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七 妇人呕吐-妇人大全良方
卷七 妇人呕吐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 妇人呕吐
宋 临川 陈自明良甫编辑 明 古吴 薛 己立斋补注 鄞县 曹赤电炳章圈校
方论第一
妇人呕吐。良由脾胃不调。外邪乘之。或胃中虚冷。或胃口有热。或中脘停痰。或胃经血弱。治法胃冷者。丁香散、理中丸。胃热者。小柴胡汤、竹茹汤。胃虚者。藿香正气散。停痰者。半夏茯苓汤、二陈汤。血虚者。十全大补汤。加陈皮、半夏、藿香。
愚按、东垣先生云。前症内有故寒与新谷俱入于胃。新故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又云。胃因气逆为哕。夫呕吐哕者。俱属于胃。以其气血多少为异耳。如呕者。阳明也。阳明多血多气。故有声有物。血气俱病也。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症。慎不可下。孙真人云。呕家多服生姜。为呕家之圣药也。气逆者。必散之。故以生姜为主。吐者太阳也。太阳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为血病也。有食入则吐。以橘皮去白主之。哕者。少阳也。多气少血。故有声无物。乃气病也。以姜制半夏为主。若脾胃虚弱。寒邪所客。饮食所伤者。用六君子、藿香、生姜之类。若胃中有热。膈上有痰。用二陈、山栀、黄连、生姜。若久病胃虚。呕而不纳谷者。用生姜、参、术、黄耆、香附之类。亦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气逆而呕者。有气郁于胃口。有食滞于心肺之分而复出者。有胃口有火与痰而呕者。若注船大吐渴饮水者。冲童便饮之最妙。前论云。血不归源而呕。用十全大补汤。诚发前人之未发。愚常用屡效。此论与王安道先生□回集所论少异仍宜参看之附治验
太守阳山之内。素善怒。胸膈不利。吐痰甚多。吞酸嗳腐。饮食少思。手足发热数年矣。所服非芩、连、枳实。必槟、苏、厚朴。左关弦洪。右关弦数。此肝火血燥。木乘土位。朝用六味地黄丸。以滋养肝水。夕用六君、归、芍。以调补脾土而愈。乙巳夏。因大怒。吞酸嗳腐。胸腹胀满。或用二陈、石膏治之。吐涎如涌。外热如灼。脉洪大。按之如无。余曰。此脾胃虚损。虚阳发越于外。脾败而涎泛出也。用六君。加姜桂一钟。即睡觉而诸症如失。又数剂而康。
先太宜人饮食后。闻外言忤意。呕吐酸水。内热作渴。惟饮冷水。气口脉大而无伦。面色青赤。此肝脾郁火。投之以药。入口即吐。第三日吐宿食。第七日吐酸黄水。十一日吐苦水。脉亦洪大。仍喜饮冷。以黄连煎汤。冷饮少许。至二十日。加白术、茯苓。二十五日。加陈皮。二十七日。加当归、炙草。至六十日。始进米饮半盏。渐进薄粥。调理即痊。
一妇人食后因怒。患疟呕吐。用藿香正气散而愈。后复怒吐痰。狂言热炽。胸胁胀痛。手按少得。脉大无伦。按之微细。此属肝脾二经血虚。以加味逍遥散。加熟地、川芎二剂。脉症顿退。再用十全大补汤而安矣。府庠沈姬文母。患脾虚中满。痰嗽发热。又食湿面冷茶。吞酸呕吐绝食。误服芩、连、青皮等药。益加寒热。口乾流涎不收。闻食则呕。数日矣。迎治。余曰。脾主涎。此脾虚不能约制也。欲用人参安胃散。惑于众论。以为胃经实火宿食治之。病日增剧。忽思冬瓜。食如指甲一块。顿发呕吐酸水不止。仍服前药愈剧。复邀视之。则神脱脉绝濒死矣。惟目睛尚动。余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然药不能下矣。急用盐艾、附子炒热熨脐腹。以散寒回阳。又以口气补接母口之气。又以附子作饼。热贴脐间。时许。神气少生。以参术附子为末。仍以是药。加陈皮煎膏为丸。如粟米大。入五七粒于口。随津液咽下。即不呕。二日后。加至十粒。诸病少退。其涎不止。五日后。渐服前剂一二匙。胃气少复。乃思粥饮。后投以参、术等药。温补脾胃。五十余剂而愈。
丁香散 治脾胃气弱呕吐。水谷不入。
丁香 白术 缩砂 草果各三钱 人参一两 当归 白豆蔻 藿香 甘草各半两炒 橘皮三分 神黡炒 诃子各半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
竹茹汤 治胃热呕吐。
乾葛二钱 半夏姜制三钱 甘草五分 竹茹一弹子大
右姜枣水煎服。
许学士先生云。胃热者。手足心热也。政和中。一宗人病伤寒。得汗身凉。数日。忽呕吐药。食不下。用丁香藿香滑石等药。下咽即吐。余曰。此正汗后余热留胃脘。正宜竹茹汤。用之即愈。
许仁贴半夏丸 治胃冷呕逆不食。
半夏洗去骨一斤 小麦面一斤
右水和丸。如弹子大。水煮熟。初服四五丸。二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间服。
七味人参丸 服前丸不应。可服此药。
人参 白术各五两 厚朴姜制 细辛各四两 生姜 橘皮三两 桂心一两
右为末。炼蜜丸。桐子大米饮下十丸。渐加至二十丸。
青金丸 治呕吐不已。
硫黄三钱 水银一钱
右入铫内。慢火化。以木片拨炒成砂。研至黑。不见白星。姜汁糊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附方
人参安胃散 治脾胃虚热。呕吐泄泻。或饮食不入。
人参一钱 黄耆炒二钱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芍药七分 白茯苓四分 陈皮三分 黄连炒二分
右水煎服。
六君子汤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 加味逍遥散 十全大补汤二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六味丸方见二十四卷第十一论 藿香正气散方见二十四卷第九论妇人霍乱方论第二
论曰。呕吐而利者。名霍乱也。因肠胃虚弱。饮食过度。触冒风冷。清浊相干所致。或先腹痛而吐。或先吐而痛。或吐利并作。当分寒热而治之。饮冷者。五苓散。饮汤者。理中丸。四肢逆冷。脉微细者。用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中暑霍乱。烦渴饮冷。转筋者。用香薷散。脉浮洪者易治。微迟者难治。
