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公升

杂诗三首

杂诗三首评点


《杂诗三首》是明代文学家罗公升所创作的一首诗,以古拙优雅的文风,流露出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该诗以短小的篇幅描绘了作者对世俗束缚、名利荣辱等问题的看法,并表达了对隐逸境界的向往。首句“形驱世鞅缚,妄灭天刑逃。”以“形”指代人身,表达了作者追求真我本性、摆脱世俗束缚的愿望。其中的“世鞅缚”指的是世俗的束缚和规范,而“天刑”则表示对人因尘世琐事而受到的罪罚。通过这种对比,表达出作者希望从琐事中解脱出来,追求自由的思考和行动。接下来的“我身不失我,荣辱谁能操。”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于个人独立和自我价值的追求。通过主动拒绝他人评价和控制自己的命运,表现出了作者对于自己内心真实的认同,强调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坚守和真实。随后的“蔬肉等一恋,耕学两不高。”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追求和知识追求的鄙视。通过“蔬肉”指代世俗的物质享受,“耕学”代表对于精神追求和知识学习,作者认为这两者并不高尚,不值得追求,暗示了追求内心自由和境界的重要性。倒数第二句“未应泉石癖,可笑州县劳。”则暗示了作者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于遁世隐逸的向往。其中的“泉石癖”指代隐居的志向,而“州县劳”则象征着世俗生活的忙碌和无意义。通过对隐逸境界的表述,作者抨击了现实社会的繁琐和荒谬,对于真实与境界的向往愈发明显。最后一句“秦人跨四海,不及源中桃。但看逸名……”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于逸名隐士的向往和对于境界的追求。通过对秦人与桃花的对比,隐含出逸名隐士远胜于世俗中的成功者,弘扬了隐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首诗以古拙优雅的文风,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意境,表达了罗公升对于个人独立、真实与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展现了他纵览世事、超然物外的思想情怀。这种思想风格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智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和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打开了一扇以文学之门探寻人生智慧的窗口。之乎者也兮,今我谓君如何?此诗以古拙优雅之风,表现了罗公升对于自由、真实、境界的思考与追求之心。其深沉的内涵,引发人们对于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思索。当人们沉醉其中,仿若行走古人境界,陶醉于其文字之间。斯之乎也兮,繁体字之融入更为画龙点睛,宛如稀世珍宝,镶嵌在文章之中,增添了几分古雅之气。真可谓宛如凤毛麟角,流传千古。当世之读者,可将此诗视作心灵之滋养,增添生命之余华。不述之矣。

罗公升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