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 主編
資治通鑑目录:
卷一 周紀一
卷二 周紀二
卷三 周紀三
卷四 周紀四
卷五 周紀五
卷六 秦紀一
卷七 秦紀二
卷八 秦紀三
卷九 漢紀一
卷十 漢紀二
卷十一 漢紀三
卷十二 漢紀四
卷十三 漢紀五
卷十四 漢紀六
卷十五 漢紀七
卷十六 漢紀八
卷十七 漢紀九
卷十八 漢紀十
卷十九 漢紀十一
卷二十 漢紀十二
卷二十一 漢紀十三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
卷二三 漢紀十五
卷二十四 漢紀十六
卷二十五 漢紀十七
卷二十六 漢紀十八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卷二十八 漢紀二十
卷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卷三十 漢紀二十二
卷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卷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卷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卷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卷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卷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卷三十八 漢紀三十
卷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卷四十 漢紀三十二
卷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
卷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
卷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
卷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卷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卷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卷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卷四十八 漢紀四十
卷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卷五十 漢紀四十二
卷五十一 漢紀四十三
卷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
卷五十三 漢紀四十五
卷五十四 漢紀四十六
卷五十五 漢紀四十七
卷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
卷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
卷五十八 漢紀五十
卷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
卷六十 漢紀五十二
卷六十一 漢紀五十三
卷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
卷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卷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
卷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
卷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
卷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
卷六十八 漢紀六十
卷六十九 魏紀一
卷七十 魏紀二
卷七十一 魏紀三
卷七十二 魏紀四
卷七十三 魏紀五
卷七十四 魏紀六
卷七十五 魏紀七
卷七十六 魏紀八
卷七十七 魏紀九
卷七十八 魏紀十
卷七十九 晉紀一
卷八十 晉紀二
卷八十一 晉紀三
卷八十二 晉紀四
卷八十三 晉紀五
卷八十四 晉紀六
卷八十五 晉紀七
卷八十六 晉紀八
卷八十七 晉紀九
卷八十八 晉紀十
卷八十九 晉紀十一
卷九十 晉紀十二
卷九十一 晉紀十三
卷九十二 晉紀十四
卷九十三 晉紀十五
卷九十四 晉紀十六
卷九十五 晉紀十七
卷九十六 晉紀十八
卷九十七 晉紀十九
卷九十八 晉紀二十
卷九十九 晉紀二十一
卷一百 晉紀二十二
卷一百0一 晉紀二十三
卷一百0二 晉紀二十四
卷一百0三 晉紀二十五
卷一百0四 晉紀二十六
卷一百0五 晉紀二十七
卷一百0六 晉紀二十八
卷一百0七 晉紀二十九
卷一百0八 晉紀三十
卷一百0九 晉紀三十一
卷一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
卷一一一 晉紀三十三
卷一一二 晉紀三十四
卷一一三 晉紀三十五
卷一一四 晉紀三十六
卷一一五 晉紀三十七
卷一一六 晉紀三十八
卷一一七 晉紀三十九
卷一一八 晉紀四十
卷一一九 宋紀一
卷一百二十 宋紀二
卷一二一 宋紀三
卷一二二 宋紀四
卷一二三 宋紀五
卷一二四 宋紀六
卷一二五 宋紀七
卷一二六 宋紀八
卷一二七 宋紀九
卷一二八 宋紀十
卷一二九 宋紀十一
卷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
卷一三一 宋紀十三
卷一三二 宋紀十四
卷一三三 宋紀十五
卷一三四 宋紀十六
卷一三五 齊紀一
卷一三六 齊紀二
卷一三七 齊紀三
卷一三八 齊紀四
卷一三九 齊紀五
卷一百四十 齊紀六
卷一四一 齊紀七
卷一四二 齊紀八
卷一四三 齊紀九
卷一四四 齊紀十
卷一四五 梁紀一
卷一四六 梁紀二
卷一四七 梁紀三
卷一四八 梁紀四
卷一四九 梁紀五
卷一百五十 梁紀六
卷一五一 梁紀七
卷一五二 梁紀八
卷一五三 梁紀九
卷一五四 梁紀十
卷一五五 梁紀十一
卷一五六 梁紀十二
卷一五七 梁紀十三
卷一五八 梁紀十四
卷一五九 梁紀十五
卷一百六十 梁紀十六
卷一六一 梁紀十七
卷一六二 梁紀十八
卷一六三 梁紀十九
