡。
赠郎中梁时衡墓 在将军地旁。
知县邱敦复墓 在澜头渡。
训导胡时墓 在旧射圃之北。
训导邱子瞻墓 周子礼墓 在白叶塅观音山。
佥事李纶墓 在石壁潭。
佥事罗经墓 在盘龙冈。
御史陈详墓 在县西石田山。
主事李楫墓 在西门外较场。
御史郭资墓 在驷马桥。
知府梁乔墓 在将军地。
同知周辂墓 在乌石坝。
通判周勋墓 在佛岭。
知府邱道隆墓 在玉女乡罗围山。
通判何浚墓 治中邱道明墓 在竹山。
李颖墓 同知邱道克墓 在水西渡。
训导丁致卿墓 在梅溪山。
御史刘佐墓 在苦油竹前。
同知张恩墓 在水埔上坑。
通判刘烶墓 知县陈于阶墓 在来苏里罗坑。以上俱上杭县。
副使刘隆墓 在东坑赤土冈。
员外王琼墓 在风林上。
赠知县钟孝墓 在汾水。
推官钟天爵墓 在溪东。
上饶丞钟鸿墓 在九龙塅上。以上俱武平县。
知府赖先墓 在太平里黄田。
员外孔廷训墓 在甜竹山。
知府赖锦墓 在铁坑。
中书张僖墓 在罗乾山。
参政沈孟化墓 在窑上。
吴璘墓 在箭滩铺。
知州孔庭诏墓 在李田山。
知县吴煌甲墓 在小张坑。
主事卢日就墓 在丰田里。
熊彦恒墓 在武溪隔。
知州吴日脩墓 在古镇。以上俱永定县。
〔国朝〕
赠参政黎有纶墓 在陈屋村。
参政黎士弘墓 在东郊坑。
知州黎士毅墓 在伏虎庵前。以上俱长汀县。
封中宪大夫周景濂墓 在石子。
赠文林郎雷世守墓 在龙上下里莲塘排。
赠奉直大夫雷鸣高墓 在兴善里北坑村。
知府周梦锦墓 在萧家山。以上俱宁化县。
知县廖泉墓 在紫峰山庵。
封知县王名佐墓 在白石桥。以上俱清流县。
赠教谕范希绣墓 在蓝家渡磜头,系上杭县。
石刻(附)
李斯寿字篆 在府城东二里苍玉洞。洞产奇石,郡人多觞咏于此。一石肤理光莹,镌李斯“寿”字,与今篆文颇异。
唐中丞伍公墓志 在府治后。后梁贞明元年,舍人张策撰。
黄杨岩古碑 在归化县东八十里,多产黄杨木,故名。岩有三洞,其一在淳化寺内,有古石碑,字画不可辨,不知何时所立。
显应庙诗刻 在宁化县西三里草仓,有显应庙,神为草仓将军,姓长孙,名山。宋李纲南谪日过此,题诗云:“不愁芒屦长南谪,满愿灵旗助北征。酧彻一杯揩泪眼,烟云何处是三京。”
卷之八 物 产
《周礼》: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动物则有毛、鳞、羽、介、裸之分,植物则有皂、膏、核、荚、丛之分。凡山林、川泽、丘陵、坟衍之地,莫不各有其性之所宜,以备物而致用焉。汀地瘠多山,无方物之贡,而日用之需,耳目之玩,未尝尽取给于他方,则其地之所生,不可没也。况审形考义,亦博雅之君子所不遗乎。志物产。
谷之属
粳稻 国税再熟之稻,闽南独多。早稻春种夏收,晚稻则早稻既获再插,至十月收者,米皆有赤、白二色。宋马益诗“两熟潮田天下无”,盖谓此也。一大冬稻,春种冬收,有寄种,与早稻同种,与晚稻同收,则岁只一熟矣。一占城稻,《湘山野录》云:宋真宗自占城国移来者,性耐旱,与高田相宜。考《宋会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禾,分给江淮、两浙。则种入中国,又似更前。