愚按、贾元良先生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胞络之经。其症头疼口乾。面垢自汗。倦怠少气。或背寒恶热。甚者迷闷不省。或霍乱吐利。呕痰腹痛。或下血发黄生斑等症。治法清心火利小便为主。若自汗热甚。用白虎汤。若头疼恶寒。用十味香薷散。泄泻烦渴。饮水吐逆。用五苓散。热甚烦渴。用益元散清之。若表解里热甚者。用黄连解毒汤。脉微下利。作渴喜温。或厥冷不省人事。宜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半枚冷饮。次以来复丹、五苓散治之。故东垣云。脾胃虚弱。遇夏月淫雨。身重短气。甚则四肢痿软。脚欹眼黑。当滋肺气。以补水之源。是以五月常服五味子、人参、麦门冬之剂。为热伤元气故耳。丹溪所谓夏月伏阴在内也。盖人之腹属地。巳月六阳尽出于地之上矣。是人之阳气亦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而腹中之阳虚矣。又加以凉台水馆。大扇风车。寒泉水果。冰凉之物。自内及外。不用温热。病所由生。陈无择云。凡中暍切不得用冷药。惟用温养。得冷即死。道途无汤。即以热土熨脐中。溺以热尿即苏。概可见矣。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难经云。伤暑得之为正邪。火自病也。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伤寒论曰。太阳中暍者。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或发热恶寒。而脉微细芤迟。大抵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而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故先哲立法。夏月宜补。良有以也。前症若内有所积。外有所感。用二陈汤加减治之。或萝卜子捣碎。服而吐之。若饮米汤。即死云云。同前论若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边。此千金妙法也。乾霍乱不得升降。死在须臾。当以盐汤吐之。后以二陈汤加川芎、苍术、防风、白芷、姜煎服。若登圊而不通。加枳壳。若食瓜果饮冷。乘风霍乱。用六和汤。倍加藿香。凡中暑而亡者。皆因元气虚弱。而暑热乘之。以致泄泻。阳气暴脱。实为阴寒之症。宜急补其阳。庶得保生。缓则不救。其他执为暑热。投以寒药。鲜不误事。愚皆以回阳固本之方。继之于后。附治验
进士李通甫之内。冬开衣箱。其内衣裳。乃夏月所晒者。开时觉暑气所侵。良久患霍乱。足指足跟。俱转筋甚恶。自分必死。用香薷饮一剂。急煎下咽即愈。
加减理中丸 治肚腹疼痛。手足逆冷。饮食不入等症。
人参 白术 乾姜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杵匀。每两作五丸。每服一丸。白汤化下。呕吐。加枳壳。泄泻。加乾姜。吐泻乾呕。加半夏。体冷微汗腹寒。加炮附子。水煎服。
四顺附子汤 治霍乱吐利腹痛。手足厥冷。脉微绝。方见八卷十一论
四逆汤加猪胆汁。名四逆猪胆汁汤。
甘草三两 乾姜三两 附子一枚生
右每服五钱。水煎。入猪胆汁半合。作二服。
香薷散 治吐利腹疼。发热头痛。或霍乱转筋拘急。
香薷二钱 白扁豆 厚朴姜制 茯苓各一钱
右水煎。冷服。连进二三剂。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附方
十味香薷散 治伏暑身体倦怠。头痛恶寒。或吐泻等症。
香薷一两 人参 陈皮 白术炒 茯苓 黄耆炒 木瓜不犯铁器 厚朴姜制 扁豆 甘草炒各半两
右每服一两。水煎。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所蒸。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支节作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闷。小便黄数。大便溏频。或泻利作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
黄耆炒 苍术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 神黡炒 陈皮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炒 麦门冬去心 当归各三钱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粒炒杵 泽泻五分 青皮二分
右水煎服。
白虎汤 治胃热作渴。暑热尤效。又治热厥腹满。身难转侧。面垢谵语。不时遗溺。手足厥冷。自汗脉沉滑。
知母 石膏各二钱 粳米半合
右水煎服。
人参白虎汤 治暑热发渴。脉虚等症。
人参一钱五分 知母二钱 石膏半两 甘草一钱
右入粳米一合。水煎服。
人参益气汤 治暑热伤气。四肢困倦。嗜卧少食。两手指麻木。
黄耆炒八钱 甘草七钱内炙二钱 人参半两 升麻一钱 白芍药炒三钱 五味百四十个杵炒 柴胡二钱五分
右口□父咀。分作四服。
大顺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炒 乾姜炮 杏仁去皮尖炒 桂去皮
右为末。每服二三钱。汤点服。
消暑丸 治伤暑发热头疼。或呕吐泄泻。二便不分。
半夏 甘草炒 茯苓各半斤
右为末。生姜汁和丸。桐子大。每五十丸。水下。易简方。姜汁、好醋煮半夏末。作糊丸服。
姜附汤 治霍乱转筋。手足厥冷。汗出呕逆。腹痛脉欲绝者。
乾姜炮一两 附子一个生用
右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通脉四逆汤 治霍乱恶寒。腹痛身冷。自汗。脉沉微如欲绝。
吴茱萸二两炒 附子炮一两 桂心 通草 细辛 白芍药炒 甘草炙各半两 当归三钱
右每服四钱。水酒生姜煎。如不应。更加倍服之。以效为度。
半夏解毒汤 治一切暑热毒。五心烦躁。口舌咽乾。
黄柏炒 黄芩炒 山栀子炒 半夏等分
右每服五钱。水煎。
六和汤 治冒暑伏热。烦闷。霍乱转筋。吐泻。寒热交作。头目昏痛。嗜卧倦怠。小便赤涩。不问胎产并服之。
缩砂 半夏汤炮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 赤茯苓 藿香 木瓜各二两 白扁豆姜汁略炒 香薷 厚朴姜制各四两
右每服一两。姜枣水煎服。
益元散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或发热体痛。口乾作渴。
