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保婴撮要-未知
保婴撮要目录:
简介
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九
[卷九] 吐血
经曰∶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盖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故能入于脉。夫荣者,阴血也,所主在心,统化在脾,藏内在肝,宣布在肺,输泄在肾,灌溉一身,滋养百脉,诸经由此而生毓焉。然血之所统者气也,故曰∶气主之;血主濡之。是以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阳生阴长,夫唱妇随之道也。若气一伤,则变症百出,故妄行则吐衄,衰涸则虚劳,降下则便红,热陷则溺赤,渗于肠胃则为肠风,阳虚阴搏则为崩漏,此皆气有殄戾之乖,而血乃生渗溢之患也。然养阴者可不先知养阳
...更多
卷十
[卷十] 自汗
自汗者,汗无时而自出也。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又云∶阴虚而阳必辏,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东垣云∶表虚自汗,秋冬用桂,春夏用黄。丹溪云∶汗者心之液也。自汗之症,未有不因心肾俱虚而得之者。巢氏云∶虚劳病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而为汗。天自心为主,阳之藏,火也。阳主气,人身津液,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亦随其火所扰之处而泄,则为自汗矣。治法当用参、甘温益气之药,使阳气外固,
...更多
卷十一
[卷十一] 肿疡
肿疡者,以疮疡未溃而言也。经云∶形伤痛,气伤肿。又云∶荣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皆因禀受胎毒,或乳母膏粱浓味,七情阴火,或儿食炙甘美积毒,气血不和所致。当分其经络所属,五脏相胜,与元禀亏损,预为审用攻补调和之剂,速令散溃。尤当审其势之肿漫,色之赤白,与痛有微甚,毒有表里。若肿高痛,便利调和,邪在表也,宜表散之。
肿硬痛深,大便秘涩,邪在内也,宜下之。外无拘急,内则便利调和者,邪在经络也,宜调荣卫。肿大痛,或麻木
...更多
卷十二
[卷十二] 疔疮
诸疮惟疔毒为甚,而杀人亦速。古云∶疔有十三种,种各不同,内三十六疔,满其数即不可救。亦有不满其数而死者,乃毒瓦斯走散故也。若痘毒染人,发于头面或遍身者,又非此类。在小儿多因乳母食有毒之物,或儿卒中饮食之毒,或感四时不正之气,皆能致之。其疮多生头面、四肢,形色不一,或如小疮,或如水泡,或痛或痒,或麻木不仁,外症寒热,呕吐恶心,肢体拘急。大要当分邪之在表在里,急用隔蒜灸法,解毒之剂。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急以夺命丹为末,熟酒调灌。如食生冷之物,或用凉水
...更多
卷十三
[卷十三] 喉痹
(附五脏虚羸传变喉间内溃,或鼻中垂出息肉,或鼻外患疮)一小儿喉痹,因膏粱积热,或禀赋有热,或乳母七情之火,饮食之毒,当分其邪蓄表里,与症之轻重,经之所主而治之。若左腮色青赤者,肝胆经风热也,用柴胡栀子散。右腮色赤者,肺经有热也,用泻白散。额间色赤者,心与小肠经热也,用导赤散。若兼青色,风热相搏也,用加味逍遥散。鼻间色黄,脾胃经有热也,用泻黄散。若兼青色,木乘土位也,用加味逍遥散。兼赤色心传土位也,用柴胡栀子散。颏间色赤,肾经有热也,用地黄丸。凡此积热内蕴,二便不通者,当疏利之
...更多
卷十四
[卷十四] 肺痈肺痿
齐氏云∶肺痈肺痿,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或母食辛辣浓味,遗热于儿;或儿有病过于汗下,内亡津液,虚火烁肺;或服克伐之药,亏损脾胃,不能生肺金。其症恶风咳嗽,鼻塞项强,呼吸不利,甚则四肢微肿,咳唾脓血。若吐臭秽,胸中隐痛,脉数而实者为肺痈;咳唾涎沫,脉数而虚者为肺痿。恶寒喘嗽者,寒邪内蕴也,小青龙汤。
咳唾脓秽者,肺痈内溃也,桔梗汤。窃谓前症若喘咳短气者,脾胃气虚也,五味异功散。咳唾脓痰,左尺脉数
...更多
卷十五
[卷十五] 作痛不止
疮疡作痛,当审邪之所在,症之所因。如寒热而痛,邪在表也,用人参败毒散。便秘而痛,邪在里也,用内疏黄连汤。肿而痛,血凝滞也,用仙方活命饮。作脓而痛者,用托里消毒散排之。脓胀而痛者,针之。脓溃而痛者,补之。
气虚而痛,则用四君、归、。血虚而痛,则用四物、参、。大抵形伤痛,气伤肿,不知此数者,徒以乳香没药为止痛之方,则非所以为法矣。仍审五脏相胜相兼之症而治之,后仿此。
...更多
卷十六
[卷十六] 跌仆外伤
伤损之症,若色赤肿痛而血出不止者,肝心内热也,用柴胡栀子散。色白不痛而血出不止者,脾肺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漫肿不消者,元气虚弱也,用五味异功散。黯肿不散者,瘀血凝滞也,用加味逍遥散。肌肉作痛出血多而烦热者,血脱发躁也,用独参汤。因亡血而烦躁不安者,营卫俱伤也,用八珍汤加柴胡、牡丹皮。久痛不止者,欲作脓也,用托里散。以指按肿而复起者,脓已成也,宜刺泄之。脓出而反痛者,气血内虚也,用十全大补汤。若骨ht接而复脱者,肝肾虚弱也,用地黄丸。如兼余症,当参各门治之。<
...更多
卷十七
[卷十七] 痘疹受病之由
痘疹之由,因儿在胎,食母五脏血秽,伏于命门,或至天行时气,或惊骇跌扑,或饮食所伤,因而发之,状类伤寒。其症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足稍冷,耳冷尻冷,多睡睡惊,耳后有红丝赤脉,此其候也。五脏各具一证,肝藏水,肺藏脓,心藏,脾藏疹,归肾变黑。盖以太阳起于右肾之下,煎熬左肾,足太阳膀胱寒水夹脊上流,上头下额,逆手太阳,丙火不得传道,逆于面上,故显是诸症。盖壬癸寒水克丙丁热火故也。
凡疮疹
...更多
卷十八
[卷十八] 不靥闷乱哽气腹胀之症
陈文宿先生云∶痘疮十一日至十二日,当靥不靥,身热闷乱不宁,卧则哽气,腹胀泄泻,寒战切牙,急用异功散加木香、当归,以救阴阳表里助其收靥。窃谓∶前症若手足并冷,属脾胃虚寒,宜用十二味异功散。手足微冷,属脾胃虚弱,宜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若手足热,大便秘,属脾胃实热,宜用清凉饮,救其阴,以抑其阳。
——小儿痘,寒战切牙,泻渴腹胀,手足冷,时仲夏,饮沸汤口不知热,先君谓脾气虚寒,用十二味异功散,一剂顿安;又用
...更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柳宗元
(清)唐芸洲
唐·唐临
清·刘廷槐
(清)钮琇
钱穆
(唐)武则天
汉·刘安
(清)石玉昆
清·汪宗沂
元·吴澄
唐·段安节
清·鲁九皋
宋·陈淳
宋·方万里
宋·薛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