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
宋会要辑稿目录:
帝系一
帝系二
帝系三
帝系四
帝系五
帝系六
帝系七
帝系八
帝系九
帝系一○
帝系一一
后妃一
后妃二
后妃三
后妃四"
崇儒一
崇儒二
崇儒三
崇儒四
崇儒五
崇儒六
崇儒七
道释一
道释二
礼一
礼二
礼三
礼四
礼五
礼六
礼七
礼八
礼九
礼一○
礼一一
又礼一一
礼一二
礼一三
礼一四
礼一五
礼一六
礼一七
礼一八
礼一九
礼二○
礼二一
礼二二
礼二三
礼二四
礼二五
礼二六
礼二七天头原批:「吉礼。郊祀职事。大礼五使。」
礼二八
礼二九
礼三○
礼三一
礼三二
礼三三
礼三四
礼三五
礼三六
礼三七
礼三八
礼三九
礼四○
礼四一
礼四二
礼四三
礼四四
礼四五
礼四六
礼四七
礼四八
礼四九
礼五○
礼五一
礼五二
礼五三
礼五四
礼五五
礼五六
礼五七
礼五八
礼五九
礼六○
礼六一
礼六二
乐一
乐二
乐三
乐四
乐五
乐六
乐七
乐八
瑞异一
瑞异二
瑞异三
方域一
方域二
方域三
方域四
方域五
方域六
方域七
方域八
方域九
方域一○
方域一一
方域一二
方域一三
方域一四
方域一五
方域一六
方域一七
方域一八
方域一九
方域二○
方域二一
蕃夷一
蕃夷二
蕃夷三
蕃夷四
蕃夷五
蕃夷六
蕃夷七
兵一
兵二
兵三
兵四
兵五
兵六
兵七
兵八
兵九
兵一○
兵一一
兵一二
兵一三
兵一四
兵一五
兵一七
兵一八
兵一九
兵二○
兵二一
兵二二
兵二三
兵二四
兵二五
兵二六
兵二七
兵二八
食货一
食货二
食货三
食货四
食货五
食货六
食货七
食货八
食货九
食货一○
食货一一
食货一二
食货一三
食货一四
食货一五
食货一六
食货一七
食货一八
食货一九
食货二○
食货二一
食货二二
食货二三
食货二四
食货二五
食货二六
食货二七
食货二八
食货二九
食货三○
食货三一
食货三二
食货三三"
食货三四
食货三五
食货三六
食货三七
食货三八
食货三九
食货四○
食货四一
食货四二
食货四三
食货四四
食货四五
食货四六
食货四七
食货四八
食货四九
食货五○
食货五一
食货五二
食货五三
食货五四
食货五五
食货五六
食货五七
食货五八
食货五九
食货六○
食货六一
食货六二
食货六三
食货六四
食货六五
食货六六
食货六七
食货六八
食货六九
食货七○
刑法一
刑法二
刑法三
刑法四
刑法五
刑法六
刑法七
刑法八
选举一
选举二
选举三
选举四
选举五
选举六
选举七
选举八
选举九
选举一○
选举一一
选举一二
选举一三
选举一四
选举一五
选举一六
选举一七
选举一八
选举一九
选举二○
选举二一
选举二二
选举二三
选举二四
选举二五
选举二六
选举二七
选举二八
选举二九
选举三○
选举三一
选举三二
选举三三
选举三四
仪制一
仪制二
仪制三
仪制四
仪制五
仪制六
仪制七
仪制八
仪制九
仪制一○
仪制一一
仪制一二
仪制一三
舆服一
舆服二
舆服三
舆服四
舆服五
舆服六
运历一
运历二
职官一
职官二
职官三
职官四
职官五
职官六
职官七
职官八
职官九
职官一○
职官一一
职官一二
职官一三
职官一四
职官一五
职官一六
职官一七
职官一八
职官一九
职官二○
职官二一
职官二二
职官二三
职官二四
职官二五
职官二六
职官二七
职官二八
职官二九
职官三○
职官三一
职官三二
职官三三
职官三四
职官三五
职官三六
职官三七
职官三八
职官三九
职官四○
职官四一
职官四二"
职官四三
职官四四
职官四五
职官 四六
职官四七
职官四八
职官四九
职官五○
职官五一
职官五二
职官五三
职官五四
职官六五
职官六六
职官六七
职官六八
职官六九
职官七○
职官七一
职官七二
职官七三
职官七四
职官七五
