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法言義疏-(西漢)楊雄 汪榮寶 注疏
法言義疏目录:
法言義疏一
法言義疏二
法言義疏三
法言義疏四
法言義疏五
法言義疏六
法言義疏七
法言義疏八
法言義疏九
法言義疏十
法言義疏十一
法言義疏十二
法言義疏十三
法言義疏十四
法言義疏十五
法言義疏十六
法言義疏十七
法言義疏十八
法言義疏十九
法言義疏二十
法言義疏附錄一 楊子法言校補
法言義疏附錄二 法言補釋
法言義疏一
學行卷第一
〔注〕夫學者,所以仁其性命之本,本立而道生,是故冠乎眾篇之首也。〔疏〕音義本標題如此。論語學而,皇侃義疏云:「降聖以下,皆須學成。故學記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明人必須學乃成。此書既遍該眾典,以教一切,故以學而為先也。」按:法言象論語,故亦以學行為首矣。十三篇皆取篇首語二字為標目。
法言
〔疏〕治平本題「揚子法言」,在「學行卷第一」之上。按:論衡案書云:「董仲舒著書不稱子者,意殆自謂過諸子也。」子雲自序云:「雄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聖人,即為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
...更多
法言義疏二
或問「進」。曰:「水。」或曰:「為其不捨晝夜與?」曰:「有是哉!滿而後漸者,其水乎?」
〔注〕水滿坎而後進,人學博而後仕。
或問「鴻漸」。曰:「非其往不往,非其居不居,漸猶水乎!」
〔注〕鴻之不失寒暑,亦猶水之因地制行。
「請問木漸」。曰:「止於下而漸於上者,其木也哉!亦猶水而已矣。」
〔注〕止於下者,根本也;漸於上者,枝條也。士人操道義為根本,業貴無虧;進禮學如枝條,德貴日新。〔疏〕「或問進」者,問仕進之道也。易漸云:「進得位,往有功也。」王制云:「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諸司馬,曰進
...更多
法言義疏三
吾子卷第二
〔注〕崇本在乎抑末,學大道絕乎小辯也。
法言 李軌注
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彫蟲篆刻。」
〔注〕少年之事。
俄而,曰:「壯夫不為也。」
〔注〕悔作之也。
或曰:「賦可以諷乎?」曰:「諷乎!
〔注〕駭歎之聲也。
諷則已,不已,吾恐不免於勸也。」
〔注〕相如作大人賦,武帝覽之,乃飄飄然有陵雲之志。
或曰:「霧縠之組麗。」
〔注〕言可好也。
曰:「女工之蠹矣
...更多
法言義疏四
或問:「公孫龍詭辭數萬以為法,法與?」曰:「斷木為棋,捖革為鞠,亦皆有法焉。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注〕大匠之誨人也,必以規矩;君子之訓物也,必以仁義。〔疏〕公孫龍者,史記孟荀列傳云:「趙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索隱云:「即仲尼弟子。」按:仲尼弟子列傳云:「公孫龍,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歲。」集解引鄭玄云:「楚人。」顧氏炎武日知錄云:「漢書注:『公孫龍,趙人,為堅白異同之說,與平原君同時。』去夫子近二百年,殆非也。」按藝文志:公孫龍子十四篇,入名家,注云;「趙人。」又毛公九篇,注云:「與公孫龍並游平原君趙勝家。
...更多
法言義疏五
修身卷第三
〔注〕求己以反本,守母以存子,此其大要。〔疏〕修,世德堂本作「脩」,下並同。 注「守母以存子」。按:老子云:「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後發,發必中矣。
〔注〕無敵於天下也。〔疏〕「矯思以為矢」者,說文:「矯,揉箭箝也。」段注云:「引伸之為凡矯枉之稱。」蒼頡篇云:「矯,正也。」漢書嚴安傳:「矯箭控弦。」顏注云:「矯,正曲使直也。」音義:「矯思,斯恣切。」「立義以為的」者,說文:「旳,明也。」段注云:「引伸為射旳。」經傳多從「白」,作「