卷一六四 梁紀二十
卷一六五 梁紀二十一
卷一六六 梁紀二十二
卷一六七 陳紀一
卷一六八 陳紀二
卷一六九 陳紀三
卷一百七十 陳紀四
卷一七一 陳紀五
卷一七二 陳紀六
卷一七三 陳紀七
卷一七四 陳紀八
卷一七五 陳紀九
卷一七六 陳紀十
卷一七七 隋紀一
卷一七八 隋紀二
卷一七九 隋紀三
卷一百八十 隋紀四
卷一八一 隋紀五
卷一八二 隋紀六
卷一八三 隋紀七
卷一八四 隋紀八
卷一八五 唐紀一
卷一八六 唐紀二
卷一八七 唐紀三
卷一八八 唐紀四
卷一八九唐紀五
卷一百九十 唐紀六
卷一九一 唐紀七
卷一九二 唐紀八
卷一九三 唐紀九
卷一九四 唐紀十
卷一九五 唐紀十一
卷一九六 唐紀十二
卷一九七 唐紀十三
卷一九八 唐紀十四
卷一九九 唐紀十五
卷二百 唐紀十六
卷二O一 唐紀十七
卷二O二 唐紀十八
卷二O三 唐紀十九
卷二O四 唐紀二十
卷二O五 唐紀二十一
卷二O六 唐紀二十二
卷二O七 唐紀二十三
卷二O八 唐紀二十四
卷二O九 唐紀二十五
卷二一O 唐紀二十六
卷二一一 唐紀二十七
卷二一二 唐紀二十八
卷二一三 唐紀二十九
卷二一四 唐紀三十
卷二一五 唐紀三十一
卷二一六 唐紀三十二
卷二一七 唐紀三十三
卷二一八 唐紀三十四
卷二一九 唐紀三十五
卷二二0 唐紀三十六
卷二二一 唐紀三十七
卷二二二 唐紀三十八
卷二二三 唐紀三十九
卷二二四 唐紀四十
卷二二五 唐紀四十一
卷二二六 唐紀四十二
卷二二七 唐紀四十三
卷第二百二十八 唐紀四十四
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紀四十五
卷第二百三十 唐紀四十六
卷第二百三十一 唐紀四十七
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紀四十八
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紀四十九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
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
卷第二百四十 唐紀五十六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紀六十一
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
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
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紀六十七
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
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卷第二百五十四 唐紀七十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紀七十一
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紀七十二
卷第二百五十七 唐紀七十三
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紀七十四
卷第二百五十九 唐紀七十五
卷第二百六十 唐紀七十六
卷第二百六十一 唐紀七十七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紀七十九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
卷第二百六十六 後梁紀一
卷第二百六十七 後梁紀二
卷第二百六十八 後梁紀三
卷第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
卷第二百七十 後梁紀五
卷第二百七十一 後梁紀六
卷第二百七十二 後唐紀一
卷第二百七十三 後唐紀二
卷第二百七十四 後唐紀三
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卷第二百七十六 後唐紀五
卷第二百七十七 後唐紀六
卷第二百七十八 後唐紀七
卷第二百七十九 後唐紀八
卷第二百八十 後晉紀一
卷第二百八十一 後晉紀二
卷第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卷第二百八十三 後晉紀四
卷第二百八十四 後晉紀五
卷第二百八十五 後晉紀六
卷第二百八十六 後漢紀一
卷第二百八十七 後漢紀二
卷第二百八十八 後漢紀三
卷第二百八十九 後漢紀四
卷第二百九十 後周紀一
卷第二百九十一 後周紀二
卷第二百九十二 後周紀三
卷第二百九十三 後周紀四
卷第二百九十四 後周紀五
進書表
卷十一 漢紀三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重光赤奮若(辛丑),凡三年。
高皇帝五年(己亥、前二O二年)
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固陵,與齊王信、魏相國越期會擊楚;信、越不至,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堅壁自守,謂張良曰:「諸侯不從,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韓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能出捐此
...更多
卷十二 漢紀四
起玄黓攝提格(壬寅),盡昭陽赤奮若(癸丑),凡十二年。
高皇帝八年(壬寅、前一九九年)
冬,上東擊韓王信餘寇於東垣,過柏人。貫高等壁人於廁中,欲以要上。上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上曰:「柏人者,迫於人也。」遂不宿而去。十二月,帝行自東垣至。
春,三月,行如洛陽。
令賈人毋得衣錦、繡、綺、縠、絺、紵、罽,操兵、乘、騎馬。秋,
九月,行自洛陽至;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皆從。
...更多
卷十三 漢紀五
起閼逢攝提格(甲寅),盡昭陽大淵獻(癸亥),凡十年。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一八七年)
