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乂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评点


李乂《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赏析玉辂寻春赏,金堤重晦游。春日骋览之际,乘坐玉辂,寻觅花春之景,沿着金堤细细游玩。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河川连通而来的黑水波涛滔滔,地下涌出的紫泉水悠悠流淌。晃朗扶桑出,绵联杞树周。耀眼的太阳升起,照亮了大地,杞树在四周茂密地连绵生长。乌疑填海处,人似隔河秋。漆黑铺天的乌云像是要填满大海,人们宛如隔岸相望,感觉到了深秋的凄凉。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灾难结束后的废墟依旧能被人们察知,岁月如跃动的石头,静静地停驻留存。汀洲归棹何限也兮。返舟归去的小岛,何曾受到限制之乎者也兮。这首《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是唐代宰相李乂的作品。李乂以浓烈的诗情勾勒出了昆明池的景色,在写景之中表现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整首诗运用了平实而优美的语言,以其独特的文雅之风,引领读者进入昆明池幽静而神奇的世界。诗中通过玉辂寻春、金堤重晦的描述,勾勒出了昆明池春日游览的美妙景致。而“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则用生动的字眼描绘出了昆明池水系的奇特气象。在诗句中穿插的“之乎者也兮”使诗句更富雅致。诗的后半部分,通过乌云铺天、人似隔岸的描写,表达了深秋凄凉的感觉,又通过“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的词句,表达对时间流逝不可挽回的思考。最后一句“汀洲归棹何限也兮”,以开放的姿态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整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文笔,道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以及人对时间流转和生命的感慨。这种文言文风格的诗作,表现了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豁达态度,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