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
庄子集释目录:
庄子集释
前言并序
庄子集释卷一上
庄子集释卷一下
庄子集释卷二上
庄子集释卷二中
庄子集释卷二下
庄子集释卷三上
庄子集释卷三下
庄子集释卷四上
庄子集释卷四中
庄子集释卷四下
庄子集释卷五上
庄子集释卷五中
庄子集释卷五下
庄子集释卷六上
庄子集释卷六下
庄子集释卷七上
庄子集释卷七下
庄子集释卷八上
庄子集释卷八中
庄子集释卷八下
庄子集释卷九上
庄子集释卷九下
庄子集释卷十上
庄子集释卷十下
点校后记
附录一
附录二
庄子集释卷八中
【一】【释文】以人名篇。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一】,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二】。”
【一】【疏】姓徐,字无鬼,隐者也。姓女,名商,魏之宰臣。武侯,文侯之子,毕万十世孙也。无鬼欲箴规武侯,故假宰臣以见之。
【释文】《徐无鬼》缗山人,魏之隐士也。司马本作缗山人徐无鬼。《女商》人名也。李云:无鬼女商,并魏幸臣。《魏武侯》名击,文侯之子,治安邑。
【二】【疏】久处山林,勤苦贫病,忽能降志,混迹俗中,中心欣悦
...更多
庄子集释卷八下
杂篇则阳第二十五【一】
【一】【(音义)〔释文〕】以人名篇。
则阳游于楚【一】,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二】。 【一】【疏】姓彭,名阳,字则阳,鲁人。游事诸侯,后入楚,欲事楚文王。
【释文】《则阳》司马云:名则阳,字彭阳也。一云:姓彭,名则阳,周初人也。
【二】【疏】夷姓,名节,楚臣也。则阳欲事于楚,故因夷节称言于王,王既贵重,故犹未之见也。夷节所进未遂,故罢朝而归家。 【释文】《夷节》楚臣。
...更多
庄子集释卷九上
杂篇外物第二十六【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
外物不可必【一】,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二】。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三】。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四】。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五】。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六】。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七】,螴蜳不得成【八】,心若县于天地之间【九】,慰暋(一)沉屯【一0】,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一一】,众人焚和【一二】,月固不胜火【一三
...更多
庄子集释卷九下
杂篇让王第二十八【一】
【一】【释文】以事名篇。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一】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二】!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三】。 【一】【疏】尧许事迹,具载内篇。姓子,名州,字支父,怀道之人,隐者也。尧知其贤,让以帝位。以我为帝,亦当能以为事,故言犹之可也。幽,深也。忧,劳也。言我滞竟幽深,固心忧劳,且欲修身,庶令合道,未有闲暇缉理万机也。
...更多
庄子集释卷十上
杂篇说剑第三十【一】
【一】【释文】以事名篇。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一】
【一】【疏】赵惠王,名何,赵武灵王之子也。好击剑之士,养客三千,好无厌足。其国衰敝,故诸侯知其无道,共相谋议,欲将伐之也。
【释文】《赵文王》司马云:惠文王也,名何,武灵王子,后庄子三百五十年。洞纪云:周赧王十七年,赵惠文王之元年。一云:案长历推惠文王与庄子相值,恐彪之言误。《喜剑》许纪反。下同。《夹
...更多
庄子集释卷十下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一】。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一】?曰:“无乎不在【三】。”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四】?”“圣有所生,王有所成【五】,皆原于一【六】。” 【一】【注】为其所(一)有为,则真为也,为其真为,则无为矣,又何加焉!
【疏】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皆随有物之情,顺其所为之性,任群品之动植,曾不加之于分表,是以虽教不教,虽为不为矣。
...更多
点校后记
庄子一书,汉以前很少有人称引,也没有人作注释。魏晋之际,玄学盛行,才有晋人司马彪、崔撰、向秀、郭象诸家的注和李颐的集解。现在除郭注完全保存以外,其余诸人的注、解,都仅仅残存于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庄子音义和他书注文以及类书之中。音义所收还有晋人孟氏的注、李轨的注音、徐邈的音以及梁简文帝的讲疏等等。隋唐两代,关于庄子的著作,可以考知的有二十多种,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陆德明的音义和成玄英的注疏。宋明人注解庄子,一般着重研究它的哲学思想,而且多半用佛理来解释,重要的有林希逸的庄子口义、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焦竑的庄子翼等。至于
...更多
附录一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是阐述原著的意义,也兼及文字的注释。在述义、注释方面,作者列举自汉以来各家的意见,加以考订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作者根据庄子本文,提出了庄子哲学是受印度哲学影响的意见,文中多处是以佛学理论来释证的;以前研究庄子的人也有这样做的。本书不仅对天下篇一文有所阐发,且可藉此研究庄子的哲学思想,作为治中国古代哲学史者的参考。
目录
序言
庄子天下篇述义
附:庄子年表序
庄子年表
后记
...更多
附录二
庄子天下篇述义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
案:宣颖以“有”字句绝,“为”字属下读,是也;诸家以“有为”连读者失之。道术者,本书齐物论云“已而不知其然之谓道”,在宥云“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天地云“夫道:覆载万物者也”,并是庄子自立所诠。天地又云“行于万物者道也”,则又道术之定诂。由是欲建一行而使万物毕出于是者亦谓之道术。下文墨翟、禽滑厘诸子并欲建立道术者也。庄子因平议之。
曰,无乎不在。
...更多
上一页
1
2
3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计成
宋·贾似道
李叔同
清·蒋宝素
清·蒲松龄
崔瑗
唐·明旷
曹继武
明·朱名世
晋·张华
明·姚士粦
清·朱孝臧
(民国)荫余轩放
清·高秉
汉·孔安国
清·王春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