...更多
法言義疏六
問道卷第四
〔注〕夫道者,弘乎至化,通乎至理也。〔疏〕本篇皆糾繩諸子之語。自「道、德、仁、義、禮譬諸身乎」至「未若父母之懿也」,多論道家之失。「狙詐之家」一章,論兵家之失。「申、韓之術,不仁之至矣」至「如申、韓!如申、韓」,論刑名家之失。「莊周、申、韓」以下,又雜論諸子也。
或問「道」。曰:「道也者,通也,無不通也。」
〔注〕萬物由之以通。
或曰:「可以適它與?」
〔注〕言道既可以通中國而適夷狄,學亦可以統正典而兼諸子也。
曰:「適堯、舜、文王者為正道,非堯、
...更多
法言義疏七
問神卷第五
〔注〕測于天地之情者,潛之乎心也。心能測乎天地之情,則入乎神矣。〔疏〕此篇多闡發經義。自「或問神」至「聖人以不手為聖人」,皆論易道。「經可損益與」以下,則雜論五經。說文:「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引伸為神智。易繫屢言神。如云:「神無方而易無體。」又云:「陰陽不測之謂神。」又云:「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又云:「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又云:「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云:「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又云;「鼓之舞之以盡神。」又云:「於是始作八
...更多
法言義疏八
或問:「聖人之經不可使易知與?」
〔注〕嫌五經之難解也。
曰:「不可。天俄而可度,則其覆物也淺矣;地俄而可測,則其載物也薄矣。大哉!天地之為萬物郭,五經之為眾說郛。」
〔注〕莫有不存其內而能出乎其外者也。〔疏〕「聖人之經不可使易知與」者,藝文志云:「故曰易道深矣。」史記自序云:「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又云:「『夫禮禁未然之前,而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荀子勸學云:「春秋之微也。」云深,云隱約,云禁未然,云微,皆不可使易知之說。「天俄而可度」云云者,吳云:「俄猶俄頃。」王
...更多
法言義疏九
問明卷第六
〔注〕防姦必有其統,揆物必以其度,察見至微之理,探射幽隱之情。
或問「明」。曰:「微。」或曰:「微何如其明也?」曰:「微而見之,明其誖乎?」
〔疏〕說文:「微,隱行也。」按:引伸為凡隱之稱。經傳以為顯著之反。問明而曰微,猶問大曰小,問遠曰邇,取相反為義也。「微而見之,明其誖乎」者,音義:「誖,布內切。」按:讀為「孛」。說文「孛,●也,從●,人色也,從子。論語:『色孛如也。』」是此。今論語作「勃」。劉疏云:「謂夫子盛氣貌也。」廣雅釋訓:「勃勃,盛也。」經傳亦以「悖」為之。左
...更多
法言義疏十
寡見卷第七
〔注〕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此其所以發揚德音。 〔疏〕注「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按:老子文。
吾寡見人之好徦者也。邇文之視,邇言之聽,徦則偭焉。
〔注〕歎人皆好視聽諸子近言近說,至於聖人遠言遠義,則偭然而不視聽。
或曰:「曷若茲之甚也?先王之道滿門。」
〔注〕言此談過也。學先王之道者,亦滿門耳。
曰:「不得已也,得已則已矣。
〔注〕不得已者,官有策試者也。
得已而不已者,寡哉!」
〔注〕夫以策試而後學者,為官也。得不策試而好學者,為
...更多
1
2
3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郑杓
徐枕亚
金·侯善渊
五代宋·刘若拙
宋·周守忠
明·汤显祖
刘熙载
宋·华岳
孙光祖
春秋鲁·左丘明
清·聂鈫
逯钦立
清·李元春
清·王国维
竹秋氏
清·评花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