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王吉传-白话汉书
王吉传
王吉字子阳,琅笽皋虞人。
少年时好学,通晓经术,凭郡官举孝廉做了郎官,补若卢右丞,调为云阳令。
因为贤良被推举做了昌邑中尉。
昌邑王喜欢打猎,驱逐奔跑于封地内,动作行为没有节制,王吉上疏劝阻,说:“我听说古时候军队每天行走三十里,吉祥时每日行五十里。
《诗经》上说:‘那风呀,呼呼响,那车呀,飞一样!回头把那大路望,心里真悲伤!’意思是说:飘风发发不是古时有道之风,疾驱如飞不是古时有道之车,大概是哀伤这些吧?现在大王驾临方舆,不到半天竟跑了二百里,老百姓停止种田养蚕,修路牵马,愚以为百姓不可屡次遭受突发事件。
从前召公到职,掌管民事时,歇在棠树下听诉断狱,后世人们思念他的恩德,不忍心砍伐那甘棠树,《甘棠》一诗就是说的这件事。
“大王您不爱好书籍和法术而以逸为乐,坐在车上,奔跑不息,早上冒着雾霜,白天蒙受尘埃,夏天被烈日暴晒,冬天被风寒所袭,弄得疲惫不堪,身体逐渐瘦弱,这不是保全寿命的好办法,也不是提高仁义的好手段。
“大屋之下,纤细的毡毯之上,明智之师导前,劝谏之臣辅后,向上讨论唐尧虞舜的历史,向下推论殷周的盛世,考察仁德圣明的风俗,学习治理国家的道理,快快乐乐地发奋忘食,日日更新其德行,那种快乐岂只车马之间的快乐?休息时俯仰屈伸以强身,举止行走以健腿,吸新吐故以练气,一心一意积累精力以和神,如此养生,岂不长寿吗?大王诚能留意这样作,那么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伯赤松子那样的长寿,美好而盛大的声誉上闻于天,那福禄大概都会到来而且国家安定了。
“皇上仁慈圣明,至今尚思念武帝未敢懈怠,对于宫馆、囿池、弋猎之事还没有接近过,大王您也应早晚思念这些,来承接皇上的意思。
诸侯之中的至亲,没有谁比大王还亲的。
大王您从亲属方面讲则是儿子,从地位方面讲又是臣子,一身而二任之责集于肩上,恩爱行义稍有不周,让皇上听到了,都不是享国的福分。
臣王吉愚昧,希望大王明鉴。”昌邑刘贺虽然不守常道,但是还知道尊敬王吉,礼待王吉,于是下令“:寡人做的事不免有不周的地方,中尉王吉很忠诚,屡次辅佐我改过。
派谒者千秋,赐给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干肉五束。”此后又放纵自若,王吉都直言规劝,深得辅佐的道德,虽然不治理民事,但是国中没有谁不尊敬他的。
很久以后,昭帝崩,没有继承人,大将军霍光掌权,遣大鸿胪史乐成、宗正刘德迎接昌邑王。
王吉立即上书告诫昌邑王说:“臣听说高宗居丧,三年不言。
现在大王因为丧事被征召,应日夜哭泣悲哀,慎勿兴举众事。
大将军仁爱勇智,忠言之德天下没有谁不知道,事奉孝武皇帝二十余年。
先帝舍弃群臣,而把天下嘱托给他,把幼帝寄托于他,大将军抱着襁褓之中的幼帝,发布政令施行教化,海内平安,即使周公、伊尹也不能在他之上啊。
现在帝崩无后,大将军考虑可以承受宗庙的人,提拔而立大王,他的仁厚真是深重啊!臣希望大王侍奉他,敬重他,政事专一听从他的,大王只管垂衣拱手做皇帝罢了,希望你留意,常常以此为念。”昌邑王刘贺到了京师,即皇帝位二十余日,因为行为淫乱而被废弃。
昌邑群臣犯了在昌邑时不举奏昌邑王的罪过,使朝廷不知,又不能辅佐引导,陷大王于大恶的罪行,都下狱问罪。
只有王吉与郎中令龚遂因为忠直屡谏得以减免死刑,剃去头发充任城旦。
后来朝廷又从王吉家中请他出来做益州刺史,因病又离任,又征召作博士谏大夫。