冬,太后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陵,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太后不說,問左丞相平、太尉勃,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諸呂,無所不可。」太后喜,罷朝,王陵讓陳平、絳侯曰;「始與高帝啑血盟,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呂氏;諸君縱欲阿意背約,何面目見高帝於地下乎?」陳平、降侯曰:「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
...更多
卷十四 漢紀六
起閼逢困敦(甲子),盡重光協洽(辛未),凡八年。
孝文皇帝前三年(甲子、前一七七年)
冬,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
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
詔曰:「前遣列侯之國,或辭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十二月,免丞相勃,遣就國。乙亥,以太尉灌嬰為丞相;罷太尉官,屬丞相。
夏,四月,城陽景王章薨。
初,趙王敖獻美人於高祖,得幸,有娠。及貫高事發,美人亦坐繫河內。美人母弟
...更多
卷十五 漢紀七
起玄黓涒灘(壬申),盡柔兆閹茂(丙戌),凡十五年。
孝文皇帝前十一年(壬申、前一六九年)
冬,十一月,上行幸代。春,正月,自代還。
夏,六月,梁懷王揖薨,無子。賈誼復上疏曰:「陛下卽不定制,如今之勢,不過一傳、再傳,諸侯猶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強,漢法不得行矣。陛下所以為藩扞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淮陽、代二國耳。代,北邊匈奴,與強敵為鄰,能自完則足矣;而淮陽之比大諸侯,廑如黑子之著面,適足以餌大國而不足以有所禁禦。方今制在陛下;制國而令子適足以為餌,豈可謂
...更多
卷十六 漢紀八
起強圉大淵獻(丁亥),盡上章困敦(庚子),凡十四年。
孝景皇帝前三年(丁亥、前一五四年)
冬,十月,梁王來朝。時上未置太子,與梁王宴飲,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詹事竇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之天下,父子相傳,漢之約也;上何以得傳梁王!」太后由此憎嬰;嬰因病免;太后除嬰門籍,不得朝請。梁王以此益驕。
春,正月,乙巳,赦。
長星出西方。
洛陽東宮災。
...更多
卷十七 漢紀九
起重光赤奮若(辛丑),盡強圉協洽(丁未),凡七年。
孝武皇帝建元元年(辛丑、前一四O年)
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對者百餘人。廣川董仲舒對曰:「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敎化之功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亂國危者甚衆;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夫周道衰於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敝,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此夙夜不懈行善
...更多
卷十八 漢紀十
起著雍涒灘(戊申),盡柔兆執徐(丙辰),凡九年。
孝武皇帝元光二年(戊申、前一三三年)
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
李少君以祠竈卻老方見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澤侯舍人,匿其年及其生長,其游以方徧諸侯,無妻子。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餘金錢、衣食。人皆以為不治生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少君善為巧發奇中。嘗從武安侯飲,坐中有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識其處,一坐盡驚。少君言上曰:「祠竈則致物,致物而丹
...更多
卷十九 漢紀十一
起強圉大荒落(丁巳),盡玄黓閹茂(壬戌),凡六年。
孝武皇帝元朔五年(丁巳、前一二四年)
冬,十一月,乙丑,薛澤免。以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丞相封侯自弘始。
時上方興功業,弘於是開東閤以延賢人,與參謀議。每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上亦使左右文學之臣與之論難。弘嘗奏言:「十賊彍弩,百吏不敢前。請禁民毋得挾弓弩,便。」上下其議。侍中吾丘壽王對曰:「臣聞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討邪也。秦兼天下,銷甲兵,折鋒刃;其後民以耰鉏、箠梃相撻擊,犯法滋衆,盜賊不勝
...更多
卷二十 漢紀十二
起昭陽大淵獻(癸亥),盡重光協洽(辛未),凡九年。
孝武皇帝元狩五年(癸亥、前一一八年)
春,三月,甲午,丞相李蔡坐盜孝景園堧地,葬其中,當下吏,自殺。
罷三銖錢,更鑄五銖錢。於是民多盜鑄錢,楚地尤甚。
上以為淮陽,楚地之郊,乃召拜汲黯為淮陽太守。黯伏謝不受印,詔數強予,然後奉詔。黯為上泣曰:「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用之。臣常有狗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願為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願也。」上曰:「君薄淮陽邪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白居易
清·吴兰修
朱庆余
清·蒋敦复
(清)云间子集
(清)黄南丁 著
(北宋)王巩撰
元·纳新
鲁迅 辑
明·汤显祖
(清)徐时栋
鬼谷子
宋·钱时
(唐)罗隐
(宋)张功甫
清·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