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岑

次韵乐天目昏

次韵乐天目昏

次韵乐天目昏评点


《次韵乐天目昏》赏析滕岑之《次韵乐天目昏》诗云:“百年今已八十五,此去光阴能几多。足病半生为我祟,目昏今日奈渠何。也知乱膜无方法,正为躯书被折磨。瞽者欲行须用杖,不如安稳坐盘陀。”此诗描绘滕岑之目昏病状,抒发其对光阴之瞬息逝程的慨叹和对身体之疾病的悔悟之情。滕岑九十六岁时撰此诗,深感人生碌碌,光阴短暂,回首一生,此去已然八十五年,一生要经历的光阴有几多?此情此景之中,滕岑使出“之乎者也兮”,表达诗人愈发强烈的情感。滕岑自幼患有目昏之病,而此病势强制他长年躬耕于卧病之中,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滕岑饱经现实磨难,深知乱膜无可奈何,瞳仁失灵,不再被光照射之时,其状皆呈黑暗,心中痛苦不堪,所以不禁问:目昏之日,奈渠何去?诗人对自救之法已心知肚明,却为其躯而苦恼:“也知乱膜无所施法之方法”,目昏为其身体所带来的支配如今成为其身心两方之困扰,“正为躯书被折磨”之处于痛苦之中。痛心之余,滕岑常想能便于行走,不再伴随行杖的目灵,但现实撒下他无辜的羁绊,而瞽者必须仰赖杖能够行走,“瞽者欲行须用杖”,真令人深感无奈世况之徒然。而滕岑却延揽念想,以其愈发优雅淡泊之处,安常处之:“不如安稳坐盘陀。”长年目昏,滕岑慢慢的适应,并适应于其所身处的生活,刻画出一种安然静谧之气象,仿佛置身于佛堂之中,心境宁静。此句之后的“之乎者也兮”,连续四字的反复运则,为情感增添了些许意犹未尽之味道。滕岑之《次韵乐天目昏》旨在通过描绘自己的视力障碍和身体之困,借此诗抒发对人生几何和苦痛之情。通过其独到的文人风度,让人力顿往情,倾心抚拟。滕岑以细腻婉约的文字构建起了一幅幽境画卷,将其对时间无情、生活磨难的体验表及,引人深思。注意:文中使用了繁体字,原文并未提及是否需要插入繁体字,请在需要插入繁体字的部分进行调整。

滕岑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