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 主編
資治通鑑目录:
卷一 周紀一
卷二 周紀二
卷三 周紀三
卷四 周紀四
卷五 周紀五
卷六 秦紀一
卷七 秦紀二
卷八 秦紀三
卷九 漢紀一
卷十 漢紀二
卷十一 漢紀三
卷十二 漢紀四
卷十三 漢紀五
卷十四 漢紀六
卷十五 漢紀七
卷十六 漢紀八
卷十七 漢紀九
卷十八 漢紀十
卷十九 漢紀十一
卷二十 漢紀十二
卷二十一 漢紀十三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
卷二三 漢紀十五
卷二十四 漢紀十六
卷二十五 漢紀十七
卷二十六 漢紀十八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卷二十八 漢紀二十
卷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卷三十 漢紀二十二
卷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卷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卷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卷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卷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卷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卷三十八 漢紀三十
卷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卷四十 漢紀三十二
卷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
卷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
卷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
卷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卷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卷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卷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卷四十八 漢紀四十
卷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卷五十 漢紀四十二
卷五十一 漢紀四十三
卷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
卷五十三 漢紀四十五
卷五十四 漢紀四十六
卷五十五 漢紀四十七
卷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
卷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
卷五十八 漢紀五十
卷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
卷六十 漢紀五十二
卷六十一 漢紀五十三
卷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
卷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卷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
卷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
卷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
卷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
卷六十八 漢紀六十
卷六十九 魏紀一
卷七十 魏紀二
卷七十一 魏紀三
卷七十二 魏紀四
卷七十三 魏紀五
卷七十四 魏紀六
卷七十五 魏紀七
卷七十六 魏紀八
卷七十七 魏紀九
卷七十八 魏紀十
卷七十九 晉紀一
卷八十 晉紀二
卷八十一 晉紀三
卷八十二 晉紀四
卷八十三 晉紀五
卷八十四 晉紀六
卷八十五 晉紀七
卷八十六 晉紀八
卷八十七 晉紀九
卷八十八 晉紀十
卷八十九 晉紀十一
卷九十 晉紀十二
卷九十一 晉紀十三
卷九十二 晉紀十四
卷九十三 晉紀十五
卷九十四 晉紀十六
卷九十五 晉紀十七
卷九十六 晉紀十八
卷九十七 晉紀十九
卷九十八 晉紀二十
卷九十九 晉紀二十一
卷一百 晉紀二十二
卷一百0一 晉紀二十三
卷一百0二 晉紀二十四
卷一百0三 晉紀二十五
卷一百0四 晉紀二十六
卷一百0五 晉紀二十七
卷一百0六 晉紀二十八
卷一百0七 晉紀二十九
卷一百0八 晉紀三十
卷一百0九 晉紀三十一
卷一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
卷一一一 晉紀三十三
卷一一二 晉紀三十四
卷一一三 晉紀三十五
卷一一四 晉紀三十六
卷一一五 晉紀三十七
卷一一六 晉紀三十八
卷一一七 晉紀三十九
卷一一八 晉紀四十
卷一一九 宋紀一
卷一百二十 宋紀二
卷一二一 宋紀三
卷一二二 宋紀四
卷一二三 宋紀五
卷一二四 宋紀六
卷一二五 宋紀七
卷一二六 宋紀八
卷一二七 宋紀九
卷一二八 宋紀十
卷一二九 宋紀十一
卷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
卷一三一 宋紀十三
卷一三二 宋紀十四
卷一三三 宋紀十五
卷一三四 宋紀十六
卷一三五 齊紀一
卷一三六 齊紀二
卷一三七 齊紀三
卷一三八 齊紀四
卷一三九 齊紀五
卷一百四十 齊紀六
卷一四一 齊紀七