职官七六
职官七七
职官七八
职官七九
礼一六
释奠
淳熙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户部侍郎、兼详定一司 令单夔言:「绍兴祀令,文宣王州县释奠同。为中祀,干道祀令,文宣王州县释奠同。为大祀。所载不同。乞依绍兴七年十月已降指挥,春秋上丁释奠至圣文宣王,在京为大祀,州县仍旧为中祀。」从之。
六年四月十八日,知常德府李焘言:「本府春秋释奠,凡所陈设多不依式。乞下太常寺,将《政和五礼新仪》内州县释奠文宣王行礼仪注,及绘画尊、爵、簠、簋制度图本颁下。」从之。
七年二月十七日,太常寺言:「已降指挥,降州县释奠祭祀仪式。今续参照大中祥符间颁下州县祭器,止有散尊,即与《新
...更多
礼一七
宗庙
真宗咸平三年,龙图阁待制陈彭年言:「按《汉书》,高平侯魏洪坐酬宗庙,骑至司马门,削爵一级。此则骑不过庙司马门之明文也。伏见太庙别有偏门及东门,祀官入斋宫,去殿庭尚远。其后庙虽有一门,每遇禘夆,神主由之出入。兼又斋宫正与殿门相对,数步而已,祀官皆乘马而入,实非恭恪。望自今中书门下行事,许乘马入太庙东门,自余并不得乘入,庶彰寅奉,以广孝思。」诏:祀官遇雨,许乘马入东门,导从止门外,余如所请。
大中祥符元年六月,以将封禅,诏有司议加上太祖、太宗尊谥。后又诏太庙六室各奉上尊谥
...更多
礼一八
祈谷
景佑上辛祈谷仁宗御制二首
太宗配位奠币《仁安》:天祚有开,文德来远。祈谷日辛,侑神礼展。
酌献《绍安》:于穆神宗,惟皇永命。荐醴六尊,声歌十咏。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一八 祈谷 绍兴祈谷三\百\\首\
绍兴祈谷三(百)[首]降神、盥洗、升坛、还位,及上帝奠玉币、奉俎,并同圜丘。
太宗位奠币《宗安》:于穆思文,克配上帝。涓选休成,遵扬严卫。祗荐明诚,肃陈量
币。享兹吉蠲,申锡求裔。
上帝位酌献《嘉安》:三阳肇新,万物资始。精
...更多
礼一九
祀诸星
政和三年,议礼局上《五礼新仪》: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坛各广二十五步。风师、雨师、雷师坛高三尺,四出陛,并一壝,二十五步。风师坛广二十三步,雨师、雷师坛广十五步。又言:「本朝都城坛壝之制,风师在城之西,雨师在城之北,雷师从雨师之位,为二坛,同壝。州县风师在社之东,雨师在雷师之西,非所谓各依其方,类求神者,请仿都城方位之制,仍以雷师从雨师之位,为二坛同壝。」从之。
国朝承唐制,祀九宫贵神东郊,用大祠礼。真宗咸平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直秘阁杜镐上言:「按《史记 封禅书》云:天神贵者曰太乙,太一之佐曰五帝。今礼以五帝
...更多
礼二○
山川祠
孝宗隆兴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德音:「楚、滁、濠、庐、光州、盱眙、光化军管内并阳城、西和州、襄阳、德安府、信阳、高邮军应管内名山大川,及历代圣帝明王、忠臣烈士有功及民,载于祀典者,并沿江神祠、龙洞,委所在差官严洁致祭。」
干道元年正月一日郊祠赦:「应古迹、坛场、福地、灵祠、圣迹,所在守令常切严加崇奉,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历代圣帝明王、忠臣烈士有功及民,载于祀典者,并委所在差官,严洁致祭。」八月十二日册皇太子赦,并三年、六年郊祀赦,亦如之。六年赦内仍令神祠庙宇有损坏去处,逐州长(史)[吏]以系省钱,限一月监修。七
...更多
礼二一
四镇
【宋会要】
