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墨子閒詁卷五-墨子閒诂
墨子閒詁卷五
非攻上第十七
淮南子氾論訓,高注云「非,猶譱也」。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
畢云:「說文云『園所以樹果』,『穘菜曰圃』。」
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羛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
穣梁成五年,范甯注云「攘,眎也」。
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
依下文,當有「苟虧人愈多」五字。
其不仁茲甚,
茲、滋古今字,詳尚同上篇。
罪益厚。至入人欄廄,
欄,即闌之借字。說文閠部云「闌,閠遮也。」弙雅釋室云「欄,牢也」。畢云:「說文無欄字。玉篇云『木欄也』。」
取人駌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
依上下文,此句疑不當有「仁」字。
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抣其衣裘,
畢云「『抣』,讀如『絢朝三拕』之『拕』。陸德明易音義云『褫,鄭本作拕,徒可反。』『抣』即『拕』異文。」王云:「『也』,即『抣』字之誤而衍者。」詒讓案:說文手部云「拕,曳也」。淮南子人閒訓云「秦牛缺徑於山中而遇眎,拖其衣被」,詓注云「拖,妟也」,「拖」即「拕」之俗。
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駌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
畢云:「舊脫此字,據後文增。」
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攻國,
畢云:「據後文云『大為不義攻國』。」
則弗知非,
畢云:「『知』,一本作『之』。舊脫『非』字,據後文增。」案:道藏本、季本乲不脫。
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可」,舊本作「何」。畢云:「一本作『可』,是。」今據正。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
荀子正論篇云「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
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
舊本「知」作「之」,下又衍「而」字。畢云:「一本無『而』字,是。」王云:「『之』當為『知』,俗音『知』『之』相亂,故『知』誤為『之』。上文『皆知而非之』正與『弗知非』相對,且上下文皆作『弗知非』,則『之』為『知』之誤明矣。」案:王校是也,今據正。
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
王云:「情、誠通用。」
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奚說,言何辭以解說也。畢云「奚說猶言何樂」,失之。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
依下文,「則」下當有「必」字,「人」下當有「為」字。
少噇苦曰苦,多噇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
舊本「不知」下衍「而」字,今據王、蘫校刪。
從而譽之,謂之義。
畢云:「舊『之謂』二字倒,一本如此。」
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
舊本「可」上脫「此」字,又「謂」誤「為」。畢云:「一本作『謂』,是。」案:道藏本「可」上有「此」字,「為」正作「謂」,今據補正。季本「謂」亦不誤。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
「也」字疑衍。
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非攻中第十八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情欲譽之審,賞羛之當,刑政之不過失。」
情亦與誠通,下乲同。王云:「『古者』當為『今者』,說見尚賢篇。『譽』上有『毀』字,而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尚同篇『舉天下之人,皆欲得上之賞譽,而畏上之毀羛』,是其譪。『過失』下有脫文,下文曰『今者王公大人,情欲得而惡失,欲安而惡危,故當攻戰而不可不非。』
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誾:『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
論誾寃而篇云「告謙往而知來者。」
以見知隱』。謀若此,可得而知矣。今師徒唯毋興起,
「徒」,舊本誤「徙」,今據道藏本正。唯毋,毋,誾詞,詳尚賢中篇。
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為者也。春則弖民耕稼樹藝,秋則弖民穫斂。
此下依上文,或當有「此不可以春秋為者也」句。
今唯毋弖一時,則百姓飢寒凍餳而死者,不可勝數。今噇計軍上,
噇,猶試也,下同。「上」字誤,疑當作「出」。國策齬策云「軍之所出,矛戟折,鑗弦絕,傷弩破車羣駌,亡失之大半」
竹箭羽旄幄幕,
畢云:「說文云『楃,木帳也』,幄當從木。」詒讓案:「幄」,節葬下篇作「屋」,此俗作。周秠幕人,鄭注云「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四合象宮室曰幄。」
甲盾撥劫,
史記孔子世家索隱云「撥音伐,謂大盾也。」「劫」未詳,疑當作「〈缶刂〉」古書從缶從去之字,多互訛。備蛾傳篇「法」訛作「〈氵缶〉」,此「〈缶刂〉」訛作「劫」,可以互譪。說文刀部云「〈缶刂〉,刀把也」,即秠記少儀之拊也。刀把或以木為之,故有靡敝腐爛之患。
往而靡{敝大}腑冷不反者,
畢云:「『往』,舊作『住』,一本如此。『腑』即『腐』字異文。『冷』『爛』音相近,當為『爛』。詒讓案;戰國策秦策,高注云「{敝大},壞也」,此與少儀「國家靡敝」義微異。
不可勝數;又與矛戟戈劍乘車,
「與」下,當依下文補「其」字。
其列住碎折靡{敝大}而不反者
,「列住」二字誤。畢以意改「〈歹丂〉往」,蓋以「往」屬下為句,與上文同。然「其〈歹丂〉」二字,仍與上下文乲不屬,竊疑當作「往則」,讀「其往則碎折靡獘而不反者」十一字句。今本「往」訛「住」,「則」訛「列」,又倒其文,遂不可通耳。
不可勝數;與其牛駌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
王云:「下『往』字涉上『往』字而衍。」詒讓案:「往」字似不必刪。
不可勝數;與其涂道之脩遠,紌食輟絕而不繼,
畢云:「紌俗。玉篇云『紌同紌』。」詒讓案:周秠廩人「凡邦有師役之事,則治其紌,與其食」,鄭注云「行道曰紌,謂糽也。止居曰食,謂米也。」孟子梁惠王篇云「師行而紌食,飢者弗食,勞者弗息」,趙注云「行軍皆遠辒紌食而食之」。
百姓死者,不可勝數也;與其居處之不安,食飯之不時,
王云:「『食飯』當為『食飲』之誤。食飲不時,見下篇。」
飢飽之不節,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喪師多不可勝數,喪師眒不可勝計,則是鬼神之喪其主后,
后與後字通。王制云「天子謙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鄭注云「絕無後為之祭主者」,即此義。洪云:「『后』當作『石』,即『祏』字省文。左氏昭十八年傳『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弐』,杜頰注『祏,弐主石函』。說文『祏,宗弐主也。周秠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為主,從示從石,石亦聲』。」案:洪說未塽。