糯稻 《古今注》曰:“稻之粘者为秫。”亦有旱种、晚种及大冬,俱与粳同收,赤谷者可酿酒。
麦 《广雅》曰:“大也,小秣也。”《说文》曰:“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古称麦为接绝续乏之谷。《通志》曰:有类而壳稍异,俗呼米麦。所谓穬麦,疑即此也。又有一种荞麦,实三棱而黑,秋花冬实。
黍 《说文》曰:“以大暑种,故谓之黍。”其类有粘、不粘,如稻之有粳、糯。不粘者为饭,粘者亦名秫,以为酒。《古今注》:“术之粘者为黍”,盖指此也。《诗》“芃芃黍苗”。《礼记》:“仲夏之月,农乃登黍,捣以为餳,谓之餭。”《楚辞》曰:“粔籹蜜饵有。”
稷 说文曰:“稷,五谷之长也。”古者号稷为首种,今不甚珍,惟祀事用之。《礼》:“稷为明粢”。《左传》:“粢食不凿。”粢者稷也。《尔雅》亦谓粢稷。《本草》一名穄。《穆天子傅》:“赤乌之人,献穄百载”。
粟 《尔雅》曰:“穈,赤苗;芑,白苗。”郭注曰:“穈,赤粱粟;芑,白粱粟也。”《说文》曰:“粟之为言续也。”《尔雅翼》曰:“谷之最细而圆者为粟。”古无粟名,以粱统粟,非二物也。粱最益胃,但性微凉。故黍从暑,粱从凉。
菽 豆之总名,大者黄、黑二色,小者有绿、赤、白、黑、斑数色。又有豌豆、豇豆、蚕豆、虎爪豆、蛾眉豆、羊角豆、刀鞘豆、及黑白扁豆。
麻 有二种,一曰胡麻。《广雅》云:“巨胜。”膏可压油。《本草》名脂麻。一曰大麻。《尔雅》云:“枲皮能绩布,其实为蕡。闽中名苎麻,绩之曰縩,以成夏布。”
帛之属
丝 五月蚕熟,煮茧抽丝。《闽中记》:此地蚕桑差薄,所产多类。
紬 宁化出。
苎布 《周礼》:“掌枲掌布,缌缕紵苎”,即苎麻也。以灰水沤之,其色白,治以为布最精。圆纱者曰夏布,扁纱者曰縩布。
麻布 有黄麻、青麻。《诗》:“麻衣如雪”,子夏丧服。《传》曰:“直经者,麻之有蕡者也。牡麻者,枲麻也。然此类通名麻枲。”
絧布 练苎为之,色白如雪,出宁化。
葛布 《周礼》曰:“掌葛以时,征絺绤之材。”《诗?葛覃》:“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汀产以连、上、武、永所出为佳。
蕉布 《南方草木状》曰:其茎解散如丝,以灰练之,可纺织为絺绤。
货之属
铁 出长汀、上杭、宁化三县。
蓝靛 叶大丛生,茎短有节,折其茎,以土壅之,辄生。蔡襄《江南日录》云:采以器盛水,浸除滓梗,搅之以灰,即成。一种,叶如蓼而圆者,曰蓼蓝;一种,小叶者曰槐蓝。
蜜 蜂所课也。有岩石间作者,有木枝间作者,皆不若人家畜者,蜜浓而味美。郭景纯曰:“散似甘露,凝似割肪。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穷味之美,极甘之长。”
糖 甘蔗饧,一名石蜜。王敬美《闽部疏》曰:蔗有二种,饴蔗节疏而短小,食蔗节密而长大。凡饴蔗,捣之入釜,径炼为赤糖;赤糖再炼,燥面成霜,为白糖;白糖再炼,则曰冰糖。又有响糖、牛皮糖之属。他以米蘖煎秫成者为饴。
