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叙·宁都魏禧
叙·南昌彭士望
总叙一
总叙二
总叙三
凡例·二十六则
目次
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卷一 历代州域形势一
卷二 历代州域形势二
卷三 历代州域形势三
卷四 历代州域形势四
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
卷六 历代州域形势六
卷七 历代州域形势七
卷八 历代州域形势八
卷九 历代州域形势九
北直方舆纪要序
卷十 北直一
卷十一 北直二
卷十二 北直三
卷十三 北直四
卷十四 北直五
卷十五 北直六
卷十六 北直七
卷十七 北直八
卷十八 北直九
南直方舆纪要序
卷十九 南直一
卷二十 南直二
卷二十一 南直三
卷二十二 南直四
卷二十三 南直五
卷二十四 南直六
卷二十五 南直七
卷二十六 南直八
卷二十七 南直九
卷二十八 南直十
卷二十九 南直十一
山东方舆纪要序
卷三十 山东一
卷三十一 山东二
卷三十二 山东三
卷三十三 山东四
卷三十四 山东五
卷三十五 山东六
卷三十六 山东七
卷三十七 山东八
卷三十八 山东九
山西方舆纪要序
卷三十九 山西一
卷四十 山西二
卷四十一 山西三
卷四十二 山西四
卷四十三 山西五
卷四十四 山西六
卷四十五 山西七
河南方舆纪要序
卷四十六 河南一
卷四十七 河南二
卷四十八 河南三
卷四十九 河南四
卷五十 河南五
卷五十一 河南六
陕西方舆纪要序
卷五十二 陕西一
卷五十三 陕西二
卷五十四 陕西三
卷五十五 陕西四
卷五十六 陕西五
卷五十七 陕西六
卷五十八 陕西七
卷五十九 陕西八
卷六十 陕西九
卷六十一 陕西十
卷六十二 陕西十一
卷六十三 陕西十二
卷六十四 陕西十三
卷六十五 陕西十四
四川方舆纪要叙
卷六十六 四川一
卷六十七 四川二
卷六十八 四川三
卷六十九 四川四
卷七十 四川五
卷七十一 四川六
卷七十二 四川七
卷七十三 四川八
卷七十四 四川九
湖广方舆纪要序
湖广方舆纪要序
卷七十五 湖广一
卷七十六 湖广二
卷七十七 湖广三
卷七十八 湖广四
卷七十九 湖广五
卷八十 湖广六
卷八十一 湖广七
卷八十二 湖广八
江西方舆纪要叙
卷八十三 江西一
卷八十四 江西二
卷八十五 江西三
卷八十六 江西四
卷八十七 江西五
卷八十八 江西六
浙江方舆纪要叙
卷八十九 浙江一
卷九十 浙江二
卷九十一 浙江三
卷九十二 浙江四
卷九十三 浙江五
卷九十四 浙江六
福建方舆纪要叙
卷九十五 福建一
卷九十六 福建二
卷九十七 福建三
卷九十八 福建四
卷九十九 福建五
广东方舆纪要叙
卷一百 广东一
卷一百一 广东二
卷一百二 广东三
卷一百三 广东四
卷一百四 广东五
卷一百五 广东六
广西方舆纪要叙
卷一百六 广西一
卷一百七 广西二
卷一百八 广西三
卷一百九 广西四
卷一百十 广西五
卷一百十一 广西六
卷一百十二 广西七
云南方舆纪要序
卷一百十三 云南一
卷一百十四 云南二
卷一百十五 云南三
卷一百十六 云南四
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卷一百十九 云南七
贵州方舆纪要叙
卷一百二十 贵州一
卷一百二十一 贵州二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卷一百二十三 贵州四
川渎异同序
卷一百二十四 川渎一
卷一百二十五 川渎二
卷一百二十六 川渎三
卷一百二十七 川渎四
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
卷一百三十 分野
卷十一 北直二
◇顺天府东至永平府五百五十里,南至河间府四百十里,西至保定府易州二百十四里,北至延庆州百八十里,东南至天津卫三百三十里,西南至保定府三百三十里,西北至万全都指挥使司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古北口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五百五十里。