太祖干德六年四月七日,诏问礼官五镇见祭罢祭之由,太常礼院言:「按《隋书》,开皇十四年立冀镇霍山祠。唐天宝十载,封沂山为东安公,会稽山为永兴公,吴山为成德公,霍山为应圣公,医无闾山为广宁公。又《郊祀录》,四镇每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开元礼》惟祭四镇山,自天宝后始益霍山为五镇,后唐清泰初,封吴山为灵应王,其祠飨同五岳。自显德四年后,止祭东镇沂山,其诸镇不行祭飨。 检礼书,亦无住祭月日。」诏自今祭准《开元礼》。时以会稽山在吴越国,礼院牒本国祭飨。医无闾山在营州,未行祭飨。自后五镇之祭复阙。
...更多
礼二二
宋封禅
【宋会要】
太平兴国九年四月八日,宰臣宋琪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蕃夷酋长、僧道耆寿诣东上合门拜表,请东封,诏荅不允。自是继上三表。
十四日,内出御札曰:「朕闻在昔帝王,虔膺命历,罔不登封于岱岳,降禅于云亭降:原无,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六补。,所以昭大业于寰区,告成功于穹昊。远则轩皇、舜后,禋燔之迹可寻;近则汉武、玄宗,铭记之文斯在。国家承百王之大统,抚万国之烝民,属唐、梁离乱之余,接汉、晋衰微之后,四方文轨尚未混同,万里土疆犹多侈伪。肆予小子,嗣守丕基。九域之中,既恢于禹迹;八弦之内,悉奉于周
...更多
礼二三
社稷
【宋会要】
仁宗天圣十年七月三日,判太常寺王随言:「社、稷二坛,数经增补,恐阔厚不如旧制,请下太常礼院检详制度。」礼院言:「按唐《郊祀录》,太社坛广五丈,高五尺,五色土为之。稷坛在西,如社坛之制。社坛以石为之主,其形如锺,长五尺,方二尺,剡其上,培其下半。其社、稷四面宫垣饰以五色,面各一屋,三门,每门二十四戟四:原无,据《宋史》卷一○二《礼志》五补。,四隅皆连饰罘罳,如庙之制,其中植槐。其坛三分宫之一,在南,无屋。」诏依旧制修筑,仍遣官祭告。
庆历七年八月一日,〔诏〕:诸州军祭社物,今后并以省钱支
...更多
礼二四
明堂御札
【宋会要】
仁宗皇佑二年二月十八日,帝谓辅臣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今冬至日当亲祀圜丘,欲以季秋有事于明堂,行飨帝飨亲之礼,以极孝恭之意。卿等讨寻典故,详议其事。」文彦博等对曰:「此礼久坠,历代未行,非圣虑深远不能及此。容臣等退而讲求其当,自圣朝行之。」后二日,彦博因对奏曰:「臣等检讨旧典,昊天上帝一岁四祭,皆于南郊,以公卿摄事,惟至日圜丘率三岁一亲祀。开宝中,艺祖幸西京,以四月庚子有事南郊,行大雩之礼。淳化四年、至道二年,太宗皆以正月上辛躬行祈谷之祀上辛:原作「上幸」,按上辛为每月上旬之辛日
...更多
礼二五
郊祀赏赐
【宋会要】
国朝凡郊祀,每至礼成,颁赉群臣衣带、鞍马、器币,下洎军校缗帛有差。熙宁中,始诏编定,遂着为式。凡郊祀赏赐:亚献、三献皇子加赐银五百两,孙、曾孙三百两,玄孙二百两。旧式:皇子充亚献银三千两,帛三千匹,加袭衣、金带、鞍勒马。文武百官奉祠事,宰臣、枢密使一千五百两,一千五百匹,银鞍勒马,银重八十两,枢密使不带使相七十两。宰臣充大礼使,银、绢各加五百。旧式二千两、二千匹。亲王二千两,二千匹,银鞍勒马。旧式如今数。充开封尹即三千两、三千匹。使相并同宰臣外任,银、绢减半,皇亲准在京数。知枢密院事、三师、三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西晋·司马彪
(金)佚名
清·王用臣
(宋)趙昇
唐·杜祐
清·金正音
(北宋)趙汝礪
宋·静道
唐·智广
宋·程颐
(清)刘献廷
(宋)邵伯温撰
清·李绍纲
清·刘廷槐
明·计成
金·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