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恍】不清貌。《老子》“是谓惚恍”汉河上公注:“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南朝齐王琰《冥祥记》:“向来恍恍不知道路,请人示津。”2.亦作“恍怳”。心神不定貌。唐王度《古镜记》:“勣梦中许之。及晓,独居思之,恍恍发悸,即时西首秦路。”宋洪迈《夷坚丁志·淳安民》:“踰三年,方君为鄂州蒲圻宰。白昼恍恍,於厅事对群吏震悸言曰:‘固知翁必来。’”王闿运《愁霖赋》:“倚高轩而恍怳,竟旦夕而忘言。”3.晃荡。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五:“吕正惠公端使高丽,遇风涛恍恍,摧檣折舵,舟人大恐,公恬然读书,若在斋阁。”4.仿
【与】1. 和,跟:正确~错误。~虎谋皮。生死~共。 2. 给:赠~。~人方便。 3.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4. 〔~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5. 赞助,赞许:~人为善。 | ◎ 参加:参~。~会。 | ◎ 同“欤”。
【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去】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2. 距离,差别:相~不远。 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减掉:~掉。~皮。~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8.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古风其它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