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鼎

水调歌头(十之六)

水调歌头(十之六)评点


擒得铅归舍,进火莫教迟。抽添沐浴,临炉一意且防危。只为婴儿未壮,全藉黄婆养育,丁老共扶持。火力频加减,外药亦如之。汞生芽,铅作祖,凝固之境始显。善哉,物性之变,实有玄机之乎者也兮。夏元鼎的《水调歌头(十之六)》以古拙优雅的文风,将铅汞制备的过程徐徐展现。诗中描绘了制铅之初,铅归舍中稳定的情景,渐进的火力更是强调进程不可迟缓。其中“擒得铅归舍”、“进火莫教迟”两句,简洁而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过程的督促。紧接着,诗人描写了备料时的细致呵护,如抽添沐浴以洗净铅质,临炉时更有一份谨慎之心以防患于未然。他明确指出,这些谨慎举措源自对婴儿未壮的关怀,以及黄婆、丁老的无私扶持。这些表述不仅加深了诗作的情感层次,更折射出作者对于铅汞材料制备的重视。随着火力不断加减,外药亦如之的叙述,诗人把制铅的变化过程与自然界的变幻相联系。铅、汞二物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如汞生芽、铅凝固,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变幻巧妙地运用了自然界的现象来抒发作者对制铅过程的观察,展示了其对制铅调剂过程的独到见解。全诗内敛而含蓄,展现出夏元鼎对于铅汞制备过程的深入思考和实际操作的操控。通过精妙描绘和巧妙应用自然景物,他将制铅过程比拟成自然界中的变化,以此凸显物性的转变和玄机之奥。整首诗运用了古韵叠韵,使得整体节奏和韵律感非常明显。综上所述,《水调歌头(十之六)》以古拙优雅的文风、精心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夏元鼎对制铅过程的独到见解和对物性变化的玄妙思考,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