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

醉翁操·琅然

醉翁操·琅然

醉翁操·琅然注释


【捐馆舍】馆舍。死亡的婉辞。《战国策·赵策二》:“今奉阳君捐馆舍。”唐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荥阳郑公墓志铭》:“公自捐馆舍,殆逾三纪,家国多故,未克反葬。”宋陆游《<吕居仁集>序》:“某自童子时,读公诗文,愿学焉。稍长,未能远游,而公捐馆舍。”清恽敬《与来卿书》:“清如先生捐馆舍,世间又少一读书力行之人矣。”亦省作“捐馆”、“捐舍”。唐颜真卿《鲜于公神道碑铭》:“公之捐馆也,万里迎丧。”宋无名氏《道山清话》:“元祐五年……未几,先公捐舍。八年,纯仁再入相。”明张煌言《祭四叔父文》:“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方敢为位而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别》:“及明,以告太公敬一,且使备弔具,曰:‘玉田公捐舍矣!’”典
【东坡居士】名文学家苏轼之号。《宋史·苏轼传》:“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軾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於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苏子瞻謫黄州,居州之东坡,作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后人遂目子瞻为东坡。”一说,苏轼谪居黄州时慕唐白居易贬忠州刺史时尝闲步东坡,并有《东坡种花》、《步东坡》等诗,因自号东坡居士。宋洪迈《容斋三笔·东坡慕乐天》:“苏公责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攷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非‘东坡’之名偶尔暗合也。”汉

醉翁操·琅然赏析


  据苏轼自序可知,此作是为琴曲《醉翁操》所谱写的一首词。醉翁,即欧阳修。《醉翁操》,是太常博士沈遵据欧公庆历中谪守滁州时在琅琊幽谷所闻天籁之声,以琴写之,谱制而成的琴曲。苏轼此词,即是专门为这一天生绝妙之曲谱写的。词中写鸣泉及其和声,能将无形之声写得真实可感,足见词人对于大自然造化之工的深切体验。   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   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苏轼的其它诗歌