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三-洛陽伽藍記校注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三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城南
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一〕。
吳琯本、漢魏本無也字。說郛四亦無也字。
景明年中立,因以為名。在宣陽門外一里御道東。其寺東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二〕,卻負帝城〔三〕,青林垂影,綠水為文。形勝之地,爽塏〔四〕獨美。山懸堂《光》觀,〔光〕盛一千餘間。
各本堂作臺,光觀二字倒(吳琯本間字空格)。今光觀二字從乙。吳集證本與此同,云:『按此十字疑有脫誤。』
〔複殿重房〕,
各本皆有此四字。吳集證本無,與此同。按此與下句『交疏對霤』為對文,有之為是,今據補。
交疏對霤〔五〕,青臺紫閣,浮道相通〔六〕,雖外有四時,而內無寒暑。房簷之外,皆是山池,竹松
吳琯本、漢魏本竹松作『松竹』。
蘭芷,垂列堦墀,含風團露,流香吐馥。至正光
吳琯本、漢魏本光作元。按魏無正元年號,訛。
年中,太后始造七層浮圖一所,去地百仞。是以邢子才碑文云:『俯聞
吳琯本聞字空格。漢魏本聞作仰。
激電,旁
吳琯本旁作傍,通。
屬〔七〕奔星,』
吳琯本星字空格。
是也。莊飾華麗,侔於永寧〔八〕。金盤寶鐸〔九〕,煥爛霞表。
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黃甲紫鱗,出沒於繁
吳琯本、漢魏本、吳集證本繁作蘩。古相通用。
藻,〔或〕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皆有或字。按此與上或字相應,依文勢當有,今補。
青鳧白雁,浮沈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浮沈作『沈浮』。
於綠水。〈石輦〉
〈石輦〉疑是〈石摩〉之訛,說見注。
磑舂簸〔一0〕,皆用水功。
伽藍之妙,最得
吳琯本、漢魏本得作為。按說郛亦作為。
稱首。時世好崇福,四月七日,京師諸像皆來此寺〔一一〕。尚書祠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吳集證本祠下有部字。按說郛亦有部字。
曹錄像凡
吳琯本、漢魏本凡作名,說郛亦作名。真意堂本凡上有名字。
有一千餘軀。至八月(日)《節》〔一二〕,
各本月節二字作日字。吳集證云:『以上句四月七日校之,當從各本為長。』按吳說是也。說郛亦作日字,今從各本正。
以次入宣陽門,向閶闔宮前受皇帝散花〔一三〕。于時金花映日,寶蓋浮雲,旛幢若林,香煙似霧。梵樂法音,聒動天地。百戲騰驤,所在駢比。名僧德眾,負錫〔一四〕為群;信徒法侶,持花成藪。車騎填咽〔一五〕,繁衍相傾。時有西域胡沙門見此,唱言佛國。至永熙年中,始詔國子祭酒邢子才為寺碑文〔一六〕。
子才〔一七〕河間人也。志性通敏,風情雅潤,
漢魏本此句作『風雅潤朗』。吳琯本作『風雅潤』,潤下空格。
下帷覃思〔一八〕,溫故知新〔一九〕,文宗學府,〈騰,月改足〉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騰,月改足〉作跨。
班、馬而孤上〔二0〕;英規勝範,凌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凌作陵,同。
許、郭而獨高〔二一〕。是以衣冠之士,輻湊其
吳琯本、漢魏本其作在。
門;懷道之賓,去來滿室。昇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昇作升,相通。
其堂者,若登孔氏之門〔二二〕;沾其賞者,猶聽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聽作得。
東吳之句〔二三〕。籍甚當時,聲馳遐邇。正光中,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中作末。
解褐為世宗挽郎、奉朝請〔二四〕,尋進中書侍郎黃門。子才洽聞博見,無所不通,軍國制度,罔不訪及〔二五〕。自王室不靖,虎門業廢〔二六〕,後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後作復。
遷國子祭酒,謨訓上庠。子才罰惰賞勤,專心勸誘,青領之生〔二七〕,竟
各本竟作競。吳集證云:『當從各本作競。』按竟字疑因競壞半字而訛。
懷雅術。洙、泗之風〔二八〕,茲焉復盛。永熙年末,以母老辭,帝不許之。子才恪請懇至,
吳琯本、漢魏本、恪請作『辭請』,綠君亭本、真意堂本作『辭情』。
辭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辭作涕。
淚俱下,帝乃許之,詔以光祿大夫歸養私庭,所生(在)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生作在。吳集證云:『按所生謂母也。各本作所在,誤矣。』按北齊書邵傳云:『詔所在特給兵力五人』,與此文正相同,則在字為是,吳說非是。今從各本正。
之處,給事力五人,歲一朝以備顧問〔二九〕。王侯祖道,若漢朝之送二疏〔三0〕。暨皇居徙鄴〔三一〕,民訟殷繁,前格後詔,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此句作『前革後沿』。綠君亭本格下注云:『一作革』;詔下注云:『一作沿』吳集證云:『各本作前革後沿,誤。』
自相與
綠君亭本、真意堂本與作予。
奪,法吏疑獄,簿領成山。乃敕子才與散騎常侍溫子昇撰麟趾新制十五篇〔三二〕,省府以之決疑,州郡用為治本。武定中,除驃騎大將軍西兗州刺吏,為政清靜,吏民安之〔三三〕。後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後作復。
徵為中書令。時戎馬在郊,朝廷多事,國禮朝儀,咸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咸作或。綠君亭本注云:『一作或。』
自子才出。所製詩賦詔策章表碑頌讚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讚作贊,同。
記五百篇〔三四〕,皆傳於世。鄰國欽其模楷〔三五〕,朝野以為美談也。
注釋
〔一〕魏書一百十四釋老志云:『世宗篤好佛理,每年常於禁中親講經論,廣集名僧,標明義旨,沙門條錄為內起居焉。上既崇之,下彌企尚,至延昌中,天下州郡僧尼寺積有一萬三千七百三十七所,徒侶逾盛。』
〔二〕嵩山在洛陽東南,少室為嵩山之最西峰。元和郡縣志五河南道登封縣下云:『嵩高山在縣北八里,亦名外方山。又云東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高總名,即中岳也。山高二十里,周迴一百三十里。少室山在縣西十里,高十六里,周迴三十里,潁水源出焉。』
〔三〕帝城指洛陽城。
〔四〕左傳昭公十七年杜預注:『爽,明;塏,燥。』
〔五〕疏即疏窗,說文作{囪疋}。霤,屋簷。楚辭大招云:『觀絕霤只。』王逸注:『霤,屋宇也。』
〔六〕浮道疑即史記一百十七司馬相如傳:『馳游道而脩降兮』之游道,正義:『游,游車也;道,道車也。』說文游古文作〈辶{巛子}〉〉,與浮形音相近,故游言或作浮言,游食或作浮食,此浮字當亦為游字之轉借。
〔七〕屬與矚通。
〔八〕魏書一百十四釋老志云:『景明寺佛圖亦其(永寧寺)亞也。』
〔九〕金盤寶鐸,見本書卷一永寧寺條。
〔一0〕字書無〈石輦〉字,疑是〈石靡〉字;俗書或作〈石摩〉,因訛為〈石輦〉。〈石靡〉與磑義相同,說文:『磑,〈石靡〉也。古者公輸般作磑。』舂,擣粟也。簸,揚米去〈广肀米〉也,並見說文。此蓋謂水磨與水碾。農政全書十八云:『水磨,凡欲置此磨,必當選擇用水地所,先儘并岸,擗水激轉。或別引溝渠,掘地棧木。棧上置磨,以軸轉磨中,下徹棧底,就作臥輪,以水激之,磨隨輪轉,比之陸磨,功力數倍。此臥輪磨也。又有引水置閘,甃為峻槽,槽上兩傍,植木架以承水,激輪軸,軸要別作竪輪,用擊在上臥輪一磨,其軸末一輪,傍撥周圍木齒一磨。既引水注槽,激動水輪,則上傍二磨隨輪俱轉。此水機巧異,又勝獨磨。此立輪連二磨也。』『水碾,水輪轉碾也。後漢書崔亮教民為輾,奏於方張橋東堰谷水,造水輾數十區。豈水輾之制,自此始歟?其輾制上同,但作臥輪或立輪,如水磨之法,輪軸上端穿其碢榦,水激則碢隨輪轉,循槽轢穀,疾若風雨。日所毀米,比於陸輾,功利過倍。』所言雖是明制,但由此亦略可考見古代農村水功情況。又按北史五十四高隆之傳云:『領營構大匠,以十萬夫撤洛陽宮殿運於鄴。營構之制皆委隆之,增築南城周二十五里,以漳水近帝城,起長隄以防汎溢。又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磑,並有利於時。』隆之所建蓋亦依仿洛城為之。
〔一一〕參看本書卷一昭儀尼寺條。
〔一二〕釋教以四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生日及成道日或謂於二月八日成佛(菩薩處胎經)。玉燭寶典四云:『後人每二月八日巡城圍繞,四月八日行像供養,並其遺化,無廢兩存。』
〔一三〕魏書一百十四釋老志云:『世祖(拓跋燾)初即位,亦遵太祖(拓跋珪)、太宗(拓跋嗣)之業。……於四月八日,輿諸佛像行於廣衢,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是魏世行像散花,傳之已久。
〔一四〕錫是僧人所用錫杖。
〔一五〕填咽狀人物擁擠。亦作闐噎,文選五左思吳都賦:『冠蓋雲蔭,閭閻闐噎。』劉逵注:『闐噎,人物遍滿之貌。』
〔一六〕藝文類聚七十七有景明寺碑文云:『九土殊方,四生舛類,昏識異受,脩短共時。德表生民,不救泰山之朽壤;義同列辟,豈濟欒水之淪胥。漂鹵倒戈之勢,浮江架海之力,孰不曠息相催,飛馳共盡,泡沫不足成喻,風電詎可為言。而皆遷延愛欲,馳逐生死,眷彼深塵,迷茲大夜。坐積薪於火宅,負沈石於苦海。結習靡倦,憂畏延長,身世其猶夢想,榮名譬諸幻化。未能照彼因緣,體茲空假,祛洗累惑,擯落塵埃。苦器易彫,危城難久。自發跡有生,會道無上,劫代緬邈,朕跡遐長,草木不能況,塵沙莫之比。及日晷停流,星光輟運,香雨旁注,甘露上懸。降靈迦衛,擁跡忍土。智出須彌,德踰大地,道尊世上,義重天中。銘曰:大道何名,至功不器。理有罔適,法無殊致。能以託生,降體凡位。士覺如遠,一念斯至。德尊三界,神感四天。川流自斷,火室不燃。衣生寶樹,座踊芳蓮。智固有極,道暢無邊。』按本條所引碑文『俯聞激電,旁屬奔星』,此文無之,則所刪節尚多。
〔一七〕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五0八頁)云:『伽藍記謂常景受勅為永寧寺碑,邢子才為景明寺碑,二人雖以文名,但其奉佛否不明。』按邢子才見於廣弘明集七敘歷代王臣滯惑解中,則當為不信奉佛者。又北齊書三十六邢邵傳邵與楊愔魏收請置學奏有云:『頗省永寧土木之功,并減瑤光材瓦之力,兼分石窟鐫琢之勞。』亦可見其不滿於當時奉佛奢靡之風。湯氏偶失考。
〔一八〕漢書五十六董仲舒傳:『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
〔一九〕語見論語為政篇。集解:『溫,尋也。尋繹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為人師矣。』
〔二0〕班馬謂班固與司馬遷。
〔二一〕許郭謂許劭與郭泰,亦見本書卷二秦太上君寺條注。
〔二二〕孔門謂孔子之門。論語先進篇:『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此為借用。
〔二三〕周延年注云:『三國志呂蒙傳注: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撫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東吳之句殆指是言。』按吳志十二虞翻傳云:『翻與少府孔融書,并示以所著易注。融答書曰:聞延陵之理樂,睹吾子之治易,乃知東南之美者,非徒會稽之竹箭也。』與此句義亦相近,不知然否?