滑石六两 甘草微炒一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加蜜少许。汤水任下。
二陈汤方见二十四卷第五论 来复丹 五苓散二方见二十一卷第十论 竹叶石膏汤方见十二卷第十论妇人翻胃吐食方论第三论新增
愚按病机云。前症有三。曰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吐者。分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洪。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胸发痛。其治法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匿。其症或先痛而后吐。或吐而后作痛。治法当以小毒药去其积。槟榔、木香行其气。下焦吐者。心干寒地之道也。其脉沉而迟。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王太仆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又发明曰。噎者六腑之所主。阳也。气也。塞者五脏之所主。阴也。血也。二者皆由阴中伏火而作也。刘宗厚先生曰。若三焦传化失常所致。主于气也。若血亏胃脘乾槁所致。因于血也。塞犹填塞不通之义。故发明有治幽门不通。噎塞不便。通幽汤例。盖阳无阴不能通化。阴之失位而阳伏其中。传化不变。而反上行矣。故前症或由饮食起居。七情亏损脾胃。痰饮停滞。中气不运。当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若郁结伤脾。用归脾汤加枳壳、桔梗。若恚怒伤肝。用小柴胡加栀、苓、参、术。脾气虚弱。用六君加山栀、枳壳。气血俱虚。用八珍汤加山栀、半夏。若用行气之药。胸膈痞闷。用六君、芎、归之类。若过用香燥之剂。而大便结燥。用四物、参、术之类。若饮食不能入。用六君、山栀、吴茱萸、制黄连。若食入而反出。用六君、炮姜、白豆蔻、黄连、制吴茱萸。若痰滞而食反出。用六君、枳壳、桔梗。若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胸膈痞闷。吞酸嗳腐。食反不化。是为脾胃虚寒。用东垣固真丸。或八味丸。若发热烦热。身恶风寒。腹畏热食。或手足俱冷。胸满腹胀。是内真寒外假热。用神效附子丸或八味丸。大凡呕吐善食。喜饮冷水。是为有火。呕吐少食。喜饮热汤。是为无火。当审其因而治之。附治验
一妇人患前症。胸腹痞闷。得去后。或泄气稍宽。余曰。此属脾气郁结而虚弱也。当调补为善。不信。乃别用二陈、枳实、黄连之类。不应。又用香燥破气。前症益甚。形气愈虚。余用加味归脾汤调治。不出半载而痊。
一妇人患前症。胸腹胀闷。或小腹不利。或时作痛。小便涩滞。余曰。此肝火血虚也。当清肝火。生肝血。养脾土。生肺金。以余言为迂。别服利气化痰等剂。前症益剧。虚症衖起。余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兼服。寻愈。
一妇人患吐痰甚多。手足常冷。饮食少思。余曰。此肝脾郁怒。兼命门火衰。不信。另服化痰利气之剂。胸腹愈胀。又服峻利痚导之剂。余曰。非其治也。必变脾虚发肿之症。急服金匮加减肾气丸。庶有可救。仍不信。反服沉香化气等丸。果发肿而殁。
白垩散 治虚热翻胃。用白垩土一斤。米醋一斤。煅土赤。入醋内。再煅再入。以醋乾为度。取土一两。入炮姜一钱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甚者二钱。须服四两有效。
治实热翻胃。用黄连五钱。生姜汁浸炒。山查三钱。保和丸三钱。同为末。糊丸麻子大。胭脂为衣。每服六十丸。煎人参汤入竹沥下之。
太仓丸 治胃弱翻胃。
肉豆蔻 砂仁各一两 丁香一两 陈苍术一升土炒
右为末。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姜汤下。
青金丹 每服三十丸。生姜陈皮煎汤送下。方见前呕吐类附方
东垣补真丸
肉苁蓉酒浸焙 葫芦巴炒 附子炮去皮 阳起石煅 肉豆蔻面煮煨 兔丝子净洗酒浸蒸 川乌炮去皮 沉香 五味子各五钱 鹿茸酒浸炒 巴戟去心 钟乳粉各一两
右为末。用羊腰子两对。治如食法。葱椒酒煮捣烂。入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盐汤任下。
神效附子丸 治脾肾虚寒呕吐。或翻胃膈噎。用黑附子重一两四五钱。端正底平尖圆一枚。灰火炮皮裂。入生姜自然汁内。浸润晒乾。再炮。再入汁浸润。仍晒再炮。用尽姜汁半碗为度。却去皮脐为末。以人参煎膏。丸黍米大。每服数丸。津唾咽下。胃气稍复。饮食稍进。投以温补之剂。
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四物汤三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 归脾汤 加味归脾汤 八珍汤 加味逍遥散四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八味丸方见二十四卷第十一论 二陈汤方见二十四卷第五论 金匮加减肾气丸方见二十二卷第十论妇人血膈方论第四
愚按、前症若气逆而血滞。用流气饮。若恚怒而血逆。用小柴胡、山栀、丹皮。血虚用四物、参、术、柴胡、山栀、丹皮。若郁结而血伤。用加味归脾。兼加味逍遥散。脾虚不能生血。用六君、归、芎。胃虚不能吐血。用益气汤。若肝虚而不能藏血。用补肝散。如不应。兼以六味丸。若因脾肺虚。用补中益气汤。如不应。用六君加味汤。附治验
一妇人患前症。胸膈痞闷。余曰。此属脾经血虚。遂用四君、芎、归。调补脾气。寻愈。又因怒兼两胁痞闷。头目不清。月经旬余未竭。用加味逍遥散。加钩藤治之。复瘥。
一妇人患前症。胸膈作痛。面清目劄。小便频数。或时寒热。此肝气前而血凝。先用失笑散。二服痛止。又用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妇人所患同前。泛用行气破血之剂。以致不起。
神功散 治血滞胸腹作痛。
五灵脂炒一两 莪术 桂心 芸薹子炒各半两
右每服二钱。酒水煎。附方