茶 《茶经》曰:茶者南嘉木,木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曰茶、曰槚、曰蔎、曰茗、曰荈。
蜡 有黄、白二种。白蜡如冬青树,取蜡虫滓煎炼而成;黄蜡取蜜脾底煮治而成。
纸 竹穰、楮皮、薄藤、厚藤,凡柔韧者皆可造。而竹纸多出连城、归化。
油 有茶、麻、桐、菜、柏、蓖麻六种。
香 有枫、柏、檀诸类。
漆 皮白叶似椿,秋至以刀划树,取其流液。多出清、归、宁数县。
红曲 出清流县。
纸帐 出长汀县。
苎 皮可以织布,一科数十茎,宿根至春自生,岁三四收。
竹丝器 出长汀、归化、宁化数县。
枕 古用木为枕,今以细竹丝编成,漆之,精妙可观。出永定县。
扇 上杭洒金扇,清流油纸扇。惟永定竹掌扇,薄嫩如绢,最为工致。
竹锁 出上杭县。
瓷 款质不雅,惟农之家习用之。
薯榔 茎蔓似薯,根似何首乌,色黑肉红。染皂者,捣其汁用以为地,则色易深。
蔬之属
芥 叶辛辣,其品不一,有青芥、紫芥、白芥、南芥、花芥、石芥,皆菜之美者。王安石《字说》云:芥者界也,发汗散气,界我者也。
萝卜 《尔雅疏》曰:紫花松也,俗呼温菘,一名葖,一名莱菔。性能消食,尤制面毒。
胡萝卜 元时,始自胡地来,气味似萝葡,故名。根有黄、白二种,生、熟皆可啖。
菠菱 又作波棱。刘禹锡曰:“本出西域颇棱国,讹颇为波耳。”《闽中记》:以叶如波纹、有棱,故名。竹波棱茎长而爽,石波薐茎短而甘。
苦荬 《诗》名芑;《本草》云:可敷蛇伤,蚕妇忌食之。
莙荙 茎烧灰,淋汁浣衣,白如玉色。
苋 赤苋茎叶深赤,白苋色青而大。紫苋色紫,性解毒通窍,利大小肠,人受三春湿欝之气,积热在内,适生此菜,解散除治之。忌与鳖同食。又有一种马齿苋,野草蔓生者。
茼蒿 时珍云,形气同于蓬蒿,故名。叶似艾,花如单瓣菊,一花结子近百,多食令人气满。《学圃杂蔬》谓之堇蒿。
白菜 今人呼菘为白菜,有二种:一茎圆厚微青,一茎扁薄而白叶,皆淡青白色。本出北地,今南方亦种之。周颙曰:秋末晚菘。陆佃曰:菘凌冬晚凋。
油菜 叶如白菜,青色,根微紫,子可压油。
蕹菜 蔓生花白,茎中虚。摘其苗以土压之辄活。一名甕菜,《遁斋间览》云,本生东夷古伦国,番舶以瓮盛之,故名。能解野葛毒,其汁滴葛苗立萎。
芥蓝 菜如蓝而厚,青碧色,亦菜之美者,苔心尤佳。
莴苣 《遁斋间览》云,莴苣出莴国,有毒,百虫不敢近。又有一种如莴苣,叶有白毛,曰白苣。
葵菜 土名蕲菜,味甚柔滑,经霜愈柔。
茄 一名落苏,有紫茄、黄茄、白茄、清水茄。春种夏实。
匏 《埤雅》曰,长而瘦上曰瓠,短顶大腹曰匏。瓠夏熟味甘,匏则经霜后可取为器。《诗》:“甘匏累之”,又曰:“匏有苦叶”。
芋 《本草图经》云,蜀川生者多,形圆而大,状如蹲鸱,谓之芋魁。闽中出者,形长而大,小者如卵,生于芋魁之旁,味尤美。
藷藇 本草名薯蓣,汀人呼薯,有红、白二种,其白者又呼山药、雪薯。
番薯 一名甘藷。明万历间,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种。其味甘甜,有红、白二种,生食、熟食、晒干、磨粉皆宜。亦可酿酒。闽地粮糗,半资于此。又有一种略短而圆,内色纯黄者为芋薯。