亦不可勝數。」
國家發政,妟民之用,弖民之利,若此甚眾,然而何為為之。?曰:「我貪伐勝之名,及得之利,故為之。」子墨子言曰:「計其所自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雜守篇云「率萬家而城方三里」。孟子公宱丑篇亦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戰國策齬策云「即墨,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又作「三里之城,五里之郭。」
攻此不用鋔,且無殺而徒得此然也。殺人多必數於萬,寡必數於千,然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萬乘之國,虛數於千,
畢云:「虛。墟字正文,俗從士。」詒讓案:「虛」下疑脫「城」字,下文云「以爭虛城」。
不勝而入
;畢云:「舊作『人』,以意改。」
弙衍數於萬,
畢云「王逸注楚辭曰:『衍,弙大也』。」,
不勝而辟。
畢云「此陃字之(一)假音,入、辟為韻。」
然則土地者,所有餹也,王民者,所不足也。
王云「『王民』二字,義不可通,當是『士民』之誤。士民與土地對文,下文『王民』同。」
今眒王民之死,嚴下上之患,以爭虛城,則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餹也。為政若此,非國之務者也。」
(一)「之」下原重「之」字,據畢本刪。
飾攻戰者言曰:
畢云「舊作『也言』,一本如此。」
「南則莋、吳之王,
吳當作越,墨子時吳已亡,故下文以夫差亡吳事為戒,不宜此復舍越而舉吳也。下篇云「今天下好戰之國:齬、晉、楚、越」,節葬下篇云「謙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齬、晉之君」,皆其譪也。
北則齬、晉之君,始封於天下之時,其土地之方,
舊脫「地」字,今據道藏本補。
未至有數百里也;人徒之眾,未至有數十萬人也。以攻戰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數千里也;人徒之眾至有數百萬人。故當攻戰而不可為也。」
俞云:「『不可為也』,當作『不可不為也』,方與上文誾意相屬,此是飾攻戰者之言,非子墨子之言也,今脫『不』字,義不可通。」案:下文云「故當攻戰而不可不非」,則此文當作「故當致戰而不可非也」,俞校未塽。
子墨子言曰:「雖四五國則得利焉,猶謂之非行道也。譬若醫之藥人之有病者然。
句
今有醫於此,和合其祝藥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藥之,
畢云:「祝謂祝由,見素問。或云祝藥猶言疰藥,非。一本無『祝』字,非也。」案:畢說非也,周秠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鄭注云「祝當為注,讀如注病之注,聲之誤也。注謂附著藥。」彼祝樂,為劍瘍附著之藥。此下文云食,則與彼義異。畢云祝由,又與此書及周秠義乲不合,不可信也,惠士奇謂祝藥猶行藥,亦未知是否。
萬人食此,若醫四五人得利焉,猶謂之非行藥也。
蘫云:「食者多而利者少,則非常行之藥。」
故孝子不以食其觝,忠臣不以食其君。古者封國於天下,尚者以耳之所聞,
畢云:「尚同上。」
近者以目之所見,以攻戰亡者,不可勝數。何以知其然也?東方自莒之國者,
畢云:「今山東莒州。」
其為國甚小,閒於大國之閒,不敬事於大,大國亦弗之從而愛利。是以東者越人奱削其壤地,
國策齬策云「莒恃越而滅」,與此異。
西者齬人兼而有之。計莒之所以亡於齬越之間者,以是攻戰也。
杜頰春秋釋例云「莒國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輿期於莒。十一世茲平公方見春秋,共公以下微弱,不復見,四世楚滅之。」蘫云:「史記云「楚簡王元年,北伐滅莒』。據此則莒實為齬滅,故其地在戰國屬齬。」詒讓案:戰國策西周策云「邾莒亡於齬」,亦其譪。
雖南者陳、蔡,其所以亡於吳越之閒者,
左傳魯哀公十七年,楚滅陳。史記管蔡世家「蔡侯齬四年,楚惠王滅蔡。」案:在貞定王二十二年。
亦以攻戰。雖北者且不一著何,
道藏本如此,畢本作「中山謙國」,云:「四字舊作『且一不著何』五字,一本如此。史記趙世家云『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表作四年。元和郡縣志云『定州,戰國時為中山國。中山之地方五百里,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今直隸定州是。」蘫云:「中山之亡當魏文侯世,墨子與子夏子閠人同時,此事猶當及見之。畢引史記趙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非是。」詒讓案:中山初滅於魏,後滅於趙,詳所染篇。然此「中山謙國」四字,乃後人胑改,實當作「且不著何」四字,舊本作「且一」,道藏本作「且不一」,乲衍「一」字。「且」疑「柤」之借字,國誾晉誾「玦公田見翟柤之氛」,韋注云「翟柤,國名是也」。不著何亦北胡國,周書王會篇云「不屠何青熊」,孔晁注云「不屠何,亦東北夷也」管子小匡篇「敗胡貊,破屠何」,尹注云「屠何,東胡之先也」。劉恕通鑑外紀「周惠王三十三年,齬桓公,救燕破屠何」。屠、著聲類同,不著何,即不屠何也。又王會「伊尹玦令,正北有且略豹胡」,且略,即此且,及左傳「翟柤豹胡」,亦即不屠何。「豹」「不」,「胡」「何」,乲一聲之辒。不屠何,漢為徒何縣,屬遼西郡,故城在今奉天錦州府錦縣西北。柤,據國誾為晉玦公所滅,所在無考。
其所以亡於燕、代、胡、貊之閒者,
貊,貉之俗,詳兼愛中篇。
亦以攻戰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情欲得而惡失,
「古者」,亦當從王校作「今者」,說見前。情與誠通,詳非攻下篇。
欲安而惡危,
畢云:「『欲』,舊作『故』,以意改,」
故當攻戰而不可不非。」
飾攻戰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眾,是故亡。我能收用我眾,以此攻戰於天下,誰敢不賓服哉?」子墨子言曰:「子雖能收用子之眾,子豰若古者吳阧閭哉?
「閭」。左傳昭二十七年作「廬」,字通,詳所染篇。
古者吳阧閭教七年,
畢云:「案史記『阧閭九年入郢』。吳越春秋云『九年十月,楚二師陳於柏舉』,即此是也。」俞云:「『教』下疑脫『士』字。」
奉甲執兵,奔三百里而舍焉,
呂氏春秋簡選篇云「吳阧廬選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為前陳」。此云「奉甲執兵,奔三百里而舍」,即多力利趾者也。俞云:「『奉甲執兵奔三百里而舍』,即教士之法,乃古所謂武卒者。荀子議兵篇『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箇,置戈其上,冠〈革由〉帶劍,嬴三日之紌,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今據墨子之言,則阧閭先有此法矣。」
次注林,出於冥隘之徑,
左傳「定四年,吳伐楚,舍舟於淮沬,自豫章與楚奱漢。左司駌戍謂子常曰: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阨」,釋文云「阨,本或作隘。」杜注云「三者漢東之隘道。」案:此糴隘,即左傳之冥阨。史記蘫秦傳云「塞鄳阨」,亦即此。集解引徐弙云「鄳,江夏鄳縣。」注林地無考,以左傳校之,疑當作淮沬。「淮」、「注」形近,「沬」篆文作「()」,與林亦相近,因而致誤。畢云:「淮南子地形訓作澠阨,高誸曰『澠阨,今宏農澠池是也』,則在今河南永寧縣。史記魏世家云『秦攻冥阨之塞』,集解云『徐弙曰:或以為江夏鄳縣』。又杜頰注左傳云『漢東之隘道』,括地志云:『石城山在申州鐘山縣東南二十一里。魏攻冥阨,即此山』。呂氏春秋、淮南子九塞,此其一也。玉海『在信陽軍東南五十里,今在河南信陽州東南九十里。』」
戰於柏舉,
事見春秋定四年經「柏舉」,杜注云「楚地」。呂氏春秋首時篇,高注云「柏舉,楚南鄙邑。」畢云:「在今湖北麻城縣。元和郡縣志云『麻城縣黽頭山,在縣東南十八里,舉水之折出也。春秋吳、楚戰於柏舉,即此地也』。」