流气饮方见三卷第七论 小柴胡汤方见二十四卷第二论 加味归脾汤 加味逍遥散二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四物汤 补中益气汤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四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 补肝汤方见本卷第十七论 六味丸方见二十四卷第十一论 失笑散方见二十卷第五论
制吴茱萸黄连法。 用二味等分。用热汤拌湿和匀。重汤顿煮。使气相通。同炒焦。各拣出听用。妇人鼻血方论第五
妇人气血调和。则循环经络。若劳伤元气。阴虚火动。气逆于肺。则血随鼻而衄。产后尤不可治。陈无择曰。亦有因怒气而得者。赵恭人鼻衄。先用苏合香丸四粒。次用五苓散。浓煎白茅花汤调服。即止。又用芎归汤调理而安。一富男鼻血。六脉洪数。讯之云。曾服丹药。遂用芩、连、大黄为末。水调服之而解。
愚按、前症若热郁于胃经。用犀角地黄汤。若伏暑于内。用黄连香薷饮。若大怒血蓄于上。用小柴胡汤。若脾损不能摄血归源用归脾汤。大凡杂症见血多。因阴分郁热。或内有所伤。皆属五志所动。经曰。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胜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仍与后症同用。附治验
一妇人经素不调。因怒衄血。此肝火炽盛。用加味小柴胡加红花。二剂血止。又用加味逍遥散。八珍汤兼服。三十余剂。经行如期。
一妇人郁结而患前症。用加味归脾汤。其血渐止。饮食渐进。用加味逍遥散。元气渐复寒热渐止。后因怒仍衄。寒热往来。用小柴胡汤。加芎、归、丹皮而愈。
一妇人因劳衄血。服凉血之剂。更致便血。或以血下为顺。仍用治血。余曰。此因脾气下陷而血从之。当升补脾气。庶使血归其经。不信。果血益甚。余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加味归脾汤而愈。此症用寒凉止血。不补脾肺、而死者多矣。
刺蓟散 治血热鼻衄。
刺蓟 生地黄各二钱 桑耳 乱发灰 艾叶炒各一钱 蒲黄五分
右水煎服。
犀角地黄丸方见后
又方。 用白茅根汁一合。饮之即止。
又方。 用生葱心塞鼻中。血即止。若刀斧所伤。用之血亦止。
四物汤加侧柏生地黄。治虚热吐血甚效。若脾经血虚。须用四君加芎归。若脾经结郁。须用归脾汤。若肝肾亏损。须用六味丸。若气血俱虚。须用十全大补汤。附方
济生犀角地黄汤 治热郁不解。泛行经络。或流肠胃。随气涌泄。以致衄血吐血。或为便血。并皆治之。
犀角镑如无升麻代 生地黄 白芍药 牡丹皮各等分
右每服四五钱。水煎。 若实热炽甚。加炒黄芩。 若去血过多。或脾肺之气亏损。不能摄血归源者。急用四君子汤。 郁结者。用归脾汤。
枇杷叶散 治暑毒攻心。衄血呕血。或吐泻作渴。
香薷二钱 厚朴姜制一钱半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 木瓜不见铁器 白茅根各一钱 枇杷叶 陈皮 丁香各半钱
右每服三五钱。姜水煎。
黄连香薷饮 治伏暑衄血。不拘四时。方见本卷第二论
小柴胡汤 加味小柴胡汤二方见二十四卷第二论 归脾汤 加味逍遥散 八珍汤加味归脾汤四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补中益气汤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妇人吐血方论第六
妇人吐血者。因脏腑伤损所致。夫气血外行于经络。内荣于脏腑。若六淫七情。饮食起居。有所损伤。行失常道。逆则吐血也。
愚按、前症若脾经郁热。用犀角地黄汤。脾胃伏暑。用黄连香薷饮。心脾郁热。用生地黄汤。心气耗损。用茯苓补心汤。脾气劳伤。用鸡苏散。思虑伤脾。用归脾汤。暴怒肝火。用加味小柴胡汤。久怒肝伤。六味地黄丸。脾肺虚热。用麦门冬饮。肝肾虚热。用六味地黄丸。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汤。经云。脾朝百脉之气。肝统诸经之血。必用甘温之剂。补其阳气。使血各归其经。如大吐血病。毋论其脉急。用独参汤救之。若潮热咳嗽而脉数者。元气虚而假热之脉也。皆由脾胃先损。须用人参之类。本草云。人参治脾胃不足。补中温中。泻脾肺中火。东垣先生云。脾胃虚者。心血亢甚而乘土位。肺气受邪。须用黄耆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闭腠理。尝治气血虚弱。用十全大补最善。若用寒凉止血。胃寒反伤。无不致祸。附治验
一老妇每作先饮食不进。或胸膈不利。或中脘作痛。或大便作泻。或小便不利。余以为肝脾之症。用逍遥散。加山栀、茯神、远志、木香而愈。后郁结吐紫血。每作先倦怠烦热。以前药加炒黑黄连三分。吴茱萸二分顿愈。后因怒吐赤血甚多。燥渴垂死。此血脱也。法当补气。乃用人参一两。苍术、当归各三钱。陈皮、炮黑乾姜各一钱。炙甘草、木香各一钱。一剂顿止。又用加味归脾汤。调理而痊。
一女子怀抱素郁。胸满食少。吐血面赤。用六味丸。及归脾。加山栀、贝母、芍药而愈。
一妇人为哭母。吐血咳嗽。发热盗汗。经水不行。此悲伤肺。思伤脾。朝服补中益气。加桔梗、贝母、知母。夕用归脾汤。送六味丸而愈。
柔脾汤 治虚热吐血。衄血汗出。
甘草炒 白芍药炒 黄耆各半两 熟地黄自制一两五钱
右每服五钱。水酒煎。
一妇人月经不利。忽妄行呕血。察其形脉如常。用四生丸即安。一女子饱食负重而吐血。用前汤。及青饼子而愈。世治吐血。并用竹茹、地黄、藕汁。亦不可拘泥。如阳乘于阴。血得热则流散。经水沸溢。理宜凉解。大黄、犀角之类。如阴乘于阳。所谓天寒地冻。水凝成冰。须用温散。乾姜、肉桂之类。
四生丸 治乘阳于阴。以致吐血衄血。
生荷叶 生艾叶 生柏叶 生地黄各等分
右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陈自华云。先公尝游灵石寺。主僧留饭设桌。一僧见桌不稳。急俯稳之。举首即呕血。明年到寺。问旧呕血者何如。主僧言。服得四生丸遂愈。自得此方。屡治有效。愚意前症。乃内热暴患。用之即效。若人病久。本元不足。须补脾以滋化源。否则虚火上炎。金反受克。获生鲜矣。
犀角地黄汤方见前
姜草汤 治阴乘于阳。寒而呕血。
甘草炒 乾姜各一钱
右水煎服。理中汤亦效。
花蕊石散 治瘀血积于内。以致大小便不通。或血畜于上。而吐不止。一妇人苦吐血。百药不效。童便酒调。不数服而愈。方见胞衣不下
如圣散 治吐血不已。每服二钱。米饮下。方见十七卷催生附方
济生鸡苏散 治劳伤肺经。唾中有血。咽喉不利。
鸡苏叶 黄耆炒 生地黄 阿胶炒 贝母 白茅根各一钱 桔梗炒 麦门冬去心 蒲黄炒 甘草炒各五分