〔二四〕褐是賤者之服,解褐猶釋褐。文選四十五揚雄解嘲云:『或釋褐而傅。』北齊書三十六邵本傳云:『釋巾為魏宣武挽郎,除奉朝請。』晉書二十禮志:『漢、魏故事:大喪及大臣之喪,執紼者輓歌,以為輓歌出於漢武帝役人之勞,歌聲哀切,遂以為送終之禮。』又『成帝咸康七年,皇后杜氏崩,……有司又奏依舊選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為挽郎。』奉朝請見本書卷一建春門內條注。
〔二五〕北齊書邵傳云:『博覽墳籍,無不通曉。晚年尤以五經章句為意,窮其指要。吉凶禮儀,公私諮稟,質疑去惑,為世指南。每公卿會議,事關典政,邵援筆立成,證引該洽。帝命朝章,取定俄頃,詞致宏遠,獨步當時。』
〔二六〕虎門即虎觀。後漢書三章帝紀:建初四年『詔……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儒林傳所記略同。周延年注以周禮注:『虎門,路寢門也』釋之,與此文義不合,非。
〔二七〕青領即青衿。詩鄭風子衿云:『青青子衿。』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孔疏:『釋器云:衣皆謂之襟。李巡曰:衣皆衣領之襟。孫炎曰:襟交領也。衿與襟音義同,衿是領之別名,故曰青衿,青領也。』
〔二八〕洙、泗,魯二水名。禮記檀弓:曾子謂子夏『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此猶言孔子禮樂之教。
〔二九〕北齊書邵傳:『以親老還鄉,詔所在特給兵力五人,并令歲一入朝,以備顧問。』
〔三0〕漢書七十一疏廣傳:『父子(謂疏廣、疏受)俱移病,滿三月,賜告。廣遂稱篤,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供張東都門外,送者車數百兩,辭決而去,及道路觀者,皆曰:賢哉二大夫!或歎息為之泣下。』顏注:『祖道,餞行也。』
〔三一〕遷鄴事見本書卷首序注。
〔三二〕通鑑一百五十八梁武帝大同七年(五四一。即東魏孝靜帝興和三年):『東魏詔群官於麟趾閤議定法制,謂之麟趾格。冬十月甲寅,頒行之。』
〔三三〕北史四十三邢邵傳云:『後除驃騎西兗州刺史,在州有善政,桴鼓不鳴。吏人姦伏,守令長短,無不知之。定陶縣去州五十里,縣令妻日暮取人斗酒束脯。邵逼夜攝令,未明而去,責其取受,舉州不識其所以。……吏民為立生祠,並勒碑頌德。及代,吏人父老及媼嫗皆遠相攀追,號泣不絕。』
〔三四〕北齊書邵傳:『有集三十卷,見行於世。』隋書經籍志:『北齊特進邢子才集三十一卷。』按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皆作三十卷,與本傳合,隋志一字疑衍。
〔三五〕北史邵傳:『于時與梁和,妙簡聘使,邵與魏收及從子子明被徵入朝。當時文人,皆邵之下,但以不持威儀,名高難副,朝廷不令出境。南人曾問賓司:邢子才故應是北間第一才士,何為不作聘使?答云:子才文辭實無所愧,但官位已高,恐非復行限。南人曰:鄭伯猷護軍猶得將命,國子祭酒何為不可?』
大統寺在景明寺西,即
吳琯本、漢魏本無即字。
所謂利民里。
太平寰宇記三洛陽縣下引郡國志作利仁里。
寺南有三公令史〔一〕高顯略(洛)宅。
張合校云:『案寰宇記作尚書高顯業。』按太平廣記三百九十一作高顯洛,據下文則作洛為是,今從之。酉陽雜俎十物異篇作洛陽令史高顯。
每
真意堂本每下有于字。廣記每上有洛字,下有於字。
夜見赤光行於
說郛四無於字。
堂前,如此者非一。向光明所掘地丈餘得黃金百斤,銘云:『蘇秦家金,得者為吾造功德。』顯略(洛)
廣記顯略二字作洛。
遂造招福寺。
吳琯本、漢魏本此下有『以世』二字。真意堂本下有『以此』二字。唐鉤沈本作『以是』。
人
說郛作世。廣二記作『世又』二字。
謂此地是蘇秦舊宅〔二〕,
廣記舊下有時字。
當時元叉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叉作義。照曠閣本、吳集證本作乂。廣記作義。
秉政〔三〕,聞其得金,就洛
綠君亭本洛作落。照曠閣本、唐鉤沈本作略。廣記作洛,與此同。
索之,
吳琯本、漢魏本無之字。
以二十斤
吳琯本、漢魏本二十作『十二』。
與之。衒之按:蘇秦時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
廣記是作起。
寺,應
廣記應作或。
是碑銘之類,頌其聲跡也〔四〕。
廣記此句作『頌聲績也』。
東有秦太師(上)公
各本師作上,吳集證云:『按綱目:神龜元年,司徒胡國珍卒,追號太上秦公,葬以殊禮。迎太后母皇甫氏之柩合葬,謂之太上秦孝穆君,則師字當從各本作上。』案本書卷二秦太上君寺亦作上,此師字當誤,今正。
二寺,
吳琯本、漢魏本此文頂格別起行,張合校本從之。按說郛引此亦別為一則。
在景明南一里。西寺,太后所立〔五〕;東寺,皇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皇訛作黃。
姨〔六〕所建,
吳琯本、漢魏本建作造。說郛亦作造。
並為父追福,因以名之。時人號為雙女寺。並門
吳琯本、漢魏本門下有俱字。
鄰洛水,林木扶疏〔七〕,布葉垂陰。各有五層浮圖一所,高五十丈,素綵布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布作畫。
工,比於景明。至於六齋〔八〕,常有中黃門一人,監護僧舍,襯施〔九〕供具,諸寺莫及焉。
寺東有靈臺一所,基址雖頹,猶高五丈餘,即是漢〔光〕武帝
吳琯本、漢魏本漢武帝作『漢光武』。案武帝都長安,不應立靈臺於洛陽,疑非。元河南志三亦作『漢光武』,與水經注合,當是。今從正。
所立者〔一0〕。靈臺東辟雍〔一一〕,是魏武所立
吳琯本、漢魏本立下有作字。
者。至我
吳琯本、漢魏本無我字。
正光中,造明堂於辟雍之西南〔一二〕,上圓下方,八牕四闥。汝南王〔一三〕復造磚浮圖於靈臺之上。孝昌初,妖賊四侵,州郡失據〔一四〕。朝廷設募征格於堂之北〔一五〕,從戎者拜曠掖
吳琯本、漢魏本掖作夜。吳集證云:『按魏書百官志第九品有曠野將軍。從第九品有偏將軍、裨將軍。此曠掖二字疑是曠野之訛也。』將軍、偏將軍、裨將軍。當時甲冑之士,號明堂隊。吳琯本、漢魏本無隊字。
時
法苑珠林一百十三酒肉篇之餘篇、太平廣記二百九十二引時下有有字。
虎賁駱
珠林、廣記駱作洛。太平寰宇記三引郡國志亦作洛。
子淵者,自云洛陽人。昔孝昌年,
吳集證本無昔字。珠林、廣記皆無昔字,年作中。按本書紀年例,昔字當衍。
戍在
珠林、廣記在作於。
彭城。其同營人樊元寶得假還京,
吳琯本、漢魏本京下有師字。珠林、廣記亦有師字。
子淵附書一封,令達其家,
廣記無令達其家四字。珠林作『令至』二字。
云:『宅在靈臺南,近洛河,
吳琯本、漢魏本河作水。珠林、廣記亦作水。
卿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作鄉。廣記亦作鄉。珠林作卿。鄉疑卿之形訛。
但是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但是作『即是』。珠林、廣記無是字。
至彼,家人自出相看。』元寶如其言,至靈
珠林無靈字。
臺南,了
珠林了作可,廣記作見。
無人家可問,
珠林、廣記皆無可問二字。
徙
珠林徙訛作從。
倚欲去。忽見一老翁
吳琯本、漢魏本翁作公。綠君亭本注云:『一作公。下同。』珠林亦作公,下同。
來問:
珠林、廣記來問作『問云』。
『從何
吳集證本從何作『何從』。
而來,徬
吳琯本、漢魏本徬作傍。珠林作彷。同。
徨於此?』元寶具向道之。老翁云:『是
珠林無是字。
吾兒也。』取書,引元寶入。遂見館閣崇寬,屋宇佳麗。坐,
珠林、廣記坐上有既字。
命婢取酒。須臾,見
珠林無見字。
婢抱一死小兒而過,元寶初
珠林初作遇。廣記無初字。
甚怪之。俄而酒至,色
珠林、廣記色上有酒字。
甚紅,香美異常。兼設珍羞,海陸具備〔一六〕。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具備作『備具』。珠林、廣記具備作『備有』。
飲訖辭還,
珠林、廣記辭還作『告退』。
老翁送元寶出,云:『後會難期。』以為悽恨,別甚殷勤。
珠林殷勤作『慇懃』,同。
老翁還入,元寶不復見其門巷。但見高崖對水,淥波東傾。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東傾作『漣漪』。珠林無東傾二字。
唯見
珠林唯上有『頃時』二字。廣記無唯見二字。
一童子可年十五,
廣記五上有四字。
新溺死,鼻中出血。
珠林、廣記出血作『血出』。
方知所飲酒,是其
珠林是其作『乃是』。
血也。及還彭城,子淵已失矣。元寶與子淵同戍三年,不知是洛水之神也〔一七〕。
注釋
〔一〕通典二十二:『令史,漢官也。後漢尚書令史十八人,曹有三人主書,後增劇曹三人,合二十一人,皆選於蘭臺符節簡練有吏能者為之。……晉、宋蘭臺寺正書令史雖行文書,皆有品秩。朱衣執板,給書僮。……梁、陳與晉、宋同。後魏令史亦朱衣執笏,然謂之流外勳品。』
〔二〕太平寰宇記三河南道洛陽縣下云:『蘇秦宅,郡國志云:在利仁里,復為魏尚書高顯業宅,後造為寺。』按蘇秦為東周人,故洛陽民間多傳說異事,本書卷二景寧寺條下記蘇秦冢事,可與此相證。
〔三〕元叉秉政見本書卷一建中寺條注。
〔四〕按楊氏言蘇秦時未有佛法,固是。但碑銘之類亦非其時所有(說文碑字,段注云:『聘禮鄭注曰: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檀弓: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非石亦曰碑,假借之稱也。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後此凡刻石皆曰碑矣。』)。立石紀功德,始於秦時,戰國時未聞。衒之失考。此文蓋譏當時佞佛人之不學無術。
〔五〕魏書十九任城王澄傳云:『靈太后銳於繕興,在京師則起永寧、太上公等佛寺,功費不少。』又九十四閹官列傳劉騰傳云:『洛北永橋太上公、太上君及城東三寺,皆主營脩。』太上君寺見本書卷二,餘詳彼注。
〔六〕按元叉妻為胡太后妹,封新平郡君,後遷馮翊郡君,拜女侍中,見魏書十六元叉傳。皇姨當是其人。
〔七〕扶與枎通。說文枎字云:『枎疏,四布也。』此謂枝葉四布。
〔八〕六齋即六齋日,謂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六日、三十日,見摩訶般若經十四。
〔九〕襯施猶布施。襯亦作〈贝親〉,法苑珠林四十五有〈贝親〉施部云:『如輪轉五道經云:佛言凡作功德,隨身之行,燒香然燈,得福甚多。燒香作福,及以轉經,不得倩人而不〈贝親〉願。如倩人食,豈得自飽。燒香潔淨,然燈續明,燒香齋食,讀經達〈贝親〉,以為常法。布施得福,諸天接將,萬惡皆卻,眾魔降伏。』
〔一0〕水經穀水注:『穀水又逕靈臺北,望雲物也,漢光武所築,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嘗宴於此臺,得鼮鼠于臺上。』文選一班固東都賦:『登靈臺,考休徵。』元河南志二引漢宮閣疏云:『靈臺高三丈,十二門。』與穀水注不同。
〔一一〕元河南志二魏城闕宮殿古蹟:『陸機洛陽記曰:靈臺在洛陽南,去城三里。又曰:辟雍在靈臺東,相去一里,俱魏所徙。』
〔一二〕魏書四十一源子恭傳云:『正光元年(五二0),……明堂、辟雍並未建就,子恭上書曰:臣聞辟臺望氣,軌物之德既高;方堂布政,範世之道斯遠。是以書契之重,理冠於造化;推尊之美,事絕於生民。至如郊天饗帝,蓋以對越上靈;宗祀配天,是用酬膺下土。大孝莫之能加,嚴父以茲為大,乃皇王之休業,國家之盛典。竊惟皇魏居震統極,總宙馭宇,革制土中,垂式無外。自北徂東,同卜維於洛食;定鼎遷民,均氣候於寒暑。高祖所以始基,世宗於是恢搆。按功成作樂,治定制禮。乃訪遺文,建明堂,立學校,興一代之茂矩,標千載之英規。永平之中,始創雉構,基趾草昧,迄無成功。故尚書令任城王澄按故司空臣沖所造明堂樣,并連表詔答兩京模式,奏求營起。緣期發旨,即加葺繕。侍中領軍臣叉物動作官,宣贊授令。自茲厥後,方配兵人,或給一千,或與數百。進退節縮,曾無定準,欲望速了,理在難克。若使專役此功,長得營造,委成責辦,容有就期。但所給之夫,本自寡少,諸處競借,動即千計。雖有繕作之名,終無就功之實。爽塏荒茫,淹積年載,結架崇構,指就無兆。仍命肄冑之禮,掩抑而不進;養老之儀,寂寥而不返。構廈止於尺土,為山頓於一匱,良可惜歟!愚謂召民經始,必有子來之歌!興造勿亟,將致不日之美。況本兵不多,兼之牽役,廢此與彼,循環無極。便是輟創禮之重,資不急之費,廢經國之功,供寺館之役,求之遠圖,不亦闕乎?今諸寺大作,稍以粗舉,並可徹減,專事經綜,嚴勒工匠,務令克成。使祖宗有薦配之期,蒼生睹禮樂之富。書奏,從之。』此奏言明堂興建事甚詳,故具錄之。
〔一三〕汝南王為汝南王悅,見本書卷一景樂寺條注。
