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庄子集解-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目录:
庄子集解
内篇逍遥游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二
内篇养生主第三
内篇人间世第四
内篇德充符第五
内篇大宗师第六
内篇应帝王第七
外篇骈拇第八
外篇马蹄第九
外篇胠箧第十
外篇在宥第十一
外篇天地第十二
外篇天道第十三
外篇天运第十四
外篇刻意第十五
外篇缮性第十六
外篇秋水第十七
外篇至乐第十八
外篇达生第十九
外篇山木第二十
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
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杂篇外物第二十六
杂篇寓言第二十七
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杂篇盗跖第二十九
杂篇说剑第三十
杂篇渔父第三十一
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外篇胠箧第十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司马云:“从旁开为胠。”苏舆云:“说文:‘匮,匣也。’俗加木作柜。”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释文:“广雅云:‘缄、縢,皆绳也。’李云:‘扃,关。鐍,钮也。’知音智。”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释文:“三苍云:‘揭,举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也与邪同。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李云:“耒,犁。耨,锄也。”方二
...更多
外篇在宥第十一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文选谢灵运从宋公戏马台诗注引司马云:“在,察也。宥,宽也。”苏舆云:“在不当训察,察之则固治之矣。在,存也。存诸心而不露是善非恶之迹,以使民相安于浑沌,正胠箧篇含字之旨。”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淫,过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迁而他效。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宣云:“又何须更治之!”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成云:“恬,静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成云:“愉,乐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人大喜邪,毗于阳。
...更多
外篇天地第十二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郭云:“均于不为而自化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郭云:“一以自得为治。”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本于有德而成于自然。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成云:“玄,远也。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苏舆云:“玄字句绝,与下文‘玄德’之玄同义。”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郭云:“无为者自然为君。”郭嵩焘云:“言者,名也。正其君之名,而天下听命焉。故曰名之必可言也,衷诸道而已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郭云:“各当其分,无为位上,有为位下也。”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郭云:“官各当其所能则
...更多
外篇天道第十三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释文:“积,谓积滞不通。”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宣云:“神与化俱。”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宣云:“至诚无息。”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释文:“六通,阴、阳、风、雨、晦、明。四辟,四方开也。”成云:“六通,谓四方上下。四辟,谓四时。任物自动,故曰自为。晦迹韬光,其犹昧闇,动不伤寂,故无不静也。”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非以静为善而学之。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铙,挠借字。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其平与准相中,故匠人取法焉,谓之水平。中,竹
...更多
外篇天运第十四
天其运乎?郭云:“不运而自行。”地其处乎?郭云:“不处而自止。”日月其争于所乎?郭云:“不争而自代谢。”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三句分承“天”“地”“日月。”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成云:“机,关。缄,闭也。谓有主司关闭,事不得已。”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宣云:“隆,兴也,谓云。施,谓雨。”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宣云:“云雨乃阴阳交和之气所成,故以为造化之淫乐。”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司马本作“旁皇”,云:“飙风也。”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袑曰:李云:“巫
...更多
外篇刻意第十五
刻意尚行,其意峻刻,其行高尚。离世异俗,高论怨诽,李云:“非世无道,怨己不遇。”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宣云:“非,犹轻。”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司马云:“枯槁,若鲍焦、介推;赴渊,若申徒狄。”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自修其身。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成云:“此平时治世之士,施教诲物之人,若宣尼之居洙、泗,子夏之在西河。”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并兼敌国。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宣云:“无为,犹言闲散。”此江海之士,避
...更多
外篇缮性第十六
缮性于俗,俗学以求复其初,崔云:“缮,治也。”郭云:“已治性于俗矣,而欲以俗学复性命之本。”案:宣本删一“俗”字。据郭注,明有两“俗”字也,然疑衍一字。苏舆云:“案当衍一俗字,学与思对文。言性与欲皆已为俗所污,虽学、思交致,只益其蒙。宣以‘俗学’‘俗思’句断,似失之。”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释文:“知音智。”宣云:“定能生慧。”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智生而不任智,是以智养其恬静。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知、恬交养,而道德自其性出矣。夫德,和也;道,理也。宣云:“道德止是和顺。理,
...更多
外篇秋水第十七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李云:“水生于春,壮于秋。”泾流之大,司马云:“泾,通也。”崔本作“径”,云:“直度曰径。”两涘渚崖之间,释文:“涘,涯也。水中可居曰渚。崖,字又作涯,亦作□。”不辩牛马。成云:“隔水远看,不辨牛之与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释文:“河伯,姓冯名夷,见大宗师篇。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成云:“北海,今莱州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释文“望”作“盳”,云:“盳洋,犹望羊,仰视貌。司马云:‘若,海神。’”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李云:
...更多
外篇至乐第十八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宣云:“言至乐活身之理俱有,不知人之取舍何如耳。”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善者,所遇顺善。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夭,短折。恶,恶疾。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为,于伪反,下同。夫富者,苦身疾作,勤力。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郭云:“内其形者,知足而已。”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宣云:“为固位计。”其为形
...更多
外篇达生第十九
达生之情者,情,实也。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宣云:“为无益之养者,生之所无以为也。”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宣云:“数之不可强者,知之所无奈何也。”养形必先之以物,成云:“谓资货衣食。”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宣云:“究竟物不足以养形。”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宣云:“究竟形不足以存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成云:“分外之事不足为,分内之事不可不为。”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宣云:“游于坦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何心隐
清·吕震名
明·邓豁渠
(明)吴敬所
明·何乔新
亢廷珍
明·瞿共美
(清)不著撰人
(宋)吕本中
清·吴宝芝
后汉·支娄迦谶
(明)宋濂
李煜
清·张玉纶
索靖
清·唐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