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评点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是苏轼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官舍中的一片竹林景观以及它所承载的典故。诗人以悲凉、萧瑟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人事结合,表达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官场生活的痛苦。首先,诗人以“官舍有丛竹”开篇,点明了诗歌的主题。竹子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具有洁净、傲骨和不屈的象征,它与官舍的腐朽破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结根问囚厅”,描绘出竹子倔强顽强的生命力,而审视它的背后竟是囚厅,暗示了官场险恶之处。诗人进一步写道:“下为人所径,土密不容钉”。他以嫩绿的竹子为镜,透视了官场的黑暗。尽管竹子茁壮成长,但却默默地承受着人们的践踏和侵害。土地虽然紧密,但却不容纤毫之钉,反映出高官厚禄仍徒有虚名。然后,诗人写道:“殷勤戒吏卒,插棘护中庭”。这是一个转折,诗人赞扬了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吏,用“殷勤”形容他们严明正义的行为,他们的“插棘护中庭”使竹林在园中成为一道精神的屏障,护佑着清廉之风。接下来的“遶砌忽坟裂,走鞭瘦伶竮”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失望。墙垣倒塌,墓地出现裂缝,鞭子挥舞,哀鸣声不断,皆象征着社会的动荡和丧失。这种动静的对比,凸显出时代巨变背后的苍凉和华丽。最后,诗人提到自己常常携枕簟来到这片竹林,躲避世俗的纷扰,寻求一丝凉爽和安宁。然而,他写到此处,就被其断开了,“日暮不能……”,一种无奈和遗憾油然而生。苏轼的《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通过对竹林景观的描绘,以及与官场生活的联系,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自身处境的抱怨。诗人运用古拙优雅的文言文,巧妙地融入了繁体字,赋予了诗歌更为浓厚的古韵。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意境和细腻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苏轼独特的才情和对时代的思考。之乎者也兮。

苏轼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