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叙·宁都魏禧
叙·南昌彭士望
总叙一
总叙二
总叙三
凡例·二十六则
目次
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卷一 历代州域形势一
卷二 历代州域形势二
卷三 历代州域形势三
卷四 历代州域形势四
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
卷六 历代州域形势六
卷七 历代州域形势七
卷八 历代州域形势八
卷九 历代州域形势九
北直方舆纪要序
卷十 北直一
卷十一 北直二
卷十二 北直三
卷十三 北直四
卷十四 北直五
卷十五 北直六
卷十六 北直七
卷十七 北直八
卷十八 北直九
南直方舆纪要序
卷十九 南直一
卷二十 南直二
卷二十一 南直三
卷二十二 南直四
卷二十三 南直五
卷二十四 南直六
卷二十五 南直七
卷二十六 南直八
卷二十七 南直九
卷二十八 南直十
卷二十九 南直十一
山东方舆纪要序
卷三十 山东一
卷三十一 山东二
卷三十二 山东三
卷三十三 山东四
卷三十四 山东五
卷三十五 山东六
卷三十六 山东七
卷三十七 山东八
卷三十八 山东九
山西方舆纪要序
卷三十九 山西一
卷四十 山西二
卷四十一 山西三
卷四十二 山西四
卷四十三 山西五
卷四十四 山西六
卷四十五 山西七
河南方舆纪要序
卷四十六 河南一
卷四十七 河南二
卷四十八 河南三
卷四十九 河南四
卷五十 河南五
卷五十一 河南六
陕西方舆纪要序
卷五十二 陕西一
卷五十三 陕西二
卷五十四 陕西三
卷五十五 陕西四
卷五十六 陕西五
卷五十七 陕西六
卷五十八 陕西七
卷五十九 陕西八
卷六十 陕西九
卷六十一 陕西十
卷六十二 陕西十一
卷六十三 陕西十二
卷六十四 陕西十三
卷六十五 陕西十四
四川方舆纪要叙
卷六十六 四川一
卷六十七 四川二
卷六十八 四川三
卷六十九 四川四
卷七十 四川五
卷七十一 四川六
卷七十二 四川七
卷七十三 四川八
卷七十四 四川九
湖广方舆纪要序
湖广方舆纪要序
卷七十五 湖广一
卷七十六 湖广二
卷七十七 湖广三
卷七十八 湖广四
卷七十九 湖广五
卷八十 湖广六
卷八十一 湖广七
卷八十二 湖广八
江西方舆纪要叙
卷八十三 江西一
卷八十四 江西二
卷八十五 江西三
卷八十六 江西四
卷八十七 江西五
卷八十八 江西六
浙江方舆纪要叙
卷八十九 浙江一
卷九十 浙江二
卷九十一 浙江三
卷九十二 浙江四
卷九十三 浙江五
卷九十四 浙江六
福建方舆纪要叙
卷九十五 福建一
卷九十六 福建二
卷九十七 福建三
卷九十八 福建四
卷九十九 福建五
广东方舆纪要叙
卷一百 广东一
卷一百一 广东二
卷一百二 广东三
卷一百三 广东四
卷一百四 广东五
卷一百五 广东六
广西方舆纪要叙
卷一百六 广西一
卷一百七 广西二
卷一百八 广西三
卷一百九 广西四
卷一百十 广西五
卷一百十一 广西六
卷一百十二 广西七
云南方舆纪要序
卷一百十三 云南一
卷一百十四 云南二
卷一百十五 云南三
卷一百十六 云南四
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卷一百十九 云南七
贵州方舆纪要叙
卷一百二十 贵州一
卷一百二十一 贵州二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卷一百二十三 贵州四
川渎异同序
卷一百二十四 川渎一
卷一百二十五 川渎二
卷一百二十六 川渎三
卷一百二十七 川渎四
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
卷一百三十 分野
卷一百二十五 川渎二
大河上《传》有言:微禹之功,吾其鱼乎!夫自禹治河之后千百余年,中国不被河患。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ㄨ于宋。自宋以来,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岌岌焉皆有其鱼之惧也。神禹不生,河患未已。国计民生,靡所止定矣。次大河源流,而参互以古今之变,为此纪也,其有忧患乎!河源发于昆仑,
