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庄子集解-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目录:
庄子集解
内篇逍遥游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二
内篇养生主第三
内篇人间世第四
内篇德充符第五
内篇大宗师第六
内篇应帝王第七
外篇骈拇第八
外篇马蹄第九
外篇胠箧第十
外篇在宥第十一
外篇天地第十二
外篇天道第十三
外篇天运第十四
外篇刻意第十五
外篇缮性第十六
外篇秋水第十七
外篇至乐第十八
外篇达生第十九
外篇山木第二十
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
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杂篇外物第二十六
杂篇寓言第二十七
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杂篇盗跖第二十九
杂篇说剑第三十
杂篇渔父第三十一
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杂篇说剑第三十
昔赵文王喜剑,释文:“司马云:‘惠文王也,名何,武灵王子,后庄子三百五十年。洞纪云:“周赧王十七年,赵惠文王之元年。”’一云:案长历推惠文王与庄子相值,恐彪之言误。”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俞云:“惠文王后为孝成王丹,则此太子盖不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庄子曰:“
...更多
杂篇渔父第三十一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司马云:“黑林名也。”休坐乎杏坛之上。司马云:“泽中高处也。”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治何术业?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鉴而择之。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李云:“齐,等也。”许慎云:“齐等之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
...更多
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见列子黄帝篇。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李云:“方,道也。”曰:“吾惊焉。”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司马云:“●读曰浆。十家并卖浆也。”案:黄帝篇作“浆”。而五●先馈。”释文:“馈,遗也。谓十家中五家先见遗。”案张湛注:“人皆敬下之也。”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郭云:“外自矜饰。”案:语气不了。张注引下有“内不释然也”五字。形谍成光,郭云:“举动便辟而成光仪也。”释文:“谍,徒协反。郭云:‘便辟也。’说文云:‘闲也。’”以外镇人心,张注:“外以矜严服物,内
...更多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成云:“方,道也。”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宣云:“其有,谓所学。”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既无不在,则神圣明王何由降出,独与众异?宣云:“又设问也。”“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下文所云“内圣外王之道”。宣云:“又答。”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若孔子言颜氏不违宗主也。谓自然。不离于精,谓之神人。成云:“淳粹不杂,谓之神妙。”不离于真,谓之至人。成云:“凝然不假,谓之至极。”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变化不测,随物见端。谓之圣人。成云:“以上四人
...更多
逍遥游第一
逍遥游第一言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也。 补释文:“逍音销。遥亦作摇。游亦作游。逍遥游者,篇名,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武按:本书让王篇善卷曰:“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足明此义。盖游之逍遥,喻心意之逍遥自得也。天运篇云:“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是欲心意之逍遥自得,重在无为也。而郭象云:“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郭氏此说,自树一义则可,若以之释本篇,则失其旨矣。本篇之旨在凝神,而神之能凝,在心意之逍遥,欲心意之逍遥,则在无为。人之不能逍遥者,有为也。
...更多
齐物论第二
齐物论第二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视之,不必致辩,守道而已。苏舆云:“天下之至纷,莫如物论。是非太明,足以累心。故视天下之言,如天籁之旋怒旋已,如鷇音之自然,而一无与于我。然后忘彼是,浑成毁,平尊隶,均物我,外形骸,遗生死,求其真宰,照以本明,游心于无穷。皆庄子最微之思理。” 补玉篇:“凡生天地之间,皆谓物也。”荀子正名篇:“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本书达生篇:“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释文:“论,力顿反。”周礼春官大司乐贾疏:“直言曰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伯厚云:‘庄子齐物论,非欲
...更多
养生主第三
养生主第三 补释文:“养生以此为主也。” 武按:篇中不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与缘督以为经二意,即养生之主也。无论为善为恶,皆须用知,用知。则官知不能止,不止。则足以撄心而乱神,乱则神不欲行,于是不能缘督以为经矣。缘者,神缘之也。故“官知止而神欲行”一句,实总上二意而为养生之主也。篇首自“吾生也有涯”至“可以尽年”,分为四段,作全篇总冒,以后逐段举事证明之,即分注于各段之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有穷尽,知无畔岸。 补释文:“涯,亦作崖,鱼佳反。”玉篇:“涯,水际也。”武按:涯,边际也。以有涯随无涯,殆
...更多
人间世第四
人间世第四 人间世,谓当世也。事暴君,处污世,出与人接,无争其名,而晦其德,此善全之道。末引接舆歌云:“来世不可待也,往世不可追也。”此漆园所以寄慨,而以人间世名其篇也。 正注谓人间世为当世,未尽其义。盖人间以横言,世以竖言。人间世者,谓人与人之间相接之时世也。世有三,即接舆所歌往世、来世、方今之世也。而人与人间之相接,不外乎于内则心,于外则形与行。本篇凡六节。第一节,孔、颜问答,致齐虚心以应世也。第二节,孔、叶问答,安命养心以应世也。第三节,颜、蘧问答,正身和心以应世也。第四节,匠石师弟问答,而足之以南伯之言,明物之寄形于无用,
...更多
德充符第五
德充符第五 德充于内,自有形外之符验也。 补本篇重在一“和”字。修和而成,得之于心者曰德,故曰“德者成和之修也”。何以修之?曰:游心于德之和也。何以能游心于德之和?则曰: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也。夫和德内充,则符验外见。王骀、哀骀之德充,致令人忘其形之恶而咸归之,此即所谓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亦即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也。子产、仲尼,则尚未能忘申徒、叔山之形者也。未能忘其形者,由于有好恶之情也。而好恶之情,最足以滑和,故本篇终之以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也。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即游心于德之和也。游心于德之和者其果,不以好恶内伤其身者其因
...更多
大宗师第六
大宗师第六 本篇云:“人犹效之。”效之言师也。又云:“吾师乎!吾师乎!”以道为师也。宗者,主也。 正天下篇云“以天为宗”,与此所谓“大宗”者义别。天道篇云:“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宗大本,与天和者也。”盖谓和为大宗也。然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本书则阳篇“阴阳,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言道为阴阳之公名也。田子方篇“两者交通成和”,两者,谓阴阳也。据此,则阴阳之公名为道,阴阳之相合为和。是则和乃道之质也,故天道篇谓和为大宗,即无异谓道为大宗也。庄子何故谓天为宗,而谓道为大宗?则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者,师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马培之
(清)雍正皇帝 编纂
(宋)陈希夷
汉·钟离权
清·傅金铨
清·沈祥龙
金·张元素
宋·杨万里
汉·卜式
(民国)许指严
宋·张商英
(唐)李白著
明·杨表正
清·胡建伟
明·安遇时
宋·方逢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