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史记新注-(汉)司马迁原著
史记新注目录:
前言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1〕
译文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译文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译文
周本纪第四
译 文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译文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译文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译文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译文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译文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译文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译文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1〕
译文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1〕
译文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1〕
译文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译文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1〕
译文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译文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译文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译文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1〕
译文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盛 冬 铃注译
译文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1〕 赵 超注译
注译人员 (按注译篇目为序)
译文
&孝文皇帝是高祖的中子。高祖十一年春打垮陈豨的军队,平定了代地,孝文皇帝被立为代王,建都中都。他是太后薄氏的儿子。做代王的第十七年,时值高后八年,这年七月,高后去世。九月,吕后的家族吕产等人想要叛乱,推翻刘氏政权,大臣们一起诛灭了吕氏家族,商量召代王来都城,立为皇帝,这件事情记载在《吕太后本纪》中。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派人去迎接代王。代王询问左右近臣郎中令张武等人的意见。张武等人建议说:“汉朝廷中的大臣都是过去高帝时的大将,熟悉军事,多谋善诈,他们的真正意图并不止于此,(这样做,)只是畏惧高帝、吕太后的威势
...更多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吴树平& 吕宗力 注译&孝景皇帝者,〔1〕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2〕孝文在代时,〔3〕前后有三男,〔4〕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注释】〔1〕“孝景皇帝”,名启,在孝文皇帝刘恒元年被立为太子,公元前一五七年继承帝位,卒于公元前一四一年。死后谥孝景。〔2〕“窦太后”,最初在宫中为吕后侍女。文帝做代王时,吕后把她赐给代王,得到宠幸。代王即帝位后,她被立为皇后,生有两子,长子刘启,次子刘武。景帝即位,尊为皇太后。事详本书《外戚世家》、《汉书·外戚传》。〔3〕“代”,在
...更多
译文
&孝景皇帝是孝文皇帝的中子。母亲是窦太后。孝文皇帝在代国的时候,前一个王后生有三个男孩,等到窦太后得到宠幸,前一个王后死了,三个儿子也相继死亡,所以孝景皇帝能够嗣位。
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大赦天下,赐予民众爵一级。五月,减免一半的田租。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庙。命令大臣们不要上朝拜贺。匈奴进入代地,与匈奴签约和亲。
二年春天,封原来的相国萧何的孙子萧系为武陵侯。男子二十岁时要登记在簿上。四月二十五日,孝文太后去世。广川王、长沙王都前往自己的封国。丞相申屠嘉死了。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担任丞
...更多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1〕
&孝武本纪第十二〔1〕&王煦华& 注译&孝武皇帝者,〔2〕孝景中子也。〔3〕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以皇子为胶东王。〔4〕孝景七年,栗太子废为临江王,〔5〕以胶东王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注释】〔1〕“《孝武本纪》”,原缺,后人截取《封禅书》而成,又稍有增改。有人认为是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增补。首段六十字不见于《封禅书》,为后人增入。本篇《太史公自序》称《今上本纪》。司马迁于汉武帝时撰修《史记》,不得以谥号“孝武”名篇,此必后人所为。〔2〕“孝武皇帝
...更多
译文
&孝武皇帝是孝景帝的中子,母亲是王太后。孝景四年,武帝以皇子受封为胶东王。孝景七年,栗太子被废为临江王,胶东王立为太子。孝景在位十六年崩逝,太子即位,立为孝武皇帝。他即位之初,就特别敬重对鬼神的祭祀。
元年,汉开国已六十余年,天下太平无事,官员们都希望天子举行封禅大典并改定新的岁首和服色制度。而皇上也偏爱儒家的学术,招纳有才学的人,赵绾、王臧等人就以有学问而做了公卿,他们想效法古代在城南建立明堂,作为诸侯朝见天子的地方,所草拟的巡狩、封禅、改革历法服色的计划还没完成。遇上窦太后喜好黄、老的学说,不喜欢儒家的学
...更多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1〕
&三代世表第一〔1〕&吴树平冯晓林 注译&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2〕尚矣。〔3〕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4〕孔子因史文次《春秋》,〔5〕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6〕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注释】〔1〕“《三代世表》”,《史记》设《表》,是司马迁的创举,探其源头,当昉之于周代的谱牒。它把大量的历史内容,归类条析,采用表格形式,简明扼要地谱列出来,揭示隐微,增补《纪》、《传》,与《纪》、《传》互相经纬,相辅相成。《本纪》以王朝为
...更多
译文
&太史公说:五帝、三代的记载,很久远了。自殷以前的诸侯国史事,不能够编次,周以来的史事才稍略可以著录。孔子根据历史文献编次《春秋》,记录了纪元年代,订正了时间日月,是很详尽的了。至于按顺序编排《尚书》却很简略,没有年月;有的略有年月,则多所缺遗,不可著录。所以,疑则传疑,是很谨慎的。
我阅读谍记,黄帝以来都有年数。考察那些年历、谱牒和五德终始循环转换的情况,古代文献记载全都不一样,乖违差异。孔子没有论列那些年月,难道是没有道理的吗!于是,我利用《五帝系谍》、《尚书》编列的世系,记载黄帝以来到共和这一时期,撰成
...更多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1〕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1〕&李解民& 注译&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2〕至周厉王,〔3〕未尝不废书而叹也。〔4〕曰:呜呼,师挚见之矣!〔5〕纣为象箸而箕子唏。〔6〕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7〕《关雎》作。〔8〕仁义陵迟,〔9〕《鹿鸣》刺焉。〔10〕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11〕乱自京师始,〔12〕而共和行政焉。〔13〕&【注释】〔1〕按本篇题作《十二诸侯年表》,实列周及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等十三诸侯国。前人于此多有解说。《史记索隐》云:“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或谓
...更多
译文
&太史公阅读春秋、历书、谱谍这些古史材料,每当读到周厉王时,没有不放下书册而叹息的。说:唉,(周朝的衰败,)师挚已经预见到了!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便发出叹息。周代政治有阙失,诗人就从夫妇之道出发,写作《关雎》。仁义道德日益颓败,诗人又作《鹿鸣》加以讥刺。到了周厉王,由于他厌恶听到自己的过失,公卿大臣惧怕被诛罚,因而祸乱发生,厉王就只得出奔到彘地。乱子从京城开始,于是就由大臣周公、召公来共同执政。
这以后有的诸侯以武力相征伐,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举兵不向周天子请示。然而却挟仗周王室的名义,来征讨攻伐,充当会合
...更多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缪文远 注译&太史公读《秦记》,〔1〕至犬戎败幽王,〔2〕周东徙洛邑,〔3〕秦襄公始封为诸侯,〔4〕作西畤用事上帝,〔5〕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6〕今秦杂戎翟之俗,〔7〕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8〕君子惧焉。及文公逾陇,〔9〕攘夷狄,尊陈宝,〔10〕营岐雍之间,〔11〕而穆公修政,〔12〕东竟至河,〔13〕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14〕是后陪臣执政,〔15〕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16〕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17〕诸候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朱鼎臣
(清)嚴可均 輯
清·陈洵
宋·王道
清·胡建伟
(宋)陈希夷
安·惟净
朱长文
清·顾禄
宋·陈公亮
元·关汉卿
清·连横
清·周安士
宋·张商英
清·郭庆藩
西湖渔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