〔一四〕魏書九肅宗紀:『孝昌元年(五二五)春正月庚申,徐州刺史元法僧據城反,害行臺高諒,自稱宋王,號年天啟。……二月……齊州郡民房伯和聚眾反,會赦乃散。……三月……齊州清河民崔畜殺太守董遵,廣川民傅堆執太守劉莽反。……八月,……柔玄鎮人杜洛周率眾反於上谷,號年真王,攻沒郡縣,南圍燕州。……十有二月,……山胡劉蠡升反,自稱天子,置官寮。……二年春正月,……五原降戶鮮于脩禮反於定州,號魯興元年。……二月,……西部敕勒斛律洛陽反於桑乾。……四月……朔州人鮮于阿胡、庫狄豐樂據城反。……六月,……絳蜀陳雙熾聚眾反,自號始建王。……八月,……賊帥元洪業斬鮮于脩禮請降,為賊黨葛榮所殺。……九月,……榮自稱天子,號曰齊國,年稱廣安。……閏月,……齊州平原民劉樹、劉蒼生聚眾反。』
〔一五〕前書肅宗紀:孝昌元年(五二五)『十有二月壬午,詔曰:高祖以大明定功,世宗以下武寧亂,聲溢朔南,化清中宇,業盛隆周,祚延七百。朕幼齡纂曆,夙馭鴻基,戰戰兢兢,若臨淵谷。闇於治道,政刑未孚,權臣擅命,亂我朝式。致使西秦跋扈,朔漠構妖,蠢爾荊、蠻,氛埃不息。孔熾甚於涇陽,出軍切於細柳。而師旅盤桓,留滯不進,北淯懸危,南陽告急,將虧荊、沔之地,以致蹙國之憂。今茅轂扼腕,爪牙歎憤,並欲摧挫封豕,勦截長蛇,使神人兩泰,幽明顯吉。朕將躬馭六師,掃蕩逋穢,其配衣六軍,分隸熊虎,前驅後隊,左翼右師。必令將帥雄果,軍吏明濟,糧仗車馬,速度時須。其有失律亡軍,兵戍逃叛,盜賊劫掠,伏竄山澤者,免其往咎,錄其後效,別立募格,聽其自新。廣下州郡,令赴軍所。(下略)』此言設募征格,即屬其時。
〔一六〕文選二十八陸機齊謳行云:『海物錯萬類,陸產尚千名。』此借言食品之豐富,猶稱山珍海錯。
〔一七〕太平寰宇記三河南道洛陽縣下:『洛子神,郡國志:後魏虎賁中郎將洛子淵者,洛陽人,鎮防彭城,因同營人樊元寶歸,附書至洛下,云:宅在靈臺南。元寶至,忽見一老翁云:是吾兒書。引入,屋宇顯敞,飲食非常。久之,送元寶出,唯見高崖對水,方知是洛水之神,因立祠。迄今人祀,以祈水旱。』
報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為馮太后追福〔一〕,在開陽門外三里。開陽門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陽作道。說郛四作陽,與此同。
御道東有漢國子學堂〔二〕。堂前有三種字石經二十五碑〔三〕,表裏刻之。寫春秋、尚書二部〔四〕,作篆、科斗、隸三種字,漢右中郎將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無將字。
蔡邕筆之遺跡也〔五〕。
此句疑在『寫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句下,誤倒於前,說見注。
猶有十八碑,餘皆殘毀〔六〕。復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裏隸書,寫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七〕。又讀書(讚學)碑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讀書作『讚學』。按元河南志三、說郛皆作『讚學』,是,今據正。
一所,並在堂前。魏文帝作典論云(六)
吳琯本、漢魏本云作六。真意堂本云下有六字。吳集證云:『按魏志:明帝太和四年二月戊子,以文帝典論刻石立於廟門之外。水經注:魏明帝又刊典論六碑附於其次。則此云字乃六字之誤也。』按元河南志、說郛皆作六碑,是也,今正。
碑,至太和十七年,猶有四□〔存〕,
綠君亭本、真意堂本空格作存,今從補。吳琯本、漢魏本無空格。說郛亦無空格。元河南志三作『猶有四碑』。
高祖題為勸學里〔八〕。里
綠君亭本里下有內字,說郛亦有內字。
有文覺、
各本文作大,說郛亦作大。吳集證本作文,與此同。
三寶、寧遠三寺。
吳集證云:『按此十字(里有文覺、三寶、寧遠三寺)疑在武定四年大將軍遷石經於潁十二字下,刊本誤倒也。』
武定四年,大將軍遷石經於頴(鄴)〔九〕。
各本頴作鄴。吳集證云『按魏孝靜帝紀:武定四年八月,遷洛陽漢、魏石經於鄴。隋書經籍志:後魏之末,齊神武執政,自洛陽遷於鄴都。此頴字當從各本作鄴。』按元河南志、說郛亦皆作鄴,今從正。
週迴有園,珍果出焉。有
綠君亭本注云:『一作如。』真意堂本無有字。
大谷〔一0〕
各本無大谷二字。吳集證本有,與此同。
〔含消〕
綠君亭本、真意堂本有含消二字。按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及說郛皆作『含消梨』,今據補。
梨,〔重十斤,從樹著地,盡化為水〕。
綠君亭本、真意堂本有此十一字。說郛亦有,今據補。御覽作『重六斤,禁苑所無也。從樹投地,盡散為水焉』。酉陽雜俎十物異篇云:『洛陽報德寺梨重六斤。』
〔世人云:『報德之梨〕,
各本皆無此七字。御覽有,於義為是,今據補。
承光之柰。』
吳琯本、漢魏本無此四字,作如字。真意堂本承上有如字。綠君亭本承上有有字,注云:『一作如。』吳集證云:『疑此當作有大谷梨,如承光之柰。』按此文各本紛歧,皆因脫去上文七字,遂致文晦難讀。校刊者又以意損益,更滋疑惑。御覽所引原文不誤,可以補正。
承光寺亦多果木,柰味甚美,冠於京師。
勸學里東有延賢里,
吳琯本、漢魏本自勸學里下別為一則,另起行,頂格。
里內有正覺寺,
說郛作『王覺寺』,疑誤。
尚書令王肅〔一一〕所立也。肅字公懿,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公作恭。太平廣記四百九十三及魏書本傳亦作恭。
琅琊人也。
綠君亭本無也字。
偽齊雍州刺史奐〔一二〕之子也。贍學多通,才辭美茂,為齊祕書丞。太和十八年,背逆歸順〔一三〕。時高祖新營洛邑,多
按廣記多作凡。元河南志亦作凡。
所造制《論》〔一四〕,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皆無論字。綠君亭本、真意堂本制作製。吳集證本無造字。按廣記、元河南志亦無論字。此論字當衍。
肅博識舊事,大有裨益〔一五〕。高祖甚重之,常呼
廣記呼下有曰字。
王生〔一六〕。延賢之名,因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無因字。
肅立之。肅在江南之日,聘謝氏女為妻〔一七〕。及至京師,復尚公主〔一八〕。〔其後謝氏入道為尼,亦來奔肅。見肅尚主〕,
各本皆無。廣記有此十六字,與下文相應,有之當是,今據補。
謝作五言詩以贈之。其詩曰:『本為箔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箔作簿。
上蠶,今
綠君亭本注云:『一作無。』
作機上絲。得路逐勝〔一九〕去,頗憶
廣記憶作意。
纏綿
綠君亭本注云:『一作絲。』
時。』公主代肅答謝云:『針
吳琯本、漢魏本、吳集證本作鍼,同。
是貫線
吳琯本、漢魏本線作綿。吳集證本作錦。
物,目
吳集證本作自。
中恆任絲。得帛縫新去,何能衲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衲作納。廣記亦作納。
故時。』肅甚〔有〕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吳集證本甚下有有字。綠君亭本注云:『一本多有字。』今補。
愧謝之色,
綠君亭本無色字,注云:『一本多色字。』按廣記此句作『肅甚悵恨。』
遂造正覺寺以憩之〔二0〕。肅憶父非理受禍,常有子胥報楚之意〔二一〕。卑
各本卑作畢。吳集證本作卑,與此同。
身素服,不聽樂,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樂上有音字。
時人以此稱之〔二二〕。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
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七引無漿字。
等物,
吳琯本、漢魏本無物字。御覽亦無物字。
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道
各本道作見。吳集證本作道,與此同。
肅一飲一斗,號為『漏卮』。經數年已後,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卿作即。
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
吳琯本、漢魏本此二句作『羊肉何如,魚羹何如,茗飲酪漿何如?』按曾慥類說六作『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與此相同。
肅對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
吳琯本、漢魏本乃作是。
水族
綠君亭本族訛作旌。按類說亦作族。
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以味言之,甚是
吳琯本、漢魏本甚是作是有。真意堂本是作有。
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唯茗不中,與酪作奴。』
類說作『酪不中,與茗作奴』。酪茗二字互訛。
高祖大笑,因舉酒
按類說作舉卮。太平廣記一百七十四作『因舉卮,屬群臣及親王等酒』。
曰:『三三橫,兩兩縱,
類說縱作從。
誰能辨之賜金鍾。』御史中丞(尉)
廣記、類說丞作尉。按魏書彪傳作御史中尉。御史中丞後魏時為御史中尉見通典二十四;秩為從三品,見魏書官氏志,則此文作尉為是,今正。
李彪曰:『沽酒老嫗瓮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瓮作甕。廣記亦作甕。
注〈土瓦〉(瓨),
吳集證云:『〈土瓦〉當是瓨字之誤。說文:瓨,罌長頸,受十升。讀若洪,從瓦,工聲。此與上下句韻協也。』按類說作{工几},當亦是瓨字,左傍工字尚未誤,吳說是也,今據正。
屠兒割肉與秤
廣記作稱。
同。』尚書右
按廣記右作左。類說尚書右丞作左右。
丞甄琛〔二三〕曰:『吳人浮水自云工,妓
廣記妓作技。
兒擲絕(繩)
各本絕作繩。吳集證云:『絕當從各本作繩。』按類說亦作繩,今從之。廣記作袖。
在虛空。』彭城王勰曰:『臣始
廣記始作思。
解此字
吳琯本、漢魏本無字字。
是習字〔二四〕。』高祖即以金鍾賜彪〔二五〕。朝廷服彪聰明有智,
吳琯本、漢魏本智作知。廣記亦作知,同。
甄琛和之亦速。彭城王謂肅曰:『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
案錦繡萬花谷三十五引愛作好,小作少。
肅對曰:『鄉曲所美,不得不好。』彭城王重謂曰:
太平御覽八百六十七此句作『勰復謂曰。』
『卿明日顧我,為卿設邾莒之食,
御覽、萬花谷食作飧。
亦有酪奴。』
萬花谷酪作茗。
因此復號茗飲為酪奴。
萬花谷酪作茗。
時給事中劉縞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縞作鎬。下同。案御覽引作縞,與此同。
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彭城王謂縞曰:『卿不慕王侯八珍〔二六〕,好蒼頭水厄〔二七〕。海上有逐臭
吳琯本、漢魏本臭作臰。御覽亦作臰。臰是臭之俗字。
之夫〔二八〕,里內有學顰之婦〔二九〕,以卿言之,即是也。』
御覽無即字。
其彭城王家有吳奴,以此言戲之。自是朝貴讌
吳琯本、漢魏本讌作燕,同。
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三0〕,唯
御覽唯作雖。
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好之作『飲焉』。御覽引作『好之』,與此同。
後蕭衍子西豐侯蕭正德歸降時〔三一〕,
御覽時字作『侍中』二字。
元叉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叉作義。照曠閣本、吳集證本作乂。按御覽作叉。與此同。下同。
欲為之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無之字。
設茗,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叉意,答曰:
御覽無曰字。
『下官〔三二〕
吳琯本、漢魏本官下有雖字。御覽亦有雖字。
生於
御覽無於字。
水鄉,而
御覽無而字。
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三三〕之難。『元叉與舉坐之客皆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皆作大。
笑焉。
御覽此句作『舉坐笑焉』。
注釋
〔一〕馮太后即文成文明皇后,為孝文帝祖母,魏書十三有傳。本傳云:『高祖詔曰:朕以虛寡,幼纂寶歷,仰恃慈明,緝寧四海,欲報之德,正覺是憑。諸鷙鳥傷生之類,宜放之山林。其以此地為太皇太后經始靈塔。於是罷鷹師曹,以其地為報德佛寺。』又一百十四釋老志云:太和『四年春,詔以鷹師為報德寺。』