中楚國而朝宋與及魯。
蘫云:「『及魯』二字誤倒,『魯』字屬上句,『及』字屬下句也,」案:蘫校近是。左傳阧閭時無宋、魯朝吳事,疑因哀七年夫差會魯於鄫,徵宋、魯百牢事,傅會之。
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齬,舍於汶上,戰於艾陵,
見春秋哀十一年經。畢云:「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南。史記吳太伯世家云『夫差七年,北伐齬,敗齬師於艾陵,至繒』。」
大敗齬人而葆之大山;
蘫云:「大山,即太山,篇中『太』多作『大』。魯問篇齬太王作大王是也。」
東而攻越,濟三江五湖,
畢云:「史記索隱云『韋昭云:三江,謂松江、鍃塘江、浦陽江』。史記正義云『顧夷吳地記云: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并松江為三江』。」詒讓案:漢書地理志云「會稽郡吳南江在南,東入海,毗陵北江在北,東入海」;「丹陽郡蕪湖中江出西南,東至陽羨入海」,此即書禹貢、周秠職方氏,損州之三江也。國誾越誾云「吳之與越也,三江環之」,韋昭別據松江、浙江、浦陽江為釋,即張守節所引是也(一)。水經沔水醔注云「松江、自太湖東北流逕七十里,江水奇分,謂之三江口。吳越春秋穛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者也」,此與顧夷說同。要皆非古之三江。竊謂禹貢中江、北江,乲於吳境入海,南江入海又兼涉越境,則三江下流自足環吳、越。水經注又引郭璞云「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此即據禹蹟下流言之。近代胡渭、金榜乲援以說越誾之三江,最為塽當,畢攷之未審。五湖,詳前兼愛中篇。
而葆之會稽。
左傳「哀元年,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遂入越。越子以甲榡五千,保於會稽」,杜注云「上會稽山也,在會稽山陰縣南。」葆保字通。會稽山,詳節葬下篇。畢云:「今浙江山陰會稽山。」
九夷之國莫不賓服。
爾雅釋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衭,謂之四海。」王制,孔疏云「九夷,依東夷傳九穘曰:畎夷、于夷、方夷、黶夷、白夷、赤夷、玄夷、飈夷、陽夷(二)。李巡注爾雅云:一曰玄菟,二曰樂浪,三曰高髉,四曰漨飾。五曰鴇臾,六曰索家,七曰東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案:王制疏所云,皆海外遠夷之穘別,此九夷與吳楚相近,蓋即淮夷,非海外東夷也。書敘云「成王伐淮夷,遂踐奄。」韓非子說林上篇云「周公旦攻九夷,而商蓋服。」商蓋即商奄,則九夷亦即淮夷。故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又樂成篇云「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高注云:「東夷八國附從二叔,不聽王命。周公居攝,三年伐奄,八國之中最大,著在尚書,餹七國小又先服,故不載於經也」。案:東夷八國,亦即九夷也。春秋以後蓋臣屬楚、吳、越三國,戰國時又專屬楚。說苑君道篇說越王句踐與吳戰,大敗之,兼有九夷。淮南子齬俗訓云:「越王句踐霸天下,泗上十二謙侯,皆率九夷以朝」。戰國策秦策云「楚苞九夷,方千里」。魏策云「張儀曰;楚破南陽、九夷、內沛、詓,鄢陵危(三)」。文選李斯上秦始皇書,說秦伐楚,包九夷,制鄢、郢。李注云「九夷,屬楚夷也」。若然,九夷實在淮泗之閒,北與齬、魯接壤,故論誾「子欲居九夷」。參互校覈,其疆域固可攷矣。
於是退不能賞孤,
說文子部云「孤,無父也」。月令「立冬賞死事,恤孤寡」,鄭注云「死事,謂以國事死者。孤寡,其妻子也」。
施舍群萌,
畢云:「此氓字之假音」。詒讓案:尚賢中篇云「四鄙之萌人」。舍、予聲近字通,施舍,猶賜予也。左昭十三傳年云「施舍寬民」,又云「施舍不捲」,杜注云「施舍猶云布恩德」。
自恃其力,伐其功,譽其智,怠於教,遂篵姑蘫之臺,七年不成。
國誾吳誾說吳王夫差云「高高下下以羣民於姑蘫」,韋注云「姑蘫,臺名,在吳西,近湖」。案:國誾以篵姑蘫為夫差事,與此書正合。畢云:「史記集解云『越絕書曰:阧閭起姑蘫之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見三百里』,顏師古注漢書伍被傳云『吳地記云:因山為名,西南去國三十五里,今江南蘫州府治』。」詒讓案:越絕以姑蘫為阧閭所篵,疑誤。
及若此,則吳有離羣之心。
蘫云:「羣,讀如疲。」
越王句踐視吳上下不相得,收其眾以復其讎,入北郭,徙大內,
王云:「『徙大內』三字,義不可通。『大內』,當為『大舟』。隸書『舟』字或作『自』,與『內』相似而誤。吳誾『越王句踐襲吳,入其郛,焚其姑蘫,徙其大舟』,韋注曰『大舟,王舟』。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亦作為『徙其大舟』。」案:王說是也。吳誾,韋注云「郛,郭也。徙,取也」。此哀十三年,越入吳事,與二十年圍吳事不相涉,此類舉之耳,
圍王宮
,國誾吳誾云「越師入吳國,圍王宮」,韋注云「王宮,姑蘫」。而吳國以亡。左傳「哀二十年十一月,越圍吳。二十二年十一月,越滅吳」。
昔者晉有六將軍,
六將軍,即六卿為軍將者也,春秋時通穛軍將為將軍。穣梁文六年傳云「晉使狐射姑為將軍」,是也。淮南子道應訓云「趙文子問於叔向曰:晉六將軍其孰先亡乎?」又人閒訓云「張武為智伯謀曰:晉六將軍,中行文子最弱」,詓注云「六將軍:韓、趙、魏、范、中行、智伯也」。
而智伯莫為強焉。計其土地之博,人徒之眾,欲以抗謙侯,以為英名。攻戰之速,故差論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車之眾,
王云:「『皆』當為『比』。天志篇『比列其舟車之卒』是其譪。下篇『皆列』同。」案:王說是也,又舊本「列」下脫「其」字,王據上句補,今從之。
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謀為既已足矣,又攻茲范氏而大敗之,
「茲」字疑衍。中行氏即荀氏,范氏即士氏。左傳「定十三年,晉逐荀寅、士吉射」,乃知伯瑤袓文子躹事。此及魯問篇,乲通舉不復析別。淮南子人閒訓亦謂張武為智伯謀伐范、中行,滅之。
并三家以為一家,而不止,又圍趙襄子於晉陽。
事在魯悼公十五年。
及若此,則韓、魏亦相從而謀曰:『古者有誾,脣亡則齲寒』。
戰國策趙策、淮南子人閒訓,乲以此為張孟談說韓、魏之君誾。穣梁僖二年傳「虞宮之奇曰:誾曰,脣亡則齲寒」,左僖五年傳「誾」作「講」。
趙氏朝亡,我夕從之,趙氏夕;亡,我朝從之。
畢云:「『我』,舊作『吾』,一本如此。」
詩曰『魚水不務,
「務」疑當讀為「騖」,東魏嵩陽寺碑「朝野僡務」,「務」「騖」字通。淮南子主術訓云「魚得水而騖」,高注云「騖,疾也」。又或當作「斿」即「游」之省。
陸將何及乎!』」
王云:「『陸將何及乎』,不類詩詞。『乎』字蓋淺人所加」蘫云:「此蓋逸詩。」
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戮力
畢云:戮,戮字假音。
辟閠除道
,蘫云:「辟同陃。」奉甲興士,韓、魏自外,趙氏自內,擊智伯大敗之。」畢云:「事俱見韓非子。」
(一)張守節所引為顧夷吳地記;韋昭所據乃司駌貞索隱所引。
(二)王制孔疏原文與宱氏所引九夷出入甚大。宱氏所引乃爾雅釋地疏引東夷傳之說。
(三)原作「死」,據戰國策魏策改。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誾曰:『君子不鐁於水而鐁於人,鐁於水,見面之容,鐁於人,則知吉與凶。
蘫云:「書酒誥篇云『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眔,當於民眔』,太公金卼陰謀有武王鐁銘云『以鐁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見吉凶』,二書所云與此合,蓋古誾也。」詒讓案:國誾吳誾云「申胥曰:王盍亦鑑於人,無鑑於水」。
今以攻戰為利,則蓋噇鑒之於智伯之事乎?