右姜水煎服
生地黄散 治郁热衄血。咯血吐血。阴虚而不能愈者。
枸杞子 柴胡 黄连炒 地骨皮 天门冬 白芍药炒 甘草炒 黄芩炒 黄耆炒 生地黄 熟地黄自制各五分
右水煎。下血。加地榆。
三因茯苓补心汤 治面色黄瘁。五心烦热。咳嗽吐血。
半夏 茯苓 紫苏 前胡 人参 枳壳麸炒 桔梗炒 甘草炒 乾葛各五分 当归一钱 川芎 陈皮 白芍药各一钱 熟地黄自制一钱五分
右姜枣水煎服。
麦门冬饮子 治气虚吐血。或气虚不能摄血者。
五味子杵十粒 麦门冬去心 黄耆炒各一钱 当归身 人参 生地黄各钱半
右水煎服。
十全大补汤 治胃气虚弱。吐血衄血。便血不止。以致外症恶寒发热。自汗盗汗。食少体倦。或寒热作渴。头疼眩晕。面似中风。或气血俱虚。胸腹胁痛。或骨节作痛。经候不调。或寒热往来。发热晡热。或五心发热。咽乾舌燥。或痰嗽喘促。胸膈虚痞。或呕吐泄泻。手足冷热等症。
归脾汤 加味逍遥散二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加味小柴胡汤方见二十四卷第二论六味丸 八味丸二方见二十四卷第十一论 独参汤方见三卷第十一论 补中益气汤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 黄连香薷饮 枇杷叶散二方见本卷前妇人□□玄癖诸气方论第七
妇人□□玄癖。因元气虚弱而邪气积聚。盖□□玄者在腹内。近脐左右。有筋脉急痛。如臂如指如弦之状。癖者僻。在两肋之间。有时而痛。皆阴阳不和。经络痞膈。饮食停滞。冷气固结而成也。
愚按、前症因饮食起居。七情失宜。亏损脏腑。气血乖违。阴络受伤。循行失度所致。罗谦甫先生曰。养正邪自除。必先调养。使荣卫充实。若不消散。方可议下。但除之不以渐。则必有颠覆之害。若不守禁忌。纵嗜欲。其有不丧身者鲜矣。附治验
一妇人内热作渴。饮食少思。腹内初如鸡卵。渐大四寸许。经水三月一至。肢体消瘦。齿颊似疮。脉洪数而虚。左关尤甚。此肝脾郁结之症。外贴阿魏膏。午前用补中益气汤。午后用加味归脾汤。两月许。肝火少退。脾土少健。午前以补中益气。下六味丸。午后以逍遥散。下归脾丸。又月余。日用芦荟丸二服。空心。以逍遥散下。日晡以归脾汤下。喜其谨疾调理。年余而愈。
一妇人腹内一块不时上攻。或作痛有声。或吞酸痞闷月经不调。小便不利。二年余矣。面色青黄。余以为肝脾气滞。以六君加芎、归、柴胡、炒连、木香、吴茱。各少许。二剂。却与归脾汤。下芦荟丸。三月余。肝脾和而诸症退。又与调中益气。加茯苓、丹皮。中气健而经自调。
一妇人性多郁善怒。勤于女工。小腹内结一块。或作痛。或痞闷。月经不调。恪服伐肝之剂。内热寒热。胸膈不利。饮食不甘。形体日瘦。牙龈蚀烂。此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肾水。肾水不能生肝木。当滋化源。用补中益气。六味地黄。至仲春而愈。
松江太守何恭人。性善怒。腹结一块。年余。上腭蚀透。血气虚极。时季冬。肝脉洪数。按之弦紧。或用伐肝木清胃火之药。余曰。真气虚而邪气实也。恐伐肝木。至春不能发生耳。用八珍汤以生气血。用地黄丸以滋肾水。肝脾顿退。因大怒。耳内出血。肝脉仍大。烦热作渴。此无根之火也。仍以前药。加肉桂。二剂。脉敛热退。复因大怒。果卒于季冬辛巳日。乃金克木故也。
一妇人经候过期。发热倦怠。或用四物、黄连之类。反两月一度。且少而成块。又用峻药通之。两目如帛所蔽。余曰。脾为诸阴之首。目为血脉之宗。此脾伤五脏。皆为失所。不能归于目也。遂用补中益气、济生归脾二汤。专主脾胃。年余而愈。
麝香丸 治□□玄癖冷气。心腹作痛。
麝香二钱另研 五灵脂炒 阿魏五钱面裹煨令面熟 桃仁 三棱各二两醋制 芫花醋炒 槟榔各一两 莪茂醋制 桂心 没药 木香 当归各半两
右为末。饭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淡醋汤下。
治□□玄癖神效。以豮猪肝一具。重十余两。用巴豆仁五十枚。入肝内。用酽醋三碗。慢火熬乾研烂。量入三棱末。丸桐子大。每服五丸。食前酒下。
罗安人每经行。脐腹痛甚。以桃仁桂枝汤。一剂而瘥。方见一卷第十二论
治经来腹先痛。用局方七气汤。送来复丹。局方积气丸。□□玄癖症瘕。诸气亦效。附方
芦荟丸 治□□玄癖肌肉消瘦。发热潮热。饮食少思。口乾作渴。或肝疳食积。口鼻生疮。牙龈蚀烂等症。
芦荟 胡黄连 黄连炒焦 木香 白芜荑炒 青皮各五钱 当归 茯苓 陈皮各一两半 甘草炒七钱
右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米汤下。
阿魏膏 治一切痞块。更服胡连丸。
羌活 独活 玄参 官桂 赤芍药 穿山甲 大黄 白芷 天麻各五钱 红花四钱 生地黄五钱 两头尖五钱 木鳖十枚去壳 乱发一团如鸡子大 槐柳桃枝各三钱
右用香油二斤四两。煎黑去柤。入发。煎发化。仍去柤。徐下黄丹。煎软硬得中。入芒硝阿魏、苏合油、乳香、没药各五钱。麝香三钱。调匀。即成膏矣。摊贴患处。内服丸药。黄丹须用真正者效。凡贴膏药。先用朴硝。随患处铺半指厚。以纸盖。用热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时许。方贴膏药。若是肝积。加芦荟末同熨。
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二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 八珍汤 加味归脾汤 归脾汤 逍遥散四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六味丸方见二十四卷第十一论 调中益气汤方见四卷第五论妇人疝瘕方论第八
妇人疝瘕之病。由饮食不调。血气劳伤。或胎产经行。风冷相搏所致。盖疝者痛也。瘕者假也。脉弦急者生。虚弱者死。尺脉涩浮牢。为血实气虚。腹痛逆气上行。此为胞中有恶血。入则经成症也。
愚按、子和先生云。遗溺闭癃。阴痿浮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若血涸月事不行。行后小腹有块。或时动移。前阴突出。后阴痔□□玄。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附治验
一妇人小腹痞胀。小便时下。白带。小水淋沥。此肝经湿热下注。用龙胆泻肝汤而愈。
一妇人小腹胀痛。小水不利。或胸乳作痛。或胁肋作胀。或气逆心动。余以为肝入而血伤痹。用四物柴胡汤下。或玄胡、紫木香而愈。
一妇人小腹痞闷。小便不利。内热。体倦懒食。用八珍汤。加柴胡、山栀、龙胆草治之而安。
