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老子校釋-未知
老子校釋目录:
老子道經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老子德經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附錄老子韻例
後記
補遺
補注
三十章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嚴可均曰:「以道作」,各本作「以道佐」。
羅振玉曰:景福本無「者」字,「強」下有「於」字。敦煌本「強」作「彊」,下亦有「於」字。
馬敘倫曰:譣弼注曰:「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則王本亦有「於」字。東條一堂曰:按臣軌守道篇引「強」字下,有「於」字,與王注合。
俞樾曰:按唐景龍碑作「以道作人主者」,乃古本也。河上公注曰:「謂人主能以道自輔佐也。
...更多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嚴可均曰:河上無「者」字。「不祥之器」,大典無「之器」二字。
謙之案:「佳」字,傅奕本作「美」,室町本作「飾」,史記倉公傳引作「美好者不祥之器」,皆為望文生義。宋翔鳳曰:「『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按『佳兵』當是『作兵』。大戴禮用兵篇曰:『用兵者其由不祥乎!』又:『公曰:「蚩尤作兵與?」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貪者,何器之能作?」』此『作兵』之證。或以『佳』為『隹』,古字通『惟』。篆文『佳』與『作』相近,與『隹』遠,不當作『隹』。」謙之
...更多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
嚴可均曰:「朴雖小」,御注作「撲」,王弼作「樸」。「天下不敢臣」,王弼作「天下莫能臣也」。
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敦煌、英倫諸本「莫能」作「不敢」,景福本作「莫敢」,又均無「也」字。
謙之案:道藏王本脫「朴雖小」三字。「天下不敢臣」,謂道尊,可名於大也。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嚴可均曰:「王侯若能守」,御注
...更多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謙之案:傅、范本首句起,每句末並有「也」字。范應元曰:「古本每句下有『也』字,文意雍容,世本並無『也』字,至『不失其所者久』,若無『也』字,則文意不足,今依古本。」案:范說非也。老子古本有詳略各本不同,此蓋由南北朝以來,河北與江南各地風俗言語之影響不同。顏氏家訓書證篇所云:「也、是、語、已、及助字之辭,文籍備有之矣,河北經傳悉略此字。」「又有俗學聞經傳中時須『也』字,輒以意改之。」今諸本中南本詳而北本略,詳者如傅、范本,如此章每句下有「也」字,略者如景龍、遂州、敦煌諸本,字數
...更多
三十四章
大道汜,其可左右。
嚴可均曰:「道汜」,御注作「道汎」,河上作「道汜兮」。 羅振玉曰:釋文:「本又作汎,周、張並同。」景龍、御注、敦煌三本均無「兮」字。
謙之案:「汜」字碑文不明,本作「氾」,或作「汜」。道藏王本作「汎」,注亦作「汎」;道藏張太守彙刻四家注引王注作「汎」。
傅本作「汎汎兮」,范本作「汜汜兮」。作「汜」與右、辭、有、主合韻;作「氾」義亦可通。
馬敘倫曰
...更多
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謙之案:傅、范本「象」下有「者」字。御注「象」作「 」。案「象」借為「像」,易繫辭:「見乃謂之象。」「大象」即大像也。成玄英疏「大象,猶大道之法象」,是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
嚴可均曰:「平太」,御注、大典作「平泰」。
謙之案:傅、范本、遂州本、邢玄、慶陽、磻溪、樓正均作「泰」,諸河、王本作「太」,道藏王本作「大」,「泰」、「太」古通。依舊說:安,靜也。釋名釋言語:
...更多
三十六章
將欲翕之,必故張之;
嚴可均曰:「翕之」,河上作「噏之」,王弼作「〈亻翕〉之」,簡文作「歙之」,又作「給」。「必故」,各本作「必固」,下三句皆然。
謙之案:作「翕」是也。傅、范皆作「翕」。范曰:「翕,歛也,合也,聚也。王弼同古本。」是王本亦作「翕」,今本作「歙」。釋文出「將欲〈亻翕〉」,知釋文所見王本作「〈亻翕〉」。敦煌、景福、室町三本作「噏」。
畢沅曰:古無「噏」「〈亻翕〉」二字。說文解字云:「歙,縮鼻也。」
...更多
三十七章
道常无為而无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嚴可均曰:「能守」,王弼「守」下或有「之」字。
謙之案:傅、范本「侯王」作「王侯」,景福本「若」作「而」。「之」字,景龍、御注、英倫、傅奕本均無,范本、室町本有。「无為而无不為」,即莊子天下篇所述關尹、老聃之道:「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無為也,而無不為也。又阮籍通老論曰:「道者法自然而為化,侯王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
...更多
老子德經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陸德明曰:德者得也。道生萬物,有得有獲,故名德經,四十四章。一本四十三章。 嚴可均曰:老子德經,御注、河上作「老子德經卷下」,王弼作「老子德經下篇」。
...更多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而有以為。
謙之案:石刻末句「下德□□而有以為」,□□二字原缺泐,據他本補之,似當作「為之」二字,實誤。譣文義當作「下德無為而有以為」,補「無為」二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內經太素卷二順養篇楊上善注及周易集解乾九家易引二句並同。史記酷吏傳引首四句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文選魏都賦注引作「而無不為」,與傅、范本同。
范應元曰:「上德無為」兩句,韓非、王〈言利〉、王弼、郭雲、傅奕同古本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东汉)辛氏撰
宋·陈仁玉
(明)严从简
清·钱峻
叶霖
明·顾起纶
唐·冯翊
宋·许顗
(西汉)刘安
元·姬志真
明·许次纾
萧统
清·姚锡光
金·长筌子
清·朱仕玠
清·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