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大学衍义补-明·邱濬
大学衍义补目录:
提要
卷首
卷一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一○
卷一一
卷一二
卷一三
卷一四
卷一五
卷一六
卷一七
卷一八
卷一九
卷二○
卷二一
卷二二
卷二三
卷二四
卷二五
卷二六
卷二七
卷二八
卷二九
卷三○
卷三一
卷三二
卷三三
卷三四
卷三五
卷三六
卷三七
卷三八
卷三九
卷四○
卷四一
卷四二
卷四三
卷四四
卷四五
卷四六
卷四七
卷四八
卷四九
卷五○
卷五一
卷五二
卷五三
卷五四
卷五五
卷五六
卷五七
卷五八
卷五九
卷六○
卷六一
卷六二
卷六三
卷六四
卷六五
卷六六
卷六七
卷六八
卷六九
卷七○
卷七一
卷七二
卷七三
卷七四
卷七五
卷七六
卷七七
卷七八
卷七九
卷八○
卷八一
卷八二
卷八三
卷八四
卷八五
卷八六
卷八七
卷八八
卷八九
卷九○
卷九一
卷九二
卷九三
卷九四
卷九五
卷九六
卷九七
卷九八
卷九九
卷一○○
卷一○一
卷一○二
卷一○三
卷一○四
卷一○五
卷一○六
卷一○七
卷一○八
卷一○九
卷一一○
卷一一一
卷一一二
卷一一三
卷一一四
卷一一五
卷一一六
卷一一七
卷一一八
卷一一九
卷一二○
卷一二二
卷一二三
卷一二五
卷一二六
卷一二七
卷一二八
卷一二九
卷一三○
卷一三一
卷一三二
卷一三四
卷一三五
卷一三六
卷一三八
卷一三九
卷一四○
卷一四一
卷一四二
卷一四三
卷一四四
卷一四六
卷一四七
卷一四八
卷一四九
卷一五○
卷一五一
卷一五二
卷一五三
卷一五四
卷一五五
卷一五六
卷一五七
卷一五八
卷一五九
卷一六○
卷一五五
▲四方夷落之情(下) 漢武帝元朔三年,張騫自月氏還,具為天子言西域諸國風俗:“大宛在漢正西,可萬裏。其東北則烏孫,東則於闐,於闐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去長安可五千裏。匈奴右方居鹽澤以東,至隴西長城,南接羌,鬲(與隔同)漢道焉。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皆行國,隨畜牧,與匈奴同俗。大夏在大宛西南,與大宛同俗。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曰:‘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裏,其俗土著,與大夏同。’度大夏去漢萬二千裏,居漢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裏,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少北則為匈奴所
...更多
卷一五六
▲劫誘窮黷之失 《易師》:六五,田有禽,利執言(語辭),無咎。 程頤曰:“師之興必以蠻夷猾夏,寇賊奸宄,為生民之害,不可懷來,然後奉辭以誅之。若禽獸入於田中,侵害稼穡,於義宜獵取則獵取之,如此而動,乃得無咎。若輕動以毒天下,其咎大矣。執言,奉辭也,明其罪而討之也。若秦皇、漢武皆窮山林以索禽獸者也,非田有禽也。” 朱熹曰:“六五用師之主,柔順而中,不為兵端者也,敵加於己,不得已而應之,故為田有禽之象,而其占利以搏執而無咎也。” 臣按:田有禽利執,則禽之不在田者不利執可知也。盜賊興於民間,戎狄侵於境內,此田有禽也,若夫未嚐侵吾地而
...更多
卷一五七
△成功化 ▲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上) 《易乾》:元亨,利贞。 程颐曰:“上古圣人始画八卦,三才之道备矣,因而重之以尽天下之变,故六画而成卦,重干为《干》。乾,天也,天者天之形体,干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干。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干。干者,万物之始,故为天、为阳、为父、为君。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唯《干》《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则随事而变焉,故元专为善大,利主于正固,亨、贞之体各称其
...更多
卷一五八
▲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下) 《尧典》:曰若(发语辞)稽(考也)古,帝尧曰放(至也)勋(功也),钦(恭敬)明(通明)文(文章)思(意思)安安(无所勉强),允(信也)恭克(能也)让,光(显也)被(及也)四表(外也),格(至也)于上下(上天下地)。 朱熹曰:“放勋,言尧之功大而无所不至也。常人有强为恭而不实,欲为让而不能,惟尧性之是以信恭而能让也。上天,下地也,尧德之盛如此,故其所及之远如此也。《书》叙帝王之德莫盛于尧,而其赞尧之德莫备于此,且又首以‘钦’之一字为言,此《书》中开卷第一义也。” 金履祥曰:“放勋二字本史官称尧之语,后世因
...更多
卷一五九
▲圣神功化之极(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或问于朱熹曰:“所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
...更多
卷一六○
▲圣神功化之极(下)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曰:“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 又曰:“三辰失行,山崩川竭,则不必天翻地覆然后为不位矣
...更多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杨士瀛
(唐)李百药
柳得恭
清·郑绩
(清)大兴舒位立人
宋·太平老人
李伯通
清·吴楚
明·顾璘
元·陆辅之
明·董其昌
清·沈德潜
(清)沈祥龙
清·刘仕廉
三国·王肃
清·陈廷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