〔二〕元河南志二:『太學,光武建武五年起。陸機洛陽記曰:在開陽門外,去宮八里。講堂長十丈,廣三丈。靈帝召諸儒正定五經刊石於是。』按穀水注(見下注)記漢順帝陽嘉碑文作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學,與志不同,似以碑文為信。
〔三〕水經穀水注:『(穀水)又東逕國子太學石經北。……東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鏤碑載五經,立于太學講堂前,悉在東側。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于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筆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銘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魏初傳古文出邯鄲淳,石經古文,轉失淳法,樹之于堂西。石長八尺,廣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廣三十丈。魏明帝又刊典論六碑,附于其次。陸機言太學贊別一碑,在講堂西,下列石龜,碑載蔡邕、韓說、堂谿典等名。太學弟子贊復一碑,在外門中。今二碑並無。???經東有一碑,是漢順帝陽嘉元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學,年積毀壞。永建六年九月詔書修太學,刻石紀年,用作工徒十一萬二千人,陽嘉元年八月作畢。碑南面刻頌,表裏鏤字,猶存不破。……石經淪缺,存半毀幾,駕言永久,諒用憮焉!』太平御覽五百八十九引西征記:『國子堂前有列碑,南北行,三十五枚,刻之,表裏書春秋經、尚書二部,大篆、隸、科斗三種字。碑長八尺,今有十八枚存,餘皆崩。太學堂前石碑四十枚,亦表裏隸書尚書、周易、公羊傳、禮記四部,本石塶相連,多崩敗。又太學讚碑一所,漢建武中立。時草創未備,永建六年,詔下三府繕治。有魏文帝典論六碑,今四存二敗。』按三書所言魏石經石數各不同,穀水注四十八碑,西征記三十五碑,本書則二十五碑。後人考證,劉傳瑩漢魏石經考以為須百餘碑,章炳麟新出三體石經考以為須一百六十餘碑,王國維魏石經考據出土石經殘字排魏石經碑圖,從西征記說定為三十五碑,孫海波魏三字石經集錄重經排比碑圖,則定為二十八碑,白堅魏正始三體石經五碑殘石記亦以為應有廿七八碑。各說紛紜,尚無定論。讀者如欲深瞭,可詳稽諸家原書,此不具錄。
〔四〕孫海波魏三字石經集錄云:『石經之經數為尚書、春秋二經,見於記載者,西征記:春秋經、尚書二部。洛陽伽藍記:春秋、尚書二部。隋書經籍志:三字石經尚書九卷,梁有十三卷,三字石經尚書五卷,三字石經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舊唐書藝文志:三字石經尚書古篆三卷,三字石經左傳古篆十三卷。唐書藝文志:三字石經尚書古篆三卷,三字石經左傳古篆書十二卷。通志藝文略:三字石經尚書古篆三卷,三字石經尚書九卷,三字石經左傳古篆書十二卷。此皆言魏三字石經之祗刊尚書、春秋也。其分卷與漢志不同。王國維魏石經考三云:隋志載梁有三字石經尚書十三卷,三字石經春秋十二卷。此蓋魏石經二經足本。十三卷者後來偽孔傳之卷數。與馬融、王肅注本之十一卷,鄭玄注本之九卷,分卷略同,而與歐陽、大小夏侯之二十九卷或三十一卷,及壁中書之五十八篇為四十六卷者絕異,乃漢、魏間分卷之法。其春秋十二卷,則猶是漢志春秋古經之篇數,亦即賈逵三家經本訓詁之卷數,與漢志公、穀二家經各十一卷者不同。蓋漢魏以前,左氏所傳春秋經皆如是也。三字石經所刻,除尚書、春秋二經外,尚有左氏傳文,而六朝及唐初人紀載均未之及。至宋蘇望得殘本摹之,始知有左氏傳桓公傳文。王國維魏石經考二云:隸續錄洛陽蘇望所刊魏石經遺字,除尚書、春秋外,有桓七年傳九字,桓十七年傳二十六字。所刊左氏當至莊公中葉而止。然據桓十七年傳文二十六字,乃係一行直下。石之崩裂作一長行者,似無此理,此石之真膺以否,尚屬疑問。所惜原石不存,無從考知耳。』
〔五〕案蔡邕所書為漢熹平一字石經,具見前注,與魏正始三字石經無涉。或以為此衍後漢書儒林傳(傳言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而誤。但鄭道昭(見後注)、酈道元與楊衒之為近時人,皆明言漢魏石經,不相淆亂,衒之不應於一字三字紕謬如此。疑此句本在『寫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句之下,誤倒於前耳。
〔六〕魏書八十三外戚列傳馮熙傳:『故洛陽雖經破亂,而舊三字石經宛然猶在,至熙與常伯夫相繼為州,廢毀分用,大至頹落(通鑑一百四十八謂『毀取以建浮圖精舍,遂大致頹落,所存者委於榛莽,道俗隨意取之』)。』又五十六鄭道昭傳:『遷國子祭酒,道昭表曰:臣竊以為崇治之道,必也須才;養士之要,莫先於學。今國子學堂房粗置,弦誦闕爾。城南太學,漢、魏石經,止墟殘毀,藜藿蕪穢。遊兒牧豎,為之歎息;有情之輩,實亦悼心!況臣親司,而不言露?伏願天慈回神紆眄,賜垂鑒察!若臣微意,萬一合允,求重敕尚書門下,考論營制之模;則五雍可翹立而興,毀銘可不日而就。樹舊經於帝京,播茂範於不朽,斯有天下之美業也。不從。』又六十七崔光傳:『神龜元年(五一八)夏,光表曰:詩稱蔽芾甘棠,勿翦勿伐,邵伯所茇。又云: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傳曰:思其人,猶愛其樹。況用其道,不恤其人?是以書始稽古,易本山火。觀於天文,以察時變;觀於人文,以化成天下。孟子□實,匡、張訓說。安世記篋於汾南,伯山抱卷於河右。元始孤論,充漢帝之坐;孟皇片字,懸魏王之帳。前哲之寶重墳籍,珍愛分篆,猶若此之至也。矧乃聖典鴻經,炳勒金石,理為國楷,義成家範,跡實世模,事則人軌,千載之格言,百王之盛烈,而令焚荒汙毀,積榛棘而弗掃,為鼯鼬之所栖宿,童豎之所登踞者哉!誠可為痛心疾首,拊膺扼腕!伏惟皇帝陛下,孝敬日休,自天縱睿,垂心初學,儒業方熙。皇太后欽明慈淑,臨制統化,崇道重教,留神翰林。將披雲臺而問禮,拂麟閣以招賢。誠宜遠開闕里,清彼孔堂,而使近在城闉,面接宮廟,舊校為墟,子衿永替,豈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京邑翼翼,四方是則也?尋石經之作,起自炎劉,繼以曹氏典論,初乃三百餘載,計末向二十紀矣。昔來雖屢經戎亂,猶未大崩侵如。聞往者刺史臨州,多構佛寺。道俗諸用,稍有發掘,基蹗泥灰,或出於此。皇都始遷,尚可補復,軍國務殷,遂不存檢。官私顯隱,漸加剝撤,播麥納菽,秋春相因,□生蒿杞,時致火燎。由是經石彌減,文字增缺。職忝冑教,參掌經訓,不能繕修頹墜,興復生業,倍深慚恥。今求遣國子博士一人堪任幹事者,專主周視,驅禁田牧,制其踐穢,料閱碑牒所失次第,量厥補綴。詔曰:此乃學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垂範將來,憲章之本。便可一依公表。光乃令國子博士李郁與助教韓神固、劉燮等勘校石經。其殘缺者,計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補治之。於後靈太后廢,遂寢。』
〔七〕按此即漢靈帝熹平四年所立之一字石經,為蔡邕等所書。
〔八〕魏書七高祖紀:太和十七年(四九三)九月『壬申,觀洛橋。幸太學,觀石經。』
〔九〕隋書三十二經籍志云:『後魏之末,齊神武(高歡)執政,自洛陽徙(石經)于鄴都,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于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劉汝霖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頁四二三)云:『案北齊書文宣帝紀:往者文襄皇帝所建蔡邕石經五十二枚。孝昭帝紀:文襄所運石經。文襄者高澄也。蓋高歡於本年(按謂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八月雖有是命,而當軍馬倥傯之際,當無暇即實行遷移。至明年正月,歡卒。則移經者當為高澄,故北齊書云然。』
〔一0〕文選十六潘岳閑居賦云:『張公大谷之梨。』李善注:『廣志曰:洛陽北芒山有張公夏梨甚甘,海內惟有一樹。大谷未詳。』按潘賦所言疑即與此相同。蓋洛陽名果,流傳已久。又按文選三張衡東京賦:『盟津達其後,太谷通其前。』薛綜注:『太谷在輔氏北,洛陽西也。洛陽記曰:太谷,洛城南五十里,舊名通谷。』疑此大谷即太谷,大與太本通。
〔一一〕王肅,魏書六十三有傳。
〔一二〕王奐,南齊書四十九有傳。
〔一三〕肅傳:『父奐及兄弟並為蕭賾所殺,肅自建業來奔,是歲太和十七年(四九三)也。』南史二十三王奐傳:『出為雍州刺史,加都督,與寧蠻長史劉興祖不睦。(永明)十一年(四九三),奐遣軍主朱公恩征蠻,失利。興祖欲以啟聞,奐大怒,收付獄。興祖於獄以針畫漆合盤為書報家稱枉,令啟聞。而奐亦馳信啟上,誣興祖扇動荒蠻。上知其枉,敕送興祖還都。奐恐辭情翻背,輒殺之。上大怒,遣中書舍人呂文顯、直閤將軍曹道剛領兵收奐,又別詔梁州刺史曹武自江陵步出襄陽。奐子彪凶愚,頗干時政,士人咸切齒。時文顯以漆匣匣箜篌在船中,因相誑云:臺使封刀斬王彪。及道剛、曹武、文顯俱至,眾力既盛。又懼漆匣之言,於是議閉門拒命。……彪遂出戰,敗走歸。士人起義,攻州西門,彪登門拒戰,卻之。司馬黃瑤起、寧蠻長史裴叔業於城內起兵攻奐。奐聞兵,入禮佛,未及起,軍人斬之。彪及弟爽、弼、殷叡皆伏誅。奐長子太子中庶子融,融弟司徒從事中郎琛於都棄市,餘孫皆原宥。琛弟肅、秉並奔魏。』此言肅於太和十八年(四九四)歸魏,與本傳不同。
〔一四〕魏孝文帝自太和十七年徙都洛陽。十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又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於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又詔長尺大斗,依周禮制度,班之天下。十二月,引見群臣於光極堂,宣示品令,為大選之始。二十年正月,詔改姓為元氏。均見於魏書七高祖紀。
〔一五〕北史四十二王肅傳:『自晉氏喪亂,禮樂崩亡。孝文釐革制度,變更風俗,其間朴略,未能淳也。肅明練舊事,虛心受委,朝儀國典,咸自肅出。』南齊書五十七魏虜傳:『王肅為虜制官品百司,皆如中國,凡九品,品各有二。』
〔一六〕魏書肅傳云:『高祖……器重禮遇,日有加焉。親貴舊臣,莫能間也。或屏左右,相對談說,至夜分不罷。肅亦盡忠輸誠,無所隱避,自謂君臣之際,猶玄德之與孔明也。』
〔一七〕按王肅子王紹墓誌稱肅妻『陳郡謝氏,父莊,右光祿大夫憲侯。』又肅女世宗貴華王普賢墓誌同。
〔一八〕魏書肅傳:『詔肅尚陳留長公主,本劉昶子婦彭城公主也。』南齊書五十七魏虜傳云:『肅初奔虜,自說其家被誅事狀,(元)宏為之垂涕,以弟六妹偽彭城公主妻之,封肅平原郡公,為宅舍,以香塗壁,遂見信用。』
〔一九〕勝為婦人首飾。釋名釋首飾云:『華勝,華象草木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髮前為飾也。』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七日,鏤金箔為人勝,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髟丐}。』此以喻王肅在魏得志。
〔二0〕魏書肅傳云:『紹,肅前妻謝生也。肅臨薨,謝始攜二女及紹至壽春(按王肅卒在壽春任所)。』王紹墓誌云:『考司空深侔伍氏之概,必誓異天之節。乃鵠立象魏,志雪冤恥。君年裁數歲,便慨違晨省,念闕溫凊,提誠出嶮,用申〈月耒〉慶。天道茫茫,俄鍾極罰,嬰號茹血,哀瘠過禮。』又肅女王普賢墓誌亦云:『考昔鍾家恥,投誠象魏。夫人痛皋魚之晚悟,感樹靜之莫因,遂乘險就夷,庶恬方寸。惟道冥昧,仍罹極罰,茹荼泣血,哀深乎禮。』二誌所言與傳相合。蓋當謝氏攜子女至北時,肅已尚主,乃造寺以憩之,遂不相見,至肅死時始自洛陽奔喪任所,故傳言『始攜二女及紹至壽春』。
〔二一〕子胥即伍員,父奢為楚平王所殺,後員奔吳乞兵報楚,詳見左傳及史記伍子胥傳。
〔二二〕魏書肅傳:『詔曰:肅丁荼虣世,志等伍胥。自拔吳州,膺求魏縣,躬操忘禮之本,而同無數之喪,誓雪怨恥,方展申復,窮諭再期,蔬縕不改,誠季世之高風,末代之孝節也。但聖人制禮,必均愚智;先王作則,理齊盈虛。過之者俯而就之,不及者企而行之。曾參居罰,寧其哀終;吳員處酷,豈聞四載。夫三年者,天下之達喪,古今之所一。其雖欲過禮,朕得不制之以禮乎?有司可依禮諭之,為裁練禫之制。』
〔二三〕甄琛字思伯,中山無極人,魏書六十八有傳。
