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医学源流论-清·徐大椿
医学源流论目录:
医学源流论
原序
卷上·元气存亡论
卷上·躯壳经络脏腑论
卷上·表里上下论
卷上·阴阳升降论
卷上·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卷上·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卷上·肾藏精论
卷上·一脏一腑先绝论
卷上·君火相火论
卷上·诊脉决死生论
卷上·症脉轻重论
卷上·脉症与病相反论
卷上·中风论
卷上·臌膈论
卷上·寒热虚实真假论
卷上·内伤外感论
卷上·病情传变论
卷上·病同人异论
卷上·病症不同论
卷上·病同因别论
卷上·亡阴亡阳论
卷上·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卷上·卒死论
卷上·病有鬼神论
卷上·肾虚非阴症论
卷上·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
卷上·胎产论
卷上·病有不必服药论
卷上·方药离合论
卷上·古方加减论
卷上·方剂古今论
卷上·单方论
卷上·禁方论
卷上·古成方剂大小论
卷上·药误不即死论
卷上·药石性同用异论
卷上·劫剂论
卷上·制药论
卷上·人参论
卷上·用药如用兵论
卷上·执方治病论
卷上·汤药不足尽病论
卷上·本草古今论
卷上·药性变迁论
卷上·药性专长论
卷上·煎药法论
卷上·服药法论
卷上·医必备药论
卷上·乩方论
卷上·热药误人最烈论
卷上·薄贴论
卷上·貌似古方欺人论
卷下·司天运气论
卷下·医道通治道论
卷下·五方异治论
卷下·病随国运论
卷下·针灸失传论
卷下·水病针法论
卷下·出奇制病论
卷下·治病缓急论
卷下·治病分合论
卷下·发汗不用燥药论
卷下·病不可轻汗论
卷下·伤风难治论
卷下·攻补寒热同用论
卷下·临病人问所便论
卷下·治病不必顾忌论
卷下·病深非浅药能治论
卷下·愈病有日期论
卷下·治病必考其验否论
卷下·防微论
卷下·知病必先知症论
卷下·补药可通融论
卷下·轻药愈病论
卷下·腹内痈论
卷下·围药论
卷下·《难经》论
卷下·伤寒论论
卷下·金匮论
卷下·脉经论
卷下·千金方外台论
卷下·《活人书》论
卷下·《太素脉》论
卷下·妇科论
卷下·痘科论
卷下·幼科论
卷下·疡科论
卷下·祝由科论
卷下·兽医论
卷下·四大家论
卷下·医家论
卷下·医学渊源论
卷下·考试医学论
卷下·名医不可为论
卷下·邪说陷溺论
卷下·涉猎医书误人论
卷下·病家论
卷下·医者误人无罪论
卷下·金匮论
金匮要略,乃仲景治杂病之书也。其中缺略处颇多,而上古圣人以汤液治病之法,惟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其论病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症加减之法;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惜其所载诸病,未能全备,未知有残缺与否。然诸大症之纲领,亦已粗备。后之学者,以此为经,而参考推广之,已思过半矣!自此以后之书,皆非古圣相传之真诀,仅自成一家,不可与金匮
...更多
卷下·脉经论
王叔和着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晰。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无所遗,其中旨趣,亦不能画一,使人有所执持。然其汇集群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愚按脉之为道,不过验其血气之盛衰寒热,及邪气之流在何经何藏,与所现之症参观互考,以究其生克顺逆之理,而后吉凶可凭。所以《内经》、《难经》及仲景之论脉,其立论反若甚疏,而应验如神。若执脉经之说以为某病当见某脉,某脉当得某病,虽《内经》亦间有之,不如是之拘泥繁琐也。试而不验,于是或咎脉之不准,或咎病之非真,或咎方药之不对症,而不知皆非也。盖病有与脉相合者,有与脉不相合者,兼有与脉
...更多
卷下·千金方外台论
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仲景之法病,其论脏府经络,病情传变,悉本《内经》。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并非私心自造,间有加减,必有所本。其分两轻重,皆有法度。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议。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同不朽者也。《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
...更多
卷下·《活人书》论