乾漆散 治疝瘕胁肋疼痛。
乾漆炒令烟尽 木香 芫花醋炒 赤芍药 桂心 当归 川芎 琥珀各半两 大黄二两炒 牛膝一两 桃仁去皮尖一两另研 麝香一钱
右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燔葱散 治前症属寒气不散。疼痛甚效。方见二十四卷第八论附方
宝鉴蒺莉汤 治阴疝小腹作痛。小便不利。手足逆冷。或胁腹闷痛。
蒺莉去刺 附子炮 栀子去皮各半两
右末。每三钱。水煎。食前温服。
丹溪定痛散 治寒疝疼痛速效。
枳壳十五个 山栀子炒 唐球子 吴茱萸炒 荔枝核炮各等分
右末。用长流水调下一二钱。空心服。
三因失笑散 治小肠疝气痛。或血气肚腹作痛。方见二十卷第五论
龙胆泻肝汤方见二十四卷第八论 四物汤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 八珍汤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妇人八瘕方论第九
妇人脏腑调和。经脉循环。则月水以时而无病。若乘外邪而合阴阳。则小便胸胁腰背相引而痛。月事不调。阴中肿胀。小便淋疬。面色黄黑。则瘕生矣。八瘕者。黄、青、燥、火、脂、气、蛇、鳖是也。千金外台言之详矣。
愚按、经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若血不流。则凝而为瘕也。瘕者中虽硬而忽聚忽散。多因六淫七情。饮食起居。动伤脏腑而成。当与□□玄癖诸症治同。慎不可复伤元气。
桃仁煎 治血瘕
桃仁 大黄炒各一两 蝱虫半两炒黑 朴硝
右为末。以醇醋一钟。石器中煮三分。下煎三味。不住手搅。煎至可丸。下朴硝。丸桐子大。不吃晚食。五更初。温酒下五丸。日午下秽物。如未见。再服。仍以调气血药补之。予向在毗陵。一妇人小便不通。脐腹胀甚。予诊之曰。此血瘕也。用前药一服。腹痛。下血块血水即愈。此药猛烈大峻。气血虚者。斟酌与之。
大硝石丸 治七症八瘕。当用此药去之。不令人困。
硝石三两 大黄四钱 人参一钱 甘草八分
右为末。苦酒一升。石器中。先入大黄煎膏。入余药。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三日一服。宜下赤物。妇人腹中瘀血方论第十
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症瘕矣。
愚按、前症若郁结伤脾。用加味归脾汤。若恚怒伤肝。用加味逍遥散。若产后恶露。用失笑散。若肝脾亏损。用六君、柴胡。以补元气为主。胃气虚弱。用益气汤。加茯苓、半夏为主。大凡腹中作痛。畏手按者。此内有瘀血。若形体如常。属病气元气俱实。用桃仁承气汤直下之。若痛而肢体倦怠。饮食少思。此脾胃受伤。属病气有余。元气不足。用当归散调和之。若痛而喜手按腹。形体倦怠。饮食少思。此元气病气俱不足。用六君、炮姜、芎、归纯补之。若痛而大便不实。饮食难化。此脾胃虚寒。用六君、炮姜、肉果温补之。若痛而作呕少食。此脾胃虚弱。用六君、炮姜、藿香。若痛而呕吐不食泄泻。用六君加姜、桂。若兼手足逆冷自汗。更加附子。此症多有因攻伐而致者。附治验
妇人耳下肿赤。寒热口苦。月经不调。小腹内一块。此肝火气滞而血凝也。用小柴胡加山栀、川芎、丹皮治之。诸症悉退。
妇人久患腹痛。去瘀血方止。而复大痛。诸药不纳。予以脾胃之气虚寒。用参、术、炮姜。丸如黍。每用数粒。津咽下。后以二味浓煎。渐呻而愈。
桃仁丸 治瘀血不利。月水不调。发热作渴。心腹满急。或肚腹中作痛。
桃仁 大黄炒各三两 蝱虫炒去翅足 水蛭炒焦各四十枚
右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丸。空心热酒下。附方
桃仁承气汤 治瘀血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乾。漱水不咽。遍身黄色。小便自利。或血结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热昏迷。其人如狂。
桃仁半两 大黄炒二两 甘草二钱 肉桂一钱
右姜水煎。发日五更服。附方
加味归脾汤 治瘀血已去。或脾经失血。小腹作痛无寐。发热盗汗。或脾伤不能摄血。或心脾伤痛。嗜卧少食。或忧思伤脾。血虚发热。或肢体肿痛。大便不调。或经候不准。晡热内热。
加味逍遥散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失笑散方见二十卷第五论 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二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 当归散方见后卷第五论 小柴胡汤方见二十四卷第二论妇人症痞方论第十一
妇人症痞。由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搏。积于腹中。牢固不动。故名曰症。得冷则作痛。冷入子藏则不孕。入胞络则月水不通。
愚按、前症若脾胃虚弱。用六君子加芎、归。若肝脾虚弱。用补中益气。及归脾汤。若肝火郁滞。佐以芦荟、地黄二丸。外贴阿魏膏。患者须慎七情六淫。饮食起居。治者不时审察病机而药之。庶几有效。附方
穿山甲散 治症痞瘀血。心腹作痛。
穿山甲 鳖甲醋炙 赤芍药 大黄炒 乾漆炒令烟尽 桂心各一两 川芎 芫花醋炙 当归尾各半两 麝香一钱
右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
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二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 归脾汤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六味地黄丸方见二十四卷第十二论 芦荟丸方见本卷第七论妇人食症方论第十二
妇人食症。由脏腑虚弱。经行不忌生冷饮食。或劳伤元气所致。陈无择云。经不行者。宜先导之。然后固元气为主。
愚按、前症若形气虚弱。须先调补脾胃为主。而佐以消导。若形气充实。当先疏导为主。而佐以补脾胃。若气壅血滞而不行者。宜用乌药散。散而行之。若脾气虚而血不行者。宜用四君、芎、归。补而行之。若脾气郁而血不行者。宜用归脾汤。解而行之。若肝脾血燥而不行者。宜用加味逍遥散。清而行之。大抵食积痞块之症为有形。盖邪气胜则实。真气夺则虚。当养正辟邪。而积自除矣。虽然。坚者削之。客者除之。胃气未虚。或可少用。若病久虚乏者。不宜轻用。