枸杞菜 《诗》曰:“集于苞杞”。陆玑曰:苦杞。春生,作羹味微苦。
芹 生池泽中,有荻芹、赤芹,并堪作葅。《诗》曰:“薄采其芹”。《尔雅》谓之楚葵,一名水采英,又名水蕲。
蕨 《尔雅》云:蕨,鳖也。初生可茹,根可为粉。
蔊菜 味辛辣。洪舜俞《老圃赋》云:蔊有烈士之风。朱文公饭后,辄以蔊茎供蔬品。
笋 有苦、甜二种。江南竹、苦竹,其笋皆苦;筋竹、筀竹、石竹、猫竹,其笋皆甜。
茭笋 生水泽中,一名茭白。叶可以束。
香蕈 《尔雅》云:蕈似盖。《本草》云:木生为蕈,地生为菌。土人总呼曰菰。其品不一,有松菰、茅菰、朱菰、鸡肉菰,香菰味最甘。
姜 老者为母姜,嫩者为子姜。
葱 有胡葱、香葱二种。《礼记》曰:“葱渫处末。”又有长生葱,七月种。
韭 《说文》云:一种而久,古谓之韭。《纂要》云:一剪一加粪,一岁不过五剪。又名草中乳,性暖。
薤 《本草图经》云:似韭叶阔,多曰无实,谓之菜芝。《尔雅》谓之鸿荟。古礼:“脂用葱,膏用薤”。
蒜 小者为蒜,大者为葫,无瓣者俗呼独脚蒜。
藠 一作荞。
胡荽 张骞使西域始得种,故曰胡荽。俗呼为蒝荽。西方书名兴渠,为五荤之一。多食令人善忘及发腋气。
壶 《埤雅》曰:似匏而圆曰壶。亦曰壶芦。《古今注》曰:匏之无柄者也。《鹖冠子》曰:中流失船,一壶千金。
西瓜 五代胡峤陷虏,于回纥得瓜,种以牛粪,实大如斗,味甘,能解渴。
冬瓜 《广雅》一名地芝,经霜而上白衣,性解毒,消渴。
丝瓜 性寒。老则其中有丝,去皮取丝可以擦锅。土人呼为乱绩,亦以筋丝纷乱如麻绩耳。
王瓜 《本草》一名土瓜,《月令》:四月,王瓜生。
苦瓜 皮皱味苦。浙人谓之金荔枝。
甜瓜 质长文微,瓣瓤黄色,俗呼黄瓤瓜。曹氏“浮甘瓜于清泉”,其即此欤。
金瓜 色黄,圆而有瓣。
土瓜 《尔雅翼》曰“鸡齐”。一名鹿藿,又一名黄斤,色青白,味甘,能解醒消渴。
稍瓜 一名越瓜,形长可酱。
雪瓜 似西瓜而长,出长汀古贵里者佳。
带豆 俗呼豆角。
油菜头 苗苦不可食,根圆而扁,大如碗,味颇似萝卜,生熟皆可食。
梅 《书?说命》:“若作和羹,用汝作盐梅。”其品不一。江南梅熟时,连日细雨,谓之梅雨。《齐民要术》有作白梅、乌梅法,汀人亦能之。又渍蜜为青梅,渍甘草为甘梅,和糖为梅酱,皆佳。
桃 《尔雅翼》曰:“桃早盛,盖三岁而有子。”《诗》:“有蕡其实”。江文通颂曰:“惟园有实,惟山有丛,丹蘤擎露,紫云绕风。”
李 《尔雅翼》曰:李,木之多子者。故从子。其品不一,有朱李、粉李、清水李、胭脂李、夫人李、真珠李。
杨梅 木似荔枝,叶细阴青,竞岁如翠林。《邑记》曰:青时极酸,熟则如蜜。闽产以建安为佳。今汀亦有红、白二种。
栗 外刺如猬,熟则□折。《夏小正》曰:“八月,栗零零者降也。”
梨 初种以山梨小本,用佳梨种接之。旧志云:出武平、连城者佳,今宁化泉上香水梨、长汀南寨梨亦佳。
香橼 《本草》作枸橼。《南方草木状》曰:枸橼,皮似橙而金色,气极芳香,肉厚白如芦菔,汀人呼为香橼,为气缘袭人衣也。近有佛指香橼,又名佛手柑,种自福州来。
葡萄 一名马乳。西汉时,其种自西域来,有青、紫二种,今但有青者。性不能自举,作架承之;叶密阴厚,可以避暑。昌黎诗:“剩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枇杷 叶大骡耳,四时不凋,冬花夏实,子如弹丸。