这时宣帝效法武帝旧日的典章制度,宫室车服比昭帝还要盛大。
当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而皇上亲自治理政事,任用有能力的官吏。
王吉上疏谈得失,说:“陛下亲自俯身总摄万事,帝王图籍每天摆在面前,思索事务,复兴太平。
诏书每下,百姓高兴得好像再生。
臣伏身想想这些,可以称得上最高的恩惠,但是还称不上是皇上的根本事情。
“要治理好国家的君主不常有,公卿们幸运碰到这个好时机,皇上言听谏从,然而还没有建立万事之长策,把明主推举到夏、商、周三代那样兴隆的境地,而让皇上把精力用在施行政令看文书、断狱听讼辞上,这不是时世安乐的根本。
“臣听说圣明的君王宣谕政令广布教化,一定要从近处开始。
朝廷不完善,难以处理其他事情;左右的人不正派,难以教化远方的人。
百姓弱小但不能胜过他,愚昧但不能欺骗他。
圣主独行深宫,事情做对了,那么天下人就称颂您,做得不对,那么天下人都谈论您。
行动从近处兴起,但一定在远处见到,所以谨慎地选拔左右人,慎审地选择使用官员。
左右的人是用来修身的,官员是用来宣告政令的。
《诗经》云:‘一簇簇的士人们,文王用他们来安邦。’“春秋时期天下大统一的原因,是因为天地四方同一教化,九州会通。
现在庸俗的官吏用来管理百姓的办法,不是有礼义能代代通行的,而是设刑法来防备他们。
那些想治好的不知由来,穿凿附会,各取一般,机巧诡诈任意胡为,所以一变之后不可再整治。
结果百里之内不同教化,千里之内不同风俗,一户一个政事,一人一种服饰,欺骗作伪萌生,刑罚没有尽头,朴实一天天消失,恩爱渐渐淡薄。
孔子说:‘要想使在上位的人平安,使百姓太平,没有什么比礼还好的。’这不是空话。
做国君的还未制礼之时,引先王礼适宜当今而用之,臣希望陛下秉承天意,兴大业,与公卿大臣引进儒生,申述旧礼,阐明王制,带领全世的人民过渡到仁寿的领域,那么民俗怎么会不及周成王、周康王呢?寿怎么不及高宗呢?我看到当世旨趣追求不合于道的地方,小心地一条条禀报,希望陛下裁判抉择。”王吉认为:“夫妇,是人的等级关系的纲领,短命长寿产生的根本,世俗之人嫁娶太早,还不知做父母的道理就有了孩子,因此教化不明而人多夭折。
重财礼订婚嫁女没有节制,那么贫穷的人达不到,所以没有子女。
又汉室列侯娶天子女,诸侯国人娶诸侯女,使男奉侍女,夫屈于妇,阴阳之位颠倒,所以多女乱。
古时衣服车马贵贱有规章,那是用来褒奖有德行的人的,区分尊卑的,现在上下越分太大,人们自我裁断而无节度,因此贪财利,不怕死亡。
周代所以政事得以治理,刑罚放弃而不用的原因,在于他能禁止奸邪于未然。”又说:“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世代相承的人,而用皋陶、伊尹,坏人就难以存在了;现在庸俗的官吏的子弟都能因父兄当官而当上官,这些人一般多怠慢,不通古今;至于功业治理人事,对百姓无益,这是《伐檀》中吃白饭的君子的作为。
应当明确选用贤人,除去任用子弟的法令。
外戚与旧友可以多给些钱财,不适宜在官位,去掉互相争斗。
减少音乐官署,减少巧作,提倡节俭,明白地告诉天下。
古时候工匠不造精微的玉器,商人不贩卖奢侈品,不是工商自觉如此,是政事教化使他们这样的。
人们回到礼仪上来,礼仪建立了,法制就成功了。”皇上认为他的话不切实情,也就不太重视。
王吉于是推说有病回到琅笽家乡。
开始,王吉年轻时学习和询问,住在长安,东邻家有大枣树垂到王吉庭院中。
王吉的妻子摘来枣子给王吉吃,王吉知道后撵走了妻子。
东邻家后来知道此事要砍掉枣树,并要求王吉把妻子接回来。