卷一四二 齊紀八
卷一四三 齊紀九
卷一四四 齊紀十
卷一四五 梁紀一
卷一四六 梁紀二
卷一四七 梁紀三
卷一四八 梁紀四
卷一四九 梁紀五
卷一百五十 梁紀六
卷一五一 梁紀七
卷一五二 梁紀八
卷一五三 梁紀九
卷一五四 梁紀十
卷一五五 梁紀十一
卷一五六 梁紀十二
卷一五七 梁紀十三
卷一五八 梁紀十四
卷一五九 梁紀十五
卷一百六十 梁紀十六
卷一六一 梁紀十七
卷一六二 梁紀十八
卷一六三 梁紀十九
卷一六四 梁紀二十
卷一六五 梁紀二十一
卷一六六 梁紀二十二
卷一六七 陳紀一
卷一六八 陳紀二
卷一六九 陳紀三
卷一百七十 陳紀四
卷一七一 陳紀五
卷一七二 陳紀六
卷一七三 陳紀七
卷一七四 陳紀八
卷一七五 陳紀九
卷一七六 陳紀十
卷一七七 隋紀一
卷一七八 隋紀二
卷一七九 隋紀三
卷一百八十 隋紀四
卷一八一 隋紀五
卷一八二 隋紀六
卷一八三 隋紀七
卷一八四 隋紀八
卷一八五 唐紀一
卷一八六 唐紀二
卷一八七 唐紀三
卷一八八 唐紀四
卷一八九唐紀五
卷一百九十 唐紀六
卷一九一 唐紀七
卷一九二 唐紀八
卷一九三 唐紀九
卷一九四 唐紀十
卷一九五 唐紀十一
卷一九六 唐紀十二
卷一九七 唐紀十三
卷一九八 唐紀十四
卷一九九 唐紀十五
卷二百 唐紀十六
卷二O一 唐紀十七
卷二O二 唐紀十八
卷二O三 唐紀十九
卷二O四 唐紀二十
卷二O五 唐紀二十一
卷二O六 唐紀二十二
卷二O七 唐紀二十三
卷二O八 唐紀二十四
卷二O九 唐紀二十五
卷二一O 唐紀二十六
卷二一一 唐紀二十七
卷二一二 唐紀二十八
卷二一三 唐紀二十九
卷二一四 唐紀三十
卷二一五 唐紀三十一
卷二一六 唐紀三十二
卷二一七 唐紀三十三
卷二一八 唐紀三十四
卷二一九 唐紀三十五
卷二二0 唐紀三十六
卷二二一 唐紀三十七
卷二二二 唐紀三十八
卷二二三 唐紀三十九
卷二二四 唐紀四十
卷二二五 唐紀四十一
卷二二六 唐紀四十二
卷二二七 唐紀四十三
卷第二百二十八 唐紀四十四
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紀四十五
卷第二百三十 唐紀四十六
卷第二百三十一 唐紀四十七
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紀四十八
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紀四十九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
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
卷第二百四十 唐紀五十六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紀六十一
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
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
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紀六十七
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
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卷第二百五十四 唐紀七十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紀七十一
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紀七十二
卷第二百五十七 唐紀七十三
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紀七十四
卷第二百五十九 唐紀七十五
卷第二百六十 唐紀七十六
卷第二百六十一 唐紀七十七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紀七十九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
卷第二百六十六 後梁紀一
卷第二百六十七 後梁紀二
卷第二百六十八 後梁紀三
卷第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
卷第二百七十 後梁紀五
卷第二百七十一 後梁紀六
卷第二百七十二 後唐紀一
卷第二百七十三 後唐紀二
卷第二百七十四 後唐紀三
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卷第二百七十六 後唐紀五
卷第二百七十七 後唐紀六
卷第二百七十八 後唐紀七
卷第二百七十九 後唐紀八
卷第二百八十 後晉紀一
卷第二百八十一 後晉紀二
卷第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卷第二百八十三 後晉紀四
卷第二百八十四 後晉紀五
卷第二百八十五 後晉紀六
卷第二百八十六 後漢紀一
卷第二百八十七 後漢紀二
卷第二百八十八 後漢紀三
卷第二百八十九 後漢紀四
卷第二百九十 後周紀一
卷第二百九十一 後周紀二
卷第二百九十二 後周紀三
卷第二百九十三 後周紀四
卷第二百九十四 後周紀五
進書表
卷一 周紀一
起著雍攝提格(戊寅),盡玄黓困敦(壬子),凡三十五年。
[爾雅: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是為歲陽。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掩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是為歲陰。周紀分註「起著雍攝提格」,起戊寅也。「盡玄黓困敦」,盡壬子也。閼,讀如字;史記作「焉」,於乾翻。著,陳如翻。雍,於容翻。黓,逸職翻。單閼,上音丹,又特
...更多
卷二 周紀二
起昭陽赤奮若(癸丑),盡上章困敦(庚子),凡四十八年。
顯王元年(癸丑、前三六八年)
齊伐魏,取觀津。
趙侵齊,取長城。
顯王三年(乙卯、前三六六年)
魏、韓會于宅陽。