〔二四〕以上三人語皆為習字之隱語。趙翼陔餘叢考二十二云:『謎即古人之隱語。左傳申叔展所示山鞠窮,河魚腹疾,公孫有山之呼庚癸,其濫觴也。亦曰廋詞。國語秦客為廋詞,范文子能對其三。楚莊、齊威俱好隱語。漢東方朔射覆,龍無角,蛇無足,生肉為膾,乾魚為脯之類,尤為擅長。劉歆七略有隱書十八篇,則并有輯為書者,然皆不傳。惟卯金刀、千里草之類,出於風謠者略存一二。至東漢末乃盛行,謂之離合體,……然猶未謂之謎。其名曰謎,則自曹魏始。文心雕龍曰:魏代以來,君子嘲隱,化為謎語。謎者迴互其詞,使昏迷也。魏文、陳思約而密之。高貴鄉公又博舉品物。然則高貴鄉公時又嘗輯之成編矣。南史孫廣為吳興守,有高爽者嘗有求不遂,乃有屐謎以譏之曰:刺鼻不知嚏,蹋面不知嗔,嚙齒作步數,持此得勝人。北史斛律光傳:褚士達夢人授以詩曰:九升八合粟,角斗定非真,堰卻津中水,將留何處人。祖珽解之曰:角斗斛字。津卻水,何留人,合成律字,謂斛律也。又魏孝文帝云:三山橫,兩人從。妓女白日行青空,屠兒斫肉與秤同,有人辨得賞金鐘。(按此即本書所載語,惟文字有不同,不知趙氏何據?)彭城王勰曰:乃一習字也。又咸陽王禧敗逃,謂防閤尹龍武試作一謎以解憂。龍武曰:眠則同眠,起則俱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己。謂箸也。則謎之為技,六朝更盛行(下略)。』
〔二五〕通鑑一百四十:『(魏高祖)好賢樂善,情如飢渴。所與遊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如李沖、李彪、高閭、王肅、郭祚、宋弁、劉芳、崔光、邢巒之徒,皆以文雅見親,貴顯用事。制禮作樂,鬱然可觀,有太平之風焉。』
〔二六〕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鄭注:『珍謂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漬熬、肝膋也。』
〔二七〕蒼頭謂僕人,見本書卷一永寧寺條注。下文『彭城王家有吳奴,』即指此。
〔二八〕呂氏春秋遇合篇云:『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說其臭者,畫夜隨之而弗能去。』
〔二九〕莊子天運篇云:『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三0〕宋無名氏南窗紀談云:『飲茶,或云始於梁天監中,事見洛陽伽藍記,非也。按吳志韋曜傳:孫皓時每晏饗,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飲酒率以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所飲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或為裁減,或賜茶荈以當酒。如此言,則三國時已知飲茶,但未能如後世之盛耳。逮唐中世,榷利遂與煮酒相抗,迄今國計,賴此為多(下略)。』
〔三一〕蕭正德,梁臨川王蕭宏第三子,梁書五十五、南史五十一有傳。通鑑一百四十九梁武帝普通三年(魏孝明帝正光三年)云:『初太子統之未生也,上養臨川王宏之子正德為子。……及太子統生,正德還本,賜爵西豐侯。正德怏怏不滿意,常蓄異謀。是歲,正德自黃門侍郎為輕車將軍。頃之,奔魏,自稱廢太子,避禍而來。魏尚書左僕射蕭寶寅上表曰:豈有伯為天子,父作楊州,棄彼密親,遠投他國?不如殺之。由是魏人待之甚薄。正德乃殺一小兒,稱為己子,遠營葬地,魏人不疑。明年,復自魏逃歸,上泣而誨之,復其封爵。』
〔三二〕下官見本書卷二龍華寺條注。
〔三三〕陽侯,水神。戰國策韓策二:『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漢書揚雄傳注:『應劭曰:陽侯,古之諸侯也,有罪自投江,其神為大波。』
龍華寺,廣陵王〔一〕所立也;追聖寺,北海王〔二〕所立也。並在報恩(德)寺
各本恩字皆作德。按此承上報德寺而言,德字是,今據正。
之東。法事僧房,比秦太上公。京師寺皆種雜果,而此三
綠君亭本三作二。按三寺謂龍華、追聖、報德。
寺,園林茂盛,莫之與
吳琯本、漢魏本之與作『與之』。
爭。
注釋
〔一〕廣陵王疑是元羽,魏書二十一有傳。羽子恭嘗佯啞住此寺,見本書卷二平等寺條。唐晏鉤沈以為是廣陵王欣。按欣是恭兄,初封沛郡王,改封淮陽王,出帝(元脩)時復封廣陵王,時恭已被弒。是欣之封廣陵王為時極晚,而恭在永安時已佯啞住龍華寺,則此寺之非元欣所立,明甚。唐說失考。
〔二〕北海王疑是元詳,魏書二十一有傳。案龍門古陽洞有北海王太妃高氏造像及北海王元詳造像(見日本人永野清一、長廣敏雄著龍門石窟の研究),又景明四年比丘法生造像記云:『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是元詳篤信佛教,可證此寺當為其所立。
宣陽門外四里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此條連屬上文,不別起。
至洛水上作浮橋,所謂永橋也〔一〕。神龜中,常景為汭頌〔二〕。
吳琯本、漢魏本汭頌作『勒銘』。真意堂本汭作勒。案元河南志三云:『常景為銘。』嚴可均全後魏文三十二載此文,題為洛橋銘,則所據本當作勒銘。
其辭曰:『浩浩大川,決決(泱泱)
綠君亭本決決作決決。吳集證本作泱泱。按全後魏文作泱泱。泱泱本詩小雅,見注。決字義不合,吳集證本是也,今從正。
清洛〔三〕,導源熊耳〔四〕,控流巨壑。納穀吐伊〔五〕,貫周淹亳〔六〕,近達河宗〔七〕,遠朝海若〔八〕。兆維洛食〔九〕,
吳琯本、漢魏本兆作非。
實同(曰)
吳琯本、漢魏本同作曰。吳集證云:『當從何本作曰。』案全後魏文亦作曰。今正。
土中〔一0〕。上應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應作映。
張、柳〔一一〕,下據河、嵩〔一二〕,寒暑攸協,日月載融〔一三〕。帝世光宅〔一四〕,□函〔夏〕下(同)風〔一五〕。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此句作『函夏□風』。吳集證本作『□夏下風』。唐鉤沈本、張合校本作『函夏同風』。按全後魏文作『函夏同風』。當是,說見注,今從之。
前臨少室,卻負太行〔一六〕,制巖東邑〔一七〕,峭
按峭字義不合,疑是崤之誤,說見注。
峘西疆〔一八〕。四險
吳琯本、漢魏本險訛作驗。全後魏文作嶮。
之地,六達之莊〔一九〕,恃德則固,失道則亡〔二0〕。詳觀古列(昔),
吳琯本、漢魏本古訛作右,下空一格。案全後魏文列作昔。古列無義,今據正。吳集證據續古文苑引作古昔,唐鉤沈本與張合校本作古昔。當即據之。
考
吳琯本、漢魏本考作列。全後魏文亦作列。
見邱、墳〔二一〕,乃禪乃革〔二二〕,或質或文。周餘九列,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列作裂。全後魏文亦作裂。列與裂聲同相通。
漢季三分〔二三〕,魏風衰晚,晉景雕曛〔二四〕。天地發揮,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揮作輝。全後魏文亦作輝。
圖書受命〔二五〕,皇建有極〔二六〕,神功無競。魏籙仰天〔二七〕,玄符握鏡〔二八〕,璽運會昌〔二九〕,龍圖受命〔三0〕。乃睠書軌〔三一〕,永懷寶定。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吳集證本寶作保。全後魏文亦作保。寶保古相通。
敷茲景跡,流美洪謨。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吳集證本謨作模。全後魏文亦作模。模謨古通。
襲我冠冕,正我神樞。水陸兼會,周、鄭交衢〔三二〕。爰勒洛汭,敢告中區。』南北兩岸有華表〔三三〕,舉高二十丈。華表上作鳳凰,似欲沖天勢。永橋以南,圜
吳琯本、漢魏本圜作圓。元河南志三作員。圜、圓、員三字相通。
丘〔三四〕以北,伊、洛之間,夾御道有四夷館。道東有四館〔三五〕。〔一名金陵,二名燕然,三名扶桑,四名崦嵫。道西有四館(里)〕: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皆有此二十一字。吳集證云:『案歸正等皆里名也,不得言館。按綱目:魏於洛水橋南御道東作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館;道西立歸正、歸德、慕化、慕義四里,以處四方降者。則此當從各本作「道東有四館:一名金陵、二名燕然、三名扶桑、四名崦嵫。道西有四館:一曰歸正,二曰歸德、三曰慕化,四曰慕義。」道西有四館之館當作里。』按元河南志三亦作『夾道東有四夷館:一曰金陵、二曰燕然、三曰扶桑、四曰崦嵫。西有四夷里:一曰歸正、二曰歸德、三曰慕化、四曰慕義。』則四館下,當有此二十一字,吳說是也,今據各本補。道西有四館之館字,吳謂當作里,河南志正作里,今據改正。
一曰歸正,二曰歸德,三曰慕化,四曰慕義。吳人投國者處金陵館,三年已後,賜宅歸正里。景明初,偽齊建安王
吳琯本、漢魏本脫王字。
蕭寶寅
吳琯本、漢魏本寅作夤。下同。
來降〔三六〕,封會稽公,為築宅於歸正里。後進爵為齊王〔三七〕,尚南陽長公主〔三八〕。寶寅恥與夷人同□〔列〕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空格作列。元河南志亦作列,今據補。
令公主啟世宗,求入城內。世宗從之,賜宅於永安里。正光四年中,蕭衍子西豐侯蕭正德來降〔三九〕,處金陵館,為築宅歸正里,正德捨宅為歸正寺。北夷來附者處燕然館,三年已後,賜宅歸德里。正光元年,
吳琯本脫光字。漢魏本、真意堂本無元字。按元河南志作『正光中』。
□□〔蠕蠕〕至(主)都(郁)久閭阿〈舟阝〉〈舟厷〉
吳琯本、漢魏本上空格作芮字,芮下亦空一格。至都作主郁,〈舟阝〉作〈冄阝〉,〈舟厷〉作肱。綠君亭本、真意堂本二空格作蠕蠕,至都作主郁。注云『史作環,下同。』吳集證云:『案蠕蠕,國名也。郁久閭三字,姓也。阿〈冄阝〉肱三字,名也。當作蠕蠕主郁久閭阿〈冄阝〉肱來朝。案魏書肅宗紀阿〈冄阝〉肱作阿〈冄阝〉瑰。』案元河南志亦作北夷郁久閭阿〈舟阝〉肱,魏書蠕蠕傳云:『姓郁久閭氏』,吳說是也,今補正。〈舟阝〉〈舟厷〉即〈冄阝〉肱。
來朝〔四0〕,執事者莫知所處。中書舍人常景議云:『咸寧中,單于來朝,晉世處之王公特進之
吳琯本、漢魏本無之字。
下,可班〈舟阝〉〈舟厷〉蕃王、儀同之間。』朝廷從其議〔四一〕,又處之燕然館,賜宅歸德里。北夷酋長
類說六作『北酋、夷長』,誤。
遣子入侍者,常秋來春去,避中國之熱,時人謂之鴈臣〔四二〕。
類說作『號曰鴈臣』。
東夷來附者處扶桑館,賜宅慕化里。西夷來附者處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處下有之字。
崦嵫館,賜宅慕義里。自蔥嶺已西〔四三〕,至於大秦〔四四〕,百國千城,莫不歡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歡作款。
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四五〕,所謂
吳琯本、漢魏本無謂字。
盡天地之區已。
吳琯本、漢魏本已作矣。
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四六〕。是以附化之民,萬有餘家。門巷修整,閶闔填列,青槐蔭陌,綠樹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樹作柳。
垂庭,天下難得之貨,咸悉在焉。別立市於樂(洛)水南,
各本樂作洛。吳集證云:『當從各本作洛。』案元河南志亦作洛,今正。
號曰四通市,民間謂
吳琯本、漢魏本謂作為。
永橋市。
吳琯本、漢魏本市訛作寺。
伊、洛之魚,多於此賣,士庶須膾,皆詣取之。魚味甚美,京師語曰:『洛鯉伊魴,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此句作『伊洛鯉魴』。太平御覽九百三十六與元河南志亦作『伊洛鯉魴』。
貴於牛
御覽牛作元,當誤。
羊〔四七〕。』
永橋南道東有白象、獅子二坊。白象者,永平二年,乾羅國
太平廣記四百四十一、元河南志三乾下有陀字。按本書五宋雲行紀亦作『乾陀羅國』。
胡王
廣記、元河南志皆無此二字。
所獻〔四八〕,皆(背)施
按廣記及元河南志三皆施作『背設』。此指乾羅國所獻之白象言,不當云皆。皆乃背之形訛,廣記等書是也,今據以正。
五綵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綵作彩。廣記及元河南志作采。三字相通。
屏風,七寶坐床,容數
廣記數下有十字。
人,真是異物。常養象於乘黃曹〔四九〕,
廣記此句作『常養千乘黃。千當是于之誤。元河南志常作詔。
象常壞屋敗墻,
廣記常下有曾字,敗作毀。元河南志敗亦作毀。
走出於外,逢樹即拔,遇墻亦
綠君亭本、真意堂本亦作則。
倒。百姓驚怖,奔走交馳。太后遂徙象於此坊。獅子者,波斯國〔五0〕胡王
元河南志三作『嚈噠國獻師子。』太平廣記四百四十一作波斯國。考通鑑一百五十二云:『波斯國獻師子於魏,醜奴留之。』即指此事。河南志似據魏書。
