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同僚有独游东园者小诗寄之三首

同僚有独游东园者小诗寄之三首原文


城楼传晚鼓,稍稍讼庭稀。起拂衣中土,还乘款段归。

同僚有独游东园者小诗寄之三首评点


司马光的《同僚有独游东园者小诗寄之三首》于嘉祐年间著述,以寄给同僚游览东园的诗人。此诗展现出司马光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倾向。原文如下:城楼传晚鼓,稍稍讼庭稀。起拂衣中土,还乘款段归。贻暇地上时,宜闲即长吟。懿居阻群迹,随分谨恭心。谁谓吾道远,同游情未侵。雪封梅咏处,青林思涉潭。高谈尚自得,德音兹可钦。峰峦与松栢,上接清风音。时有唐书史,传声不云深。而今宦滞处,缅怀聊自沉。一雨小苔片,千花深竹林。白日当衢府,湖山几踏寻。朝霞铺素帐,薄暮对丹霞。水涛从龙口,艳景自山颜。再拭顾盈掬,蹇步俟遥迁。出门无秀草,劳形宜少坟。生处有妍丑,哀乐随境闻。知君图活计,义理居先人。豪华尔须辟,俭约即所亲。敢玩生前物,已与先人伦。顷来辞尘起,丹鸟作冠巾。山中过士卒,通籍惊昭亲。扁舟无事务,逍遥自然真。冈陵和世俗,百亩不涂痕。曾学稻初种,知雏与鸡分。内著红绡巾,外服青铜裙。园林待季春,几杖寻昔人。凉船伫沧浪,林下言苍神。告诫生之道,人业方如亲。几人嗟泪下,岂识龙门春。这首诗以沉郁、内敛的文风,表达了司马光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在城楼传来晚鼓声的时刻,社稷庭院寂静无人。司马光披挂起身,穿越丘壑,返乘款段的归途。他在自然之间,抛去尘埃和烦忧,尽情吟咏。司马光以崇拜之心仰望善居一方、以敬虔之心敷衍奉养,将自然与道德相统一,宣扬自己的人生态度。司马光提到唐代的书史,形容其凝炼而出。借此表达了司马光对于文字之重视,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对于思想与行为的追求,志在与唐代名士相比拟。他虽然身处宦海之中,却能怀旷达之志,对于闲适的吟咏、山水的爱慕始终不减。在诗中,司马光借用繁复的描写手法,描绘出了山谷中苍郁的竹林和秀美的梅花、山水的美景。他将眼目投向湖山之际,一雨如洗,山林苔藓更显青翠。白日之下,城邑之间,有巍峨的山峰和郁郁的松树,与清风鸣之声相接。这些描绘不仅展示了司马光对山水景致的独特领悟,更凸显了他对于内心的自在与自由的追求。司马光在诗中暗示自己之道途的遥远,即将同僚的遨游置之一旁。但是,他始终对同僚的幸福和快乐心生嫉妒之情,况且自己被贫病牵绊,难以自由行动。他表示,唯有通过文字和回忆,才能寻找到心灵的抚慰与完成。司马光借助典故和幻想,将自己置身于湖山之间。他踱步行走,凝视远方,心生寄望和希冀,期待脱离凡俗的境地。他渴望逐渐摆脱地上的俗世琐事,与神明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和道德的方向。最后一段描写了司马光以谦恭之心侍奉祖先,并谈及自己卑微的身份与节俭的生活。他认为,人们在面对荣华富贵和奢华享受时,应当谨慎行事,遵守道德常理。在此之外,司马光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揭示人之生存,扬弃虚名浮利,宣传自由安逸的人生风格。最后两句的“哀乐随境闻,知君图活计,义理居先人”表达了他对自己和同僚的希望,认为生活应当积极且有所作为,追随先人的道德准则和品德规范。整首诗通过细腻而复杂的描绘,呈现出司马光对自然景致和人生观的理性思考和热情讴歌。

司马光的其它诗歌

同僚有独游东园者小诗寄之三首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