《禹贡》冀州地按分州非始于《禹贡》,据其可信者言之,其在颛顼时曰幽陵。帝尧时曰幽都。帝舜时为幽州地。夏商时皆为冀州地。周亦置幽州。春秋战国时为燕国。秦为上谷、渔阳二郡地。汉初为燕国,又分置涿郡见下涿州。元凤初,改燕国为广阳郡。本始初,更为广阳国。东汉省广阳入上谷。永平八年,复置广阳郡郡治
...更多
卷十二 北直三
◇保定府东至河间府静海县三百五十里,东南至河间府二百十里,西南至真定府定州百五十里,西北至山西蔚州二百八十里,北至保安州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三百三十里,至南京二千四百五十里。
《禹贡》冀州地。战国时属赵。秦为上谷、巨鹿二郡地。汉为涿郡及中山国地,后汉因之。晋属范阳、高阳、博陵、中山等郡国。后魏亦为中山、范阳等郡地。隋属上谷、博陵、河间三郡。唐属易、定、瀛、莫等州。五代唐置奉化军。天成三年,升为泰州。宋建隆初,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改为保州政和初,赐名清苑郡。金仍曰保州。天会七年,置顺天军,初属河北东路,后改
...更多
卷十三 北直四
◇河间府东至海丰县三百里,南至山东德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真定府冀州二百三十里,西至真定府定州二百有八里,西北至保定府安州百二十里。自府治至京师四百十里,至南京二千一百四十里。
《禹贡》冀州地。春秋时属晋。战国时为燕、赵、齐三国之境。秦为巨鹿、上谷二郡地。汉置河间国初为赵地,文帝二年,别为河间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后汉初并入信都。和帝永元三年,复置河间国。晋因之。后魏置瀛州太和十一年,分冀、定二州置,兼置河间郡,治武垣。隋罢郡存州。大业初,复曰河间郡。唐仍为瀛州。天宝初,亦曰河间郡。乾元初,复为瀛州。五代晋时,
...更多
卷十四 北直五
◇真定府东至河间府三百五十里,南至顺德府二百八十里,西至山西太原府五百十里,西北至山西蔚州四百二十里,东北至保定府三百里。自府治至京师六百三十里,至南京二千二百里。
《禹贡》冀州地。周为并州地。春秋时属鲜虞国,后属晋。战国属赵。秦为巨鹿郡地。汉初置恒山郡,后改常山郡避文帝讳,武帝分置真定国。后汉建武十三年,并真定入常山国治元氏县。魏复为常山郡。晋因之改治真定县。后魏亦曰常山郡移治九门县。后周于郡置恒州。隋初废郡存州治真定县,炀帝复曰恒山郡。唐仍为恒州,天宝初亦曰恒山郡开元十四年,于恒州置恒阳军。安史僭窃,因置恒阳
...更多
卷十五 北直六
◇顺德府东至广平府清河县二百四十里,南至广平府百二十里,西南至广平府邯郸县百二十里,西至山西辽州二百四十里,西北至真定府井陉县二百里,北至真定府赵州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里,至南京一千七百二十里。《禹贡》冀州地。殷祖乙迁于邢,即此。周为邢国傅庚辰曰:刑为周公之胤。春秋时并于卫,后入于晋。战国时属赵。秦为巨鹿、邯郸二郡地。秦末谓之信都。项羽又改为襄国二世二年,张耳、陈馀立赵歇为赵王,居信都。秦亡,项羽分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羽更信都为襄国也。汉属巨鹿、常山二郡及赵、广平二国。后汉因之。晋为巨鹿、赵二国地。其后,石勒都于此,石
...更多
卷十六 北直七
◇大名府东至山东东昌府一百八十里,南至河南开封府三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卫辉府二百八十里,西至河南彰德府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广平府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广平府清河县二百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一百六十里,至南京一千六百五十里。
