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老子王弼注-未知
老子王弼注目录:
提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晁說之跋
熊克重刊跋
提要
《老子注》二卷,魏王弼撰。案《隋书·经籍志》载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旧唐书·经籍志》作《玄言新记道德》二卷,亦称弼注,名已不同。《新唐书·艺文志》又以《玄言新记道德》为王肃撰,而弼所注者别名《新记玄言道德》,益为舛互。疑一书而误分为二,又颠错其文也。惟《宋史·艺文志》作王弼《老子注》,与此本同。今从之。钱曾《读书敏求记》谓弼注《老子》已不传,然明万历中华亭张之象实有刻本,证以《经典释文》及《永乐大典》所载,一一相符。《列子·天瑞篇》引谷神不死六句,张湛皆引弼注以释之,虽增损数字,而文亦无异。知非依托,曾盖偶未见也。此本即从
...更多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更多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美者,人心之所樂進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偏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自然已足,為則敗也。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智慧自備,為則偽也。
功
...更多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
弱其志,強其骨。
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虛則志弱也。
...更多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捨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銳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汙,其體同塵而不渝,
...更多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列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芻狗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排橐也。籥,樂籥也。
...更多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不可得名,故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綿綿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更多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更多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人惡卑也。
故幾於道。
道無水有,故曰,幾也。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言人皆應於治道也。
...更多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揣而梲之,不可長保。
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故不可長保也。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不若其已。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不可長保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战国·孙膑
清·陈鉴
明·李时珍
崔象川
杨伯峻
(南北朝)傅昭
周明泰
(元)陈世隆撰
(明)郎锳
姚秦·
陈述
晋·阮藉
明·周之千
(清)丁耀亢
唐·李亢
楞严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