菱 芰叶浮水上,花黄白色,实生渐向水中。《埤雅》曰:楚谓之芰,秦谓之茩。《武陵记》云: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古者采菱作歌,相和甚盛。
柯子 榛之类,一名椎,饥乃熟。通志云:似栗而绝小。
枣 大者枣,小者棘,于文重“朿”为枣,并“朿”为棘。《诗》曰:“八月剥枣”;郭璞赞曰:“赤心耿直。”
柑 叶厚色青,花白而香,俱冬熟,其品不一。
橙 亦柑类,大似佛酥柑而皮光,实味酸甜。
柚 亦名香柑,叶重台而大,花五瓣而卷,气甚香冽,实金黄色,皮厚肉小,味甘酸。
橘 树如柑而叶差小,花白而香,冬熟,其品亦不一。
柿 有数种,为赤实果。《酉阳杂俎》曰: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华可玩、六佳实、七落叶肥大。
椑 他柿至熟则黄赤,惟此虽熟亦青黑色,捣碎浸汁,谓之柿油,可糊扇、伞诸物。
橄榄 木端直而高,味先苦后甘。《本草》谓之谏果。出上杭。有自福州来者,差小,名丁香榄,尤佳。
莲 花有红、白二种。藕及房、蒂、须、叶皆可入药。
石榴 夏花秋实。《酉阳杂俎》:甜者曰天浆;千叶者,花红艳不实。
查子 汀人取之为查糕。
鸡头 《埤雅》云:蓬蹲似鸡首。故名。
木瓜 春末开花,深红色,实可食又可入药,能治脚气。
甘蔗 赤者曰崑崙蔗,白者曰荻蔗。土人捣取其汁,以为沙糖。
杨桃 杨字亦作洋。《异物志》云:杨桃色青黄,有五瓣,或谓之五瓣子。
银杏 即白果,又名鸭脚子,叶似鸭掌,故名。
落花生 种出西国,俗名番豆。种宜沙土,豆蔓生数尺,黄花开时,随以沙土压之,即于土中结实,冬后掘土取实。
药之属
薏苡 春生苗,叶如黍,开红白花,结实如珠。一名米,谓坚硬有如贑强之意;一名回回米,一名屋葵,一名薏珠子。久服之,轻身益气。
黄精 产山谷中,其茎叶类姜。《本草》谓,久服轻身。食法须九蒸九曝,不则戟喉。
菖蒲 荃也,一名荪。其本芳辛,叶长数尺,有脊如剑,性益聪。切之为菹,谓之昌歜,生石上者为石菖蒲。
地黄 叶生布地上,有皱纹;根如手指,通黄色。郭璞曰:“一名地髓。”
天门冬 《山海经》所谓冬。《尔雅》曰:“髦颠棘”。郭璞曰:“细叶有刺蔓”。
麦门冬 《尔雅翼》曰:叶如韭,四季不凋,根生连珠,形似穬麦。《本草》谓,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半夏 《本草》一名地文,一名水玉。茎端三叶,色颇似竹叶而光,皮黄肉白,采根以灰浥之,汤洗曝干。
豨莶 俗呼大炊草。张詠知益州,进豨莶丸。
艾 《尔雅翼》曰: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灸百疾,故名医草。叶有大、小二种。
天南星 苗似荷梗,高尺许,叶以蒟蒻,两枝相抱,花似蛇头,结子作穗,根似芋而圆。