《禹贡》曰:导河自积石。司马迁云: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今曰河源发于昆仑者,从其可信者言之也。《尔雅》:河出昆仑墟。《淮南子》:昆仑之墟,河水出其东北陬。《水经》亦曰:昆仑墟,河水所出。自古言河源者,皆推本于昆仑按《史记·大宛传》:汉使
...更多
卷一百二十六 川渎三
大河下
大河今自阳武县南,又东径开封府城北,封丘县南。大河今在开封府城北十里。宋元符三年,河决开封之苏村旧《志》云:府西三十余里有苏村。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决开封、祥符等郡县十五处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此十五处也。又二十五年,河复决汴梁之太康、通许、杞三县,灌陈、颍二州。皇庆三年,河决开封陈留等县,没民田舍时又决陈、亳、睢三州。延?七年,河决开封县苏村及七里寺诸处。泰定二年,河溢汴梁。三年,复坏汴梁乐利堤,发民夫筑塞。明洪武七年,河决开封堤。十六年,
...更多
卷一百二十七 川渎四
淮水 汉水
《禹贡》言导九川。孟夫子推禹抑洪水之功,则第曰江、淮、河、汉。此四大川者,其亘千古而不易乎?虽然,汉合于江者也;今日之淮,又合于河者也。陵谷渐移,平成难冀。吾又安知河之不独为一川,而淮且南注于江乎?为纪淮水。
淮水出河南桐柏县桐柏山。
《禹贡》曰:导淮自桐柏。淮之源与古不异也。或以为出自大复,或以为出自胎簪。夫大复、胎簪之去桐柏也,仅矣。何必求胜于古人耶详见《禹贡》山川?
东流经信阳州北,确山县南。又东历罗山县北,真阳县南。
...更多
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
大江 盘江川之大者,大河而外,莫如大江。然河流朝夕不常,江流亘古未改,周匝两垂,吞吐百川,江诚浩博矣哉。是为江纪。江源出于岷山。
《禹贡》曰:岷山导江。荀卿曰:江出汶山汶、岷通。《山海经》亦曰:岷山,江水出焉。《水经》:岷山,江水所出。或作??山,或作?文山,其实一也。大江发源于岷山,审矣。山谷纡回,泉流隐伏,盘溪曲涧,汇流成川。郦道元云:岷江泉流深远,为四渎首。是也。《江谱》《岷江渠堰谱》,宋张韪撰:岷江发源临洮木塔山临洮,今陕西洮州卫,山当在其南境。或曰木塔山,即岷山之支陇。《益州记》:江源出岷山羊膊岭宋任豫
...更多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
漕河 海道
《禹贡》九州贡道皆会于河。河即漕也。下逮秦、汉、唐、宋,河、渭、淮、汴皆漕也。隋开通济、永济诸渠,以纵其侈心,不专以漕。元人浚通惠、会通之河,以便公私漕贩。时东南之粟,皆由海道。漕河之利未备也。明因其旧制而益为疏浚,岁漕数百万,皆取道于此。盖浮江涉淮,溯河逾济,而北达于漳卫,输之太仓。天下大命,实系于此矣。是为漕河也。漕河始于扬州。明初定鼎金陵,西下江湖之粟,东输两浙之漕,最为便利。然东北一隅,恒仰内地之供亿。洪武二年储粮于苏州太仓以备海运饷辽东。五年,遂由海道运七十余万石至辽。自是屡由海道运粮以饷辽
...更多
卷一百三十 分野
《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分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此后世言分野之始也。《晋志》云:职方掌天下之土,保章辨九州之野。
《春秋传》:子产曰,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外传》:伶州鸠曰,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星纬分验之文。左氏多有,今略举二条。子产之说,即二十八宿之分也。伶州鸠之说,又即五星之占也。然则分野之验,其传旧矣。
郑氏曰:此即《周礼》星土之说也。易氏曰:在诸侯则谓之分星,在九州则谓之星土。九州星土之书亡矣,今其可言者,十二国之分谓十二次之分,详见下。考之传记,灾祥所应,有可证
...更多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周高起
唐·吕道生
(宋)钱塘陈思
清·汪志伊
明·紫薇垣散人
李斯
清·杨岳斌
董说
元和观我斋主人
宋·王贶
(唐)李林甫 等修
唐·余知古
宋·方万里
张先
清·甘韩
宋·应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