《禹贡》兖州之域。夏为观扈之国。春秋晋地。战国属魏。秦属东郡。汉属魏郡时郡治邺。后汉因之按建安十七年,割河内、东郡、巨鹿、广平、赵国十四县以益魏郡。十八年,分置东、西都尉。时魏为曹操封国也。三国魏分置阳平郡。黄初二年,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治元城。晋因之。宋亦为阳平郡,后魏因之治馆陶。后周末,置魏州治贵
...更多
卷十七 北直八
◇永平府东至山海关一百八十里,南至海岸百六十里,西至顺天府蓟州三百里,北至桃林口六十里,东北至废营州六百九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五百五十里,至南京三千一百五十里。古冀州地。有虞时分为营州地。夏仍为冀州地。商时为孤竹国。周属幽州。春秋时为山戎、肥子二国地。战国属燕。秦为右北平、辽西二郡地。汉因之《汉志》:右北平郡治平冈道,在今蓟州北境。辽西郡治且虑县,在今府东境。后汉亦为辽西等郡地。晋为辽西郡。其后,石勒、慕容?、苻坚相继有其地。后魏亦曰辽西郡,兼置平州。又分置北平郡。高齐亦曰北平郡以辽西郡并入。后周因之。隋初郡废,仍曰平州。炀帝又改为北平
...更多
卷十八 北直九
◇万全都指挥使司东至延庆州四海治三百三十里,南至山西广昌千户所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山西大同府四百三十里,北至长峪口四十里。自司治至京师三百五十里,至南京二千九百里。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战国皆为燕地。秦为上谷郡地。两汉因之。晋置广宁郡,治下洛县。后魏置郡,孝昌中陷。高齐属北燕州。后周属燕州。隋属涿郡。唐属妫州。光启中,始置武州于此《新唐书》:河东道有武州,领文德一县。《唐纪》:大顺初,幽州帅李匡威之子仁宗为武州刺史,将兵侵河东,为河东将李仁信所杀。盖武州,幽州镇所表置。李克用并幽州,始属河东。寻复为刘仁恭所据。
...更多
南直方舆纪要序
以东南之形势,而能与天下相权衡者,南直而已。春秋时,勾吴实雄长于东南,以兵威破楚、臣越、败齐,又阙深沟于商鲁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当是时,微越之故,吴且霸天下。项羽率会稽子弟,度江而西,一战而斩李由,再战而降章邯。夫山东豪杰,起而亡秦者,已半天下。乃巨鹿之围,诸侯救赵者,且十余壁,卒莫敢纵兵。及羽渡河,战士无不一当十,遂大破秦兵。当是时,微楚兵,秦且复振。然则谓亡秦者,非江东子弟之力不可也。或者曰:明太祖以江南而奄有中原,为千古创见之事。此实不然,从来建事功者,得失虽殊,成亏或异,而其能发愤以有为则一也。楚南公
...更多
卷十九 南直一
《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应劭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又江南之气燥劲,厥性轻扬。春秋时为吴地,其在天文,斗则吴之分野,亦兼鲁宋之疆邳、泗以北,故鲁地。徐州,则宋地也,在《禹贡》为徐州之域。越灭吴,并其地。战国时为楚地。秦始皇兼天下,为九江、鄣郡、会稽及泗水郡地。项羽都彭城,亦为楚地。汉初,为吴、楚、淮南诸国之境。武帝置十三州,此为扬州,而淮北则属于徐州。后汉因之。三国魏跨有淮南,亦置扬州治寿春,而江南为吴地已上见第二卷。后仿此。晋亦置扬州初治寿春。平吴后,治建邺,渡江后,扬州遂为王畿时侨置州郡,参错其间。按:晋及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梅毅
明·杜巽才
清·冯班
郭戈
清·驷溪云间子
清·万维鶾
韦居安
宋·黄庭坚
(清)赵翼撰
元·金月岩
陶元珍
明·傅山
明·蒋大鸿
(明)邝露
(清)温睿临、李瑶 撰
(清)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