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唐诗
> 送僧入庐山
上一卷
下一卷
画
庐
遍
若
曹
送
破
山
游
到
松
僧
青
瀑
应
江
入
霄
布
未
州
庐
始
三
出
二
山
落
千
云
林
斜
仞
霞
寺
曹松
送僧入庐山
送僧入庐山原文
若到江州二林寺,遍游应未出云霞。庐山瀑布三千仞,画破青霄始落斜。
送僧入庐山注释
①唐太宗之六年:632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一定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年间,国势强大,社会较安定,史称“贞观之治”。②大辟:死刑。辟,法。刑法。大辟意为最重的刑罚。③意:估计。④贼:用作动词,窃,私下行动,引申为窥测。⑤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都是儒家崇拜的古代的明君。
送僧入庐山译文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近于人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送僧入庐山赏析
这是一篇史评,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 文章开门见山,警拔有力。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了全文的基调,标出全文的主旨。接着从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以君子与小人相比较,反复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只不过是借此邀取名誉的一种手段。议论纵横,深刻入髓。“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而不是什么“施恩德”“知信义”,揭露得可谓明快酣畅。因此,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不可以作为“天下之常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文章据史立论,层层辨析,论证充分,结论高远,警醒人心也。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于632年(贞观六年)下令把等待执行的死囚三百余人放回家中,令与家人团聚,并约定返回狱中的日期。其后三百余入均如期返回,朝廷遂赦免其罪。在欧阳修以前,一般的都把这件事传为“美谈”,认为唐太宗能“施恩德”,囚犯“知信义”。作者独能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本身就是可贵的。 《纵囚论》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结构严密。全文基本上可以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在提出问题时,作者肯定地指出,纵囚一事本身就不近人情,这就为下文的展开定下了基调。在分析问题时,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为了沽名钓誉。文章从唐太宗、囚犯的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不过是上演了一场“上下交相贼”的闹剧。同时,他还从唐太宗登基六年来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证明了偶尔的纵囚也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笔法,确实犀利无比。在解决问题时,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必本子人情”。全文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纵囚论》的反问句较多,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第二段中采取问答的形式来论证,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所有这些,都值得认真揣摩。
曹松
简介
简介暂无
曹松
的其它诗歌
己亥岁 二首录一
南海旅次
客中立春
南塘暝兴
送郑谷归宜春
送曾德迈归宁宜春
寄方干
宿山寺
冬日登江楼
寄李处士
中秋月
句
滕王阁春日晚望
碧角簟
白角簟
梢云
及第敕下,宴中献座主杜侍郎
吊北邙
武德殿朝退望九衢春色
荆南道中
商山
友人池上咏芦
山寺引泉
山中
吊李翰林
吊建州李员外
驸马宅宴罢
夜饮
李郎中林亭
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
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
赠道人
广州贻匡绪法师
题昭州山寺常寂上人水阁
将入关行次湘阴
春日自吴门之阳羡道中书事
岭南道中
拜访陆处士
赠镜湖处士方干二首
送陈樵校书归泉州
巫峡
霍山(在龙川县)
洞庭湖
桂江
天台瀑布
罗浮山下书逸人壁
七夕
江外除夜
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郊外闲游
赠广宣大师
别湖上主人
陪湖南李中丞宴隐溪(璋)
中秋对月
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
寒食日题杜鹃花
言怀
南朝
夏日东斋
金谷园
春草
水精念珠
江西逢僧省文
送僧入蜀过夏
送僧入庐山
乱后入洪州西山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览春榜喜孙鄠成名
岳阳晚泊
赠馀干袁明府
哭胡处士
浙右赠陆处士
石头怀古
宿溪僧院
立春日
曲江暮春雪霁
喜友人归上元别业
顾少府池上(一作顾少府池亭苇)
庐山访贾匡
九江送方干归镜湖
忆江西并悼亡友
吊贾岛二首
题鹤鸣泉
贻住山僧
题甘露寺
除夜
边上送友人归宁
送邵安石及第归连州觐省
塞上
赠衡山麋明府
题湖南岳麓寺
江西题东湖
书翠岩寺壁
铅山写怀
赠胡处士
与胡汾坐月期贯休上人不至
再到洪州望西山(松常栖此山)
九江暮春书事
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
都门送许棠东归(一作送进士张乔)
金陵道中寄
寄崇圣寺僧(一作关山寄诗赠清越)
山中
信州闻通寺题僧砌下泉
送人庭鹤
赠华阴李明府
题僧松禅(一作题僧院松)
上广州支使王拾遗
望九华寄池阳太守
送左协律京西从事
山中言事
哭李频员外(时在建川)
秋日送方干游上元
猿
林下书怀寄建州李频员外
访山友
古冢
慈恩寺东楼
赠南陵李主簿
送德光禅师(重礼石霜长者)
观山寺僧穿井
荐福寺赠应制白公(一作栖白大师)
青龙寺赠云颢法师
哭胡处士
钟陵野步
滕王阁春日晚眺
山中寒夜呈进士许棠
观华夷图
感世
晨起
塞上行
夏云
道中
书怀
商山夜闻泉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
月
言怀
哭陈陶处士
送胡中丞使日东
南游
贻世
僧院松
崇义里言怀
慈恩寺贻楚霄上人
长安春日
送僧入庐山诗句
若到江州二林寺
遍游应未出云霞
庐山瀑布三千仞
画破青霄始落斜
可能你会感兴趣
行宫
菊花
遣悲怀其三
遣悲怀其二
遣悲怀其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寒食寄京师诸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最近文章
醉卧凉阴沁骨清是什么诗?
艺术的语言之美:剖析诗句“争得嫦娥仔细知”在《中秋夜玩月》中的意义
春江树杪船中的心境和寓意
江月上清岑中的心境和寓意
专家评点“野店难投宿”
什百成朋俦经典翻译和点评
剖析诗句“不将清瑟理霓裳”在《仙子洞中有怀刘阮》中的意义
揭秘《兴善寺贝多树》中蕴含的名句“远根穿古井”
曹唐《送康祭酒赴轮台》中的名句赏析
千秋辇毂尘——张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