益母草 《诗》谓之蓷,《本草》谓之充蔚。郭璞云:叶似荏,方茎白花,花生节间。今园圃、田野多产之。叶茎皆如郭说,但花色淡红小异耳。
香附子 即莎根,一名雀头香。
金樱子 生郊野中,似蔷薇有刺,开白花,实如小石榴。
香薷 似白苏而叶细,一作香葇。生山谷石上者尤佳。
金银花 即忍冬藤花,一名老翁须,黄白花相对,又名鸳鸯草。治毒最效。
何首乌 本名交藤,因何氏服之疾愈而发不白,故名。有雌雄两种,赤者雄,白者雌。
蓖麻子 子大如豆,去斑壳,仁有油。此药外用多奇效,内服不可轻率。
千里及 《本草》曰:藤生,道旁篱落间有之,叶细而厚。
骨碎补 一名猿姜,附榕木而生。《本草》曰:引根成条,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唐明皇以主折伤,甚验。
羊蹄草 俗名秃菜。陆玑曰:《诗》言“采其蘧”,即此物也。叶狭长,色深绿,茎节间紫赤。采根醋磨,涂癣速效。
茯苓 深山有大松处皆有之,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变成者,自作块,不附着根上,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茯苓千年,又化为琥珀。
薄荷 有大小二种,叶尖,冬不死,夏、秋采茎叶曝干,性清凉。
剪刀草 按《本草图经》,生近水沙碛中,叶如剪刀,苗最软嫩,色深青绿,开小白色四瓣,蕊深黄色。根大者如杏,小者如杏枝,色白而莹滑。一名慈菰,一名白地粟,一名河凫茨,采其根叶,治痈肿。
紫苏 叶下紫色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俱入药。
茱萸 夏开花黄色,秋结实如珠,性温,补肾利气。重九日,人采以泛酒。
山栀子 即黄栀子,一作支子,其实七棱,亦名越桃,可入药。
楮实子 初生时可用蜜煎。
车前子 即芣苡也,大叶长穗,好生道旁。
柏子 其色黄,其皮最凉。
桃仁 碎桃核取之。
香茅 苗叶如葇而香,可煮汤作浴,辟邪气。
南藤 生依南木故名。茎如马鞭,有节紫褐色。一名丁公藤。
萆 俗名硬饭头。
吉钩藤 其根入地,融结成香,即降真香也。
木之属
松 有五鬣,有三鬣,花上黄粉名松黄,其节名松光,皮上绿藓衣名艾纳香,和诸香爇之,其烟不散。
柏 叶有圆、扁、刺三种,性坚而香。樊宗师园诏谓,柏为仓官。其子香而可爇。又有叶侧向而生者为侧柏。
叶如侧柏。
椤 木可为器,最耐久远。
檺 亦可为栋宇,然久则蠧腐,不及杉远矣。其皮白,最刺挠人。或煮其汁,合诸毒药以射虎。
枫 似白杨,叶圆而岐,有三尖,经霜则色丹,取其脂可以为香。
桐 有四种。花叶不相见,花不结子,材中琴瑟。《禹贡》“峄阳孤桐”,即冈桐也。叶有三权,结子如胡椒可食者,即《尔雅》所谓梧桐。一名荣桐,又名榇梧也。二月开淡红色,子可压油者,谓油桐。不花不子,与油桐相类曰白桐。
桧 柏叶松身,一名栝。《禹贡》曰:栝,物之坚致者。
杉 一名沙木,类松而劲直,叶附枝生,若刺针然。土人作宫室、棺槨,以此木为上。
桑柘 与桑异种,皆可饲蚕,其丝作琴瑟弦,清亮异常,亦可为弓干。