秦敗魏師、韓師于洛陽。
顯王四年(丙辰、前三六五年)
魏伐宋。
顯王五年(丁巳、前三六四年)
秦獻公敗
...更多
卷三 周紀三
起重光赤奮若(辛丑),盡昭陽大淵獻(癸亥),凡二十有三年。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三二O年)
衞更貶號曰君。
慎靚王二年(壬寅,前三一九年)
秦伐韓,取鄢。
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見而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
...更多
卷四 周紀四
起閼逢困敦(甲子),盡著雍困敦(戊子),凡二十五年。
赧王十八年(甲子、前二九七年)
楚懷王亡歸。秦人覺之,遮楚道。懷王從間道走趙。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以歸。
魯平公薨,子緡公賈立。
赧王十九年(乙丑、前二九六年)
楚懷王發病,薨於秦,秦人歸其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
齊、韓、魏、趙、宋同擊秦,至鹽氏而還。秦與韓武遂、與魏封陵以
...更多
卷五 周紀五
起屠維赤奮若(己丑),盡旃蒙大荒落(乙巳),凡十七年。
赧王四十三年(己丑、前二七二年)
楚以左徒黃歇侍太子完為質於秦。
秦置南陽郡。
秦、魏、楚共伐燕。
燕惠王薨,子武成王立。
赧王四十四年(庚寅、前二七一年)
趙藺相如伐齊,至平邑。
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之。
...更多
卷六 秦紀一
起柔兆敦牂(丙午),盡昭陽作噩(癸酉),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二五五年)
河東守王稽坐與諸侯通,棄市。應侯日以不懌。王臨朝而歎,應侯請其故。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鄭安平、王稽等皆畔,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應侯懼,不知所出。
燕客蔡澤聞之,西入秦,先使人宣言於應侯曰:「蔡澤,天下雄辯之士;彼見王,必困君而奪君之位。」應侯怒,使人召之。蔡澤見應侯,禮又倨。應侯不快,因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請聞其說。」蔡澤曰:「吁,君何見之晚也!
...更多
卷七 秦紀二
起閼逢閹茂(甲戌),盡玄黓執徐(壬辰),凡十九年。
始皇帝二十年(甲戌、前二二七年)
荊軻至咸陽,因王寵臣蒙嘉卑辭以求見,王大喜,朝服,設九賓而見之。荊軻奉圖而進於王,圖窮而匕首見,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驚起,袖絕。荊軻逐王,王環柱而走。羣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負劍!」負劍,王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匕首擿王,中銅柱。自知事不就,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遂體解荊軻以
...更多
卷八 秦紀三
起昭陽大荒落(癸巳),盡閼逢敦牂(甲午),凡二年。
二世皇帝二年(癸巳,前二O八年)
冬,十月,泗川監平將兵圍沛公於豐,沛公出與戰,破之;令雍齒守豐。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泗川守壯兵敗於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馬得殺之。
周章出關,止屯曹陽,二月餘,章邯追敗之;復走澠池,十餘日,章邯擊,大破之。周文自刎,軍遂不戰。
吳叔圍滎陽;李由為三川守,守滎陽,叔弗能下。楚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周章軍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能下,秦兵至
...更多
卷九 漢紀一
起旃蒙協洽(乙未),盡柔兆涒灘(丙申),凡二年。
太祖高皇帝元年(乙未、前二O六年)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係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降,殺之不祥。」乃以屬吏。
賈誼論曰: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然後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誼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沛公西入咸陽,諸將皆爭
...更多
卷十 漢紀二
起強圉作噩(丁酉),盡著雍閹茂(戊戌),凡二年。
高皇帝三年(丁酉、前二O四年)
冬,十月,韓信、張耳以兵數萬東擊趙。趙王及成安君陳餘聞之,聚兵井陘口,號二十萬。
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韓信、張耳乘勝而去國遠鬬,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彼前不得鬬,退不得還,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麾
...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释圆悟
元·陆道和
(清)潇湘迷津渡者 著
(明)黄佐
唐·李肇
吴兴白云道人
(清)罗惇曧
唐·王悬河
刘义庆
(旧题五代)荆浩
宋·法护
宋-周必大 撰
宋·刘蒙
明·文琇
贾题韬
清·刘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