所獻也,為逆賊万侯(俟)醜奴
各本侯作俟,是。今據正。
所獲,留於寇中〔五一〕。永安末,醜奴破,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破下有滅字。
始達京師〔五二〕。莊帝謂侍中李或〔五三〕
吳集證本或作彧。按元河南志作彧,廣記作或。
曰:『朕聞虎見獅子必伏〔五四〕,可覓誠(試)
各本誠作試。吳集證云:『誠當從各本及廣記作試。』案元河南志亦作試。今正。
之。』於是詔近山郡縣捕虎以送。鞏縣、山陽〔五五〕並送二虎一豹,帝在華林園觀之,於是虎豹
廣記無『帝在』下十一字。
見獅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視。園中素有
吳琯本、漢魏本有作育。
一盲熊,
吳琯本、漢魏本無盲字,熊作羆。按元河南志熊亦作羆。
性甚馴,
廣記作『惟甚馴善』。
帝令取試之。虞人牽盲熊
吳琯本、漢魏本盲熊作『育羆』。
至,聞獅子氣,驚怖跳踉,曳鎻
吳琯本、漢魏本鎻作鎖,同。
而走,帝大笑。普泰元年,廣陵王即位〔五六〕,詔曰:『禽獸囚之,則違其性,宜放還山林。』獅子亦令送歸本國。送獅子胡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胡作者。
以波斯道遠,不可送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無送字。
達,遂在路殺獅子而返。
吳琯本、漢魏本殺作卻。
有司糾劾,罪以違旨論,廣陵王曰:『豈以獅子而罪人也?』遂赦之〔五七〕。
注釋
〔一〕水經穀水注云:『穀水又東逕宣陽門南,故苑門也,皇都遷洛,移置于此。對閶闔門南,直洛水浮桁。故東京賦曰:泝洛背河,左伊右瀍者也。』元河南志二引河南郡縣境界簿云。『城南五里洛水浮橋。』按魏書七十九成淹傳云:『于時宮殿初構,經始務廣,兵民運財,日有萬計,伊、洛流澌,苦於厲涉。淹遂啟求敕都水造浮航,高祖容納之。』此浮航在洛水,與此當是一橋,是建造於魏初遷都時。
〔二〕魏書八十二常景傳:『徐州刺史元法僧叛入蕭衍,衍遣其豫章王蕭綜入據彭城。時安豐王延明為大都督大行臺,率臨淮王彧等眾軍討之。既而蕭綜降附,徐州清復,遣景兼尚書持節馳與行臺都督觀機部分。景經洛汭,乃作銘焉。』案蕭綜歸降,徐州清復,在孝昌元年(五二五),此云神龜(五一八——五二0)中,與傳不同。
〔三〕詩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惟水泱泱。』毛傳:『泱泱,深廣貌。』
〔四〕書禹貢:『導洛自熊耳。』孔傳:『在宜陽之西。』水經洛水注:『洛水又東逕熊耳山北,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博物志曰:洛出熊耳。蓋開其源者是也。』又云:『又東北過宜陽縣南。洛水之北有熊耳山,雙峰競舉,狀同熊耳。此自別山,不與禹貢導洛自熊耳同也。(王先謙合注引孫星衍校云:『案山海經熊耳山在讙舉山東六百五十里,則此熊耳是也。尚書導洛自熊耳。孔傳曰:在宜陽之西。然則道元之說,未可據也。』)』按熊耳山在今河南省宜陽縣西南,盧氏縣東南;洛水在其北。
〔五〕穀,穀水;伊,伊水。書禹貢:『(洛)又東會于伊。』水經洛水:『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伊水:『又東北至洛陽縣南,北入于洛。』穀水:『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于洛。』
〔六〕周謂周公所營洛邑,即洛陽。亳謂商舊都西亳,在今河南省偃師縣西。二地皆為洛水經過之處。
〔七〕書禹貢:『(洛)又東北入于河。』水經洛水注:『洛水又東逕鞏縣故城南。……洛水又東,濁水注之,即古黃水也。……洛水又東北,泂水發南溪石泉,世亦名之為石泉水,……又逕盤谷塢東,世又名之曰盤谷水,……其水又北入洛。洛水又東北流,入于河。山海經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謂之洛汭。』宗,尊也。河宗,謂洛水以河為宗。
〔八〕莊子秋水篇云:『河伯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釋文:『司馬云:若,海神。』海若即北海若。河水入于海,洛水入于河,故言遠朝。朝即禹貢『江、漢朝宗于海』之朝。
〔九〕書洛誥云:『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孔傳:『卜必先墨畫龜,然後灼之,兆順食墨。』
〔一0〕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孔傳:『言王今來居洛邑,繼天為治,躬自服行教化於地勢正中。』漢書二十八地理志云:『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于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
〔一一〕張、柳,二星名。漢書地理志云:『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也。』
〔一二〕河,黃河;嵩,嵩山。
〔一三〕周禮地官大司徒云:『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周公營洛邑,以為居土中,故此二句云然。
〔一四〕書堯典序云:『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孔傳:『言聖德之遠著。』
〔一五〕按此句當從全後魏文作『函夏同風』。漢書揚雄傳云:『以函夏之大漢兮。』注:『服虔曰:函夏,函諸夏也。師古曰:函,包容也。……函讀與含同。』此與上句同為頌揚語。
〔一六〕太行山起河南省濟源縣,北入山西省,在洛陽之北,故云卻負。
〔一七〕左傳隱公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又隱公五年:『而不虞制人。』杜預注:『北制,鄭邑,今河南成皋縣也。一名虎牢。』按地在今河南省氾水縣西,故洛陽城之東,故云東邑。巖,險也。
〔一八〕峭字義不合,疑是崤字之誤。崤山在洛陽之西,與上制邑正相對。崤字為峭,蓋形近而訛。爾雅釋山云:『大山峘。』釋文引埤蒼:『峘,大山。』
〔一九〕爾雅釋宮云:『六達謂之莊。』郝懿行義疏:『按莊之言壯,壯亦大也。……郭引襄廿八年左傳文,杜預注以莊為六軌之道,非也。正義曰:注爾雅者皆以為六道旁出,此蓋舊注之文。』
〔二0〕史記六十五吳起傳:『(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
〔二一〕邱墳謂三墳、五典、八索、九邱之書,見左傳昭公十二年。
〔二二〕禪謂禪讓,革謂革命。
〔二三〕三分謂魏、蜀、吳三國分立。
〔二四〕景與影同,謂日景。曛,集韻文韻云:『日入餘光。』此以喻西晉衰亂,如夕陽之凋殘。
〔二五〕圖書謂河圖洛書。文選三張衡東京賦云:『龍圖授羲,龜書畀姒。』薛綜注:『尚書傳曰: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書洪範:『鯀陻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孔傳:『天與禹,洛出書,謂神龜負文而出,列于背,有數至九。』
〔二六〕書洪範:『五,皇極,皇建其有極。』孔傳:『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謂行九疇之義。』
〔二七〕籙謂受圖籙,見本書卷首序注。
〔二八〕玄符謂符命。握鏡猶言受命。梁元帝玄覽賦云:『粵我皇之握鏡,實乃神而乃聖。』與此義相同。
〔二九〕璽運猶言帝運。魏書七十四爾朱榮傳載莊帝喻榮旨亦有『今璽運已移,天命有在』語,與此義同。
〔三0〕龍圖見前注。
〔三一〕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睠與眷通。此言眷念統一。
〔三二〕按洛陽春秋時為東周都城,與鄭國鄰近,故云交衢。
〔三三〕古今注下:『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木絜〉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木。』
〔三四〕魏書八世宗紀:景明二年十一月『壬寅,改築圓丘於伊水之陽。』
〔三五〕通鑑一百四十九:『時魏方彊盛,於洛水橋南御道東,作四館。道西立四里。有自江南來降者,處之金陵館;三年之後,賜宅於歸正里。自北燕降者,處燕然館,賜宅於歸德里。自東夷降者處扶桑館,賜宅於慕化里。自西夷降者,處崦嵫館,賜宅於慕義里。』胡三省注:『四館皆因四方之地為名。金陵在江南,燕然在漠北,扶桑在東,日所出,崦嵫在西,日所入。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暘谷上有扶桑,日所出也。灰野之山有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日所入也,生崑崙西,鳥鼠山西南曰崦嵫。淮南子曰:經細柳,西方之地崦嵫,日所入也。』
〔三六〕北史二十九蕭寶夤傳:『蕭寶夤字智亮,齊明帝(蕭鸞)第六子,廢主寶卷之母弟也,在齊封建安王。及和帝(蕭寶融)立,改封鄱陽王。梁武(蕭衍)克建業,以兵守之,將加害焉。其家閹人顏文智與左右麻拱、黃神密計穿牆,夜出寶夤,具小船於江岸,脫本衣服,著烏布襦,腰繫千許錢,潛赴江畔。躡屩徒步,腳無全皮。防守者至明追之,寶夤假為釣者,隨流上下十餘里,追者不疑。待散,乃度西岸,遂委命投華文榮。文榮與其從天龍、惠連等三人棄家將寶夤遁匿山澗,賃驢乘之,晝伏宵行,景明二年至壽春東城戍。戍主杜元倫推檢知實蕭氏子,以禮延待,馳告楊州刺史任城王澄,澄以車馬侍衛迎之。時年十六,徒步憔悴,見者以為掠賣生口也。』
〔三七〕前書:『是年(據魏書本傳為景明三年)梁江州刺史陳伯之與其長史褚冑等自壽春歸降,請軍立效。帝謂伯之所陳,時不可失。以寶夤懇誠,除使持節都督、東楊州刺史、鎮東將軍、丹陽郡公、齊王,配兵一萬,令據東城,待秋冬大舉。』
〔三八〕魏書五十九蕭寶夤傳:『尋尚南陽長公主,賜帛一千匹,并給禮具。公主有婦德,事寶夤,盡肅雍之禮,雖好合積年,而敬事不替。寶夤每入室,公主必立以待之,相遇如賓;自非太妃疾篤,未曾歸休。寶夤器性溫順,自處以禮,奉敬公主,內外諧穆。』
〔三九〕蕭正德歸降事見上報德寺條注。
〔四0〕魏書一百三蠕蠕傳:『初,豆〈山侖〉之死也,那蓋為主伏圖納豆〈山侖〉之妻候呂陵氏,生醜奴、阿那瑰等六人。醜奴立後,忽亡一子,字祖惠,求募不能得。有屋引副升牟妻是豆渾地万,年二十許,為醫巫,假託神鬼,……乃言此兒今在天上,我能呼得。醜奴母子欣悅。後歲仲秋,在大澤中,施帳屋,齋潔七日,祈請天上。經一宿,祖惠忽在帳中,自云恆在天上。醜奴母子抱之悲喜,大會國人,號地万為聖女,納為可賀敦。……地万既挾左道,亦有姿色,醜奴甚加信愛,信用其言,亂其國政。如是積歲,祖惠年長,其母問之。祖惠言:我恆在地万家,不嘗上天。上天者,地万教也。其母具以狀告醜奴,醜奴言地万懸鑒遠事,不可不信,勿用讒言也。既而地万恐懼,譖祖惠於醜奴,醜奴陰殺之。正光初,醜奴母遣莫何去汾李具列等絞殺地万,醜奴怒,欲誅具列等。又阿至羅侵醜奴,醜奴擊之,軍敗還,為母與其大臣所殺。立醜奴弟阿那瑰。立經十日,其族兄俟力發示發卒眾數萬以伐阿那瑰。阿那瑰戰敗,將弟乙居伐輕騎南走歸國。阿那瑰母候呂陵氏及其二弟尋為示發所殺,而阿那瑰未之知也。九月,阿那瑰將至,肅宗遣兼侍中陸希道為使主,兼散騎常侍孟威為使副,迎勞近畿;使司空公京兆王繼至北中;侍中崔光、黃門郎元纂在近郊,並申宴勞,引至闕下。十月,肅宗臨顯陽殿,引從五品以上清官皇宗藩國使客等列於殿庭。王公以下及阿那瑰等入就庭中北面位定,謁者引王公以下升殿,阿那瑰位於藩王之下。又引將命之官及阿那瑰弟并二叔位於群官之下。遣中書舍人曹道宣詔勞問。……宴將罷,阿那瑰執啟立於座後,詔遣舍人常景問所欲言。阿那瑰……求乞兵馬,還向本國,誅翦叛逆,收集亡散。……仍以啟付舍人常景,具以奏聞。尋封阿那瑰朔方郡公、蠕蠕王,賜以衣冕,加之軺蓋,祿從儀衛,同于戚藩。十二月,肅宗以阿那瑰國無定主,思還綏集,啟請切至,詔議之。時朝臣意有同異,或言聽還,或言不可。領軍元叉為宰相,阿那瑰私以金百斤貨之,遂歸北。』
〔四一〕魏書八十二常景傳:『是年(正光元年)九月,蠕蠕主阿那瑰歸闕,朝廷疑其位次。高陽王雍訪景,景曰:昔咸寧中,南單于來朝,晉世處之王公特進之下。今日為班宜在蕃王儀同三司之間。雍從之。』
〔四二〕北史五十四斛律金傳云:『魏除為第二領人酋長,秋朝京師,春還部落,號曰雁臣。』可以證此。又按魏書十五昭成子孫列傳云暉傳云:『初,高祖遷洛,而在位舊貴,皆難於移徙,時欲和合眾情,遂許冬則居南,夏便居北。世宗頗惑左右之言,外人遂有還北之問,至乃牓賣田宅,不安其居。暉乃請間言事,世宗曰:先皇遷都之日,本期冬南夏北。朕欲聿遵成詔,故有外人之論。暉曰:先皇移都,為百姓戀土,故發冬夏二居之詔,權寧物意耳。乃是當時之言,實非先皇深意。且北來遷人,安居歲久,公私計立,無復還情。陛下終高祖定鼎之業,忽信邪臣不然之說。世宗從之。』是魏初遷洛時,舊臣猶是冬南夏北,固不特北夷酋長為然。