槐 虚星之精,性畅茂多阴。《埤雅》曰:槐棘丑乔,桑柳丑条。
檀 叶似槐,性坚实,有黄、白二种,又有至夏始生叶者,俗呼为傲春檀。
水绵 类杉,修干而细叶。郡城内外,凡滨水处多植之。
《玉篇》无此字,乡人读如睹音。其树颇高大,叶略似桂,其子如苦槠,圆而稍长,去其壳而磨之,作冻可食。
黄莲茶 木高二三丈,叶似槐而尖长,春初芽始生,可治以代茗,亦可为茹,其味香美,俗又呼凉茶树。
加条 《闽中记》:其叶可用以磨犀角、象牙,即道家降真香,又名美龙藤。
朴 叶如加条差小,皮鳞皱而厚。
罗汉松 叶长而狭,色苍秀可爱,凌冬不凋。
铁树 叶红而干如铁。
柳 叶细长而青,枝干柔脆,纵横倒颠倒植之,皆生。
榉 皮如槐、檀,叶如樗而狭长,生水侧,名榉柳。
乌桕 花黄子白,叶可染皂,子可压油,即桕油也。
棕榈 俗名棕,亦曰栟榈,叶大如车轮,其毛可用,子嫩未吐者可采充茹,曰棕鱼。
樟 即豫章,生七年乃可知者也。《水经注》谓,其枝叶扶疏,垂阴数亩,叶似柟而尖长,其气极辛烈。为大舟及诸器皿多用之。禽鸟含种所生曰鸟樟。
梓 似桐而叶小、叶紫。《齐民要术》曰:白色有角者为梓。《埤雅》曰:梓为木王。
柟 即楠木也。宋子京曰:让木即柟,其木直上,柯叶不相妨。《山海经》曰:柟负霜腾翠。盖今古以为美林。
柽 俗名西河柳。《尔雅》谓“河柳”。《翼》曰:“叶细如丝,婀娜可爱。天将雨,柽先起气应之,故名雨师。”夏着花粉红如蓼。
榕树 《海物异名记》曰:榕作槦,言材不中梓人也。或曰:阴覆宽广,故谓之容。垂须入地,辄复生根,常有一树作十余干。相传,千年榕树上生奇南香。
黄杨 《埤雅》曰:黄杨,性坚致难长,岁长一寸,闰年倒退一寸。苏子瞻诗:“山中草木随时长,惟有黄杨厄闰年”。《酉阳杂俎》曰:世重黄杨,以其无火,伐必以阴晦夜,不见一星,则不裂。
楮 《诗》谓之榖。生子如杨梅,皮可织为布,亦可捣作纸。《尔雅翼》曰:皮斑者是楮,白者是榖;有瓣者曰楮,无瓣者曰构。
冬青 其叶常青,四时不改,肌理白文如象齿。韩子苍云“万年枝也”。许浑诗:“未秋红实浅,经夏绿阴寒”。一名女贞。《典术》云:少阴之精,凌冬青翠。俗呼为蜡树,有虫出其树而成白蜡。或云,叶微团而子赤者为冬青,叶长而子黑为女贞。
椿 木之寿者,质实而叶香。方春,其芽可啖。
楝 《尔雅翼》曰: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尖,实如小铃,谓之苦楝子。《东皋杂录》:江南自春至夏,有二十四风信,梅花最先,楝花最后。唐诗云:“楝花开后风光好”。
山樆 结实似梨,小而酸涩,其木理细腻坚致,可用镌刻。邢昺《尔雅疏》曰:梨生山中者名樆。
金荆 《闽中记》曰:木坚有文彩,可为床榻器用。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艸衣
宋·叶梦得
清·康有为
清·张倬
清·刘兆麒
清·孙诒让
元·王栖云
(清)易顺鼎
清·朱琰
宋·赵令畤
清·金文锦
清·鲁九皋
清·陈希魁
(晋)陆机
唐·法海
清·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