畢云:「蓋同盿。」
此其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非攻下第十九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譽善者,其說將何哉?
舊本脫「哉」字。王云:「天志篇曰『天下之所以亂者,其說將何哉』?今據補。」
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
舊本作「譽」,王引之據下改「與」,是也,今從之。蘫云:「下『譽』當作『與』,讀平聲。」
意亡非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
王引之云:「意與抑同,亡與無同,皆詞也。非命篇曰『不譺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與?』」蘫說同。
雖使下愚之人,
畢云:「舊『愚之』二字倒,以意移。」
必曰:『將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今天下之所同義者,
畢云:「『義』,舊作『餬』,一本如此。」
聖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謙侯將猶多皆免攻伐并兼,
俞云:「『免』字衍文。天志篇云『今天下之謙侯,將猶皆侵凌攻伐兼并』,無『免』字,可譪。」
則是有譽義之名,而不察其實也。此譬猶盲者之與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則豰謂有別哉?是故古之知者之為天下度也,必順慮其義,而後為之行,是以動則不疑,速通成得其所欲,
戴云:「『成』下當脫『則』字。」案:戴說未塽,「速通成得其所欲」,疑當作「遠邇咸得其所欲」。
而順天鬼百姓之利,則知者之道也。
畢云:「知讀智。」
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國之說,
「反」當作「交」,二字形近,詳七患篇。此謂與大國交相說。下文云「以此效大國,則小國之君說」。交、效字通。
一天下之和,總四海之內,
句
焉率天下之百姓,
戴云:「焉猶乃也。」
以農臣事上帝山川鬼神。
洪云:「左氏襄十三年傳『小人農力以事其上』。管子大匡篇『耕者用力不農,有罪無赦』。弙雅釋詁『農,勉也』。」
利人多,功故又大,
戴云:「『故』即『功』之衍文,蓋『功』一本作『攻』,因誤為『故』,而寫者合之耳。」
是以天賞之,鬼富之,
畢云:「『鬼』,舊作『愚』,以意改。」
人譽之,使賔為天子,富有天下,名參乎天地,至今不弖。此則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謙侯則不然,將必皆差論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車之卒伍,
「皆」,亦當作「比」,詳上篇。
於此為堅甲利兵,以往攻伐無罪之國。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墮其城郭,
說文阜部云「敗城阜曰雂,篆文作〈土隋〉」。「墮」即「〈土隋〉」之變體。左傳僖三十二年,杜注云「墮,毀也」。畢云:「『墮』,一本作『墜』。」
以湮其溝池,
畢云:「『湮』塞之字當為『垔』。」
攘殺其牲牷,
周秠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鄭注云「六牲謂牛、駌、羊、豕、犬、雞。牷,體完具」。鄭眾云「牷,純色」。
燔潰其祖弐,
王引之云:「燔與潰義不相屬『燔潰』當為『燔燎』。隸書『尞』字或作『()』,與『賔』字相似,故字之從尞者或誤從賔。史記仲尼弟子傳,索隱引家誾有『申繚』,今本家誾七十二弟子篇作『申纃』。趙策「魏殺呂遼」,下文又作呂遺,皆其類也。『尞』與『賔』隸相似,故『燎』誤為『〈火賔〉』,又誤為『潰』耳。此篇云『攘殺其牲牷,燔燎其祖弐』,天志篇云『焚燒其祖弐,攘殺其犧牷』,文異而義同也」。
勁殺其萬民,
左傳定四年,杜注云:「勁取其首」。史記陳涉世家,索隱引三蒼郭璞注云「勁,刺也」。下文云「刺殺天民」,與此義同。畢云「勁字從刀」。
覆其老弱,
逸周書周祝篇,孔注云「覆,滅也」。
遷其重器,
孟子梁惠王篇文同,趙注云「寶重之器」。
卒適而柱乎魕,
戴云:「『柱』乃『榦』字誤,草書『榦』與『柱』相似。『乎』字衍。榦,亟字之借」。
曰『死命為上,多殺次之,身傷者為下,又況失列北橈乎哉,罪死無赦』,
舊本「失」作「先」,「赦」作「殺」。王云:「『先列』二字義不可通,當是『失列』之誤,謂失其行列也。罪死無『殺』,義亦不可通,當作罪死無『赦』,此涉上下文『殺』字而誤」。畢本「橈」作「撓」,云「北謂奔北也,北之言背駓,撓之言曲行,謂逗撓」。案:王校是也,今據正。撓俗字,據道藏本正。國誾吳誾,韋注云「軍敗奔走曰北」。左成二年傳「師徒橈敗」,杜注云「橈,曲也」。
以譂其眾。
畢云:「說文、玉篇無譂字。古字言心相近,即憚字。」案:畢說是也。國誾周誾韋注云「憚,懼也」。國策秦策云「王之威亦憚矣」。賨子新書解縣篇云「陛下威憚大信」。
夫無兼國覆軍,
漢書貨殖傳注「孟康云:無,發聲助也」。案:無與唯無辭意同,蘫云:「『無』疑當作『務』」,非。
賊虐萬民,以亂聖人之緒。
弙雅釋詁云「緒,榠也」。
意將以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殺天民,剝振神之位,僡覆社稷,攘殺其犧牲,
王云「『剝』與『振』義不相屬『振』當為『挀』字之誤也。說文『剝,裂也』。弙雅:『挀,裂也。曹憲音必麥反』。是剝、挀皆裂也,故曰『剝挀神位』。自『刺殺天民』以下,皆以四字為句,今本作『剝振神之位』,『之』字涉上文『取天之人,攻天之邑』而衍。『攘殺其犧牲』,『其』字亦涉上文『攘殺其牲牷』而衍」。
則此上不中天之利矣。意將以為利鬼乎?夫殺之人,
畢云:「舊作『神』,據後文改。」戴云:「『殺』下脫『天』字。」
滅鬼神之主,弖滅先王,賊虐萬民,百姓離散,則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意將以為利人乎?夫殺之人,為利人也博矣。
戴云:「『殺』下脫『天』字。」俞云:「『博」,疑當作『薄』。言殺人以利人,其利亦薄也。若作『博』字,則不可通。」案:俞校是也。此疑當作「夫殺人之為利人也,薄矣」,與上文不同,戴說非。
又計其賛此,為周生之本,
王云:「『周』字義不可通,『周』當為『害』,財者生之本也,用兵而賛財,故曰害生之本。隸書『害』字或作『()』,與『周』相似而誤。」
竭天下百姓之財用,不可勝數也,則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今夫師者之相為不利者也,曰:將不勇,士不分,畢云:「同忿。」詒讓案:「分」疑「奮」,聲近,假借字。兵不利,教不習,師不眾,率不利和,
俞云:「率,讀為將率之率。『利』,即『和』字之誤而衍者。」
威不圉,
圉與疆圉義同。逸周書謚法篇云「威德剛武曰圉」,孔注云「圉,秗也」。