〔四三〕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魏書一百二西域傳載董琬說『西域本有二道,後更為四出。……從莎車西行一百里至蔥嶺,蔥嶺西一千三百里至伽倍為一道,自莎車西南五百里,蔥嶺西南一千三百里至波路為一道焉。(其他二路別出,不具錄)』是蔥嶺為當時通西域之要路。
〔四四〕大秦即羅馬帝國,或以為是Alexandria,或以為是Syris。魏書一百二西域傳:『大秦國一名黎軒,都安都城。從條支海渡海曲一萬里,去代三萬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猶勃海也,而東西與勃海相望,蓋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兩海之間。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為五城,各方五里,周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若謀國事及四方有不決者,則四城之臣集議王所。王自聽之,然後施行。王三年一出,觀風化。人有冤枉,詣王訴訟者,當方之臣,小則讓責,大則黜退,令其舉賢人以代之。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騎,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其土宜五穀桑麻,人務蠶田。多璆琳、琅玕、神龜、白馬、朱鬣、明珠、夜光璧。東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異物。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為堂。去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萬餘里。於彼國觀日月星辰,無異中國,而前史云:條支西行百里,日入處。失之遠矣。』
〔四五〕後漢書一百十八西域傳論云:『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
〔四六〕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頁一0九九)云:『諸外國中,西域與中國通商特盛。西域人在中國經商者亦頗多,實為極可注意之事,此蓋由其文明程度特高使然。西胡與中國關係之密,正不待唐、元之世矣。隋書食貨志言:南北朝時,河西諸郡或用西域金銀之錢。即此一端,已可見西域貿易之盛。魏書景穆十二王傳:京兆王子推之子暹除涼州刺史,貪暴無極。欲規府人及商胡富人財物,詐一臺符,誑諸豪云欲加賞,一時屠戮,所有資財生口,悉沒自入。可見涼州富賈之多。周書韓褒傳:除西涼州刺史。羌、胡之俗,輕貧弱,尚豪富,侵漁小民,同於僕隸。褒乃悉募貧人,以充兵士,優復其家,蠲免徭賦。又調富人財物以振給之。每西域商貨至,又先盡貧者市之。於是貧富漸均,戶口殷實。可見通商為利之厚。……齊後主欲為穆后造七寶車,遣商胡齎錦采市真珠於周。……諸商胡負官責息者,宦者陳德信縱其妄注淮南富家,令州縣徵責。……此皆西域商人留居中國,仍以經商為事者。周書異域傳言:周承喪亂之後,屬戰爭之日,定四表以武功,安三邊以權道。趙、魏尚梗,則結姻於北狄;廄庫未實,則通好於西戎。由是弁服氈裘,輻湊於屬國;商胡販客,填委於旗亭。則其於國計,亦略有裨益。』
〔四七〕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頁六十七)云:『據此,北魏洛陽城伊、洛水旁乃市場繁盛之區,其所以置市於城南者,殆由伊、洛水道運輸於當日之經濟政策及營造便利有關。』又云:『洛陽之地,本西晉首都舊址,加以擴充,則城南伊、洛二水之傍水道運輸頗為便利,設置市場,乃最適宜之地。』
〔四八〕魏書八世宗紀永平二年(五0九)正月『壬辰,嚈噠、薄知國遣使來朝,貢白象一。』按乾陀羅國此時為嚈噠所滅,見本書卷五宋雲行紀,故魏書稱嚈噠,此稱乾陀羅國,其實一也。乾陀羅國見本書卷五注。
〔四九〕乘黃曹見本書卷一建中寺條注。
〔五0〕按本書卷五宋雲行紀中亦有波斯國,即魏書西域傳之波知國,在缽和國西南,在今Zebak與Chitral之間山地。魏書西域傳別有一波斯國云:『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條支國也。去代二萬四千二百二十八里。城方十里,戶十餘萬。河經其城中南流。土地平正,出金、銀、鍮石、珊瑚、琥珀、車渠、馬腦。多大真珠、頗梨、琉璃、水精、瑟瑟、金剛、火齊、鑌鐵、銅、錫、朱硃、水銀、綾錦、疊毼、氍毹、毾〈登毛〉、赤獐皮及薰陸、鬱金、蘇合、青木等香,胡椒、畢撥、石密、千年棗香、附子、訶梨勒無食子、鹽綠、雌黃等物。氣候暑熱,家自藏冰。地多沙磧,引水溉灌。其五穀及鳥獸等與中夏略同,唯無稻及黍稷。出名馬大驢及駝,往往有日行七百里者,富室至有數千頭。又出白象、師子、大鳥卵。有鳥形如橐駝,有兩翼,飛而不能高,食草與肉,亦能噉火。其王姓波氏名斯,坐金羊床,戴金花冠,衣錦袍,織成帔,飾以真珠寶物。其俗,丈夫剪髮戴白皮帽,貫頭衫兩廂,近下開之。亦有巾帔,緣以織成。婦女服大衫,披大帔。其髮前為髻,後披之,飾以金銀花,仍貫五色珠,落之於膊。王於其國內,別有小牙十餘數,猶中國之離宮也,每年四月出遊,處之,十月乃還。……國人號王曰醫囋,妃曰防步率,王之諸子曰殺野。大官有摸胡壇,掌國內獄訟;泥忽汗掌庫藏;開業地早掌文書及眾務。次有遏羅訶地,掌王之內事;薛波勃掌四方兵馬。其下皆有屬官,分統其事。……賦稅則準地輸銀錢。俗事火神、王神。文字與胡書異。多以姊妹為妻妾,自餘婚合,亦不擇尊卑。諸夷之中,最為醜穢矣。……以六月為歲首,尤重七月七日、十二月一日。其日,人庶以上,各相命召,設會作樂,以極歡娛。又每年正月二十日,各祭其先死者。神龜中,其國遣使上書貢物云:大國天子,天之所生。願日出處,常為漢中天子!波斯國王居和多千萬敬拜。朝廷嘉納之。自此每使朝獻。』此即今西亞洲之伊朗國之波斯,自魏時始通於中國。本文所言,不知何屬。以獻獅子及下文『道遠不可送達』語考之,當是西域傳之波斯國。
〔五一〕通鑑一百五十二梁武帝大通二年(五二八。魏莊帝建義元年):『是月(七月),万俟醜奴自稱天子,置百官。會波斯國獻師子於魏,醜奴留之,改元神獸。』按魏書一百二西域傳嚈噠國云:『正光末(五二五)遣使貢師子一,至高平,遇万俟醜奴反,因留之。醜奴平,送至京師。』所記當是一事,但云是嚈噠國。考其時嚈噠強盛,波斯為其所屬。史載不同,其實一也。
〔五二〕魏書十孝莊紀:永安三年(五三0)四月『丁卯,雍州刺史爾朱天光討醜奴、蕭寶夤於安定,破擒之,囚送京師。』
〔五三〕李彧為李延實子,尚莊帝姊豐亭公主,封東平郡公,見魏書八十三外戚列傳。此或字似以作彧為是。
〔五四〕博物志三云:『漢武帝時,大苑(疑是宛訛)之北,胡人有獻一物,大如狗,然聲能驚人,雞犬聞之皆走,名曰猛獸。帝見之,怪其細小,及出苑中,欲使虎狼食之。虎見此獸,即低頭著地。帝為反觀,見虎如此,欲謂下頭作勢,起搏殺之。而此獸見虎甚喜,舐唇搖尾,徑住虎頭上立,因搦虎面。虎乃閉目低頭,匍匐不敢動,搦鼻下去。下去之後,虎尾下頭去,此獸顧之,虎輒閉目。』此獸名為猛獸,不云獅子,莊帝所言,或即據此。
〔五五〕鞏縣,魏時屬北豫州成皋郡,在今河南省鞏縣。山陽,魏時屬司州汲郡,在今河南省脩武縣西北。
〔五六〕廣陵王即位事,詳見本書卷二平等寺條。
〔五七〕通鑑一百五十五梁武帝中大通三年(五三一。魏節閔帝普泰元年)云:『爾朱天光之滅万俟醜奴也,始獲波斯所獻師子,送洛陽。及節閔帝即位,詔曰:禽獸囚之則違其性,命送歸本國。使者以波斯道遠不可達,於路殺之而返。有司劾違旨,帝曰:豈可以獸而罪人?遂赦之。』當即本伽藍記此文。
菩提寺,西域胡人所立也,
法苑珠林一百十六送終篇、太平廣記三百七十五引塔寺(按當即伽藍記)皆無胡字。
在慕義里。
廣記無里字。
沙門達多
酉陽雜俎十三尸穸篇作僧多。注云:『一曰達多。』
發塚取磚,得一人以進。
珠林、廣記進作送。
時太后與明帝在華林都堂〔一〕,
廣記無都字。
以為妖異,謂黃門侍郎徐紇〔二〕曰:『上古以來,頗有此事否?』
珠林、廣記否作不,同。
紇曰:『昔魏時發塚,得霍光女婿范明友家奴〔三〕,說漢朝廢立,與史書相符。此
珠林無此字。
不足為異也。』后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后下有即字。
令紇問其姓名,死來幾年,何所飲食?死者曰:
珠林作『死者答曰』。廣記作『答曰』。
『臣姓崔名涵,字子洪,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涵作洪,子洪作子涵,張合校本據之。按廣記及珠林皆作涵,作子洪,與此相同,則吳琯等本不足從。
博陵安平人也。
吳琯本、漢魏本陵作令。珠林、廣記無也字。
父名暢,母姓魏,家在城西阜(準)財里。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阜皆作準。按珠林作埠,廣記作阜。考本書四有準財里,雖不能確為一地,但本文下亦作準財里,則準字是也。今據正。
死時年十五,今滿
珠林、廣記滿作乃。
二十七,在地〔下〕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有下字。按珠林、廣記亦皆有下字,今據補。
十有二年,
吳琯本、漢魏本十有作『有十』。珠林、廣記皆無有字。
常似醉臥,無所食也。時復遊行,或遇飯食,如似
廣記無似字。
夢中,不甚辨了。』
珠林辨作辯。
后即遣門下錄事張秀攜
珠林無秀字,攜作俊,廣記亦無秀字,攜作雋。下同。
詣準財里,
珠林準作埠,廣記作阜。
訪涵父母,果得
珠林、廣記得作有。
崔暢,其妻魏氏。
廣記無氏字。珠林作『其妻姓魏』。
秀攜問暢曰:『卿有兒死否?』暢曰:『有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有下有一字。
息子
吳琯本、漢魏本下有字字。
涵,
珠林涵作洪。
年十五而死。』
珠林、廣記死作亡。
秀攜曰:『為人所發,今日蘇活,在華林園中,
珠林無中字。
主人(上)故遣我來相問。』
珠林作『主上遣我來相問』。廣記作『主上在華林園,遣我來問』。文稍有出入,人字顯是上字之誤,今據正。
暢聞驚怖曰:『實無此兒,向者謬言。』秀攜還,
廣記無還字。
具以實陳聞,
珠林聞下有『啟后』二字。
后遣攜
廣記無攜字。
送涵回
吳琯本、漢魏本回作向。珠林亦作向。
家。暢聞涵
吳琯本、漢魏本無涵字。
至,門前起火,手持刀,魏氏把桃枝〔四〕,謂曰:
珠林謂曰作『拒之』,廣記作『拒之曰』三字。
『汝不須來!吾非汝父,汝非吾子,急手〔五〕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手作急。廣記無手字。珠林同作手。
速去,可得無殃!』涵遂捨去,遊於京師,
吳琯本、漢魏本師作{芖巴}。
常宿寺門下,汝南王〔六〕賜黃衣一具。
珠林、廣記具作通。
涵
珠林、廣記無涵字。
性畏日,不敢仰視,
珠林、廣記作『不仰視天』。
又畏水火及刀兵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吳集證本刀兵作『兵刃』。珠林、廣記亦作『兵刃』。
之屬。常走於逵
珠林、廣記無逵字。
路,遇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無遇字。珠林、廣記亦無遇字。
疲則止,不徐行也,時人猶謂是鬼。洛陽太(大)市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吳集證本太作大。珠林、廣記亦作大,今從之。
北
珠林、廣記北下有有字。
奉終里,
酉陽雜俎作『奉洛里』。
里內之人多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無多字。
賣送死人
珠林、廣記無人字。
之具及諸棺槨,涵謂曰:『作
珠林、廣記無作字。
柏木棺〔七〕,勿以桑木為欀〔八〕。』
珠林、廣記欀作榱。酉陽雜俎作欀,與此同。
人問其故,涵曰:『吾在地下,見人發鬼兵,有一鬼訴
珠林、廣記無訴字。
稱是柏棺,應免。主兵吏
珠林主兵作『兵主』,兵屬上讀。廣記無主字。
曰:「爾雖柏棺,桑木為欀。」
珠林爾作你,欀作榱。廣記欀作榱。
遂不免。』
吳琯本、漢魏本免下有兵字。
京師聞此,
珠林師下有仰字。
柏木踴
珠林踴作勇,廣記作湧,同。
貴。人疑
珠林疑訛作擬。
賣棺
吳琯本、漢魏本無棺字。
者貨涵
廣記貨誤作化。
發此等之言也。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作『發此言也』。珠林、廣記作『故發此言』。
注釋
〔一〕按都堂見本書卷一建春門內條,但魏書各紀傳皆作華林園都亭,不知是否一處,或別有都堂歟?