乌药散方见后妇人积年血症方论第十三
妇人积年血症。由寒温失节。脾胃虚弱。月经不通。相结盘牢。久则腹胁苦痛。宜用三棱煎主之。
愚按、前症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血乖违而致。盖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脾统血。肝藏血。故郁结伤脾。恚怒伤肝者。多患之。腹胁作痛。正属肝脾二经症也。窃谓罗谦甫先生云。养正积自除。东垣先生云。人以胃气为本。治法宜固元气为主。而佐以攻伐之剂。当以岁月求之。若欲速效。投以峻剂。反致有误。右七症方药。当互相参用。附方
三棱煎 治血燥血瘕。食积痰滞。
莪术醋浸炒 三棱各三两 青皮去白 半夏 麦芽炒各一两
右用好醋一钟煮乾。焙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淡醋汤下。痰积。姜汤下。妇人血气心痛方论第十四
妇人血气心痛。由脏腑虚弱。风冷所乘。盖心为诸脏之主。若心受伤。名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旦死。若心络伤。故痛发乍轻乍甚。而成斯症也。
愚按、前症若寒邪所伤。温散之。饮食停滞。消导之。肝火妄动。辛平之。脾气郁结。和解之。仍与后六症方药同用。附治验
一妇人久患心痛。饮食少思。诸药到口即吐。予以为脾土虚弱。用白术一味。同黄土炒去土。每服一两。以米泔煎浓。徐服少许。数日后。自能大饮。用三斤余而安。
上舍陈履学长子室。素怯弱。产后患疥疮。年余不愈。因执丧旬月。每欲眩作。一日感气。忽患心脾高肿作疼。手不可按。而呕吐不止。六脉微细。或见其形。实误认诸痛。不可补气。乃用青皮、木香、五味、吴茱萸等药而愈。继复患疟且堕胎。又投理气行血之药。病虽失。元气转脱。再投参耆补剂。不应矣。六脉如丝欲绝。迎予至。诊之曰。形虽实而脉虚极。反用理气之剂。损其真气故也。连投参、耆、归、术、附子、姜、桂二剂。间用八味丸。五日寝食渐安。六脉全复。此症若心脾疼痛时。即服此等药。痛亦不作矣。附方
乌药散 治血气壅滞。心腹作痛。
乌药 莪茂醋浸炒 桂心 当归 桃仁 青皮 木香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灵苑方 用玄胡、灵脂为末。每服一钱。沸汤下。日三服。
八味丸方见二十四卷第十一论妇人血气心腹疼痛方论第十五
妇人血气心腹疼痛。由脏腑虚弱。风邪乘之。真邪相搏。随气上下。故心腹作痛也。愚按、前症若气滞血瘀。用没药散。劳伤元气。用益气汤。肝脾郁结。用四七汤。怒动肝火。用小柴胡汤。肝脾血虚。用四物汤。脾肺气虚。用四君子汤。中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气血俱虚。用八珍汤。附治验
一妇人每怒心腹作痛。久而不愈。此肝火伤脾气也。用炒山栀一两。生姜五片。煎服而痛止。更以二陈加山栀、桔梗。乃不发。
一妇人怀抱郁结。不时心腹作痛。诸药不应。用归脾汤。倍加炒山栀而愈。
陈湖陆小村母。久患心腹疼痛。每作必胸满呕吐。手足俱冷。面赤唇麻。咽乾舌燥。寒热不时。月余竟夕不安。其脉洪大。众以痰火治之。屡止屡作。迨乙巳春。发频而甚。仍用前药反剧。此寒凉损真之故。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且脉息洪弦而有怪状。乃脾气亏损。肝木乘之而然。当温补胃气。遂用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吴茱萸、木香。一服。熟寐彻晓。洪脉顿歛。怪脉顿除。诸症释然。附方
琥珀散 治气滞心腹撮痛。或月经不行。小便疼痛。
乌药 莪茂醋浸炒各二两 当归一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蠲痛散 治血气刺痛。
荔枝核烧存性半两 香附子一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
菖蒲丸 治血积心脾作疼。男六德续添
九节菖蒲六两 吴茱萸炒 香附子各四两
右为末。醋调神黡糊丸。桐子大。每四五十丸。淡姜汤调下。
没药散 治血气不行。心腹作痛。或行注疼痛。或月经不调。发热晡热。并宜用之。
红花 没药 当归 玄胡索炒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童便酒调下。
木香枳术丸 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消化痰涎。
木香 枳实炒一两 白术炒二两
右为末。每服五钱。姜枣水煎服。
木香化滞汤 治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腹胀作痛。或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若忧怒饮食而致者。尤宜用之。
木香 红花各三钱 橘皮 当归梢各二钱 柴胡四钱 草豆蔻 甘草炙半两 半夏一两枳实炒二钱
右每服三五钱。姜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四君子汤 四物汤三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 四七汤方见十一卷第七论 小柴胡汤方见二十四卷第二论 八珍汤 归脾汤二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二陈汤方见二十四卷第五论妇人血气小腹痛方论第十六
妇人小腹疼痛。由胞络受冷。搏于血气。结于小腹。因虚发动故痛也。愚按、前症若气寒血结。用威灵仙散。气滞血凝。用当归散。肝经血虚。用四物汤。加参、术、柴胡。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肝脾气虚。用六君子汤。加柴胡、芍药。肝脾虚寒。用六君子汤。加柴胡、肉桂。若兼呕吐。加木香。四肢逆冷。再加炮姜。附治验
通府张孟威云其妹小腹痛。用附子理中汤。附子服过八十余枚。此乃沉寒痼冷之甚。不多有者。附方
威灵仙散 凡冷气滞血小腹疼痛。或经行遇怒。腹胀痛。宜用之。
威灵仙一两 当归 没药 木香 桂心各半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当归散 凡血积小腹疼痛。或因气逆。月经不行。肚腹作痛。