里巷中为这事颂歌:“东家有树,王阳去妇,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王吉与贡禹交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将出来做官”,是他们进退相同。
元帝初即位,派遣使者征召王吉与贡禹。
王吉年老,走在半路上死了,元帝悼念他,又派使者吊唁祭祀。
起初,王吉兼通五经,能传邹氏《春秋》,用《诗经》、《论语》传授弟子,喜欢梁丘贺说《易》,王吉令子王骏受教。
王骏凭借孝廉做了郎官。
左曹陈咸推荐说王骏同他父亲一样有德才,经学精通,德行好,应当使其显贵来激励一般的人。
光禄勋匡衡也推荐王骏有独立谈判应酬的才能。
王骏升为谏议大夫,出使责备淮阳宪王,又调任赵内史。
王吉因昌邑王罪连累被判刑后,告诫过子孙不要做王国的官吏,所以王骏走到半路称病,免去赵内史回家。
后又从家中请出来做幽州刺史,调任司隶校尉,向皇上进言免去丞相匡衡,调任少府。
八年后,成帝打算重用王骏,由京官出任京兆尹,用政事来试验他。
在王骏之前做京兆尹的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连同王骏,都因有才能而出名,所以京城称颂:“前有赵、张,后有三王。”而薛宣由左冯翊代王骏为少府,恰遇御史大夫缺,谷永上书说:“圣王不听虚名,凭考核功绩用人,薛宣已试验过政事。”皇上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
薛宣做少府一个多月,就破格提为御史大夫,到做丞相。
王骏于是代薛宣做御史大夫,与薛宣同居三公位置。
过了六年,王骏就病死了,翟方进代王骏做御史大夫。
几个月后,薛宣免去丞相职,翟方进代薛宣做丞相。
众人替王骏遗憾不能封侯。
王骏做少府时,妻子死了,就没有再娶,有人问他,王骏说“:我德不及曾参,儿子也不及曾华、曾元,怎么敢再娶呢?”王骏的儿子王崇凭父任官而做了郎官,历任刺史、郡守,治理政事有才能而出名。
建平三年(前5),以河南太守征入朝廷做御史大夫几个月。
这时成帝舅安成恭侯的夫人刘放寡居,供养于长信宫,犯了祝诅罪而下了牢狱,王崇写奏章给皇上,为刘放说话。
刘放的外婆家解氏与王崇结为亲家,哀帝认为王崇不忠诚,下诏责备王崇:“朕认为你有世代的好名声,所以自祖及你皆有名位,在位以来,没有听到你忠诚匡正国事,反用欺骗之辞,想以此来援救旧姻之家,有大逆不道之罪,举止专意,不守法度,没有脸面给百官同僚看。”降王崇为大司农,后调任卫尉左将军。
平帝即位,王莽掌握朝政,大司空彭宣请求退职,王崇代为大司空,封为扶平侯。
一年后,王崇又推说有病请求退职,都为逃避王莽。
王莽遣回王崇。
一年后,王崇被亲幸的侍女毒害死去。
从王吉到王崇,世代声名清廉,然而才气名声渐不能赶上自己的父辈,而禄位却越来越高。
都喜好车马衣服,用自己的俸禄置办得极为漂亮,而无金银锦绣之物。
等到迁徙它处,车上装的不过一囊衣服,不蓄积余财。
不做官了回家住着,也只是粗布衣服和粗糙饭食。
天下人佩服他们廉洁,而又以他们的奢侈为怪,所以俗话传说:“王阳能自作黄金用。”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吴承仕
清·曹廷杰
明·僧一然
宋懋澄
明·甄伟
魏·王弼
唐·李世民
宋·杨至质
郭廷以
明·沈受先
清·闲斋氏
明·刘纯
曹继武
宋·陈槱
宋·曾恬
明·徐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