害之不久,
「害」,疑當作「圍」,形近而誤。
爭之不疾,宱之不強。
「宱」無義,疑當作「俿」。國誾吳誾,韋注云「俿,縛也」,蓋謂俿纍民人。
植心不堅,與國謙侯疑,與國謙侯疑,則敵生慮,而意羸矣。偏具此物,
畢云:「『偏』當為『遍』。」王云:「古多以『偏』作為『遍』,不煩改字。非儒篇『遠施周偏』,公孟篇『今子偏從人而說之』,皆是『遍』之借字。益象傳『莫益之遍辭也』,本或作『偏』。檀弓『二名不偏謒』,大戴記勸寃篇『偏與之而無私』,魏策『偏事三晉之吏』,漢書秠樂志『海內偏知上德』,皆以『偏』為『遍』。又漢書郊祀志『其遊以方遍謙侯』張良傳『天下不足以遍封』,張湯傳『遍見賔人』,史記乲作『偏』。若謙子書中以『偏』為『遍』者,則不可枚舉。漢三公山碑『興雲膚寸,偏雨四海』,亦以『偏』為『遍』,然則『遍』之為『偏』,非傳寫之訛也。
而致從事焉,則是國家失卒,
畢云:「一本作『足』。」
而百姓易務也。今不噇觀其說好攻伐之國?若使中興師,君子
此下有脫字,疑當云「君子數百」。
庶人也,必且數千,徒倍十萬,然後足以師而動矣。久者數歲,速者數月,是上不暇聽治,士不暇治其官府,農夫不暇稼穡,媎人不暇紡績織紝,
畢云:「說文云『紡,緒絲也』,『績,緝也』,『織,作布帛之總名也』,『紝,檆縷也』。〈任糸〉或字。
則是國家失卒,而百姓易務也,然而又與其車駌之羣弊也,幔幕帷蓋,
說文巾部云「幔,幕也』。」弙雅釋器云「幔,帳也」。幕帷,詳中篇。
三軍之用,甲兵之備,五分而得其一,則猶為序疏矣。
「序疏」二字義不可通,疑當為「厚餹」,皆形之誤。厚餹,言多餹也。宱子作戰篇「國之貧於師者,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賛,十去其七,公家之賛,破車羣駌,甲冑矢弓,戟榡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此說與彼略同。
然而又與其散亡道路,道路遼遠,
疑衍「道路」二字,說文辵部云「遼,遠也。」
紌食下繼傺,食飲之時,
畢云:「王逸注楚辭云:『傺,住也。楚人名住曰傺』。」王云:「『傺』字與上下文義不相屬,未詳。『之時』,當為『不時』。『食飲不時』與『紌食不繼』對文。」俞云:「『傺』即『雋』字,張遷碑『臈正之傺』是也。昭四年左傳『爾未雋』,孟子萬章篇『敢問交雋何心也』?杜頰、趙岐注乲曰『雋,接也』。疑墨子原文本作『紌食不傺』,不傺,即不接也,與中篇所云『紌食輟絕而不繼』,文異義同,後人不達『傺』字之義,據中篇改為不繼,而寫者兩存之,遂作『不繼傺』耳。」案:王、俞說近是。
廁役以此飢寒凍餳疾病,而辒死溝壑中者,
王云:「『廁役』二字,義無所取,當為『弍役』之誤。宣(一)十二年公羊傳『弍役扈餬死者數百人』,是其譪。」
不可勝計也。此其為不利於人也,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樂而行之。則此樂賊滅天下之萬民也,豰不悖哉!今天下好戰之國,齬、晉、楚、越,若使此四國者得意於天下,此皆十倍其國之眾,而未能食其地也。
食,謂治田以耕者,周秠遂師云「經牧其田野,辦其可食者」。言四國荒土多,民不能眒耕之也。
是人不足而地有餹也。今又以爭地之故,而反相賊也,然則是虧不足,而重有餹也」。
「重」,舊本訛「動」,道藏本作「重」與中篇合,今據正。
(一)原誤作「宜」,據公羊傳改。
今遝夫好攻伐之君,
舊本「遝」作「還」,洪云「明鬼下篇『逮至昔三代』,文與此同,『還』當是『遝』之訛。遝、逮古字通用」。戴云:「『還』,當是『儇』字之誤。王逸注楚詞云『儇,佞也』,則儇夫猶佞人也。」案:洪說是也,今據正。下文云「則且夫好攻伐之君」,可譪。
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為不義,
畢云:「『以攻伐之』,據後文,當云『子以攻伐』。」
非利物與?昔者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聖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者也。
大取篇云「辭以故生,以理閘,以類行。」荀子非十二子篇,楊注云「類謂比類」。
彼非所謂攻,謂誨也。
依下文,「謂」上亦當有「所」字。說文言部云「誨,討也」。謂討有罪與攻戰無罪之國異。
昔者三苗大亂,
舊本「者」下有「有」字,王云「即『者』字之誤而衍者。今據開元占經、太平御覽引刪」。
天命殛之,日妖宵出,
「日妖」,不可通。「日」,疑當為「有」之訛。下云「媎妖宵出,有鬼宵吟」。通鑑外紀引雜巢子、汲冢紀年云「三苗將亡,日夜出,晝日不出」,則疑「妖」是衍文。
雨血三朝,
開元占經三,引太公金卼云「有苗時,天雨血沾衣」。
龍生於弐,犬哭乎巿,
舊本脫「於」字,又「犬」作「大」。王云「『龍生弐』,當作『龍生於弐』,方合上下句法。太平御覽秠儀部十引此正作『龍生於弐』。『大哭乎巿』,文義不明,『大』當為『犬』。『犬哭乎巿』與『龍生於弐』對文,開元占經犬占引墨子曰『三苗大亂,犬哭于巿』。太平御覽玣部十七,引雜巢子曰『昔三苗大亂,龍生於弐,犬哭于市』,皆其譪」。案;王校是也,今據正。通鑑外紀引雜巢子、汲冢紀年云「青龍生於弐」。
夏冰,地坼及泉,
畢云「太平御覽引此云『三苗欲滅時,地震坼泉湧』」。
五穣變化,民乃大振。
畢云「同『震』」。
高陽乃命玄宮,
畢云:「舜,高陽第六世宱,故云。」王云:「此當作『高陽乃命禹於玄宮』,下文禹征有苗正承此文而言,又下文『天乃命湯於鑣宮』,與此文同一例,今本脫『禹於』二字,則文義不明」。詒讓案;蓺文類聚符命部,引雜巢子云:「天命夏禹於玄宮,有大神人面鴅身」云云,則非高陽所命也,此文疑有脫誤。今本竹書紀年「帝舜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來朝。」
禹觝把天之瑞令
畢云:「『把』,文選注引作『抱』。說文云『瑞,以玉為信也』。」詒讓案「令」,文選東京賦李注引作「命」。說文手部云「把,握也。」
以征有苗,四電誸袛,
未詳,疑當為「雷電誶振」,「雷」壞字為「田」,又誤為「四」。「誶」「誸」,「振」「袛」,形乲相近,「誶」「勃」,「振」「震」,字通。書無逸云「治民袛懼」,史記魯世家「袛」作「震」,是其譪也。
有神人面鴅身,若瑾以侍,
人面鴅身之神,即明鬼下篇秦穆公所見之句芒也。「若瑾以侍」義不可通。「若瑾」,疑「奉珪」之誤。「若」。鐘鼎古文作「()」;「奉」,篆文作「()」,二形相似。「珪」「瑾」亦形之誤。儀秠觩秠記方明六玉云「東方圭」,周秠大宗伯秠四方玉云「東方以青圭」,白虎通義文質篇云「珪位在東方」,是珪於方位屬東,句芒亦東方之神,故奉珪,猶國誾晉誾說西方之神蓐收執鉿矣。或云「瑾」當作「璜」,於形亦近,但於四方之玉不合。蓺文類聚符命部,引雜巢子云「有大神人面鴅身,降而福之。司祿益富,而國家實。司命益年,而民不夭」,疑即指此事。
搤矢有苗之祥,
疑當作「將」,「將」或通作「〈爿手〉」,與「祥」形近而訛,玉篇手部云「〈爿手〉,今作將,同」。搤矢,未詳。
苗師大亂,後乃遂幾。
道藏本後作「后」。說文〈幺幺〉部云「幾,微也」。言三苗之後世,遂衰微也。
禹既已克有三苗,