当归炒 赤芍药 刘寄生 没药 枳壳麸炒 玄胡索炒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四物汤 六君子汤二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 龙胆泻肝汤方见二十四卷第八论 附子理中汤方见二十一卷第九论妇人两胁胀痛方论第十七
妇人两胁胀痛。因脏腑虚弱。气血不调。风冷客于胞络。相搏壅塞痛也。
愚按、东垣先生云。胸腹作痛。口苦舌乾。寒热往来。发呕发吐。四肢满闷。淋溲便难。腹中急痛。此肝木之妄行也。窃谓前症。若暴怒伤血。用小柴胡、芎归、山栀。气虚。用四物、参、术、柴、栀。若久怒伤气。用六君、芎、归、山栀。若气血俱虚。用六味地黄丸。若经行腹痛。寒热晡热。或月经不调。发热痰咳。少食嗜卧。体痛。用八珍、柴胡、丹皮。若胁胀发热。口渴唾痰。或小便淋沥。颈项结核。或盗汗便血。诸血失音。用六味丸。若两胁作胀。视物不明。或筋脉拘急。或面青小腹痛。或小便不调。用补肝散。若概用香燥之剂。反伤清和之气。则血无所生。诸症作焉。丹溪先生云。右胁痛。用推气散、小龙荟丸、当归龙荟丸、控涎丹、抑青丸、十枣汤。皆病气元气俱实之剂。用者审之。附治验
一妇人性急。吐血发热。两腹胀痛。日晡益甚。此怒气伤肝。气血俱虚也。朝用逍遥散。倍加炒黑山栀、黄柏、贝母、桔梗、麦门冬。夕以归脾汤。送地黄丸而愈。
一孀妇内热晡热。肢体痠麻。不时吐痰。或用清气化痰药。喉间不利。白带腹胀。用行气散血药。胸膈不利。肢体时麻。此郁怒伤肝脾而药益甚也。予则朝用归脾。以解脾郁。生脾气。夕用加味逍遥散。以清肝火。生肝血。百余剂而愈。后怒。饮食日少。肢体时麻。此乃肝火侮土。用补中益气。加山栀、茯苓、半夏而痊。又饮食失调。兼有怒气。肢体麻甚。月经如注。脉浮洪而数。此脾受肝伤。不能统血而致崩。肝气亏损阴血而脉大。继用六君。加芎、归、炮姜而血崩止。又用补中益气。加炮姜、茯苓、半夏而元气复。更用归脾汤、逍遥散。调理而康。附方
葳灵仙散 治冷气血滞。两胁作痛。方见前
人参紫荆皮散 治心腹刺痛。胸膈饱满。不进饮食。
紫荆皮 苍术 石菖蒲各一两 香附子二两 人参半两 木香二钱
右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左金丸一名四金丸 治肝火胸腹胀痛。或发寒热。或头目作痛。或大便不实。或小便淋秘。或小腹疼痛。及一切肝火之症。
黄连炒六两 吴茱萸一两汤煮片时用
右为末。粥丸。白米陈皮汤下。
当归龙荟丸 治肝经实火。胸胁胀痛。或大便秘结。小便涩滞。凡属肝经实火者宜用之。
当归 龙胆草炒焦 栀子仁炒 黄连炒 黄芩炒各一两 大黄炒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一钱五分 麝香另研五分
右为末。用神黡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补肝散 治肝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晕。寒热发热。或遍身作痛。经候不调。
山茱萸肉 当归 五味子炒杵 山药 黄耆炒 川芎 木瓜各半两 熟地黄自制 白术炒各一钱 独活 酸枣仁炒各四两
右为末。每服五钱。枣水煎服。
小柴胡汤方见二十四卷第二论 四物汤 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三方见二十六卷第六论 六味丸方见二十四卷第十一论 八珍汤 逍遥散 归脾汤 加味逍遥散四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妇人心腹胀满方论第十八
妇人心腹胀。由心脾虚损。邪气乘之。此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小指。贯肾络膀胱。入肝肺。出络于心。若邪搏三经并结于脾。脾虚则心腹胀满矣。
愚按、前症脾胃虚痞。用六君子汤。脾胃虚寒者。用人参理中汤。郁结气滞者。用归脾汤。肝侮脾土。用六君加柴、芍。脾气壅滞。用平胃散。肺气壅滞。用紫苏饮。宿食壅滞。用养胃汤。脾血虚痞。用四物加参术。右六症当互相参用仍与六卷第七论同用附治验呕吐心腹痛第一论
一妇人胸膈不利。饮食少思。腹胀吞酸。或用痚利之药反致中满不食予以为脾气虚而肝木胜。用补中益气汤。加砂仁、香附、煨姜。又以六君子。加芎、归、桔梗而愈。
吴江史玄年母。久病之后。遇事拂意。忽胸腹胀满。面目微肿。两腿重滞。气逆上升。言语喘促。所服皆清气之剂。不效。予曰。此脾肺虚寒也。先用六君子汤一剂。病势顿减。后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乾姜二剂。形体顿安。后以七情失调。夜间腹胀。乃以十全大补汤。加木香治之而痊。附方
白术散 治脾胃气滞。心腹胀满。不欲饮食。
白术炒 草果 诃子 茯苓 槟榔 桂心各五分 陈皮 厚朴姜炒 人参各一钱 甘草炒三分
右姜枣水煎服。
愚按、前方治胸膈气滞饮食内停之良剂。若脾血虚痞。须用四物、参、术。脾气虚痞。须用四君芎归。
补遗。治心腹胀满。予常独用厚朴姜汁炒。每服五钱。姜七片。水煎温服。不拘时候。间服沉香降气汤。得效。此病气元气壅实之治法也。附方
平胃散 治脾气壅滞。胸腹不利。或饮食不进停滞呕吐
苍术 厚朴姜炒 陈皮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姜枣水煎服。
人参养胃汤 治脾气壅滞。胸膈不利。或饮食壅滞。胸腹胀闷。或兼外感风寒。头痛呕吐等症。方见二十卷第九论
四物汤 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三方见二十四卷第八论 人参理中汤方见二十卷第八论 紫苏饮方见十二卷第八论 十全大补汤 归脾汤二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调中益气汤方见四卷第九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张志和
清·潘永因
清·汪龙庄
虞龢
清·骆云
(宋)黄彻撰
明·唐甄
清·陈其瑞
汉·史游
(宋)趙昇
周·程本
五代·冯道
汉·晁错
吴克岐
春秋卫·王诩
清·瞿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