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盖《伤寒论》不过随举六经所现之症以施治,有一症而六经皆现者,并有一症而治法迥别者,则读者茫无把握矣。此书以经络病因传变疑似,条分缕晰,而后附以诸方治法,使人一览了然,岂非后学之津梁乎?其书独出机杼,又能全本经文,无一字混入己意,岂非好学深思,述而不作,足以继往开来者乎?后世之述《伤寒论》者,唐宋以来,已有将经文删改移易,不明不贯。至近代前《条辨》、《尚论编》等书,又复颠倒错乱,各逞意见,互相辨驳,总由分症不清,欲其强合,所以日就支离。若能参究此书,则
...更多
卷下·《太素脉》论
诊脉以之治病,其血气之盛衰,及风寒暑湿之中人,可验而知也。,乃相传有《太素脉》之说,以候人之寿夭穷通,知愚善恶,纤悉皆备。夫脉乃气血之见端,其长而坚厚者,为寿之征。其短小而薄弱者,为夭之征。清而有神,为智之征。浊而无神,为愚之征。理或宜然。若善恶已不可知,穷通则与脉何与?然或得寿之脉,而其人或不谨于风寒劳倦,患病而死;得夭之脉,而其人爱护调摄,得以永年。又有血气甚清而神志昏浊者,形质甚浊而神志清明者。即寿夭知愚,亦不能皆验,况其他乎?又书中更神其说,以为能知某年得某官,某年得财若干,父母何人,子孙何若,则更荒唐矣!天下或有习此术而
...更多
卷下·妇科论
妇人之疾,与男子无异,惟经期胎产之病不同,且多症瘕之疾。其所以多症瘕之故,亦以经带胎产之血易于凝滞,故较之男子为多。故古人名妇科谓之带下医,以其病总属于带下也。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脉起于气街(在毛际两旁),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起于中极之下(脐旁四寸),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又云: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更参合古人所用之方,而神明变化之,则每症必有传受,不概治以男子泛用之药,自能所治辄效矣。
...更多
卷下·痘科论
今天下之医法失传者,莫如痘疹。痘之源,藏于脏府骨脉,而发于天时。所谓本于脏腑骨脉者,凡人受生之初,阴阳二气,交感成形。其始因火而动,则必有渣滓未融之处,伏于脏腑骨脉之中,此痘之本源也。然外无感召,则伏而不出,及天地寒暑阴阳之气,沴戾日积,与人身之脏腑气血相应,则其毒随之而越,此发于天时者也。而天时有五运六气之殊,标本胜复之异。气体既禀受不同,感发又随时各别,则治法必能通乎造化之理而补救之,此至精至微之术也。奈何以寒凉伐之,毒药劫之哉?夫痘之源,不外乎火,固也。然《内经》云:火郁则发之。其遇天时炎热,火甚易发者,清解固宜。若冬春之际
...更多
卷下·幼科论
幼科古人谓之哑科,以其不能言,而不知病之所在也。此特其一端耳。幼科之病,如变蒸胎惊之类,与成人异者,不可胜举。非若妇人之与男子异者,止经产数端耳。古人所以另立专科,其说精详明备。自初生以至成童,其病名不啻以百计。其治法立方,种种各别。又妇人之与男子病相同者,治亦相同。若小儿之与成人,即病相同者,治亦迥异。如伤食之症,反有用巴豆、硼砂。其余诸症,多用金石峻厉之药,特分两极少耳。此古人真传也!后世不敢用,而以草木和平之药治之,往往迁延而死。此医者失传之故。至于调摄之法,病家能知之者,千不得一。盖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今人非太暖即太饱
...更多
卷下·疡科论
疡科之法,全在外治,其手法必有传授。凡辨形察色,以知吉凶,及先后施治,皆有成法。必读书临症二者皆到,然后无误。其升降围点,去腐生肌,呼脓止血,膏涂洗熨等方,皆必纯正和平,屡试屡验者,乃能应手而愈。至于内服之方,护心托毒,化脓长肉,亦有真传,非寻常经方所能奏效也。惟煎方则必视其人之强弱阴阳,而为加减,此则必通于内科之理,全在学问根柢。然又与内科不同。盖煎方之道相同,而其药则有某毒主某药,某症主某方,非此不效,亦另有传授焉。故外科总以传授为主,徒恃学问之宏博无益也。有传授则较之内科为尤易。惟外科而兼内科之症,或其人本有宿疾,或患外症之
...更多
卷下·祝由科论
祝由之法,《内经》贼风篇岐伯曰:先巫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又移精变气论,岐伯云:古恬澹之世,邪不能深入,故可移精祝由而已。今人虚邪贼风,内着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由此观之,则祝由之法亦不过因其病情之所由,而宣意导气,以释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轻者,或有感应之理。若果病机深重,亦不能有效也。古法今已不传,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而病之大者,全不见功。盖岐伯之时已然,况后世哉?存而不论可也。
...更多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叶桂原
明·王銮
(清)王闿运
明·王世贞
宋·张伯端
春秋·邓析
宋·钱文子
万籁声
清·冯舒
元·俞宗本
清·高思敬
(唐)玄奘
孙光祖
馬非百
宋·昙摩蜜多
清·钱德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