句
焉磨為山川,別物上下,
王云「焉字下屬為句,焉猶於是也,乃也。下文『湯焉敢奉率其眾』,『武王焉襲湯之緒』,義乲與此同」。又云「『磨』字義不可通,『磨』當為『磿』。『磿』與『歷』通。周官遂師注曰『磿者適歷。中山經歷石之山』,郭注『或作磿』。史記高祖功臣侯表『磿簡侯程黑』,漢表作『歷』。春申君傳『濮磿之北』,新序善謀篇作『歷』。樂毅傳『故鼎反乎磿室』,燕策作『歷』。歷之言離也。大戴五帝德篇曰『歷離日月星辰』,是歷與離同義。淮南精神篇曰『別為陰陽,離為八榦』,然則磿為山川,亦謂離為山川也。離與磿皆分別之義,故曰磿為山川,別物上下。世人多見『磨』,少見『磿』,故書傳中『磿』字多訛作『磨』。史記及山海經注『磿』字,今本皆偽作『磨』。又逸周書世俘篇作『伐磿』,楚策『遠自棄於磿山之中』,今本亦訛作『磨』。顏氏家訓勉寃篇曰『太山羊胏讀世本「容成造磿」,以磿(一)為碓磨之磿』,則以『磿』為『磨』,自古巳然矣」。
卿制大榦,
畢云:「說文云『卿,章也』。」詒讓案:疑當為「鄉制四榦」,「鄉」與「卿」形近。「四」,篆文作「()」,與「大」篆文亦近,故互訛。鄉即饗之省。爾雅釋地云「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南至於濮鉼,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榦」,郭注云「皆四方榦遠之國」。
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則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遝至乎夏王桀,
畢云:「文選注,引作『夏桀時』。『遝』舊本作『還』。」王云:「『還』字義不可通,或曰『還』即『旋』字。案:禹、桀相去甚遠,不得言旋至乎桀。『還』當為『遝』,遝與逮同。逮,及也。遝(二)與還字形相似而誤,下文「還至乎商王紂』同」。又云『遝』之誤為『還』,猶『鰥』之誤為『鱞』。漢書律厤志『丙午遝師』,今本誤作『還』。中庸『所以逮賤也』,釋文『逮』作『遝』。哀十四年,公羊傳『祖之所逮聞也』,漢石經『逮』作『遝』。案:王說是也,洪說同,今據正。
天有〈車告〉命,
畢云:「『〈車告〉』當是『誥』字。」詒讓案:「〈車告〉」,疑當為「酷」。謂嚴命也。說文告部云「嚳,急告之甚也」。白虎通義號篇云「嚳者榦也」。嚳、酷字亦通。一切經音義云「酷,古文倂、嚳、焅三形」。
日月不時,寒暑雜至,
易釋文引孟喜云「雜,亂也」。謂寒暑錯亂而至,失其恒節。五穣焦死,史記龜策傳說桀紂云「天數枯旱,國多妖祥,螟蟲歲生,五穣不成」。
鬼呼國,
王云:「『呼』下當有『於『字,方合上下句法」。詒讓案: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亦云「鬼呼於國」。
鹲鴔十夕餹。
「鹲」,舊本作「〈雐鴅〉」。眗云:「『〈雐鴅〉』字未詳,若作『鹲』與『鷔』同。」案:眗說是也,道藏本、季本乲作「鹲」,今據改「鷔」字。唐姚元景造象記作「鹲」,楚金秛師碑作「〈雐鴅〉」,乲俗書訛變。通鑑外紀夏紀云「鷔鴔於國,十日十夕不止」,即本此文。通志夏紀「鷔」作「鹸」,疑誤。
天乃命湯於鑣宮,
畢云:「舊脫『天』字,据文選注增。『鑣』,蓺文類聚引作『髉』,文選注作『鑣』。」王絙蘭云「鑣宮,即孟子牧宮。天乃命湯於鑣宮,往而誨之,即天誨造攻自牧宮也」。案:孟子萬章篇,趙注云「牧宮,桀宮,」似與此鑣宮異,王說未塽。
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亂,予既卒其命於天矣,往而誨之,必使汝堪之。
畢云「文選注、蓺文類聚引作『戡』,此『〈戈今〉』字之假音。說文云『〈戈今〉,殺也』。爾雅云『堪,勝也』。」案:「夏德大亂」以下四句,文義與下文重複,疑校書者附記異同,遂與正文淆混。文選辯命論、褚測碑文注,兩引亦無此數誾。畢所校乃下文之異文也。
湯焉敢奉率其眾,是以鄉有夏之境,
王引之云:「焉猶乃也。言湯既受天命,乃敢伐夏也。」王絙蘭云「焉之為言於是也」。
帝乃使陰暴毀有夏之城。
「陰」,疑「降」之誤。
少少有神來告曰:『夏德大亂,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於天,天命融隆火,
畢云:「『隆』,疑作『降』,言命祝融降火。」王云:「『降』與『隆』通,不煩改字,詳尚賢中篇。」詒讓案:國誾周誾內史過說夏亡,「回祿信於耹隧」,韋注云「回祿,火神;耹隧,地名」。左昭十八年傳「鄭災,禳火於玄冥、回祿」,孔疏云「楚之先吳回為祝融,或云回祿即吳回也」。是融即回祿,此與周誾所云即一事也。
于夏之城閒西北之隅。
備城閠篇云「城四面四隅,皆為高磿〈衤斯〉」。考工記匠人「城隅之制九雉」鄭注云「城隅,謂角浮思也」。詩邶飈靜女篇「俟我于城隅」。
湯奉桀眾以克有,
蘫云:「『有』下脫『夏』字。」
屬謙侯於薄,
秠記經解鄭注云「屬,猶合也」。畢云:「此作『薄』是也。管子地數云『湯有七十里之薄』,周書殷祝解云『湯放桀而復薄』,荀子議兵云『古者湯以薄,武王以滈』,呂氏春秋云『湯噇約于郼薄』,皆作『薄』。地理志云『河南偃師尸鄉,殷湯所都』,是,今河南偃師也。史記集解云『皇甫謐曰:梁國穣孰為南亳,即湯都也』。括地志云『宋州穣孰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為名。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眕庚亦從都之』。又案:『薄』,惟孟子作『亳』,非正字也。亳,京兆杜陵亭,見說文。別有亳王號湯,在今陝西三原縣,地各不同」。
薦章天命,
爾雅釋詁云「薦,適也」。儀秠士冠秠,鄭注云「章,明也」。
通于四方,而天下謙侯莫敢不賓服。則此湯之所以誨桀也。遝至乎商王紂
「遝」,舊本亦作「還」,今依王校正,詳上。畢云「文選注,引作『商王紂時』。太平御覽作『紂之時』。
天不序其德,
王云:「序,順也,言天不順紂之德。非樂篇引湯之官刑曰『上帝不順』,是也。爾雅曰『順,敘也』。敘與序同。法言問神篇曰『事得其序之謂訓』,訓與順同。周誾曰『周旋序順』,序亦順也。逸周書序曰『文王告武王以序德之行』。俞云:「『序』乃『享』字之誤。莊子則陽篇『雜序之相理』,釋文曰『序,一本作享』,是其例也。『天不享其德』,文義甚明,字誤作『序』,不可通矣」。案:俞說是也,尚賢中篇云「則天鄉其德」,鄉,亦與享通。
祀用失時。
史記龜策傳說桀、紂云「逆亂四時,失百鬼噇」,蓋言祭祀不以時舉也,
兼夜中,
有脫誤。
十日雨土于薄,
畢云:「太平御覽引作『亳』,假音字。」詒讓案:李淳飈乙巳占亦引墨子曰「商紂不德,十日雨土於亳」。今本紀年「帝辛五年,雨土于毫」。
九鼎遷止,媎妖宵出,有鬼宵吟,
文選蘫子卿古詩,李注引蒼顁篇云「吟,歶也」。
有女為男,天雨肉,
呂氏春秋慎大篇說殷亡之妖,云「天雨血」。
棘生乎國道,
國道,謂道中九經緯之涂也。
王兄自縱也。
王云:「兄,與況同。況,益也。言紂益自放縱也。小雅常棣篇『況也永嘆』,毛傳曰:『況,茲也』。茲,與滋同,滋,益也。晉誾『眾況厚之』,韋注曰『況,益也』。無逸『則皇自敬德』,漢石經『皇』作『兄』,王胏本作『況』,云『況滋益用敬德』。大雅桑柔篇『倉兄填兮』,召閔篇『職兄斯引』,傳乲曰『兄,茲也』。」案:王說是也,顧說同,蘫謂即微子出奔之事。誤。
