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释义


【习】1. 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练~。学~。实~。  2. 学:~文。~武。  3. 对某事熟悉:~见。~闻。~以为常。  4. 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惯。积~。陈规陋~。  5. 相因:世代相~。~~相因。  6. 姓。

【其】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6.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 ◎ 〔郦食(

【弊邑】1.偏僻的小城镇。晋左思《吴都赋》:“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2.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战国策·秦策二》:“赵王喜,乃案兵告於秦曰:‘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敢告下吏。’”《战国策·西周策》:“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不如令弊邑阴合於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宋欧阳修《与王郎中道损书》:“值某迁郡淮南,扶挈老幼,凡再登舟,再出陆,始至弊邑。”

【而】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不】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睹】◎ 看见:目~。先~为快。耳闻目~。熟视无~。有目共~。~物思人。 网

【上邦】选·左思<吴都赋>》:“习其敝邑而不覩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李善注:“上邦,犹上国也。”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当时各弱小民族和国家,都是拜中国为上邦,要到中国来朝贡,要中国收他们为藩属。”参见“上国”。

【者】1. 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作~。二~必居其一。来~。  2. 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陈胜~,阳城人也。  3. 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个。~回。~番。~边走。

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的用户点评


三都赋其它诗句

&lt
&lt
&lt
&lt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