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玉阶怨

玉阶怨

玉阶怨赏析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李白的《玉阶怨》作为一首宫怨诗,虽然主题是“怨”但全首诗没有写一个“怨”。下面将从文学理论中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角度分析这首诗的绝妙之处。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深秋的夜晚,一个痴心的女子在庭外石阶上静静地伫立着,等待丈夫的归来。一直等到深夜了,寒冷的露水侵湿了罗裙和鞋袜,仍然不见丈夫回家。于是,她进屋放下帘子,却又怎么也难以安睡,隔着透明的窗帘,还在呆呆地遥望洒来银辉的秋月。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清人王夫之论述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又在《唐诗评选》中提出,“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愚以为本首诗就是情景并茂式的杰出代表。作者写“玉阶”、“白露”、“水晶帘”、“秋月”,这些寒冷的物象,渲染了一种气氛,表现妇人心里的悲凉。而“侵罗袜”、“望秋月”的满腹仇怨,更显示出“夜”与“水晶帘”的凉。秋夜的寒气,直逼人心,放下珠帘,却呆呆着望着那洒来银辉的秋月。作者巧妙运用这一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怨”的情感,自然天成。   (二)虚实相生   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与实这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指出,把那些难写的东西表现在眼前,包含了不能写尽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品味,这是写诗的极至。同时也指出意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如在目前”的实,一是“见于言外”的虚。这首诗,就是很好的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后人提出“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现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这首诗中,“玉阶”和“白露”写出寒冷,在这样寒冷的秋夜,妇人仍然痴痴的等待着夫归,因为时间很长了,自己感觉到了寒冷。进了屋子,却还在思念着那个人。怎能不怨!   虚境时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虚境并不能凭空而生,核心并不等于艺术表现的重心。在意境创造过程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写上。正所谓“真境逼而神境生”。这首诗中的虚境“怨”就是通过实境“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秋月”,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的。   (三)韵味无穷   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含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它虽然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集中。这首诗就是通过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写出了“怨”。   整首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使诗人的情感表达的凌厉尽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女妇人的怨,不愧为诗仙的大作。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清人王夫之论述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又在《唐诗评选》中提出,“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愚以为本首诗就是情景并茂式的杰出代表。作者写“玉阶”、“白露”、“水晶帘”、“秋月”,这些寒冷的物象,渲染了一种气氛,表现妇人心里的悲凉。而“侵罗袜”、“望秋月”的满腹仇怨,更显示出“夜”与“水晶帘”的凉。秋夜的寒气,直逼人心,放下珠帘,却呆呆着望着那洒来银辉的秋月。作者巧妙运用这一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怨”的情感,自然天成。   (二)虚实相生   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与实这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指出,把那些难写的东西表现在眼前,包含了不能写尽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品味,这是写诗的极至。同时也指出意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如在目前”的实,一是“见于言外”的虚。这首诗,就是很好的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后人提出“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现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这首诗中,“玉阶”和“白露”写出寒冷,在这样寒冷的秋夜,妇人仍然痴痴的等待着夫归,因为时间很长了,自己感觉到了寒冷。进了屋子,却还在思念着那个人。怎能不怨!   虚境时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虚境并不能凭空而生,核心并不等于艺术表现的重心。在意境创造过程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写上。正所谓“真境逼而神境生”。这首诗中的虚境“怨”就是通过实境“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秋月”,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的。   (三)韵味无穷   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含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它虽然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集中。这首诗就是通过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写出了“怨”。   整首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使诗人的情感表达的凌厉尽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女妇人的怨,不愧为诗仙的大作。

李白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