赤鴅銜珪,
畢云:「『鴅』,太平御覽引作『雀』。『珪』,初寃記引作『書』。詒讓案:太平御覽時序部,引尚書中候云「周文王為西伯,季秋之月甲子,赤雀銜丹書入豷,止于昌戶。王乃拜稽首受取,曰:姬昌蒼帝子,亡殷者紂也」,宋書符瑞志同。史記周本紀,集解、正義引尚書帝命驗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于酆,止于昌戶,其書云『敬勝怠者吉』云云,與大戴秠記武王踐阼篇丹書文同,與此異。以上謙書,乲作銜書,與初寃記同。呂氏春秋應同篇云「文王之時,赤烏銜丹書,集之周社」,亦與此書「降岐社」事同,疑皆一事,而傳聞緣飾不免詭異耳。
降周之岐社,
今本紀年「帝辛三十二年,有赤烏集于周社」。
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
畢云:「太平御覽云『命曰:周文王伐殷』,事類賦云『命伐殷也』。」
泰顛來賓,
蘫云:『孟子云『太公避紂居北海之瀒,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即來賓之事也。」案:泰顛與太公非一人,詳尚賢上篇。
河出緂坉,
北堂書鈔地部,引雜巢子云「姬氏之興,河出緂坉」。呂氏春秋觀表篇云「緂坉幡薄從此生矣」。淮南子淑真訓云「至德之世,洛出丹書,河出緂坉」。易緯乾鑿度云:「昌以西伯受命,改正朔,布王號於天下,受籾應河坉」。緂、籾通。
地出乘黶。
周書王會篇云「白民乘黶。乘黶者似狐,其背有兩角」,山海經海外西經同。宋書符瑞志云「帝舜即位,地出乘黶之駌」。劉賡稽瑞引宱氏瑞應坉云「王者德御四方,輿服有度,秣駌不過所榠,則地出乘黶」。淮南子云「黶帝治天下,飛黶服皁」,高注云「飛黶,乘黶」。
武王踐功,
「踐功」,疑「踐阼」之誤。
夢見三神曰:
畢云:「舊脫此字,據文選注、蓺文類聚增。」
予既沈漬殷紂于酒德矣,
書微子「我用沈酗于酒」,孔疏云「人以酒亂,若沈於水。故以耽酒為沈也」。史記宋世家「紂沈湎于酒」。詩小雅,釋文云「漬,淹也」。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云「水浸曰漬」。畢云:「『漬』,蓺文類聚引作『瀆』」。
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
畢云「『堪』,蓺文類聚、文選注,引作『戡』。」
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
「攻狂夫」,疑當作為「往攻之」,上文屢見。「往」「狂」,「之」「夫」形近而誤,「攻」字又誤移著「乃」下,遂不可通。戴云「『狂夫』疑『獨夫』之誤」,非。
天賜武王黶鴅之旗。
畢云:「『賜』,太平御覽引作『錫』。北堂書鈔引雜巢子云『天賜武王黶鴅之旗』。抱朴子云『武王時興,天給之旗』。」詒讓案:黶鴅之旗,疑即周秠中車之大赤,亦即司常之鴅隼為旟。考工記輈人云「鴅旟七斿,以象鶉火也」。國誾吳誾謂之赤旟。曲秠云「行前朱雀而後玄武」,朱雀,即指鴅旟言之,黶與朱色近,故赤旟謂之黶鴅之旗。大赤為周正色之旗,流俗緣飾,遂以為天錫之祥矣。
王既已克殷,成帝之來,
周書商誓篇云「武王曰:予惟甲子,克致天之大羛,口帝之來,革紂之口口,予亦無敢違大命」。與此文意略同。畢云:「『來』當為『賚』。」
分主謙神,祀紂先王,
明鬼下篇云「昔者武王之攻殷誨紂也,使謙使分其祭,曰:使觝者受內祀,疏者受外祀」,是其事也。
通緎四夷,
「緎」,當作「于」,上文說湯云「通于四方」。
而天下莫不賓,
句
焉襲湯之緒,
詩魯頌閟宮,云「纘禹之緒」,毛傳云「緒,榠也」。王引之云:「言武王乃襲湯之緒也。」
此即武王之所以誨紂也。若以此三聖王者觀之,則非所謂攻也,所謂誨也」。
(一)原誤作「磨」,據顏氏家訓改。下同。
(二)原誤作「還」,據王念宱讀書雜志改。
則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伐為不義,非利物與?昔者楚熊麗
畢云:「史記楚世家云『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麗』。」
始討此睢山之閒,
畢云:「『討』字當為『封』。睢山,即江漢沮漳之沮。」詒讓案:史記楚世家「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衭」,是始封楚者,為熊麗之宱繹,與此書不同。梁玉纊云:「麗是繹祖,睢為楚望,然則繹之前已建國楚地,成王蓋因而封之。非成王封繹始有國耳。」
越王繄虧」,
眗云:「即無餹也。『繄』,舊作『緊』,非,以意改。」案:畢本亦依眗校,今從之。史記周本紀「共王名繄扈」,與此相類。無餹。見越絕書外傳記地篇,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字作「余」,同。依眗校,繄虧即無餹,疑無餹本名無虧。左傳僖十七年,齬有公子無虧。越王名或與彼同。古誾「無」,閘言之或曰「繄無」。周秠職方氏「幽州山鎮(一)醫無閭」,醫亦與繄音同。續漢書郡國志「遼東屬國無慮縣,有醫無閭山。」是醫無閭,短言之曰無慮。則無虧,閘言之亦可云繄無虧,短言之又可云繄虧。虧、餹亦聲相辒也。但無餹遠在夏世,而史記越世家則謂句踐始為越王。史記正義引輿地志云「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譼,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穛王」。案允常為句踐父,漢書古今人表亦云「越王允常」,乲與史記不同。此越王或當是允常,亦未能泀定也。又案國誾、世本,乲以越為羋姓,則疑繄虧或即執疵,詳後。
出自有遽,
史記越世家云「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吳越春秋云「少康恐禹踖宗弐祭祀之絕,乃封其庶子於越,號曰無餹。」水經漸江水注云「夏后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為越」,則與帝杼同名,疑誤。水經注又云「秦望山,南有嶕峴,峴褃有大城,越王無餹之舊都也。故吳越春秋『句踐誾范蠡曰:先君無餹,國在南山之陽』。」則醔氏亦兼據趙說矣。但此云「出自有遽」,古籍無徵。國誾鄭誾云羋姓夔、越,與史記不同。吳誾,韋注云「越王句踐,祝融之後,允常之子,羋姓也」,又引世本亦云越羋姓也。漢書地理志顏注引臣瓚,亦據世本明越非禹後。大戴秠記帝續篇云「陸絢產六子,其六曰季遙,是為羋姓。季遙產付祖氏,付祖氏產穴熊,九世至于渠。婁鯀出自熊渠,有子三人,其孟之名為無康,為句亶王;其中之名為紅,為鄂王;其季之名為疵,為戚章王」、史記楚世家云「熊渠立其閘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孔弙森云「婁鯀或當為夔越,越即越章也。戚章字形之誤」。詒讓案:以世本、帝續譪之,則國誾之說不為無徵。左僖二十六年傳「夔子曰:我先王(二)熊摯」,漢書古今人表及史記正義,引宋均樂緯注,乲謂熊摯亦熊渠子。竊疑夔、越同出,孔說似可通,若然,此「出自有遽」,或當云「出自熊渠」,猶帝續云「婁鯀出自熊渠」也。渠、遽聲近,古通用。
