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老子校釋-未知
老子校釋目录:
老子道經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老子德經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附錄老子韻例
後記
補遺
補注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无離?
嚴可均曰:「能无離」,傅奕及近刻王弼句末有「乎」字,下五句皆然。
俞樾曰:河上公本無「乎」字,唐景龍碑亦無「乎」字,然淮南道應引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則古本固有「乎」字。
謙之案:「乎」字係衍文。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敦煌乙、丙、英倫諸本,均無『乎』字,以後各『乎』字同。」李道純曰:「『抱一能無離』已下六句,加一『乎』字,非。」
...更多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
羅振玉曰:敦煌乙、丙本、景龍、廣明本均作「卅」。
謙之案:景龍作「三十」,敦煌、廣明作「卅」,羅誤校。又室町本亦作「卅」。吳雲曰:「卅,諸本作三十。」是也。玉篇:「卅,先闔切,三十也。」又「輻」字,疑本或作「輹」。易小畜「輿,脫輻」,釋文:「『輻』,本作『輹』。」說文引作「輹」。夏竦古文四聲韻出「輹」字,引古老子,無「輻」字。
畢沅曰:本皆以「當其無」斷句。案考工記「利轉者,以
...更多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 ;五味令人口爽;
謙之案:牟融理惑論引首二句同,文選七命注引第二句同。七發注引作「五味實口爽傷」。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正義引:「五味令人口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文次稍不同。又莊子天地篇曰:「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淮南子精神訓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譁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趣舍滑心,使行飛揚。此四者,天下之所養性也,
...更多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為下。
嚴可均曰:「何謂寵辱?辱為下」,王弼、傅奕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
羅振玉曰:河上、景龍、御注、景福、敦煌丙諸本均無「若驚」二字。景龍本「辱為下」,景福本作「寵為上,辱為下」。
李道純曰:「寵為上,辱為下」,或云「寵為下」,不合經義。
俞樾曰:河上公本作「何謂寵辱?辱為下」。注曰:「辱為下賤。」疑兩本均有奪誤。當云:「何謂
...更多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謙之案:范本「夷」作「幾」。范應元曰:「『幾』字,孫登、王弼同古本。傅奕云:『幾者幽而無象也。』」此引傅云,知傅本亦為後人所改,古本亦作「幾」。作「幾」是也,且與易義相合。易繫言「極深研幾」,言「知幾其神,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鄭康成注:「幾,微也。」與傅云正合。馬敘倫謂草書「幾」字似草書「夷」字,音復相近,因訛為「夷」。
摶之不得,名曰微。
謙之案:「摶」,王本作「搏」。釋文:「『搏
...更多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俞樾曰:河上公注曰:「謂得道之君也。」則「善為士者」,當作「善為上者」,故以得道之君釋之。「上」與「士」形似而誤耳。
謙之案:俞說非也。依河上公注,「善為士者」,當作「善為道者」。傅奕本「士」作「道」,即其證。畢沅曰:「『道』,河上公、王弼作『士』。」案:作「道」是也,高翿本亦作「道」。馬敘倫曰:「後漢黨錮傳引作『道』,依河上注,蓋河上亦作『道』字……譣文,『道』字為是。今王本作『士』者,蓋六十八章之文。」又案此句與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
...更多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艹馬}。
謙之案:「致」字,景福本、河上本作「至」。「篤」字,景龍本、景福本、趙孟頫本均作「{艹馬}」。字鑑曰:「篤,說文:『馬行頓遲,從馬,竹聲。』俗作{艹馬}。」又室町本「極」字「篤」字下有「也」字。
謙之案:老子言「虛」共五見,惟五章「虛而不屈」,與此章「致虛極」,似有虛無之義。廣雅釋詁三;「虛,空也。」西京賦「有憑虛公子者」,注:「虛,無也。」虛有空竅之義,故訓為空為無。然而虛無之說,自是後人沿莊、列而誤,老子無此也。「虛而不屈,動
...更多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謙之案:禮記曲禮「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鄭注:「太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報。」老子所云,正指太古至治之極,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嘗治之,民相忘於無為,不知有其上也。「下知有之」,紀昀曰:「『下』,永樂大典作『不』,吳澄本亦作『不』。」今按焦竑老子翼從吳澄本。又王註舊刻附孫礦考正云:「今本『下』作『不』。」作「不」義亦長。
其次,親之豫之;
嚴可均曰:御注、河上作「親之、譽之」,王弼作「親而譽之」。 謙之案:
...更多
十八章
大道癈,有人義。智惠出,有大偽。
嚴可均曰:「有人義」,各本作「仁義」。「智惠出」,王弼作「智慧」,或作「慧知」,非。
洪頤烜曰:「智惠出,有大偽」,烜案「惠」當作「慧」。釋文本作「知慧」。說文:「惠,仁也,從心從〈惠。去“心”〉。」「慧,儇也,從心,彗聲。」「惠」「慧」不同。論語衛靈公「好行小慧」,釋文「魯讀慧為惠」,是假借字。
紀昀曰:案「慧」「惠」古通。
謙之案
...更多
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紀昀曰:永樂大典「絕聖」二句在「絕仁」二句之下。 武內義雄曰:遂州本「民」作「人」,蓋避唐諱。 魏稼孫曰:「絕聖棄智」,御注「智」作「知」。
謙之案:遂州本、傅、范本亦作「知」,范本「棄」作「棄」,下二句同。又莊子胠篋篇「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在宥篇「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皆作「知」。淮南道應訓引老子作「智」。
絕民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无有。
嚴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李义府
韩方明
明·陆树声
姚秦·鸠摩罗什
江津 王利器
明·蒋大鸿
汉·佚名
宋·姜夔
(元)李志常
宋·王令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礓良耶舍译
(宋)张预
魏·刘邵
(清)钱涛
明·佚名
清·柳华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