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和陶游斜川正月五日,与儿子过出游作

和陶游斜川正月五日,与儿子过出游作评点


【赏析】苏轼的《和陶游斜川正月五日,与儿子过出游作》一首诗,描绘了谪居的身份与他游历川山之间的心境。此诗以江景为背景,以自由随性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与对自然的畅游之情。苏轼谪居于石州,生活安逸宁静,与普通老人无异,但他并不因此安于退休的生活。诗人以“虽过靖节年,未失斜川游”开篇,表明即使岁月已过,自己虽身在谪居之地,却并未放弃游历川山之快乐。他满怀期盼地描绘了春江泛舟的情景:“春江渌未波,人卧船自流。”他借景物之景来描摹心境之景,表现了心情的舒畅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然而,诗中却透露出一丝迷茫之情,诗人称自己“我本无所适”,表达了他在谪居之地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之感。但他并不消沉,以“泛泛随鸣鸥”表现出他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仿佛以鸣鸥为伴,任凭船在江中漂泊。接着,诗人描述了船行至江中的浩渺波涛之际,他放弃船只,选择步行登上层丘,此举突显了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诗云:“中流遇洑洄,舍舟步层丘。”洑洄是江流流急时的涌波,而舍舟则是放弃船只,选择徒步登山之意。这一转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由的向往。最后,诗人说有言可以与儿子共享,但却不愿将自己的心境倾诉给儿子,“有口可与”。这句话通过省略暗示了他对儿子的期望,希望他的儿子能够跟随自己,感受与自然融合的快乐。这首诗既表达了苏轼自由奔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向往,又流露出对谪居生活的矛盾心情。通过精妙的描写和对景物的抒发,使作品中的每个画面栩栩如生,给人一种仿佛亲临其中的感受。【繁体字】谪居澹無事,何異老且休。雖過靖節年,未失斜川遊。春江渌未波,人卧船自流。我本無所適,泛泛隨鳴鷗。中流遇洑洄,舍舟步層丘。有口可與兒,共享之乎者也兮。

苏轼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