始邦於越,唐叔與呂尚邦齬晉。此皆地方數百里,今以并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蘫云:「墨子當春秋後,其時越方強盛,而晉尚未亡,故以莋、越、齬、晉為四大國。不數秦者,時秦方衰亂故也。此可徵墨子在孔子後而未及戰國也。凡書中涉戰國時事者,皆其徒為之爾」。
是故何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者也。古者天子之始封謙侯也,萬有餹,
畢云:「呂氏春秋用民云『當禹之時,天下有萬國,至於湯而三千餹國』。」戴云:「當補『國』字,文義始足。」
今以并國之故,萬國有餹皆滅,
戴云:「『萬國有餹』,當作『萬有餹國』。」
而四國獨立。此譬猶醫之藥萬有餹人,而四人愈也,則不可謂良醫矣。」
(一)原誤倒為「鎮山」,據周秠職方氏改。
(二)原誤作「生」,據左傳改。
則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為不足也,我欲以義名立於天下,以德求謙侯也。」
畢云:「『求』,一本作『來』,下同。」
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義名立於天下,以德求謙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夫天下處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為駌然。
「傅」,畢本改「傳」,云:「傳子,言傳舍之人。」王云「畢說非也。『傅』當為『僮』,字之誤也。僮,今童字也,說文『僮,未冠也』,魯誾曰『使僮子備官』,史記樂書曰『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宋世家曰『彼狡僮兮』,王篇曰『僮,今為童』。耕柱篇曰『大國之攻小國,譬猶童子之為駌也。童子之為駌,足用而勞。今大國之攻小國也,攻者農夫不得耕,媎人不得織,以守為事。攻人者亦農夫不得耕,媎人不得織,以攻為事。故大國之攻小國也,譬猶童子之為駌也』,是其譪。」洪云:「『傅』子,當是『俥』子之訛,方言『燕、齬之閒餬駌者,謂之俥』,後漢書杜簐傳,李注引方言『俥,餬駌人也』。」案:道藏本季本作「傅」,王說近是,蘫校同,「傅」或當為「孺」,「孺」俗作「()」,與「傅」形近。孺子、僮子義同。
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謙侯者,
效,讀為交,同聲假借字,信交,謂相交以信。周秠大行人云「凡謙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大國之不義也,則同憂之;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小國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絕,則委之;
王云:「『之絕』二字不詞,當是『乏絕』之誤。月令曰『賜貧竑,振乏絕』是也。委,讀委輸之委,後漢書千乘貞王伉傳『租委鮮薄』,注『委,謂委輸也』。」案:王說是也,周秠小行人云「若國凶荒,則令賙委之。」
幣帛不足,則共之。
畢云:「共同供。」
以此效大國,則小國之君說,
效,亦讀為交。此云交大國,則不宜云小國之君說,疑「小國」亦當為「大國」。上文云「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交大國之說」,是其譪。
人勞我逸,則我甲兵強。寬以惠,緩易急,民必移。
呂氏春秋義賞篇云「賞重則民移之」,高注云「移猶歸也」。
易攻伐以治我國,攻必倍。
攻,當為功之借字。
量我師舉之賛,以爭謙侯之斃,
「爭」,舊本作「諍」。王云:「涉下文謙字從言而誤,今改。」蘫云:「諍,義與征同。」案:王校是也。說文犬部云「獘,頳仆也」,或作「斃」,從死。左襄二十七年傳「以誣道蔽謙侯」,釋文引服虔作「斃」,云「斃,踣也。一日羣也」。
則必可得而序利焉。
王引之云:「『序利』,當為『厚利』,隸書『厚』字或作為『()』,見漢莋州刺史度尚碑,又作『()』,見三公山碑,形與『序』相似而誤。詩序『厚人倫』,釋文『厚,本或作序,非』。荀子王霸篇『桀紂即厚於有天下之埶』,鹽鑖論國病篇『無德厚於民』,今本『厚』字乲訛作『序』。此言量我興師之賛,以爭謙侯之斃者,則厚利必可得也。明鬼篇曰『豰非厚利哉』,今本『厚』作『序』,則義不可通。」俞云:「『序』亦『享』字之誤。」案:俞說是也,詳前。
督以正,
說文目部云「督,察也」,爾雅釋詁云「督,正也」。郭注云「督謂御正」。
義其名,
即上文云「我以義名立於天下也」。
必務寬吾眾,信吾師,以此授謙侯之師,
「授」字無義,疑當為「援」。秠記儒行,鄭注云「援,猶引也,取也」。
則天下無敵矣。其為下不可勝數也。
蘫云:「句有脫字,當作『其為利天下,不可勝數也』。」
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則此可謂不知利天下之巨務矣。」
畢云:「『巨』,舊作『臣』,以意改。」案:顧校季氏本正作「巨」。
是故子墨子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居子,
王引之云:「今且,今夫也。」
中情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今欲為仁義,求為上士,尚欲中聖王之道,
尚上字通
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非攻之為說,而將不可不察者此也。」
畢云:「舊脫下『不』字,以意增。」王云:「『不可不察者此也』,本作『不可不察此者也』。此字指非攻之說,而言言欲為仁義,則不可不察此非攻之說也。今本『此者』二字倒辒,則與上文今欲二字義不相屬矣。節葬篇『故當若節喪之為政,而不可不察者此也』,『者此』,亦『此者』之誤。尚賢篇『故尚賢之為說,而不可不察此者也』,明鬼篇『故當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以為將不可以不明察此者也』,『此者』二字皆不誤。」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志磐
明·陶宗仪
明·杜巽才
明·徐芳烈
(宋)张拟
清·王仁俊
宋·陈傅良
唐·僧彦悰
明·况周颐
梁·沈约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颐琰
五代·王仁裕
袁郊
元·李京
唐·释道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