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长短经(反经)-赵蕤
长短经(反经)目录:
长短经(反经)
原 序
前 言
卷一·大体第一
卷一·任长第二
卷一·品目第三
卷一·量才第四
卷一·知人第五
卷一·察相第六
卷一·论士第七
卷一·政体第八
卷二·君德第九
卷二·臣行第十
卷二·德表十一
卷二·理乱十二
卷三·反经十三
卷三·是非十四
卷三·适变十五
卷三·正论十六
卷四·霸图十七
卷五·七雄略十八
卷六·三国权十九
卷六·蜀
卷六·吴
卷六·魏
卷七·惧戒二十
卷七·时宜二一
卷八·钓情二二
卷八·诡信二三
卷八·忠疑二四
卷八·恩生怨二六
卷八·诡顺二七
卷八·难必二八
卷八·运命二九
卷八·大私三十
卷八·败功三一
卷八·昏智三二
卷八·卑政三三
卷八·善亡三四
卷八·诡俗三五
卷八·息辩三六
卷八·量过三七
卷八·势运三八
卷八·傲礼三九
卷八·定名四十
卷九·出军四一
卷九·练士四二
卷九·结营四三
卷九·道德四四
卷九·禁令四五
卷九·教战四六
卷九·天时四七
卷九·地形四八
卷九·水火四九
卷九·五间五十
卷九·将体五一
卷九·料敌五二
卷九·势略五三
卷九·攻心五四
卷九·伐交五五
卷九·格形五六
卷九·蛇势五七
卷九·先胜五八
卷九·围师五九
卷九·变通六十
卷九·利害六一
卷九·奇兵六二
卷九·掩发六三
卷九·还师六四
卷一·政体第八
英明的君主,贤能的臣子,必须辅之以完善的管理体制,才会有政治的清明。国家如此,机关如此,企业如此,任何一个“治人”或“人治”的单位莫不如此。
【经文】
[议曰:夫政理,得人则兴,失人则毁。故首简才,次论政体也。]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俺弱,诈欺愚,故立天子以齐一之。谓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年,故立三公丸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夫教诲之政,有自来矣。何以言之?管子曰:
“措国于不倾之地,有德也。”
[周武王问於粥子曰:
...更多
卷二·君德第九
当皇帝的不论是明主还是昏君,都想叫百姓做良民、顺民,可是在老百姓眼里,皇帝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经文】
夫三皇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伏羲、女蜗、神农,称三皇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用礼
赏功,美而无害。
[黄帝者,顺天地之纪,时播百谷,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时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颛顼者,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
...更多
卷二·臣行第十
从中央到地方,以金字塔结构组成的官吏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它象枢纽,象门阀,最精彩的悲喜剧都在这里上演,国家的兴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阶层。
【经文】
夫人臣荫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
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大臣也。
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如此者,忠臣也。
[或问袁子曰:“故少府杨阜,岂非忠臣哉?”对曰:
...更多
卷二·德表十一
国家兴衰成败,关键在用人,而用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每个官员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怎样使用他们才能扬长避短。亦即一要知人,二要善任。 【经文】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欲之本同,而迁染之途异也。
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栽抑流宕,慎其所与,节其所偏。故《传》曰:“审好恶,理情性,而王道毕矣。”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更多
卷二·理乱十二
一个国家处在混乱、危亡的时期,都会有些什么现象发生呢?又怎样才能得到治理呢?或者说还能不能治理呢?读了本篇,你就会明白。
【经文】
失明察“六主”,以观君德。审惟“九风”,以定国常。探其“四乱”,核其“四危”,则理乱可知矣。
何谓“六主”?
荀悦曰;“体正性仁,心明志同,动以为人,不以为己,是谓‘王主’[议曰:王主者,谓天姿地德];克己恕躬,好问力行,动以从义,不以从情,是谓‘治主’[议曰:治主者,谓抑情割欲];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是谓‘存主’
...更多
卷三·反经十三
是非、善恶在特定的时空内,是有标准的。然而,时空越大,其标准就越模糊。大到整个宇宙,长到几万年,就无是非,无善恶了,因为整个时空只有一个最高的法则——阴阳反正。可是有限的人生总想永远处在最佳状态,即所谓“人不要老,钱不要少”。这里就告诉你一个秘诀:“欲穷不得、欲达不衰、欲贵不贱”的奥妙。
【经文】
[议曰:理国之要,以仁义赏罚,此其大略也。然而用失其宜,反以为害。
故著“反经”一章以明之也。]
臣闻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迹,苟非其
...更多
卷三·是非十四
本章从唐以前经史典籍中撷取、列举的这53 对正反命题,看上去水火不容,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作者仿佛在这里为我们组办了一次现场直播的辩论比赛,参赛的双方都是自充舜至隋唐的名流大家、帝王将相。唇枪舌箭,雄辩滔滔,既热闹非凡,又益人心智,不可不看。
【经文】
夫损益殊途,质文异政。或尚权以经纬,或敦道以镇俗。是故前志垂教,今皆可以理违。何以明之?
[是曰:]《大雅》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非曰:]《语》曰:“
...更多
卷三·适变十五
时代在变,所以治国方针也要变。即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治国方略也得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变化。
【经文】
昔先王当时而立法度,临务而制事,法宜其时则理,事适其务故有功。
今时移而法不变,务易而事以古,是则法与时诡,而事与务易,是以法立而时益乱,务无而事益废。此圣人之理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
[秦孝公用卫鞅。鞅欲变法,孝公恐天下议己,疑之。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智之虑者,必见教于人,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
...更多
卷三·正论十六
百家争鸣,各有道理,也各有弊端,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就相异。
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得到真实客观的结论。 【经文】
[议曰:“反经”、“是非”、“适变”三篇,虽博辩利害,然其弊流遁漫,羡无所归。故作“正论”以质之。]
【译文】
[“反经”、“是非”、“适变”三篇论文虽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论证,陈述了各家各派学说的利弊,然而不足之处是对某些问题元暇顾及,有的阐述也比较散漫,使人有无所适从之感。因此作这篇“正论”作为补充,以使论述进一步充实完善。]
...更多
卷四·霸图十七
由友及朋,由朋及党,由党及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滚雪球般越来越多,以自己为中心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蔓延,最终如火如荼,发展成不可遏止的局面。有朝一日,时机成熟,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夺取政权便如探囊取物一样了。这就是古代帝王夺取天下的必由之路。
【经文】
臣闻周有天下,其理三百余年。成康之隆也,刑措四十余年而不用;及其衰也,亦三百余年。[太公说文王曰:“虽屈于一人之下,则申于万人之上,唯贤人而后能为之。”于是文王所就而见者六人,求而见者十人,所呼而友者千人,友之友谓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谢翱
烟霞主人
宋·朱翼中
潘岳
明·高儒
明·周嘉胄
刘宋·佛陀什
万籁声
明·朱明镐
储仁逊
宋·吴开
元·杜本
韦续
唐·房玄龄
宋·王贶
(西晋)司马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