〔二〕徐紇魏書九十三恩倖列傳有傳。本傳云:『紇機辯有智數,當公斷決,終日不以為勞。長直禁中,略無休息,時復與沙門講論,或分宵達曙,而心無怠,道俗服之。』
〔三〕博物志二:『漢末發范友朋(當作明友,漢書作明友,太平御覽五五九引此文亦作明友,下同)冢,奴猶活。友朋,霍光女聓。說光家事,廢立之際,多與漢書相應。此奴常遊走於民間,無止住處,今不知所在。或云尚在。余聞之於人,可信,而目不可見也。』按漢末指三國時,故此言魏時。
〔四〕古時以桃為祓除災害之用。周禮夏官戎右云:『贊牛耳,桃茢。』鄭注:『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為之。及血在敦中,以桃茢拂之,又助之也。……桃,鬼所畏也。茢,苕帚,所以掃不祥。』又左傳昭公四年云:『桃弧棘矢以除其災。』杜注:『桃弓棘箭,所以穰除凶邪。』此風流傳已久,故魏氏把桃枝示所以驅鬼也。
〔五〕急手義見本書景寧寺條注。
〔六〕汝南王即元悅。魏書二十二悅傳言『有崔延夏者以左道與悅遊,合服仙藥松朮之屬。時輕與出採芝,宿於城外小人之所。』是悅性好怪誕,故賜崔涵黃衣。
〔七〕酉陽雜俎十三尸穸篇云:『後魏俗競厚葬,棺厚高大,多用柏木,兩邊作大銅鐶鈕。不問公私貴賤,悉白油絡幰轜車,迾素矟仗,打虜鼓。』
〔八〕欀字,各字書所釋義與此皆不合,疑與鑲字相同,說文鑲字云:『作型中腸也。』段注:『型者鑄器之法也。其中腸謂之鑲,猶瓜中腸謂之瓤也。』此言柏棺以桑木作中腸。銅器中腸為鑲,瓜中腸為瓤,引伸之則木中腸為欀,此義可以意推。
高陽王寺,高陽王雍之宅也,在津陽門
太平廣記二百三十六津作清,誤。元河南志三作『津陽門』。
外三里御道西。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西下有傍字。廣記亦有旁字,三里作『數里』。
雍為爾朱榮所害也〔一〕,捨宅以為寺。
正光中,雍為丞相,給輿、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無輿字。綠君亭本亦無,注云:『一本多一輿字。』廣記亦無輿字。
羽葆鼓吹、虎賁班劍百人〔二〕。貴極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
廣記無止字宅字。
匹於帝宮。白殿
廣記殿作壁。
丹檻,
吳琯本、漢魏本、吳集證本檻作楹。
窈窕連亘;飛簷反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反作峻。綠君亭本作仄,注云:『一作峻』。廣記作華。按此語本西京賦,見注,反字是也。
宇〔三〕,轇轕〔四〕週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週作周。廣記亦作周,通。
通。僮僕六千,妓〔五〕女五百,隋珠〔六〕
吳琯本、漢魏本隋作隨,同。
照日,羅衣
廣記衣作綺。
從風,自漢、晉以來,諸王豪侈未之
吳琯本、漢魏本無之字。
有也。出則鳴騶御道〔七〕,
吳集證本御作夾。
文物成行,鐃吹響發,
吳琯本、漢魏本響發作『發響』。廣記作『競嚮』。
笳聲哀轉;
廣記轉作囀,同。
入則歌姬舞女,擊筑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擊筑作『繁竹』。
吹笙,
廣記下有而字。
絲管迭奏,連宵
吳琯本、漢魏本宵作霄,誤。
盡日。其
廣記無其字。
竹林魚池,侔於禁苑,芳草如積,珍木連陰。雍嗜口味,厚自奉養,一日(食)
吳琯本、漢魏本、吳集證本日作食。太平廣記一百六十五、類說六亦作食,今據正。
必以數萬錢為限,海陸珍羞,方丈於前〔八〕。陳留侯李崇謂人曰:『高陽一日(食),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吳集證本日作食。廣記作食。通鑑一百四十九亦作食。類說作飯,當是食之訛。今據正。
敵我千日〔九〕。』崇為尚書令儀同三司,亦富傾天下,僮僕千人。而性多儉恡〔一0〕,
廣記恡作吝,同。類說作嗇。
惡衣麄食,亦常無肉,
各本皆作『常無肉味』。吳集證本與此同。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六及廣記、類說皆作『食常無肉』。
止有〔韭茹〕韭菹〔一一〕。
按御覽、廣記、類記皆有『韭茹』二字。考下文云:『二九一十八。』二九者即二韭也(韭九諧音),則此當有韭茹二字,各本皆脫去,今據御覽等書補。吳琯本、漢魏本菹作薤。類說亦作薤。御覽、廣記作葅。
崇客李元佑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佑作祐。廣記作祐。下同。御覽作『崇家客』。下文作『元祐』。
語人云:『李令公一食十八種。』人問其故,元佑曰:『二九一十八。』聞者大笑,世人即以為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無為字。
譏罵。
御覽作『世以此為譏』。
雍薨後,諸妓
太平廣記二百三十五妓下有女字。
悉令入道,或有嫁者。
廣記嫁作『出家』二字。
美人徐月華善彈
廣記無彈字。酉陽雜俎六樂篇下有臥字。
箜篌,能為明妃出塞之曲歌〔一二〕,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無曲字。廣記亦無。
聞者莫不動容。永安中,與衛將軍
廣記衛作衙。
原士康
綠君亭本、真意堂本原作源。
為側室。宅近青陽門,
廣記作『士康宅亦近清陽外』。
徐鼓箜篌而歌,哀聲入雲,行路聽者,俄而成市。徐常語士康曰: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吳集證本曰作云。廣記亦作云。
『王有二美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無美字。
姬〔一三〕,一名脩容,二
廣記二作一。
名豔姿,並蛾眉皓齒,潔貌傾城。脩容亦
廣記無亦字。
能為綠水歌〔一四〕,豔姿善
綠君亭本善作『尤善作』三字。真意堂本善上有尤字。廣記善下有為字。
火鳳舞,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火作么。按廣記作逐。
並愛傾後室,
吳集證云:『室疑宮字之誤。』
寵冠諸姬。』士原(康)
各本原作康。廣記亦作康。今正。
聞此,遂
廣記無遂字。
常令徐歌綠水火鳳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火作么。廣記作文。
之曲焉。
高陽宅北有中甘里。里內〔潁川〕荀《穎》子文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荀穎子文作『潁川荀子文』。以下文『汝穎之士利如錐』語考之,此當作潁川荀子文為是。今從之。
年十三,幼而聰辨,神情卓異,雖黃琬〔一五〕
吳琯本、漢魏本琬作婉。按後漢書作黃琬。婉字誤。
文舉〔一六〕,無以加之。正光初,廣宗〔一七〕,
綠君亭本注云:『一作文。』按作文者誤,說見注。
潘崇和〔一八〕講服氏春秋〔一九〕於城東昭義里,子文攝齊北面〔二0〕,就和受道。時趙郡李才
吳琯本、漢魏本李才作予李。下文才字作予,則此予李當是李予之倒。
問子文曰:『荀生住在
吳琯本、漢魏本無在字。
何處?』子文對曰:『僕住在中甘里。』才
吳琯本作予。吳集證本才上有問字。
曰:『何往?』曰:『往城南。』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何往曰往城南六字作『何為住城南』。綠君亭本同,注云:『一作才曰何往,曰往城南。』
城南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無南字。
有四夷館,
吳琯本、漢魏本夷下有里字。
才
吳琯本作予。
以此譏之。子文對曰:『國陽勝地〔二一〕,卿何怪也?若言川澗,伊、洛崢嶸。語其舊事,靈臺石經。招提之美,報德、景明。當世富貴,高陽、廣平。四方風俗,萬國千城〔二二〕。若論人物,有我無卿。』才
吳琯本作予。
無以對之。崇和曰:『汝、穎
各本穎作潁。
之士利如錐,
真意堂本錐訛作稚。
燕、趙之士鈍如錘〔二三〕,
真意堂本鈍作錐。訛。
信非虛言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無言字。
也。』舉學皆笑焉。
注釋
〔一〕謂爾朱榮害朝士於河陰,見本書卷一永寧寺條。
〔二〕魏書九肅宗紀:正光元年(五二0)九月『戊戌以太師高陽王雍為丞相,加後部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又雍傳:『進位丞相,給羽葆鼓吹,倍加班劍,餘悉如故。又賜帛八百匹與一千人供具,催令速拜。詔雍依齊郡順王簡太和故事,朝訖引坐,特優拜伏之禮。總攝內外,與元叉同決庶政,歲祿萬餘,粟至四方,伎侍盈房,諸子璫冕,榮貴之盛,昆弟莫及焉。』
〔三〕文選二張衡西京賦云:『反宇業業,飛檐〈車獻〉〈車獻〉。』薛綜注:『凡屋宇皆垂下向而好,大屋飛邊頭瓦皆更微使反上,其形業業然,檐板承落也。』檐與簷同。
〔四〕文選三張衡東京賦云:『闟戟轇轕。』薛綜注:『轇轕,參差縱橫也。』
〔五〕慧苑華嚴音義上引切韵:『妓,女樂也。』又引埤蒼:『妓,美女也。』二義皆可。
〔六〕淮南子覽冥訓:『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高誘注:『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後蛇於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蓋明月珠也。』
〔七〕魏書六十四郭祚傳云:『故事,令僕中丞騶唱而入宮門,至於馬道。及祚為僕射,以為非盡敬之宜,言於世宗。帝納之,下詔:御在太極,騶唱至止車門;御在朝堂,至司馬門。騶唱不入宮,自此始也。』按鳴騶當即是騶唱。
〔八〕孟子盡心篇下:『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趙歧注:『極五味之饌食,列於前,方一丈。』
〔九〕通鑑一百四十九云:『高陽王雍富貴冠一國,宮室園圃,侔於禁苑。僮僕六千,妓女五百,出則儀衛塞道路,歸則歌吹連日夜。一食直錢數萬。李崇富埒於雍,而性儉嗇,嘗謂人曰:高陽一食,敵我千日。』
〔一0〕魏書六十六李崇傳:『徵拜尚書左僕射,加散騎常侍,驃騎、儀同如故,遷尚書令,加侍中。崇在官和厚,明於決斷。受納辭訟,必理在可推,始為下筆,不徒爾收領也。然性好財貨,販肆聚斂,家資巨萬,營求不息。子世哲為相州刺史,亦無清白狀。鄴、洛市鄽,收擅其利,為時論所鄙。』
〔一一〕茹,文選三十四枚乘七發云:『白露之茹。』李善注:『茹,菜之總名也。』菹,周禮天官醢人:『七菹』。鄭注:『七菹:韭、菁、茆、葵、芹、箈、筍菹。……凡醯醬所和,細切為齏,全物若〈月枼〉為菹。』
〔一二〕酉陽雜俎六樂篇:『魏高陽王雍美人徐月華能彈臥箜篌,為明妃出塞之曲。』樂府詩集二十九:『王明君,一曰王昭君。……古今樂錄曰:明君歌舞者,晉太康中,(石)季倫所作也。王明君本名昭君,以觸文帝諱,故晉人謂之明君。匈奴盛,請婚於漢,元帝以後宮良家子明君配焉。初武帝以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王昆莫,命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送明君亦然也。其新造之曲,多哀怨之聲。晉宋以來,明君正以弦隸,少許為上舞而已。梁天監中,斯宣達為樂府,令與諸樂工以清商兩相間弦為明君上舞,傳之至今。』
〔一三〕魏書二十一雍傳云:『元妃盧氏薨後,更納博陵崔顯妹,甚有色寵,欲以為妃。世宗初以崔氏世號東崔,地寒望劣,難之,久乃聽許。延昌已後,多幸妓侍,近百許人。而疏棄崔氏,別房幽禁,不得關豫內政,僅給衣食而已。……未幾,崔暴薨,多云雍歐殺之也。靈太后許賜其女妓,未及送之。雍遣其閹豎丁鵝自至宮內,料簡四口,置以還第。太后責其專擅,追停之。』此亦可見雍之好色,多內寵。
〔一四〕樂府詩集五十九:『蔡氏五弄,琴歷曰:琴曲有蔡氏五弄。琴集曰:五弄: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並宮調,蔡邕所作也。琴書曰:邕性沈厚,雅好琴道。嘉平初,入青溪訪鬼谷先生。所居山有五曲,一曲製一弄。……南曲有澗,冬夏常淥,故作淥水。(下略)』此為琴曲歌辭;又南齊王融應司徒教作齊明王歌辭亦有淥水曲,則為舞曲歌辭,見樂府詩集五十六。錄與淥通。本文所言,不知屬於何種。
〔一五〕後漢書九十一黃琬傳云:『琬字子琰,少失父,早而辯慧。祖父瓊,初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後瓊為司徒,琬以公孫拜童子郎,辭病不就,知名京師。』
〔一六〕文舉即孔融。後漢書一百孔融傳云:『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融幼有異才,年十歲,隨父詣京師。時河南尹李膺以簡重自居,不妄接士。賓客,敕外自非當世名人及與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觀其人,故造膺門,語門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門者言之,膺請融問曰:高明祖父嘗與僕有恩舊乎?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眾坐莫不歎息。太中大夫陳煒後至,坐中以告煒。煒曰: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融應聲曰:觀君所言,將不早慧乎?膺大笑曰:高明必為偉器。』
〔一七〕廣宗郡,魏書地形志屬司州(鄴城),在今河北省威縣東。綠君亭本宗字下注云:『一作文。』是又改廣宗為廣文。按廣文設於唐天寶九載,後魏時不當有之,一本之說不足從。
〔一八〕唐晏鉤沈云:『按北史儒林傳於服氏春秋有潘叔虔,當即崇和之字。』按儒林傳序云:『河北諸儒能通春秋者,並服子慎所注,亦出徐生(徐遵明)之門。張買奴、馬敬德、邢峙、張思伯、張奉禮、張彫、劉晝、鮑長宣、王元則,並得服氏之精微。又有衛覬、陳達、潘叔虔,雖不傳徐氏之門,亦為通解。又有姚文安、秦道靜初亦學服氏,後兼更講杜元凱所注。』於此可覘當時服氏春秋流傳之概況。唐氏所言叔虔是崇和之字,更無佐證,祇可存疑。
〔一九〕隋書三十二經籍志:『春秋左氏傳解誼三十一卷(經典釋文敘錄、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皆作三十卷),漢九江太守服虔注。』又同書敘春秋云:『諸儒傳左氏者甚眾。……其後賈逵、服虔並為訓解,至魏遂行於世。晉時杜預又為經傳集解。……左氏服虔、杜預注,俱立國學。……後……左氏唯傳服義。至隋杜氏盛行,服義……浸微,今殆無師說。』經典釋文敘錄云:『江左中興,立左氏傳杜氏服氏博士。』北史八十一儒林傳序云:『江左……左傳則杜元凱,河洛則服子慎。』可證北朝左氏傳服注之盛行,自唐初新修五經正義,左傳採用杜注,服氏解誼書漸亡失,遂此不傳。
〔二0〕論語鄉黨篇:『攝齊升堂,鞠躬如也。』集解:『衣下曰齊,攝齊者,摳衣也。』北面,弟子敬師禮。
〔二一〕國陽猶言國都之南。
〔二二〕所舉之例,具見本卷前文。
〔二三〕太平御覽四百六十六引裴啟語林云:『祖士言與鍾雅相調,鍾語祖曰:我汝潁之士利如錐,卿燕代之士鈍如槌。』崇和言本此。
崇虛寺在城西〔一〕,
此條疑是城內篇文,錯倒於此,說見注。
即漢之躍(濯)龍閣(園)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閣皆作園。說郛四亦作園,今正。按張衡東京賦、後漢書桓帝紀及明德馬皇后紀、元河南志二皆作濯龍園,則躍當作濯,各本皆誤,今據正。
也。延熹九年,桓帝祠老子於躍(濯)龍園〔二〕,室(設)
吳琯本、漢魏本、綠君亭本、真意堂本室作設,當是,今正。
華蓋之座〔三〕,
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座作坐,同。
用郊天之樂〔四〕,此其地也。高祖遷京之始,以地給民。憩者多見妖怪,是以人皆去之,遂立寺焉。
注釋
〔一〕按此文有錯誤,既云城西,何得列於城南篇內?考漢晉洛陽宮城圖後漢東都城圖濯龍園在城內西北隅。元河南志二引司馬彪續漢書云:『在洛陽西北角。』又引續漢志:『近北宮,明德馬后置織室於園中。』則漢時園之在城內西北,明甚。後魏建都,城門大概都依據漢晉之舊,並無更動,詳見於本書楊衒之自序內,則城內之濯龍園舊址,決無移在城外之理,更不可能移在城南。據此觀之,本條當是城內篇內文,錯亂倒置於後。
〔二〕後漢書七桓帝紀延熹九年七月『庚午,祠黃老於濯龍宮。』
〔三〕華蓋,天子之蓋。古今注上輿服篇『華蓋,黃帝所作。與蚩尤戰於涿漉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
〔四〕郊是祭天。禮記郊特牲云:『郊之祭也,大報天而主日也。』鄭注:『大猶徧也。天之神,日為尊。』郊天之樂猶言祭神之樂。周禮春官大司樂云:『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紀天神。』漢書二十二禮樂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祭后土於汾陰,……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南极老人
宋·绍昙
宋·郑樵
邺华生
(清)汤球辑,杨朝明校补
明·周之千
唐·昙旷
清·梅溪遇安氏
元魏·月婆首那
明·臧晋叔
清·吴趼人
(清)徐时栋
宋·孟珙
汉·刘熙
(清)谢宸荃 主修,洪龙见 主纂
(春秋魯)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