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法言义疏-汉·杨雄
法言义疏目录:
法言义疏
一 学行卷第一
二 学行卷第二
三 吾子卷第一
四 吾子卷第二
五 修身卷第三
六 问道卷第四
七 问神卷第五
八 问神卷第六
九 问明卷第六
十 寡见卷第七
十一 五百卷第八
十二 先知卷第九
十三 重黎卷第十
十四 重黎卷第十
十五 重黎卷第十一
十六 渊骞卷第十二
十七 渊骞卷第十一
十八 君子卷第十二
十九 孝至卷第十三
二十 孝至卷第十四
附录一 刘师培杨子法言校补
附录二 刘师培法言补释
法言义疏
本书为汉杨雄所著,全书尊圣人,谈王道,传播儒家思想。法言是杨雄(公元前五三年公元一八年)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之一。汉书杨雄传载其自序去云:“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惑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譔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足见本书之作,其主旨在于捍卫和发扬儒家学说。但与此同时,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依据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流行于世的天人感应、鬼神图识等宗教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深得同时代唯
...更多
一 学行卷第一
〔注〕夫学者,所以仁其性命之本,本立而道生,是故冠乎众篇之首也。〔疏〕音义本标题如此。论语学而,皇侃义疏云:“降圣以下,皆须学成。故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明人必须学乃成。此书既遍该众典,以教一切,故以学而为先也。”按:法言象论语,故亦以学行为首矣。十三篇皆取篇首语二字为标目。法言〔疏〕治平本题“扬子法言”,在“学行卷第一”之上。按:论衡案书云:“董仲舒著书不称子者,意殆自谓过诸子也。”子云自序云:“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
...更多
二 学行卷第二
或问“进”。曰:“水。”或曰:“为其不舍昼夜与?”曰:“有是哉!满而后渐者,其水乎?”〔注〕水满坎而后进,人学博而后仕。或问“鸿渐”。曰:“非其往不往,非其居不居,渐犹水乎!”〔注〕鸿之不失寒暑,亦犹水之因地制行。“请问木渐”。曰:“止于下而渐于上者,其木也哉!亦犹水而已矣。”〔注〕止于下者,根本也;渐于上者,枝条也。士人操道义为根本,业贵无亏;进礼学如枝条,德贵日新。〔疏〕“或问进”者,问仕进之道也。易渐云:“进得位,往有功也。”王制云:“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注云:“进士,可进受爵禄也。”本书君
...更多
三 吾子卷第一
〔注〕崇本在乎抑末,学大道绝乎小辩也。 法言李轨注 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注〕少年之事。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注〕悔作之也。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注〕骇叹之声也。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注〕相如作大人赋,武帝览之,乃飘飘然有陵云之志。或曰:“雾縠之组丽。”〔注〕言可好也。曰:“女工之蠹矣。”〔注〕雾縠虽丽,蠹害女工;辞赋虽巧,惑乱圣典。剑客论曰:“
剑可以爱身。”〔注〕言击剑可以卫护爱身,辞赋可以讽谕劝人也。曰:“狴犴使人多礼乎?”〔注〕言击剑
...更多
四 吾子卷第二
或问:“公孙龙诡辞数万以为法,法与?”曰:“断木为棋,捖革为鞠,亦皆有法焉。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注〕大匠之诲人也,必以规矩;君子之训物也,必以仁义。〔疏〕公孙龙者,史记孟荀列传云:“赵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索隐云:“即仲尼弟子。”按:仲尼弟子列传云:“公孙龙,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集解引郑玄云:“楚人。”顾氏炎武日知录云:“汉书注:‘公孙龙,赵人,为坚白异同之说,与平原君同时。’去夫子近二百年,殆非也。”按艺文志:公孙龙子十四篇,入名家,注云;“赵人。”又毛公九篇,注云:“与公孙龙并游平原君赵胜家。”此与弟
...更多
五 修身卷第三
〔注〕求己以反本,守母以存子,此其大要。〔疏〕修,世德堂本作“修”,下并同。注“守母以存子”。按:老子云:“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注〕无敌于天下也。〔疏〕“矫思以为矢”者,说文:“矫,揉箭箝也。”段注云:“引伸之为凡矫枉之称。”苍颉篇云:“矫,正也。”汉书严安传:“矫箭控弦。”颜注云:“矫,正曲使直也。”音义:“矫思,斯恣切。”“立义以为的”者,说文:“旳,明也。”段注云:“引伸为射旳。”经传多从“白”,作“的”。射义:“发彼有的。”郑注云:“的
...更多
六 问道卷第四
〔注〕夫道者,弘乎至化,通乎至理也。〔疏〕本篇皆纠绳诸子之语。自“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至“未若父母之懿也”,多论道家之失。“狙诈之家”一章,论兵家之失。“申、韩之术,不仁之至矣”至“如申、韩!如申、韩”,论刑名家之失。“庄周、申、韩”以下,又杂论诸子也。
或问“道”。曰:“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注〕万物由之以通。或曰:“可以适它与?”〔注〕言道既可以通中国而适夷狄,学亦可以统正典而兼诸子也。曰:“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疏〕“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
...更多
七 问神卷第五
〔注〕测于天地之情者,潜之乎心也。心能测乎天地之情,则入乎神矣。〔疏〕此篇多阐发经义。自“或问神”至“圣人以不手为圣人”,皆论易道。“经可损益与”以下,则杂论五经。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引伸为神智。易系屡言神。如云:“神无方而易无体。”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又云:“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又云:“易◆思也,◆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又云:“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云:“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又云;“鼓之舞之以尽神。”又云:“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更多
八 问神卷第六
或问:“圣人之经不可使易知与?”〔注〕嫌五经之难解也。曰:“不可。天俄而可度,则其覆物也浅矣;地俄而可测,则其载物也薄矣。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说郛。”〔注〕莫有不存其内而能出乎其外者也。〔疏〕“圣人之经不可使易知与”者,艺文志云:“故曰易道深矣。”史记自序云:“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又云:“‘夫礼禁未然之前,而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荀子劝学云:“春秋之微也。”云深,云隐约,云禁未然,云微,皆不可使易知之说。“天俄而可度”云云者,吴云:“俄犹俄顷。”王氏念孙云:“俄而之言假如也
...更多
九 问明卷第六
〔注〕防奸必有其统,揆物必以其度,察见至微之理,探射幽隐之情。
或问“明”。曰:“微。”或曰:“微何如其明也?”曰:“微而见之,明其誖乎?”〔疏〕说文:“微,隐行也。”按:引伸为凡隐之称。经传以为显著之反。问明而曰微,犹问大曰小,问远曰迩,取相反为义也。“微而见之,明其誖乎”者,音义:“誖,布内切。”按:读为“孛”。说文“孛,●也,从●,人色也,从子。论语:‘色孛如也。’”是此。今论语作“勃”。刘疏云:“谓夫子盛气貌也。”广雅释训:“勃勃,盛也。”经传亦以“悖”为之。左传庄公篇云:“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
...更多
1
2
3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周学霆
李渔
清·田文镜
梁·宝唱
汉·卜式
宋·杜大珪
清·冯承辉
崔瑗
清·刘璋
(宋)叶釐
唐·冯贽
明·邵经邦
清·笠翁先生
明·薛俊
清·陈修园
包世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